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可能在朋友圈错过、值得加入收藏的50篇文章

✍🏻 乌云装扮者
2024-08-29

互联网每天能产出多少篇文章?


若是图书、新闻和杂志产业,也许还有一个大致的数据可循,但在网络空间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回答、也没有作答意义的问题。无法估算,超出感知范围——这个时代的信息过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


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 2007 年就创造了“全面噪音”一词,用以形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实、故事与观点。那时,还没改名的脸书刚创建三年,而距离微信诞生还有四年。


如今,面临这场信息海啸,我们不再知道该如何保持安全距离。


于是,修炼媒介素养,学会对每条热搜、每篇报道和每家媒体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理解、质疑与运用标准,成为我们每日“网上冲浪”的生存技巧。而真实的故事,结构化的梳理、越来越稀缺的写作,就是那条遇到危机时最可靠的、我们必须紧紧抓牢的安全绳。


这份年度整理基于真实的日常阅读,以十个关键词作为分类,重新整理并收录了 50 篇依然可见的、不同角度记录、映射和讨论 2023 年的报道与文章


这些文章在短视频和碎片信息的海啸中幸存,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列表必然存在视角上的局限,但依然能让我们在经过一字一句的阅读后,发现故事和写作的能量——它们是属于 2023 年的、真正的“不可错过”与“不要漏掉”。


当下信息早已过载,社交网络对越来越多的“关键词”的限制,正在让一篇篇好报道被看到的可能性被严重降低。因此更应该形成新的共识,就是支持、保护更好、更有质量的写作,已经堪称迫切。




社会


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将要死去

我们不熟悉的慢慢生根


——海子《黑风》




罪名

正面连接

2023.12.20

真正对当下社会有重大意义的稿件。文章本身抽丝剥茧地试图还原一个女孩自杀的原因,追问一份判决书为何会“支持对虐待罪主体的扩大解释”,以及记录一次“微小的改变”。文章之外,还引发了一场对于受访者要实名还是匿名的讨论。




主播之死

冰点周刊

2023.12.20

靠直播喝酒挣钱的主播,倒在了直播镜头前,但这并不仅是一起意外事件。冰点周刊的报道深入到死亡主播的生活裂缝,追踪到一种“非道德经济”在直播平台中的蔓延。为了流量接受荒诞的挑战、完成吸睛的“惩罚”,甚至搭上生命,这一切是从哪里出错的?虽然问题很难回答,但这篇报道至少让我们看见那双隐形的、难以反抗的大手从何而来。




当一个孩子沉迷网络

人物

2023.11.27

“手机依赖”在某些场景下可能只是一句年轻人的自嘲,但落在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则是一个更复杂、更难调整的生存处境。人物的报道从一个儿童心理门诊医生的观察开启,让我们开始探究网络沉迷的成因,以及可能的出口。




杀夫女性的真实画像|谷雨

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2023.11.20

这篇报道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劳佳琦为主角,讲述的却是她长年研究的女性犯罪人。丢掉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这篇报道试图客观地呈现这些个体悲剧的成因,以促使我们正视其背后的“结构性困境”,以及对于这个群体未来的思考。




艺考日常里被遮蔽的性骚扰

正面连接

2023.10.20

面对任何恶的循环,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篇有力的发问。它通过大量采访和事实细节去回答——“如此恶劣的事件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并始终被遮蔽?”




中国式摇滚席卷石家庄

正面连接

2023.09.18

一篇极为朴素简洁、又不失摇滚精神的纪实写作。




为什么鼠头

会出现在高校食堂?

每日人物

2023.06.21

每日人物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全篇可以不出现任何一张令人不适的照片,也能把这个由一颗鼠头引到了规模 2 万亿的团餐产业的事件,以及牵扯到的相关利益纠葛和维权困难说清楚。




他们想在这个春天出门

正面连接

2023.03.28

看完这篇报道,再次走上街头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发问:我们的城市,对残障人士的友好程度有多少?足够吗?还能做得更好吗?




感染潮下的县乡镇:

10个问题和1个好消息

正面连接

2023.01.02


2023 即将结束,回头再看年初的这篇文章,恍如隔世。但正因为有这样的报道存在,我们才不会忘记。





群像


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


——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




涌入夜校的年轻人

南方人物周刊

2023.12.15

年轻人开始在下班之后上夜校,学习和升职、涨薪无关的“才艺”。这篇报道在一种看似突发、短暂的潮流中发现了年轻人做下的一种选择:减慢在人生这条跑道上奔跑的速度,本质上是在质疑用功利指标衡量个人价值的传统观念。




那些住在楼梯间里的年轻人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1.22

这篇报道照亮了一些在官方通告和互联网世界中消失的角落——有人曾经或者依旧在城市的夹缝里解决夜宿问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报道在人物的选择上也很有深意,揭示了一种可能性:也许在某一个至暗时刻,谁都有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亲爱的招弟

人物

2023.11.20

离开文学和影像的世界,展现“招弟”们真实的生活和一段残酷的历史——她们因为名字承受了自卑的成长经历,试图通过改名重获新生。




GQ报道|

我在大学教“网红课”

GQ报道

2023.09.25

大学里的“网红课”当然会研究网红,除此之外还有外卖骑手、主播和网文作者。更重要的是,这篇报道中的年轻人文学者,把看似日常但又内藏复杂性的社会新生力量带入了教育体系。因为未来,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看飞机的人

真实故事计划

2023.03.06

一座位于秦巴山区里的机场引发的人生百态。安康富强机场的周围是区县村镇,机场围栏外的高土坡视野开阔,给乡民提供了亲眼观看飞机起飞的机会。这篇报道重诉了一个事实,中国尚有 10 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一个没有文凭的

“野”孩子俱乐部

GQ报道

2023.02.13

呈现另一种教育,就是突破另一种可能性。





性别


性别是一种社会秩序,而不是一种自然属性。


——上野千鹤子《厌女》




电子竞技不相信女性

正面连接

2023.10.12

一个真实的故事:蒸蒸日上的新兴行业,如何因为陈旧的性别观念,毁掉一位选手的信念和梦想。




我们专访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996 式贪婪工作加剧男女不平等

知识分子

2023.10.10

获得诺贝尔奖的历史经济学家揭示了塑造良性社会的可能性: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不一样,更加平等的分配方式有利于群体和社会的进步。




当一家民宿只接待女性

每日人物

2023.08.15

想在民宿世界里打造女性乌托邦,不仅要面对商业模式上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还有来自不同群体的质疑。但这篇报道里呈现了女性民宿出现的原因与结果,让人相信,它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二十岁,她们的月经消失了

极昼工作室

2023.07.12 

因为未知的病理性原因,一些女性正在失去孕育后代的能力。报道在处理一个严峻、理由未知的现象时,保持了客观、求实的立场。




在抖音,女性集体创作了

“油腻男的一生”

那个NG

2023.05.22

已经是热点的事件值得被再次呈现的原因,是她们拼凑起来的经历,展现了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





人物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沃尔特·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再见,韩颋

人物

2023.11.15

韩颋的生命停留在亚洲最深水下洞穴九顿天窗的 120 米深处,这个世界不仅失去了一个可能会成功挑战当前洞穴潜水世界纪录的绝佳潜水员,更失去了一颗珍贵的、永远在探索的心。但为什么要对如此小众、危险的极限运动义无反顾?这篇文章给出了一种不可缺失的讲述。




再见,钱德勒,

愿你快乐,马修

人物

2023.10.31

最终也许都未能治愈自己的人,做了很多想要治愈别人的努力。无论如何,用这一篇文章,感谢那些因马修·派瑞而获得的快乐与自省。




再也看不到满月的坂本龙一,

我很想念他

新周刊

2023.09.07

今年 3 月 28 日,坂本龙一去世。3 月 26 日,他还在病房里对日本东北青年管弦乐团的公演进行了远程指导。这篇文章以坂本龙一传记《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的采访者铃木正文为切入视角,带我们再一次走进教授一刻未停的创作人生。




专访诺兰 他知道奥本海默知道

人物

2023.09.01

在因“芭本海默”而无比热闹的夏天里,这是一篇我们认为对主角之一的导演诺兰最好的人物报道。




洪水中的涿州书店老板,

和他“活着”的故事

GQ报道

2023.08.07

一个普通的书店老板,因为酷暑里的一场洪水失去了二十年的积蓄,但他依然愿意重新开始。GQ 报道呈现了一个有关“努力活着”的故事,没有特别的惊心动魄,但依旧动人心弦。




成为上野千鹤子

人物

2023.04.04

作者在与上野千鹤子对话时,没有想象到几个月后,她和几位中国女性的另一次对话能够引发如此剧烈的反响。而搭配着后来的现实阅读这篇文章,更觉能够如此温柔又有力地去书写一位女权主义者,是多么珍贵。





城市生活


在这条街道上

没有开始,没有运动,没有安宁,没有结束

只有没有言语的噪音,没有滋味的食物。

无须耽搁,无须匆忙

我们要建造这街道的开始和结束。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磐石》




北京打工人难得的消费升级:

钻进胡同喝精酿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0.22

虽然没能拿下咖啡领域里的“第一”,但北京的确拥有全国最多的精酿酒吧,和一批能把对北京的观察融入到啤酒制作中的酿酒师。三联生活周刊的这篇文章,一边讲述了北京精酿酒馆主理人和酿酒师们的个人故事,一边对精酿啤酒展开了概念回溯、种类科普和口味白描,阅读体验和吞下一大口精酿同样畅快。




GQ报道|

在成都,重返线下生活

GQ报道

2023.10.18

深入成都的趣味角落,从书店、共享客厅到很难定义的复合空间,GQ报道寻找这个城市的公共生活碎片,并带回一份关于成都人如何谈论社会议题的独特观察。




夏天,

北京地铁上的人在读什么书?

做書

2023.08.02

一篇别样、生动的城市生活观察,通过这些在地铁上被阅读的不同的书,也许可以瞥见阅读者们生活的一角。但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信心——读书依旧无可被取代。




哈尔滨,边缘咖啡人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4.24

咖啡文化早就不止在北上广深生根了,但“边缘”的哈尔滨咖啡业态又有什么不同的吗?这篇报道认为,它代表了很多北方城市咖啡业态的“夹缝”现状,但也是一个在咖啡馆里明显能感觉到纯粹快乐的城市。




开车费时,走路费腿,

大城市的道路怎么这么难走?

后浪研究所

2023.03.06

对逐渐开始为城市生活制造障碍的“大马路模式”展开回溯、探究与怀疑,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倡议——在小尺度上开启改变,也许就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街头时间。





远方


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去过的地方、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


——保罗·索鲁




去往朝鲜,

我在“剧场”国家生活189天

正面连接

2023.11.23

虽说是探寻朝鲜的真面目,但也用了很多珍贵的细节,记录了细微日常里,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和很多人类的共性。




一次失败的缅甸之旅

先生制造

2023.11.20

记者在 18 年后重返仰光,这座城市依旧因为各方势力的博弈,显得混乱、无序,但乱世中的人们还在用力生活。




基辅的“日常”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1.16

走近一场正在改变全球秩序的冲突——战争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如何潜在地打开社会改革和思潮解放的空间。




在中东最火的夜店,

我看见黎巴嫩人的漫长黑夜

世界说

2023.05.22

揭示黎巴嫩电力供应背后的腐败问题,同时也用很多细节,讲述在电力不足的黑暗中,黎巴嫩人如何寻找光明。





地球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曲成雪的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除了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加里·斯奈德《松树的树冠》




北京罕见极光背后,

大地磁暴“暗藏危机”

知识分子

2023.12.07

一篇硬核的科普报道,从“北京也能看极光”的奇观到实则为极端空间天气事件的“地磁暴现象”,它提醒我们,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是太少。




地球最热一天

冰点周刊

2023.07.12


简洁明了地整理了“地球最热一天”背后的更需要我们了解的、那些的更深远更不可逆的后果:除了各自难熬的“热”,还有城市停摆、疾病、动植物大规模死亡、灾害加剧......站在今年的结尾,2023 年已正式成为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冰点周刊这篇文章让人不禁问出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2024 年又会发生什么?




借助 AI 技术,

他们在海里建立“珊瑚互联网”

WSJ中文版

2023.06.08

关于人和地球的相处,并不总是坏消息,比如 WSJ 中文版在这一篇文章中介绍的“珊瑚园丁”。从一群由年轻渔民、潜水员与冲浪者组成的团队到一个全球范围内最具社交媒体影响力的珊瑚保育组织,“珊瑚园丁”们用知识、双手与科技,在海洋里和人们心里,都种下一份珍贵的希望。




治疗空气的人

人物

2023.03.06

这篇报道即为我们补上了一块有关空气与环境的知识,又讲述了过去 20 年北京空气质量有显著改善的幕后故事:一群观察空气与蓝天,并竭尽所能想要治疗空气的人。





精神食粮


我是活生生的凡人,可我的心是闪电交汇的中心。


——艾伦·金斯伯格《赞美诗》




在金钱至上的香港

做非营利 27 年,

Para Site 的启示是什么?

Hi艺术

2023.12.20

Para Site 是全亚洲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在这篇全面梳理历史并深度专访现任总监的文章中,它还是一个坚固的艺术社群,一个敢于实验的替代性空间,一个精神乌托邦。




假杂志创始人言由:

不变的是我们在通过媒介

关注社会

WSJ中文版

2023.10.16

假杂志十二年,已经成为国内最有试验性和探索度的独立出版机构。WSJ中文版借由创始人言由的视角,从假杂志第一本出版物,讲到如今它在宁波设立的图书馆。这个故事有关独立出版如何映照社会生活,也有关不动摇地做一件事如何能聚拢更广阔的群体。




跟随这 25 个“温”知识

看过 Hip Hop 的第 50 年

iD中文 

2023.05.10

很少音乐流派可以拥有如此明确的诞生日期,其中,Hip Hop 今年 50 岁了。iD中文在回溯 Hip Hop 历程时,相比于选取经典瞬间,他们选择了更饶有趣味的角度——25 个“温知识”,趣闻、八卦和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故事穿插其间,比如你可以知道 A$AP 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他们活捉了外星人

正面连接

2023.04.25

今年公映的现象级国产伪纪录片式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看过电影的人可能会在阅读完留下点热泪,更奇特的是,没看过电影的人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品牌


我讨厌钱,但我喜欢各种东西;

我讨厌钱,但我喜欢家具;

我讨厌钱,但我喜欢车;

我讨厌钱,但我喜欢衣服。


——弗兰·利波维兹




pidan 创始人马文飞:

选择站在猫咪这边

WSJ中文版

2023.12.05

从一只叫“皮蛋”的猫咪,到一个叫“pidan”的年销售额靠近 7 亿人民币的头部品牌,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品牌的成长与背后驱动力,也探讨了宠物行业的矛盾与潜力——但无论如何,比起人,pidan “永远选择小猫”。




巴黎世家围挡爆红,

新型零售打卡地的流量密码

是什么?

Vogue Business

2023.11.07

这篇 Vogue Business 让我们不禁思考:品牌围挡也可以讲故事吗?品牌们正用围挡在讲什么故事?以及,当品牌围挡也可以成为一种城市地标,这对城市和打卡者来说还能意味着什么?




25 个影响了世界的服装系列

T中文版

2023.09.07

仅是看看 T 究竟选出了哪 25 个影响了世界的二战后女装系列就足够精彩,但更精彩的是能看到包括 T 创意总监和 Rick Owens 在内的评委们吵架,哦不是,对话。





闪光


给我沉默,给我水,给我希望。

给我斗争,给我铁,给我火山。

支持我的血脉,支持我的嘴。

为我的语言,为我的血,说话。


——巴勃罗·聂鲁达《马丘比丘之巅》




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

我们这里一分钱不挣

新周刊

2023.12.16

在七月初八月末的那场特大暴雨中,民间救援队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聚焦。其中,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中有两位队员因此牺牲。这篇报道通过救援队里同伴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事件发生当时的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民间力量闪光的瞬间。




我在沈阳的老澡堂子里

参加了一场锐舞派对

BIE 别的

2023.07.05

6 月的一个下午,东北老澡堂,rave 锐舞派对——把这三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是BIE别的这篇清新脱俗的故事的灵魂。并且本次阅读会像东北文化灵魂——搓澡——那般放松。




奶奶厨房:

一个空巢老人社区的尝试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1.09

当老龄化成为愈加紧迫的议题,一些自下而上的社会实践可以弥补很多空缺。在成都市武侯区的一个街区,出现了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的爱心食堂,出现了为老年人改进升级的硬件设施,还出现了共享保姆与管家的新职位。这篇报道用温情与细腻的书写,让我们意识到,一个社会的养老,也需要创新。




我为什么要拍视频教人

坐高铁、点咖啡、开煤气灶?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2.19

新的一年,让我们重新思考“日常经验”。


监制:玛鯊

执行:玛鯊、Moon  版式:Andy

所使用图片均来自每篇推送原文

乌云装扮者年度书单:“当我们重返世界”

即便是在最快乐的地方,我们也流过很多的眼泪

从高温到暴雪,极端天气频发的一年,如何影响城市中的你

2023 年,人们不再看杂志,但这些杂志变得更好了

2023 年的北京,越来越多的建筑事务所加入“日常的街道”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乌云装扮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