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系列报道之三:专研 专注 专致——记中山大学教授、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

《财务与会计》 财务与会计 2022-01-11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对于魏明海教授而言,从1980年9月踏入会计行业至今,时光已经缓缓流过了近四十年。在这期间,他先后经历了从学生到学者、从教师到校长、从科研人员到行政管理的多次转型,虽然身份一直在转变,但在他的内心,始终追求并未曾放弃过的是教师身份、教授岗位,未曾中断、持之以恒的是会计领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

多年的潜心钻研促使他在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会计理论基本结构与会计发展理论、会计信息与盈余管理、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企业财务战略、会计的治理功能、关联股东及相关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等七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他学习写作与研究的过程和若干体会,在研究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逻辑与方法,以及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做法。


孜孜不倦 十余载求学求知路


“很多时候,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即使是自己的选择,如果不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也很难经历开花、看到果实。”魏明海与会计缘分的开始多少充满了一点“意外”—— 由于高考成绩不错,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和第一选择是北京师范大学,可最后却被江西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江财)财会系的商业会计专业录取。幸运的是,江财有着很好的学习氛围,也有一批敬业的教师。在那里他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本科学习和近一年的英语培训,中文写作、数学和英文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专业课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和经济核算等都受到了比较扎实的教育。成圣树教授的《商业会计学》、裘宗舜老院长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等让他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然印象深刻,而这其中使他记忆最深、受益甚大的,是当时背过的一万多个英文单词和前后啃过多遍的《资本论》第二卷。

1985年,魏明海进入厦门大学(下称厦大)会计系进修、读研,一呆就是六年。厦大有悠久的会计教育历史,名师汇聚,为他专心致志学会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今天还能清晰记忆起的课程中,有葛家澍教授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和《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余绪缨教授的《管理会计学》、常勋教授的《国际会计》、吴水彭教授的《基础会计学》和陈仁栋教授的《人力资源会计》等。此外,厦大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经济学课程不仅有难度深度,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除接受课堂学习外,厦大校门边的图书馆也成为他课余饭后呆得最多、最久的地方。在那里,他不仅泛读了文史哲、经管法等多领域著作,还精读了一批会计和管理类的著作和文献,并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大多是读书摘要、译录和边读书边有感而发的随笔)。离开厦大时,他归整出的活页纸笔记竟然有近两尺多高。大量的阅读与零碎的随笔和记录,促使他养成了边读边记(译)、边读边想、边读边写的习惯,“动笔头”的能力逐渐增强。

1991年7月从厦大会计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魏明海前往中山大学任教。由于有厦大学习时留下的底子,加上工作勤奋、笔耕不辍,更得到当时中山大学的领导、李学柔教授等前辈的提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晋升的三级跳。

到了1997年,国内整个会计学术界都面临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转型,即引进和尝试以经验证据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为主的实证研究,为此,他又于1998~1999年到杜兰大学进修。杜兰大学的“补课”打开了他思考会计问题的视野,让他开始更多地从其他多个角度看待会计问题,因此也就有了2000年之后几年的研究转型和开拓——在研究转型方面,将重点转向实证会计研究;在研究领域的开拓方面,拓展了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基础的会计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

由于2000年年初开始既做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同时又担任管理学院的院长,原本累积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很快便让他力不从心。2004年5月,在卸下院长的担子后,魏明海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重点对公司高管会计责任的法庭审理分析、会计与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后续的研究、尤其是学术思想的发展影响甚大,主要体现在:一是2007~2010年间他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投资者保护的会计控制研究”,对投资者保护机制及其会计的角色开展了系列问题的探讨;二是他从2007年便开始关注“关联股东及相关财务与会计问题的研究”,实际上2010年和2013年他负责的另外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都与此领域密切相关。在这个领域中,他主要依次研究了以下问题:“大小非”减持与会计盈余管理;股东关系形成及关联股东对股权交易中合谋的研究;关联股东治理角色的研究;我国企业股权异象的研究。即使是他最近撰写的短文《拓展会计的治理角色》,也正是从事这一领域多年研究后的小结。



漫漫求索 探寻会计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方法


青年时代的魏明海在上大学后并未预料到自己会走上教书和研究之路,大学毕业后被安排留校任教,才开始学写论文、学做学术研究。1984年他撰写并发表第一篇论文《会计核心职能的转移和我们的对策》,算是踏进初学做会计研究和写会计论文的起始,“一路走来,没有了回头路”。

(一)明确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从1984年开始研究会计学至今,魏明海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会计研究如何体现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会计研究中应如何抓住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在会计研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经过多年的思考,他认为,为理解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在做会计研究时抓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第一,会计研究定位的根本是科学问题。现在做研究提倡“三个面向”,即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科学问题是根本。第二,开展项目研究的关键是提出、界定并论证科学问题。第三,学者的学术生命应该是孜孜不倦地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如果脱离或停止了对科学问题的探索,也就表明学者学术生命的结束和终止。

(二)什么是科学研究

魏明海发现,长期在综合性大学做研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比较多的机会看到不同学科的学者做不同领域的研究,不仅可以接触到社会科学的学者,还有很多机会与做人文、理科、工科和医科研究的学者相互交流。通过反复观察、细细琢磨,对于“什么是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他觉得还是“科学或学术是对存在物及其行为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句话比较有道理。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行为机理的探索,存在物及其行为的机理便是它们产生、成长、演变、衰老、蜕变、消失的机理(形成和作用机理),而机理的研究正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精髓,也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

按照他的初步理解,规划与实施一项科学研究,涉及现象、场景、动机、后果、理论和证据等要素。(1)现象。开展科学研究首先得观察现象,即存在物及其行为的特定现象。尽管文献很重要,但他仍然认为,观察存在物及其行为的特定现象是做好科学研究的第一步。(2)场景。做研究有不同的场景,没有场景的概念就难以发现存在物及其行为产生、演变或消失的机理及其作用的机理。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机理,只有在特定场景可重复检验的证据和理论,即理论和证据都是有前提和条件约束的。(3)动机。任何事物、行为的产生、演变或消失都有其动机和缘由,做科学研究最不能讲无缘无故,而是要最讲究有缘有故。动机自然与有缘有故相关。(4)后果。任何事物、行为的产生、演变或消失都有其后果和后效。后果和后效的呈现有助于揭示和解释动机,帮助人们真切地看到存在物及其行为的缘由。无论是揭示动机还是呈现后果,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场景。(5)理论。科学成果中既包含了理论也包括了证据。在科学研究的要素中,理论是表达存在物及其行为在特定场景动机和后果的概念化和理论提升,也就是存在物及其行为的机理。(6)证据。证据是科学成果的另一种呈现方式。理论作为科学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最终离不开证据的支撑。理解了这一点,便会明白,在会计研究之中不应该太纠缠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孰是孰非。

归纳起来,科学研究的根本在于发现机理、揭示机理。在此过程中,需要研究者观察现象并找到合适检验的场景,需要揭示动机和后果,更需要学科化地归纳和演绎理论并呈现有效、客观的证据。

(三)会计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

在魏明海看来,“如何做会计的科学研究”同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自谦地表示,“依我目前的功力,也还没能很完整地加以回答”。经过三十多年的尝试,他也试图结合自身学习和研究的经历谈了一些对于会计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的感悟和认识。

魏明海认为,开展会计科学研究至少应掌握以下要点:

一是观察会计行为是开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起点。做会计研究,首先得观察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行为,坚持重大问题导向。会计行为一般包括:财务会计方面的原始数据甄别、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预算编制、长短期决策分析、业绩考评与激励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审计鉴证、分析师、信用评级、资产评估和内部控制等。要从数量繁多的会计行为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会计行为或与会计相关的行为(即现象),首先应培养对现象的直觉。直觉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经过培养和训练,关注财经新闻、财经政策和实践经验必不可少。研究者必须把阅读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浏览财经报刊/网站(国内与国际的)、进行实地调研与交流、熟悉统计工具的使用并在遇到可能有研究价值的现象时先做些初步的统计分析培养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培养直觉时,既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也要有宏观经济的概念,还需设身处地从企业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他特别指出,观察现象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希望找到一个研究理论的切入点。

二是会计科学研究应找到合适的观察会计行为机理的场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会计功能的发展,魏明海认为可以从四个大维度去找会计研究的场景:(1)从治理体系中找会计研究场景。公司治理是治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公司治理外,治理体系还包括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会计具有治理的功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约束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治理体系也是影响会计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治理体系、治理质量都会对会计行为产生影响。随着会计治理功能的拓展,以治理体系作为场景的会计研究愈加重要、地位也越加显著。(2)从市场中找会计研究场景。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企业或股权并购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竞争市场,既是会计信息可传递到、作用到的地方,也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检验会计信息的效率,还是追踪会计行为的动机,市场都是一个适合的会计研究场景。随着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的兴起,以这类场景开展的会计研究越来越多。(3)从制度层面找会计研究场景。制度,尤其是监管制度(如收费、税收、行业监管等)对会计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与企业契约相关的聘任、激励、晋升等合同和其他竞争机制也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到会计准则的修订可能是配合其他经济政策而做出,随着经济与管理理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这类场景的会计研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4)从管理过程中找会计研究场景。管理过程,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过程如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和研究与开发管理等,都是特定会计行为研究的可选择场景。此外,他认为在拓展并找出合适的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行为的研究场景时,还须关注:要具备多(跨)学科的知识;要深入剖析会计行为的动机;要深入揭示会计行为的后果;要加深对会计行为“参与者”的认知;要将会计研究的对象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会组织等。

三是会计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从理论上解释会计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解释会计行为(动机或后果),首先需要理论。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会计研究是在“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初步归纳一下,常被用来解释会计行为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具体有以下几类:资本市场效率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或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代理成本、激励与监督理论,公共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产权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关系、网络,政治关联)等。虽然“借用”这些理论对会计科学的发展确实有促进,比如目前发展起来的盈余管理市场动因、契约动因、制度(政治成本)动因理论,各类绩效、成本、流动性、效率等解释会计行为的后果理论,但魏明海坚信,解释会计行为(动机或后果)终究需要有会计学科自己的理论。迄今为止,还很难看清并归纳出究竟哪些理论是完全属于会计学科本身、并能揭示会计行为(动机或后果)的,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借用”尽管能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皮毛问题,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也有所促进,但在揭示会计行为的机理时,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将难以深入,从长远看来“借用”终究不是良策,而这也是未来会计学界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四是会计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用证据呈现会计行为的动机与后果。证据的科学合理呈现影响着理论的发展。他的初步体会是,证据的科学合理呈现需要考虑到以下四点:(1)证据不全是数据,符合逻辑推演要求的论点同样是好的证据;(2)证据不全是只靠统计而来,科学的实验、案例访谈、史料文本和逻辑推演也是获取证据的方式;(3)证据形成的逻辑链条、可控性和可重复性;(4)证据的挖掘,尤其是有关后果证据的挖掘要全面系统。

五是会计科学研究的根本在于揭示会计行为的机理。会计行为的机理牵涉动机和后果。前者要解释会计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后者则借助经检验的影响和作用印证会计行为的动机。但若仅解释动机、呈现证据并不够,要解释会计行为的机理,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1)动机和后果的学科化论证。要从某一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框架去论证,之后才有可能成为该学科的专门知识。目前常常看到很多研究会计行为或后果的“理论”在学科化论证方面偏离得比较厉害,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从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框架去论证,而是偏离到了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公司治理的论证),最后真正留给会计学的东西少之又少。(2)有机地将动机与后果联系起来并可揭示机理。无论是会计行为存在的机理,还是其产生、演变或消失的机理,都与动机和后果有关。在揭示会计行为的机理时,必须将动机与后果有机联系起来并以科学的形式加以表达。


春风化雨 为会计人才培养“多开天窗”


在魏明海心中,“除了研究和兼任行政管理,教学永远是自己的主业”。近年来,会计专业越来越热门,会计本科专业招生分数线越来越高,很多天资聪明、潜质好的学生都选择了会计专业。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好,不至于让他们在大学中虚度四年、不让他们的未来发展受限专业的限制?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他关注,并引发了他的思考。

魏明海发现,过去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中人为地设置了太多的“天花板”,这些“天花板”既是有形的,很多也是无形的:所谓有形的“天花板”,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上,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过度强化会计专业、会计规则和会计监控的概念,过度强调会计学科的专业性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而无形的“天花板”则是指现在的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很少能真正体现德才兼备、家国情怀和行业领袖的元素。

基于此,与“天花板”相对应,他提出了“天窗”的概念。会计的“天窗”在哪儿?按照他的初步设想,会计的“天窗”在于:专业融合、经营管理、公司(或公共)治理和市场规则。具体而言,在对事上,能有目的和综合地考虑会计工具的使用;在对己上,能管好自己的行为;在对人上,能与人协同合作。教育学生使之学会自处、学会实践、学会学习和学会共存才是教育的根本。魏明海常常思考该怎样培养学生以使他们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在他的心中,答案也许就在于少设置一些人为的“天花板”,多开些“天窗”。

开“天窗”的具体方式有多种多样,为此,他提出了以下三种方式供大家参考:一是要有向上看的眼光。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精神,但眼光和目标可以是更高的,比如经营管理、公司治理、公共治理等。会计原本就是基础和管理的底层,但会计人才的培养却可盯到更靠上的领域。二是要敢于闯“市场”。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盯在公司或单位内部,更不应局限于财会部门,要看到会计信息发挥作用的场所以及会计处理要考虑的因素。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企业或股权并购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竞争市场,既是会计信息可传递到、作用到的地方,也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要形成知识的“组合”拳。要将会计专业能力与基础理论、通用化能力的培养和跨学科知识组合起来,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他还提倡实现会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目前会计教学在配师资时,往往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领域进行简单组合,各科老师各教各的、各有各的逻辑,画地为牢,交互少、混搭更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系统理解。

魏明海认为,与会计研究相类似,会计的教与学也需要场景的概念,要将会计行为置于特定的场景去考究与分析,这些场景可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治理体系或者制度与契约等。有场景的会计教与学才可能是活生生的教与学,只要真正将会计教学置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场景,比如一个具体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或者市场营销管理场景,便可以引导学生真切地看到会计行为的动因与后果,看到会计信息与战略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与营销业绩考评和激励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时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行为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缘由、有后效的,是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互不关联独门知识的接受者,相信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财务与会计》2018年第18期

▷责任编辑:张璐怡

▷值班编辑:陈利花  李斐然

▷版式设计:刘莹


the end


往期精彩回顾●“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系列报道之一:江边春水生 中流自在行——记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
●“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系列报道之二:执着的政府会计改革事业探索者——记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
▼大家都在看▼




学习/创造/分享

分享财务与会计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