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津:大河奔腾古渡情 金堤槐香第一麦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客官,坐稳了您,开船喽!”

“要塌河了,快走!”

…… 



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渡口,更作为黄河流经2000多年的交通要道,新乡延津的人们见惯了贩夫走卒的南来北往,见惯了黄河的决口改道,见惯了繁华瞬间成空。在擦干泪继续奋斗的坚韧中,形成了“遇千灾而不徙,历万劫而不泯”的精神禀赋以及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黄河故道文化特征。



古渡延津




俗话说得好,“有灯就有人,有渡就有船”。小小的渡船劈波斩浪,连通了两岸的人民和经济,见证着黄河的历史和未来。


(黄河变迁与当今延津位置示意图)


延津,位于当今黄河以北的新乡市区东部,辖区在北纬35°10'和东经114°36'之间,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夏分九州,延津属豫州;春秋时置廪延邑,以境内有虚廪堆绵延不断而得名(注:虚廪堆就是假粮库,春秋时期延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证明自己粮多草足,防守方曾经在当地造了很多假粮囤迷惑敌人)


(延津出土的储粮陶仓 摄影 朱新国)


秦嬴政五年(公元前242年)以其境内多沙棘,置酸枣县。直到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因其境内有黄河重要渡口延津渡改称延津县,沿用至今。


(官渡之战黄河延津渡和酸枣县位置示意图)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黄河横亘万里,其间可渡处,约以数十计,而西有陕津,中有河阳,东有延津。”足见延津地理位置之重要。《新唐书·卷二十九》“卫州汲郡,望。本治卫,贞观元年徙治汲。……县五:,紧。……新乡,望。东北有故临清关,东南有故延津关。黎阳。上。……有白马津,一名黎阳关……”可见延津作为黄河岸边军事重镇,是历代作战行军常经之地。吴起屯兵、蒙骜伐魏、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曹操“延津之战”“火烧乌巢”……这些攸关华夏民族命运的战争和大事、要事一次次在延津大地上上演,留下了无数英雄传奇。


(白马 延津之战示意图)


黄河在延津境内流淌了2200多年,自禹河至明代,基本沿“广浚线”( 广武—武陟—获嘉—新乡—卫辉—浚县) 和“原滑线”( 原武—阳武—延津—胙城—滑县) ,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延津,并依次形成了延津渡、沙门渡和班枣渡三个重要渡口,使延津成为沟通开封和卫辉的南北交通要道。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七月,黄河决于奡村,泛滥七十余里;次年也就是1479年,黄河翻滚到延津县南,从此延津境内黄河水流断绝,只剩下绵延四十多公里,宽达六公里的黄河故道,空留延津渡等渡口遗迹,成为前世繁华的回忆。


(黄河泛滥资料图)


黄河虽然走了,却留下两千多年积淀的泥沙,使广阔的故道成为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后来在风雨侵蚀下,这里形成了一条自然的排水洼地,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东大沙河上游河段。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这里进行植树造林、治沙治碱、开荒种地、建设国有林场,但是收效甚微。直到1978年以后,延津举全县之力对黄河故道进行农、林、牧、渔、工综合开发,才逐渐有了改观。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如今这里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延津产业集聚区等产业中心和大沙河湿地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早已成为新乡市的经济重心和生态长廊,千年故道焕发勃勃生机,助力新乡和延津两地的高质量发展。



古堤古城




有河必有堤,黄河出了郑州桃花峪之后,离开了上游山体的束缚,便开始在中下游的平原游荡,所以两岸的人民为了生存,不断筑堤守护家园。西汉著名治黄战略家贾让曾在“治河三策”中,十分详细地表述了黄河下游人为修筑堤防对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作堤去河二十五里……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


(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示意图)


春秋至秦

虽说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黄河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堤防,但尚不连续稳固,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系统修筑河堤。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的政策(《史记·秦始皇本纪》),拆除六国境内城墙,破除战国时期各国修的阻碍河流的堤防,保障河势稳定、河流畅通、安全下泄,减少水害对新的统一国家的影响。

西汉至唐

西汉后期,黄河频决口,哀帝召集治河者议事。治黄专家贾让提出治理黄河上、中、下三策,后世称为贾让治河三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即在冀州改河,在遮害亭一带掘堤,使河水北去,穿过魏郡中部入海;中策提出筑渠分流,即在冀州多穿漕渠,以达到分洪、溉田兴利的目的;下策则为缮完故堤,即仍旧修缮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

五代至明清

五代时期和北宋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现在河南境内黄河大堤兰考东坝头和封丘鹅湾以上部分就是在明清堤防基础上加修起来的,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下部分则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以后,在民埝基础上陆续修筑的,也有160多年的历史。


(现今黄河新乡段)


在我们新乡,老百姓习惯把古黄河堤称为金堤、太行堤。黄河金堤始于春秋,历代都有加修,到汉代称之为“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西起古荥泽(今荥阳)过祝楼姚村三堤头,东北经圈里(古湾子头)、口里(古徐村堤)、磁固堤、师寨(古大堤)、再东北黑洋山、后堤、秦庄,进入延津。而太行堤始于明朝,明弘治时,河决张秋,刘大夏奉命治水,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北流被筑堤遏制,全黄入淮归注黄海。万历时潘季训治水,采取“束水攻沙”的方策,河道基本上固定下来。《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


(新乡黄河故道大堤走向示意图)


历史上,黄河故道延津段沿岸有数道堤防,包括古阳堤和太行堤。从胙城(今延津县北胙城乡)至封丘黄德一带的古堤为明代修筑的太行堤;从经开区到延津沙门遗址一线的古堤为古汉堤,统称金堤。万历《卫辉府志》记载:“汉堤,在县西南。金卫州河平军节度使奥敦公所修,以障大河。今沙门西、冯魏二堤多石,皆是。”《禹贡锥指》也有相关表述:“汉河堤,率谓之金堤。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在今延津县界。”


(延津境内黄河故道走向)


不过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延津和新乡境内的的黄河古堤都面临着巨大生存挑战,现存的大都断续不全、走向不一,亟需加以妥善保护。


(吴起城南城墙遗址和黄河故道遗迹)


如今延津境内的黄河古堤,残存于塔铺办事处的奡村堤、十八里河村附近的沙门城址(即黄河故道北岸的吴起城、延津产业集聚区北区延化化工(即化肥厂)区域。其中沙门城址抢救性发掘中还曾发现宋金时期的堵黄石和礌石等遗物,成为金堤遗存的见证;原属于延津小店镇位堤村的太行堤遗址现已划给经开区,此处不再详述。


(划归经开区的位堤村太行堤遗址公园)


虽然说黄河已经远去,但保护好残存的黄河古堤,对于总结治黄历史经验,研究制定适合新乡本土的治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当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够将黄河古堤加以妥善保护,对于延津和新乡来说,都是一笔文化遗产和人文财富。


(当今延津与黄河位置图)



三 故道人文




两千多年间,黄河无数次的决口泛滥,极大地改变了延津等下游河南平原丘陵地区原本的地形地貌,塑造了一系列丘、岗、洼、坡地或相间分布、或纵横交错的独特微地貌景观,遗留下大片易受风蚀的沙丘、沙岗、沙垄、冲积扇等地形,也造就了延津土地干旱多沙、盐碱化的特征。


(延津境内黄河故道沙岗遗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延津人历千劫而不灭,经万难而不泯,始终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硬是将昔日的盐碱地沙荒地改造成上百万亩的良田。


(昔日故道已成万亩良田)


“中国第一麦”叫响全国,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素有“花生之乡”美誉,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0万亩以上,拥有省级黄河故道优质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且“延津胡萝卜” “延津黑豆”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延津小麦” “延津菠菜” “延津黑豆”  “延津红花” “小潭乡胡萝卜”还先后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中国第一麦:延津小麦)


发展离不开人。但是延津所在的黄河下游地区,不仅有黄河水患危害,而且还有朝代更迭时战争的破坏。特别是元末明初时,经过了20多年的战乱,延津等中原地区早已十室九空。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更为了均衡人口、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六次大迁徙中的“明初移民”运动。


(明初移民延津示意图)


按当时“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政策,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带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就多达百万人。据延津县志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迁山西泽州民到延津垦田,编为十九保,加原有四保,全县共有二十三保。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再次自山西泽州向延津移民,又增四保,全县共二十七保。(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至清,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



(今日延津城区)


如今,延津早已发展成为新乡境内的农业强县和产业强县,人口突破了50万。并且在千百年的治水斗争中,留存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全县现有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2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处、3A景区1处、市保单位1处、县级保护单位25处。


这其中就有延津县城商业街中段、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寺万寿塔。它是河南省200余座砖石结构明塔中仅有的几座大型塔之一,也是延津地方民众合力建设家园的见证和研究黄河流域地方建筑史的重要实物。


(大觉寺万寿塔遗址)


还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唐寺塔,又叫白马塔。位于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塔铺村广唐寺旧址。广唐寺创建于故酸枣邑时梁武天监年间(南梁梁武帝502~512年,即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508~512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


(广唐寺塔和保护碑 摄影朱新国 下同)


遗址内今存宋代重建砖塔一座,清大殿三楹,明碑一通。清康熙《延津县志》记载“唐天宝古塔,在广唐寺,虚内数层,塔顶容数十人登,旱祷雨即应,人呼为灵祠”。相传为镇黄河河水泛滥而建,直径达10米的塔身在全省为数不多,而且充满了唐宋风格,里面的诸多题记则见证了黄河变迁,见证了延津大地的悲欢离合。


(广唐寺塔顶远眺)

(广唐寺塔内壁上的古人题记)


当然,延津还留下了战国至宋金时期的沙门城址、

(沙门城遗址)


槐花飘香的黄河故道万亩槐林、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今貌)


隋开皇十八年成立的胙城县遗址(公元1580年被风沙湮没而城废)、唐代酸枣阁遗址、马庄乡原屯村九龙口无梁庙遗址、席村上青阁即“延津第一阁”遗址等等见证境内黄河变迁的历史遗存。



四 故道传说




黄河在延津游荡了2000多年,在造就不少历史遗存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动人传说。



石婆固的传说


石婆固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泛滥,灾害频发。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夏,黄河再次决口,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危在旦夕,此时一位名石婆的老妇眼看肆虐洪水铺天盖地袭向乡亲,便向当地官员建议用竹子编成巨大的笼子,再装入石头投入缺口,就不容易被洪水冲走。当地官员大喜,立即派人按照石婆的方法,编出丈余长的竹笼,将石头放入笼中,再投入河口,果然没有被大水冲走,最终决口被成功封堵,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人们为了感谢石婆在堵河口所奉献的智慧和辛劳,即以巨石雕石婆像坐于石鼓之上,置于村中以示纪念,称“石婆固乡鼓”,后逐渐传为“石婆固”,石婆固由此得名。


(石婆固社区内的石婆雕塑)


如今,石婆固村已由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重点乡镇。石婆的雕像坐落在社区的公园内,神态坚毅,望着远方,脚下是滔滔黄河水和一个装满石头的竹笼,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抗洪故事。




王庄村王小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


自打石婆献策,筑排堵水合拢,黄河南岸水患弱减,一方百姓生息亦存,位于黄河滩边的王庄村,又升起缕缕炊烟。村里有个孤儿叫王小,长大后以打柴为生。一日在通往酸枣林的土路上,救下了一只被老鹰啄伤的白兔。谁知它竟是广寒宫的玉兔下凡,贪吃了酸枣阁的大酸枣遭此厄难,从口中吐出一块七色宝石来报王小救命之恩。



因为感觉七彩宝石沾有玉兔唾液太粘,王小便拿着宝石向黄河边走去,想将其洗干净。不料刚放入水中,河水就冒着白烟哗哗向后退,惊动水底的龙王。龙王心想如果任凭这人在黄河里涮来涮去,岂不害了我黄河龙宫,便想将七色宝石收回。王小也不惊慌,老龙王既然要宝心切,我何不试探他一回,看他能否将小龙女许配给我。而小龙女早就闻听王小朴实正派,相见后也一见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南海观音收回了七色彩石,祝福王小和小龙女喜结良缘。从此,王小携手小龙女带领百姓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




奡村 黄河故道最古老的村落


奡(ào)村,位于延津县西南,距今已有近4000年历史。《延津县志》载:夏代寒浞之子奡,凭力沙地行舟于此。



上古时候,奡村村西就是黄河。有一次黄河决口,奡村一带成了一片汪洋!消息传到夏王寒浞处,其儿子奡是个大力士,请求父王只给他一艘船到灾区救人。奡边划边救人,船上的人越来越多。此时远处沙岗上又有一群人呼救,奡奋力将船驶向沙岗,可是船却划不动了。原来此地是黄河沙滩,用木桨往下一扎,就是深深的淤泥。这时只见奡怒吼一声,靠一人之力划动大船到达沙岗边。人们无不称赞奡力大无比,竟能“沙地行舟”!


(奡村今貌)


数日后,大水落下去,沙岗上的人们辛勤劳动,把昔日的荒沙滩建设成了美丽的家园。为了纪念奡的功绩,人们把这个村起名“奡村”,还在村里给奡修了一处院子,取名“奡荡舟府”。后来,当地县官还把县衙设在这里,称作“奡门县衙”。如今数千年过去,黄河早已不见踪迹,但村内的沙岗还被村民们保留着,静静堤诉说和传承着“奡荡舟”的传说。


(奡村沙岗遗存)



当然,在延津大地还有着白马塔白马镇河妖被观音佛袖蹭掉塔顶的传说、

(修葺后的广唐寺白马塔)


马庄乡冯班枣村的泥马渡康王传说、

(班枣渡 泥马渡康王遗址)


马庄乡黄河故道沙岗九龙口无梁庙唐太宗托梦建庙赎罪的传说、

(重修后的九龙口无梁庙)


丰庄镇席村玉皇阁皇帝干女儿下嫁席家的传说、东屯镇汲津铺古黄河渡口“吕尚困于棘津”的传说等等,每一个传说都篆刻一段历史,成就一个村庄,见证一段传奇。



如今,黄河流经河南的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个市、28个县(市、区),总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延津,虽然远离了当今黄河,却与黄河相依共生了两千多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构成了新乡乃至河南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津县城新貌)


“黄河故道,兴业绿洲”。如今的延津,正着力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乡故事”和“延津故事”,坚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努力实现“建人民满意城市、塑人民生活生态、做富民强县产业”的美好愿景,奋力谱写着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延津绚丽篇章。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中共延津县委宣传部 延津县融媒体中心 延津县博物馆

【资料来源】中共延津县委宣传部、延津县融媒体中心、河南日报、大河报、《古黄河道考察日记》(1977年6月3日-1977年7月9日)、腾讯网@尹立祥《延津境内的黄河故道流变历史》、腾讯网@国学长亭《延津唯一皇帝赐名村庄,班枣的传说》、美篇@宛秋《石婆固传说》 、美篇@种地人《石婆固:王庄村有个美丽动听的传说》、《民间文学集成·延津卷》、美篇@布媚媚《延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新浪微博《黄河与延津》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云赏”新乡:不负如许春色

新乡:功夫来袭!“岳”出江湖!

新乡有个好地方,大河之阳鱼米乡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