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有个好地方,大河之阳鱼米乡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原阳是个好地方》 原阳县歌
提供 原阳县融媒体中心)

 “老板,怼碗烩面!”

“兄弟,酒喝得了木?

“刚打上来的黄河鲤鱼,可新鲜,怼个尝尝?”

“这是自己家种的黄金晴,吃着可劲道!”

 

咋样?是不是听着可亲切,可美气。这就是俺这的人,质朴、刚直。

 

(稻花香里说原阳)


俺这不仅人得劲,历史文化更得劲。“宰相之乡”、“诗词之乡”、“中华毛氏祖根地”,夏朝时的古兖州、春秋诸侯会盟地、“退避三舍”晋称霸、张良刺秦博浪沙官渡之战定三国、十里金堤固若金汤。可以说,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筚路蓝缕,成就了西汉二百多年的沧桑辉煌。

 

(原阳县文化艺术中心)


服不?你要问俺,这得劲的地方是哪?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你,俺是——

 

原阳!



1

我的简历




简历

姓名:原阳

出生日期:公元前2070年之前,也就是夏朝建立之前

籍贯:河南省新乡市

曾用名:阳武原武、卷县等

曾用名释义:

阳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置阳武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原阳县东南二十八里,因位于太行之阳而得名。秦时阳武县范围很大,辖郑州市和中牟县并向北一直延伸到山东东明县境内。西汉时被拆分成多个县,县城也随着黄河频繁改道而多次迁移,直到唐宋时期才稳定在今原阳一带。


(清朝同治九年的河南省原武县 阳武县)


原武——古称阳池镇,为战国时期魏惠王十五(前356)年龙贾所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析阳武县而得名,县治在今原武镇附近。

(1938民国二十七年的原武县、阳武县)


卷县(quān)——战国魏邑,西汉时置县,北魏太平真君时废。太和中复置,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治所在现原武镇西北4公里的卷城村附近。


(阳武 原武 卷县并存时的原阳)

成长经历:



因为俺历史悠久,年岁很高,所以经历丰富,你得认真梳理,否则很难记清楚。


夏朝俺属于兖州,商代属畿内,周朝时分属于鄘和卫,春秋时属于郑。战国时从郑国又归属于魏国和韩国。秦朝时俺成了纵观黄河南北的一个大县阳武。西汉时从俺这分出了一个小弟原武县。西晋属荥阳郡,东魏属广武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所到汴水南岸。隋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移治原武城,属郑州;宋神宗熙宁年间,并原武入阳武;元朝时归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属怀庆府。


1950年3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和原武县合二为一,于是俺有了一个新名字——原阳。


(原阳县城新貌)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是历史需要;合是发展选择。2010年2月开始,俺这里又逐渐分出了原武镇、祝楼乡、桥北乡、师寨镇、韩董庄镇、龙源办事处和农牧场,区域总面积约295平方公里的古“原武”辖区,成立了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两县(区)再次比肩而立,抱团发展。



2

 黄河和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从高高的青藏高原发源,在今天的山东入海,看着很乖,但其实并不听话。


(黄河下游原阳段夕阳)


历史上的黄河善决善徙,喜欢横冲直撞,尤其是下游地区,离开了山谷的夹持,便开启了撒欢模式。在北至天津南至长江的巨大三角区域内摇摆泛滥,给位于黄河下游上首的我和整个下游地区,都带来了的许多灾难。


(红圈处为原武、阳武两县

位于黄河改道扇形顶点位置)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从有史记载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人为扒开堤坝,黄河下游的决口就多达1590次,造成多次黄河改道。具体到原阳境内,自后晋开运三年(946)到清嘉靖十四年(1809)的863年间,黄河决口漫溢达63次之多,其中迁徙改道4次,最终黄河由县北改道县南。


黄河古称大河,其下游河道因大禹治水而得名禹河。《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也就是说古黄河自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经今武陟、原阳、新乡,然后过滑县白马津,到今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沿着两条引渠从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而来的漳水,然后向北流过大陆泽,在冀中平原漫流形成多股河道,由于河口潮水倒灌顶托,成逆流之势流入渤海。



由此可见,黄河与我(原阳)颇有渊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 年),“河决,原武、原邑始北临河。”先前的我开始与黄河更近一步了。


(金代黄河决阳武 多股并流)


到了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从阳武福宁集东“老龙凹”决口,经张大夫寨(光禄村)过桂刘庄,流入延津,这是黄河在我境内的第一次改道。进入山东巨野、郓城后黄河分为两支:北由北清河入利津入海,南由泗水入淮入海。


(元代黄河和阳武 原武位置示意图)


到了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黄河滚到了黑洋山(黑洋山古称黑壤。《明史•地理志》载:黑洋山下有大河。《诗经•卫风•硕人》有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正因为黑洋山在古代土地呈黑色,又有洋洋大河流经,山势高耸,故称黑洋山,是阳武和原武的界山,后来被黄河冲刷淹没。现在许多人误将其写作“黑羊山”。)至福宁集之贺屯村附近,从黑洋山下游的徐庄开口,经贺屯、阔堤,流阳武县南,经辘轳湾、尚湾、肖堤、老河出阳武人封丘县。“河出阳武县南,而且北之流绝,新乡之流亦绝”(《禹贡锥指》)。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阳武县分界处的黑洋山决口,原武、阳武两县被迫隔河相望长达160多年。到了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县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最终东流入海。其后又在荥泽姚村口决溢,“河决荥阳,泛滥阳武,县治城郭居民荡然一空”,这次决堤,原武开始变为黄河北岸。 


(原阳位置与明清黄河故道示意图

1358-1855年间)


纵观过往,可以说每次溃决,“居人庐舍漂没殆尽,人民或巢或舟”“男欲耕无高燥之地,女欲织无蚕桑之所,束手愁叹,坐待其毙。”黄河把我所在的原武、阳武冲刷了多次,留下了漫漫荒滩、黄沙,也留下长长的故道和众多渡口。现今的沙岗、沙岭、胡沙窝、沙圪当、毛滩、夹滩、马头、下马头、口里、河头等村庄名字就是当时的见证。


(黄河造就了原阳广袤的滩地)


当然,为防御洪水,原阳人也修筑了不少堤防来保卫家园,比如磁固堤、仁村堤、堤头、夹堤以及张大夫寨等几十个带“堤”带“寨”的村庄,都是原阳人抗击黄河洪水,筑堤修寨择高而居的历史遗存。


(原阳张大夫寨村今貌)


新中国成立后,我和新乡一起,开创了人民治黄的新局面。通过加高堤防、放淤固堤、改造新修河道、建设标准化堤防等措施,建立起一条条“沿黄生态景观线”和“绿色长廊”,不仅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而且探索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幸福河”已成为原阳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黄河原阳段标准化堤防)



3

文化名片



(《探访原阳古迹》
提供 原阳县融媒体中心)

事物都有两面性,黄河在给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催生了刚直质朴、不屈不挠的民众性格,滋养了丰富的特色物产,孕育了原阳深厚的历史文化。


(原阳古博浪沙遗址)


这其中就有开篇提到的多处诸侯会盟地、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官渡之战主战场、张良刺秦遗址博浪沙等;还有国保单位原武城隍庙、玲珑塔,中国明末清初北方民居建筑之典范的夏家大院。详细内容相约新乡先前文章都有讲解,这里都不再一一赘述。


(原阳夏家大院主院落 )


作为“宰相之乡、诗词之乡、成语之乡”的我,以历史上大事多、名人多而著称。然而因黄河多次在这里溢决改道,加上诸侯、军阀的征战不已,众多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或散佚民间,或湮没史海;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或毁于战乱,或掩埋地下。


(原阳谷堆文化遗址)


比如位于城关镇谷堆村的谷堆文化遗址,是原阳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处商代文化遗址,对研究黄河的变迁及黄河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比如位于师寨镇(现已划归平原示范区)小路庄村战国时期古遗址的毛遂故里,现有大殿、自荐亭等建筑和新修的毛遂墓,存有新旧碑刻20余通,其中民国十三年“毛遂庙创建碑”最有价值。


(原阳葛埠口乡白庙村的明代大王庙遗址


在我的境内,还有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比如蒋庄乡胡村铺村的春秋安城遗址,福宁集镇高地城村的春秋城棣遗址、阳阿乡延州村的金代延州遗址、福宁集镇张大夫寨村汉代文侯乡遗址、福宁集镇地城村的汉代范岗冶铁遗址,福宁集镇后堤、秦庄一带的明朝黄河金堤遗址、葛埠口乡白庙村的明代大王庙遗址,大宾乡贾湾村的明代碧霞宫遗址等等。




张苍墓和墓碑


(原阳张苍墓和墓碑)


此外,原阳还有很多古墓葬遗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谷堆文化遗址上的张苍墓。墓地现存“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碑一通,为康熙年间阳武知县安如泰立。原墓冢东西50米,南北100米,墓冢前60米处建有北平侯张苍祠。其次还有汉代陈平墓、唐代娄师德墓、宋代张谷墓等历代名人墓葬。


(原阳古建代表之一 陈平祠)


当然也有几处古建筑幸运保存下来,成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前文提到的夏家大院,还有陈平祠、韦思谦祠、清代龙王庙、清代关王庙等等。


(原阳宣化寨村清代龙王庙遗址

(原阳宣化寨村黄河故道梨花开


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位于黄河故道的城关镇宣化寨村清代龙王庙,则是1992年3月5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群众盖房取土时,在沙岗下7米深处挖出一座埋藏数百年的龙王庙。庙内7尊泥塑像完好无损,庙前两通石碑记载着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重修此庙的缘由,为研究新乡区域黄河故道的变迁提供了新的佐证。

(原阳葛埠口乡大张寨村南的明代石坊


不仅如此,我境内还留存下十几处具有艺术价值,见证黄河水系变迁的古代石刻。比如齐街镇化庄村的明代石刻白石桥;葛埠口乡大张寨村南的明代石刻大张寨石坊;原阳县第一初级中学院内的明、清文庙石刻;官厂镇刘固村北的清代创砖坝碑;葛埠口乡黑洋山村的清代河渎庙碑等等,对研究新乡境内黄河变迁、民风民俗及雕刻工艺有着较高参考价值。




(原阳葛埠口乡黑洋山东关的唐槐


最值得骄傲的是,我的境内还有一处被称作“活文物”的唐代古槐,又名“罗成系马槐”,现在正根深叶茂地生长在葛埠口乡黑洋山东关,见证着黄河的沧海桑田和原阳的千年巨变。


(今日黄河原阳段美景)


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让其服务于原阳人民的美好生活,值得每一位新乡人去努力!



4

幸福长河



(原阳县歌姊妹篇 《相思是原阳》

提供 原阳县融媒体中心)


由于我濒临黄河,县域中部是背河洼地,原本荆棘丛生,盐碱遍地,这里的老百姓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的生活写照。


(原阳境内的黄河沙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阳建立起三个引黄灌区,使过去原阳人民望河兴叹的黄河真正成为利河,全县灌溉面积达到42000公顷。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境内试种水稻的成功,实现了全县人民“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的梦想,并孕育出一条长约60公里、宽约15公里“黄金米带”,产出了享誉全国的“中国第一米”。


(原阳黄金米带:稻花香里说丰年)


当然,在一代代原阳人辛勤劳作中,原阳还诞生了原阳烩面、原阳凉粉、原阳黑米醋、原阳毛遂酒等众多知名物产;如今还建立了中国最大的中央厨房产业园,可年产1万吨烘焙产品、2万吨调料、2万吨熟食、50万份套餐,为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舌尖上的美食。


(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和黄河大桥


如今,与郑州一河之隔,五桥相连,处于米字形高铁和京港澳高速与连霍高速枢纽中心位置的地理交通优势;全省最大的黄河湿地面积,全省平原地区之首的林木覆盖率等生态优势,都成为我在新时代崛起的独特资源。


(原阳花园式居住区和同心湖)


2019年7月,官厂镇8个村庄1676户6264名村民搬进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区——柳月湾社区,昔日的旧宅变成了绚丽多姿的花海。引黄调蓄同心湖波光潋滟,“三横七纵九连”滩区路网不断延伸,“三园三场”发展不断深入;投资15亿元的中原国家植物园、投资4.86亿元的稻米产业园、投资5.6亿元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投资50亿元的沿黄生态带综合开发、投资40亿元的靳堂乡田园文化农旅项目和黄河滩区10平方公里示范区接连推进……


(原阳滩区路网林网连起幸福坦途


坐拥396平方公里黄河滩区、传承灿烂黄河历史文化、地处郑汴新“铁三角”中心的原阳,这颗“小棋子”正围绕国家“大战略”转动得风生水起。


(原阳明天会更好


我相信,随着高水平编制的《新乡市沿黄生态带路、水、林三网规划》《原阳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相继出台,黄河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三乡”创建的加速推进,黄河故道主题森林公园等一批文旅项目的持续打造,黄河这条幸福河,必将凝聚起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强大正能量,推动原阳文化发展的“软实力”转化成原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奋力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中共原阳县委宣传部 原阳县融媒体中心 原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资料来源】新乡市人民政府官网、原阳县委宣传部、原阳县人民政府官网、原阳网、原阳县文联张帆、原阳县融媒体中心李彦军、原阳新闻、大河客户端、相约新乡、新乡网、搜狐网、百度壹点一资讯、蓝月光《原阳人真得劲》等等。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络丝、清潭、荻花,胜景之下的文明细语

新乡:黄河拐弯铜瓦厢 古渡崛起幸福城

新乡:白马“宝塔”的风雨沧桑

马市街:以梦为马 奔赴又一场繁华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