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年全球先天性心脏病的死亡率趋势 | eClinicalMedicine2月精选论文合集
《柳叶刀-发现科学》(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是一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包括柳叶刀旗下eBioMedicine和eClinicalMedicine,涉及的领域包括基础医学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卫生系统研究。这组期刊发表重要的初期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发现可能改善全世界人们健康和福祉的新机会。柳叶刀特别推出eClinicalMedicine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论文精选
1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综合研究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是症状性血肿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复发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且与多种因素相关。来自吉林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CS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综合研究。研究者对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建库到2020年9月的数据进行了搜索,纳入CSDH患者手术管理的随机试验、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整体观察性研究,并由一名独立研究者进行研究质量评估。该研究提取了CSDH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社会人口学、药物(作为主要或辅助治疗)、手术管理、影像学和其他危险因素。该研究评估了基于各危险因素的CSDH复发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然后对影响CSDH术后复发的每个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级。该研究共纳入402项研究,评估了32个潜在危险因素,其中21个因素与CSDH术后复发显著相关。男性、双侧血肿(bilateral hematoma)和无引流等三个因素与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性证据最充分。证据的分类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确定CSDH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只有少数因素与CSDH复发的关联具有高质量证据的支持。这些具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因素可能为治疗和预防CSDH复发提供重要依据。作者得出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作为改进临床治疗策略和制定预防方法的基础。
2
利用诊断性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的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率高,因而预后差。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旨在开发一种术前预测复发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基于CT影像组学和多个临床参数。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间在中国3家机构接受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E-CT)和根治性切除术的220例PDAC患者的数据。将其中一个机构的153名患者作为训练集(training set),其余67名患者作为验证集(validation set)。该研究提取了每名患者瘤内和瘤周区域的CT放射组学特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建立瘤内、瘤周和组合影像组学模型。通过纳入临床因素,最终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临床列线图,以预测1年和2年后的复发风险。相比于仅使用瘤内影像组学特征的传统构建模型,所开发的结合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有所优化。此外,影像组学临床列线图优于其他模型,在预测1年后的复发方面,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AUROC)下面积是0.916(95%CI,0.860-0.955),验证集的AUROC为0.764(95%CI,0.644-0.859);在预测2年后复发方面,训练集的AUROC为0.872(95% CI:0.809-0.921),验证集的AUROC为0.773(95%CI:0.654-0.866)。作者得出结论,结合瘤内和瘤周CT影像组学特征以及研究中开发的临床因素的影像组学临床列线图可能有助于为PDAC患者制定优化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3
SARS-CoV-2灭活疫苗对HIV-1感染者的免疫原性:一项非随机队列研究
COVID-19灭活疫苗在具有完整免疫力的一般人群中安全且有效。然而,它们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尚未在HIV感染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WH)中得到证实。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双臂、非随机研究,比较健康接种者和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稳定的HIV-1感染者对于两剂灭活SARS-CoV-2疫苗(BIBP-CorV)的免疫应答。42名HIV-1感染者的cART疗法稳定,28名健康参与者已在中国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两剂灭活的COVID-19疫苗分别接种于2021年4月22日和2021年5月25日。该研究通过观察临床不良事件和研究主动收集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来评估疫苗的反应原性。体液反应是由抗spike IgG ELISA和替代中和试验来进行测定。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疫苗诱导的T细胞活化由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测定。所有HIV-1感染的参与者在基线和接种后4周的CD4+T细胞计数均>200个细胞/μL。在所有参与者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研究主动收集)。在PLWH和健康个体中诱发了类似的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S蛋白特异性T细胞反应。相比于CD4+/CD8+T细胞比率处于中等(0.6~1.0)或较高(≥1.0)基线的PLWH,CD4+/CD8+T细胞比率处于较低基线(<0.6)的PLWH在接种后产生较弱的抗体反应。PLWH的CD3+、CD4+和CD8+T细胞计数在接种后显著降低,但未导致任何不良临床表现。此外,接种疫苗后,PLWH队列中的普遍HIV-1病毒载量显著降低。HIV-1病毒载量的改变与疫苗诱导的CD4+T细胞活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作者得出结论,SARS-CoV-2灭活疫苗是安全的,在cART疗法稳定的PLWH中具有免疫原性,其病毒载量得到抑制,并且CD4+T细胞计数>200个细胞/μL。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PLWH中疫苗所诱导的免疫的持续性。
4
生殖因素与痴呆症的关联:对观察性研究的系统综述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
内源性雌激素暴露指标(endogenous estrogen exposure indicators)与痴呆的各亚型风险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来自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综合和量化生殖因素的相关性: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期、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以及全因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认知障碍(CI)的风险。该研究在2021年7月1日至11月12日期间搜索了三个数据库(包括PubMed,EnBasic和Web of Science)。随机-效应模型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用于计算估计值并呈现线性/非线性关系。该分析共纳入22项研究(n=475,9764名女性)。与剂量-反应荟萃分析中的J形关系相比,在分类荟萃分析中,月经初潮推后(≥14 vs<14岁)与痴呆症和认知障碍(CI)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在分类荟萃分析中,绝经期推后(≥45岁vs<45岁)与患全因性痴呆、AD、VD和CI较低的风险一致呈现相关性。在剂量-反应荟萃分析中,较长的生育期(≥35 vs <35 岁)和痴呆显示出负相关。此外,绝经后雌二醇水平与AD和CI的风险呈负相关。作者得出结论,较晚的绝经期和较长的生育期与患痴呆症较低的风险具有相关性,而关于月经初潮年龄的关系呈J型。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升高与AD和CI的风险呈负相关。我们需要纵向研究,以进一步探索终生雌激素暴露与痴呆亚型风险之间的关系。
5
非危重COVID-19幸存者在前六个月肺弥散功能的动态变化
COVID-19幸存者出院后肺功能的动态趋势尚不清楚。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团队旨在描述肺功能的变化,并确定扩散功能受损的风险因素。受试者来自2020年3月至6月入院的广州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非危重COVID-19患者。受试者在出院时、出院后三个月和六个月进行前瞻性肺功能检查。86名患者在三个时间点完成了扩散功能测试。出院时一氧化碳(DLCO)%pred的平均扩散能力为79.8%,出院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达84.9%。肺对一氧化碳(KCO)%pred的转移系数从出院时的91.7%显著增加到出院后3个月的95.7%,这两个参数在出院后6个月没有进一步改善。随访期间肺通气一直有所改善。出院后6个月,DLCO%pred受损与女性和胸部CT病变总评分峰值>8.5这两个因素相关。女性出院时DLCO%pred和KCO%pred更差。此外,在弥散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女性DLCO%pred的改善比男性更慢。前三个月是弥散功能恢复的关键期。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弥散功能受损更严重,恢复得更慢。作者得出结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早期肺康复和个体化康复干预。
6
1990-2019年全球先天性心脏病的死亡率趋势: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全球范围内因出生缺陷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团队回顾了过去30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先心病的死亡率趋势,以及与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关系。病因特异性CHD死亡率估值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年龄-周期-队列模型用于估计1990年至2019年间死亡率的整体年度百分比变化、从0至4至65–69岁的年度百分比变化、时期和队列相对风险(周期/队列效应)。先心病是20岁以下人群非传染性疾病(NCDs)死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全球先心病死亡人数为21.7万(95%UI为177,000-262,000)。其中129个国家至少有50人死亡。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的死亡率最高,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9.7%。1990年至2019年间,先心病死亡率净漂移范围是从高SDI国家(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的每年-2.41%到低SDI国家的每年-0.62%。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墨西哥和巴基斯坦10-34岁人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外,死亡年龄分布正在发生从儿童群体向成人群体的转变。在过去30年中,在大多数较高SDI的国家,如韩国(净漂移率为每年-4.0%)和美国(-2.3%),以及许多SDI中等的国家,如巴西(-2.7%)和南非(-2.5%),普遍出现了死亡率下降的现象。然而,在129个国家中,有52个国家的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净漂移≥0.0%)或停滞性下降(≥–0.5%)。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SDI和中高SDI国家中,死亡的相对风险总体呈现出改善趋势,在连续较年轻出生的队列中,沙特阿拉伯和哈萨克斯坦除外,厄瓜多尔和墨西哥等14个中等SDI国家,包括印度在内的16个中低SDI国家和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20个低SDI国家,在近期和出生队列中存在不利或恶化的风险。作者得出结论,CHD死亡率可作为在评价儿童早期和全生命周期先天性心脏病医疗照护趋势的一个有价值的、可获得的指标。
7
健侧第七颈神经交叉移位术促进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功能重建:一项多中心研究和真实世界实践指南
一项先前的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在特定的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健侧第七颈神经(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 CC7)交叉移位术在恢复患侧上肢功能方面是安全且有效的。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多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的队列研究,以探究CC7交叉移位术的预后。该研究纳入了2013年至2019年间在中国和韩国五个中心登记的单侧上肢痉挛性瘫痪超过1年的患者,患者在每个中心接受CC7交叉移位术或康复治疗。主要结局指标是从基线评估到2年随访期间上肢Fugl–Meyer(UEFM)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其变化增幅越大,提示功能改善越好。该分析纳入425名符合条件的患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336名患者按照1:1的比例被分为手术组和康复组。与之前的试验相比,该研究的患者群体在年龄(<12岁和>45岁)、病程(<5年)和瘫痪严重程度(UEFM<20分的重度残疾患者)上纳入范围更广。在匹配的患者中,从基线评估到2年随访,手术组UEFM评分增加的均值为15.14分,康复组增加的均值为2.35分。手术组中, 3年和5年随访时的UEFM评分与基线相比增加的均值分别为16.58分和18.42分。亚组分析显示,在基于年龄、病程、瘫痪严重程度和受伤原因的各亚组中,手术组与康复组相比UEFM评分显著增加。手术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残疾后遗症。作者得出结论,CC7交叉移位术是稳定改善患者长期功能结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且为扩大手术适应症、让更多偏瘫患者获益提供了证据。END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eClinicalMedicine更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