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岱年丨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

张岱年 哲学基础 2022-09-24

张岱年(1909年–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德”的观念起源于殷周时代,而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道德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关于这次社会大变动的性质,史学家有不同的意见。比较重要的是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这次大变动是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变动;一种见解认为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变动。这两种见解也有共同之点,即都承认当时代替旧制度的新制度是地主所有制。


儒家虽然推崇周制,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的要求。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理论代表。道家提出对于等级制的批评,向往原始社会,反映了一部分个体农民的愿望(关于道家的阶级性,近年许多哲学史论著认为道家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证据不足,不可信从。余别有论证)。法家鼓吹君主专制,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理论武器,但过分忽视人民的愿望,也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秦汉以至明清,可称为封建时代。这所谓“封建”其实是一个翻译名称,指地主所有制。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主要是儒家所提倡的。孔子的伦理学说以“仁”为核心,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原则,奠定了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的理论基础。到汉代,董仲舒宣扬“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在东汉初年的白虎观会议中正式确定下来。董仲舒以为三纲五常于“天意”,是上帝的意旨。董仲舒的学说,虽然渊源于先秦儒家,而实际上与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已有很大的区别。东汉王充批判了天意论,而仍然肯定五常之说。


魏晋时代,玄学兴起,推崇道家老庄的思想。佛教输入,实行“出家”,既不拜父母,又不敬王者,于是引起儒、佛的对立与抗争。到宋代,理学兴起,批判佛老,在理论上为君臣父子的伦理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程颐、朱熹一派宣称君臣父子之理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陆九渊、王守仁一派则断言此理即在内心之中。董仲舒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天意化;程、朱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本体化;陆、王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内心化。


到了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见到宋明理学的空疏,转而重视现实,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从不同方面对于理学提出了一定的批评但仍然以仁义礼智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直至近代,又到达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受西方的影响,逐渐出现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新中国成立,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取得了领导的地位。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儒家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儒家一方面肯定等级制度,一方面要求适当照顾人民的愿望,企图缓和阶级矛盾,对于维持一定时期的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足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墨家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重视人民的利益,提倡自我牺牲,对于先秦文化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墨学灭绝了,这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道家在先秦时代有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亦流传不绝。道家重视个人自由,对等级制度持批评态度,对于减削思想僵化、鼓励创造性的思维,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道家宣扬虚静,对于文化发展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


俱往矣,儒、道、墨、法都已过去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现在已到达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可以预期,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将出现学术思想蓬勃发展的空前盛况。


(摘自《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第一章《总论》)

往期回顾

方东美丨中国哲学的精神

方东美丨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

方东美丨研究中国哲学之途径

方东美丨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

肖群忠丨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

论方东美对《尚书》的创造性解读

牟宗三丨为人与为学

牟宗三丨哲学的气质

牟宗三丨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

牟宗三丨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

梁漱溟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梁漱溟丨中国文化之长短

中国古代有逻辑思想,但没有逻辑学

任继愈丨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丨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

张岱年丨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张岱年中国哲学之特色

张岱年丨“义利”问题的演变

张岱年丨谈谈中国古代哲学:气、太虚

张汝伦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范畴错误”

张岱年丨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

张岱年的“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研究

汤一介丨张岱年先生和《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以张岱年为中心的考察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

汤一介丨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汤一介丨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熊十力孔子内圣外王之学

熊十力丨论立国精神

熊十力与马一浮的思想交流与学问异同

冯友兰丨我八十年的四个读书经验

冯友兰丨关于真善美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

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冯友兰哲学方法论引发之思考

杜维明丨以精神人文主义应对全球伦理困境

杜维明丨超越启蒙心态

成中英丨论重新诠释、理解与评价朱子

成中英丨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和周边问题

中国哲学史上的“战国中期”

楼宇烈丨跟世界交流,要有自己文化的主体

张志伟丨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

杨朝明 | 中国在世界中的文化坐标

张汝伦丨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诠释方法论探胜

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

中国哲学家如何看待死亡

赵汀阳丨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无限”概念

破解“阐释驱逐创造”机制 ——新时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

中国哲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与未来趋向一作为全球性论域的“精神人文主义”

蒙培元丨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中国古代的感觉主义哲学

牟宗三历史哲学探要

关于中国古代经学逻辑体系的思考

葛兆光 | 中国思想史能回答哪些问题

葛兆光丨什么才是“中国的”思想史?

中国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温故与知新

景海峰丨中国哲学的现代叙述方式

中国哲学家表述的方式——言有尽而意无穷

牟宗三思想到底问题何在?

牟宗三丨中国哲学的未来

费孝通批中国家庭人际关系

卢梭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重负”中的中国哲学

唐君毅丨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遥对故人思故国——读梁漱溟、唐君毅两先生五封往来书信

从“天下为公”到“民胞物与”

关于中国实学历史定位的理论思考

中国哲学的本质——生生之道

“三陈九卦”章考释

“五行配五”的文化含义及其科学价值

道德与人的存在

中国哲学如何在场

察异以求会通——熊十力与西方哲学

南怀瑾丨圆的哲学

中国与世界哲学大会的百年渊源

汤一介丨“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

张三夕丨 “国学”概念的四个歧义

邓晓芒丨哲学涵养是文学批评一切力量的终极源泉

“轴心时代”与中国哲学人文性特征的形成

杨春时丨中国现象学:本体 · 方法 · 特性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国篇

人性的矫正:从一个侧面论梁漱溟与“五四”的互补性

牟钟鉴丨试论“冯友兰现象”

杨泽波丨人的道德动力源自何处?

宇宙万物的始基:“恒”还是“恒先”?

葛兆光 | 中国思想史能回答哪些问题

成中英丨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和周边问题

陈少明 | 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

李猛丨中国思想从未把希腊等于哲学本身

陈少明丨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没有“真理”概念吗?

拓展青年研究的哲学向度

“学则须疑”:李大钊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康有为政治哲学的人性论基础——以《孟子微》为中心

刘小枫:“诗言志”的内传理解—— 廖平的《诗纬》新解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

余英时“内在理路”说的再审视

余英时丨读书之道——做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赖贤宗丨唐君毅早期哲学与德意志观念论

心志、文本及方法 ——王船山的老庄诠释之学概观

张岂之丨会通精神——为中华文化寻找源头活水

李泽厚丨为什么巫术才是中国独特传统的核心根源?

陈鼓应丨早期中国哲学的人性问题

知“道”——中国哲学中的功夫认识论

道、形上学与中国哲学图景:关于中国哲学核心范畴与未来走向的对话

胡适给青年的三个人生药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