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响不容忽视:“碳中和”如何推进?——碳中和系列研究之一

梁中华、侯欢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1-23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影响不容忽视:“碳中和”如何推进?

——碳中和系列研究之一

(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概要:

  • 近年来,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携手致力于碳中和工作。20201216-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提出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位列其中,重申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大多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回想过去几年的“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我们认为,“碳中和”值得高度关注。
  • 中国在低碳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碳中和会如何推进?哪些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本篇报告将对此展开分析。

 -----------------------------------------

1.为何要碳中和?
碳排放强度不减,气候变暖威胁袭来。进入工业化时代,全球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强度急剧提升。2019年全球CO2排放量达到341.7亿吨,是1965年的3.1倍,尤其是2000年以来增速明显提升。随着CO2浓度的短期剧增,全球气温快速升高。而一旦气候加速变暖,风暴、热浪等极端天气频繁袭来,不仅危及人类生活,也会造成较大规模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要遏制,低碳减排应协同。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世界各国意识到协同治理的重要性,而近些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正是聚焦于此。在1992年的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它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随后1997年《京都协议书》的签署进一步明确减排气体的种类以及额度。
低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遏制气候变暖,为此除了制定减排措施,各国还在2015年的《巴黎协定》中提出长期目标: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至此,全球协同应对气候变暖体系初步形成。
碳中和势在必行,碳达峰需提前实现。在减碳的推进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各国追逐的重要目标。其中,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规模达到峰值后逐步呈现趋势性下滑的过程。而碳中和则意味着通过生态碳汇等方式,使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和消除量相抵消,最终达到净碳排放为零的效果。
那么二者在时间上是什么样的关系?根据Figueres等学者的测算,如果2016年实现碳达峰,仍需随后的25年时间达到碳中和。倘若碳达峰的时间不断延缓,而要完成控制气温提升的计划,需要碳中和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也将加剧。这也说明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全球减碳需提速。
2. 如何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协同减碳的过程中,中国的碳排放是什么情况?为了减碳做出了哪些的努力?
碳排放全球居首,能源和工业部门是源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41.7亿吨,其中中国排放98.3亿吨,分别是紧随其后的美国、欧盟的2倍和3倍。中、美、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计为53%,而中国比重达到28.8%。回看中国碳排放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分部门看,2018年中国电力和供热部门的占比达到51.4%,而将该部分的输出分配到终端部门后,制造和建筑部门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
面对碳排放居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关于低碳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节能环保的投入力度增强。2007年中国投向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出仅为995.8亿元,而在2019年已增至7390.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由2%升至3.1%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2020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重申这一目标,还将其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提出向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市场建设、国土绿化等方面推进。随后工信部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生态环境部和央行也表示将作出相应的部署。
那么具体的,中国的减碳工作会如何推进呢?我们认为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监控重点耗能企业,节约能源消费。在控制碳浓度提升的措施中,削减企业碳排放强度是最直接的手段,而这也是中国早期采取的主要方式。2006年中国开启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钢铁、有色、煤炭等9个重点耗能的行业中,选取1008家能耗较高的企业监管,并通过技术改造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用能效率。2011年这一措施扩展到1.7万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能耗占比达到60%以上,不仅监管范围有所延伸,约束力度也进一步加强。
第二、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逐步拓展范围。碳排放的提高与工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尽管控制企业耗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各国难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仅依靠控制企业能耗难以实现长期目标。在兼顾经济增长和低碳建设的双重考虑下,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各国青睐。2020年全球共有21个正在实施的碳交易体系,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达到9%
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来推进的。早在201110月,中国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首次批准7个省市为碳交易试点。经过短期的筹备和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5个试点地区在2013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2014年紧随其后。
全国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的筹划开始于2016年,发改委确立了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范围:即在石化、化工、建材等8个重点排放的行业内,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201712月,中国率先发布了全国发电行业的碳交易方案,随后完成了数据报送以及配额模拟交易的工作。
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该体系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2225家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行业范围。而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的试点市场。

2013年到2020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达到104.31亿元。其中,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从价格看,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从2016年稳步回升,这也说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
第三、改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原油的比重。碳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而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回看中国能源的结构,在生产端,原煤和原油合计占比从2011年的86.3%降至2019年的75.5%。在消费端,石化能源的比重更是逐步回落。相应地,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均显著回升。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在较高强度的投入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2019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9亿千瓦和6.2亿千瓦,而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35%33.8%,均位居全球首位。
第四、增加生态碳汇,助力碳中和。尽管从源头直接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实现碳中和尚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增加生态碳汇的强度。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不难发现生态碳汇对碳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增强生态碳汇强度?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全球范围看,10年至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而从增速看,中国也以0.9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
3. 碳中和:经济和政策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低碳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距离承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相比于2005年,2019年我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1%,非石化消费比重升至15.3%。在碳汇方面,2019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较2005年增加24.2亿立方米,均已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然而,应对气候升温的任务仍较艰巨,而我国也在低碳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201511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在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于2005年降幅不低于60%。在2020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承诺将这一强度降低65%。非石化能源消费的占比和森林蓄积面积也分别由2015年承诺的20%45亿立方米升至25%60亿立方米。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在低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距离新的承诺目标仍有差距。这也意味着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的减碳步伐还需提速。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要收紧的:更多是信用——对3%隔夜利率的理解(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春节不返乡:扰动多少宏观经济?(海通宏观 梁中华)

财政的不“急转弯”——2021年政策分析系列二(海通宏观 梁中华)

宽货币,紧信用——2021年政策分析系列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紧信用”,开始了(海通宏观 梁中华)

“偏热”的总量,“偏冷”的结构——也谈“需求侧管理”(海通宏观 梁中华)

货币“信仰”的挑战——致资产大涨的2020年(海通宏观 梁中华)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