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叠山公谢枋得“名”和“字”的看法
关于叠山公谢枋得“名”和“字”的看法
谢合毅
美丽上饶,秀美乡村,人杰地灵,文人辈出。江西有两座(爱国主义)大山,一个叫文山,一个叫叠山,二者为同年进士。文天祥号叫文山,谢枋得号叠山。叠山公就是上饶弋阳人,南宋著名的名族英雄,爱国诗人。
关于名和字的含义,今天我们说“名字”这个词时,通常是指人名。可是我国古人则既有“名”又有“字”,有的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名、字、号的区别是什么呢?
“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一般用派行辈分来取名,叫派名。有的人很小的时候父母给了一个乳名,上学的时候,另外取了学名。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
古人相见,在名、字、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几年来研究叠山公的信息,是因为我重庆合川四方坝家族的族谱尊枋得公为一世祖,但没有详细齿录,疑云重重。本支系族谱修于乾隆24年,是我的家族从湖南安化十三都高家溪迁移重庆府合州四方坝72年以后的事。从时间,迁徙路线,派行代数等各种信息都不能与江西上饶谢枋得公支系进行对接,这为我支系的族谱带来了许多问号。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去研究本支系和叠山公支系的关系,收集了许多声称叠山后裔的族谱,进行逐一研究,所以有相当的了解。在这几年中我也和上饶谢恒峰谢秋安等宗亲有相当的互动,和广东河源,山东单县,湖南浏阳等支系宗亲进行了很多探讨。在2016年后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取证和论证,跨越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调查之后,我们在安化柘溪木桐坪找到了对接信息。证明我支系乃安化汝嘉房后裔,并非叠山公后裔。据我们私下猜想,不排除当时修谱时作为私塾老师的谢三凤公在三次回访安化高家溪之后,上世信息不全,回到四方坝组织族人编写族谱的时候,有攀附名人的嫌疑。也为我支系的重修族谱带来了相当的困惑。祖上有灵,安化的谢氏家族历史悠久,传承完整,为我们的对接提供了清初的大量资料。
近日QQ名为漕溪堂主的胡非才,四川江油一大学的中文老师,联系我关于谢枋得的“名”和“字”的相关信息。因为他教授语文,教《蒙学经典导读》(谢枋得《千家诗》,希望给学生一个精确的诠释。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枋得应该是“字”,他说你应该发一下声,把这个在媒体上进行声明。我和江西赣州的谢士洋先生也进行了仔细的交流,认为目前的信息有误,有颠倒。同时也和我的忘年交朋友精通古文学的安化教师老AN进行了请教和学习。上周也和叠山公后裔谢恒峰宗长表示了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是这样记载的:
谢枋(bìng)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
按照南宋末年的习惯,小孩出生有乳名,谢枋得的乳名“钟儿”。同时有名,这个名是按照派行辈分来取的,父母给取的派名叫君直。其兄弟分别叫老大君禹,老二君直,老三君烈,老四君泽,其堂兄弟分别叫君恩、君锡;君耀、君宣。这个名按照宋明清时期中国的习俗,外人一般不叫,只是家里的长辈或最亲近的人称呼。成年之后,会取一个字。谢枋得就是谢君直的“字”。再看其他兄弟的一些资料,显示君禹字文得,君烈字运得,君泽字正得。当然号叠山是后来的故事。
现代社会,由于没有名字的明显区分,所以很多人没有字,对名和字的理解也很简单。我的字辈诗是“兴仁征国瑞,合修肇南方”。我的兄弟四人都只有名而无字,我的派名叫“合毅”,无字。但我的父辈都是有名有字,我父亲派名“瑞吉”字“绍德”。这个是社会的演变,所以很多人对传统名字的理解比较混淆。
按照南宋末年的习俗,如果谢枋得是名,外人一般不会广泛去直呼其名,而应该习惯叫字谢君直。但现在的文献很明显主流称呼谢枋得公,或叠山公。因此,很少人称君直公,这也是符合习惯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枋得是学名,我觉得不符合逻辑。我再仔细查看了谢秋安先生两年前提供给我的清同治年间的《上饶冰溪谢氏族谱》也是这样记载的,谢君直,字枋得,号叠山。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根据个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牒谱经验,我认为谢君直是“名”,枋得是“字”,叠山是“号”。网上数据库里的信息,应该是来源几乎相同,才会出现这种错误。当然本人资料有限,个人认识也许不正确。如有异议,欢迎探讨。QQ:875110607
【相关阅读】
蘇轍、張栻的崇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