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劉羅堤:老子《道德經》“絕學無憂”芻議

劉羅堤 文字研究 2021-11-15
劉羅堤:老子《道德經》“絕學無憂”芻議

《道德經》自問世以來,因為它的博大精深,得到歷史上各朝代的文人志士擁戴,也得到許多統治者的尊崇。老子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可是,《老子》通行本的河上公本與王弼本中第二十章,開宗明義地書寫“絕學無憂”。僅此四個字,可困擾了自《道德經》問世以來兩千多年文人墨客。尤其凸顯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重要,須臾不可離也,竟然老子要“絕學”,簡直不可思議。

關於“絕學無憂”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注》:“絕學:絕學不真,不合道文”。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解釋比較玄妙:“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王弼將“學”解釋為:為了增強自身的能力、智力而努力追求知識,而這種努力追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欲望。這種“學”當然要拋棄了。

任繼愈在其《老子繹讀》中對“絕學無憂”的解釋直截了當“棄學問,可以使人無憂”。嚴復的理解也如此類,更是直斥老子“絕學無憂”之說乃鴕鳥埋頭。他說:“絕學固無憂,顧其憂非真無也。處憂不知,則其心等於無耳。非洲鴕鳥之被逐而無復之也,則埋其頭目于沙,以不見害己者為無害。老氏絕學之道,

豈異此乎。”

“絕”字(甲骨文:  ),是會意字,左邊是絲,右邊是刀,會用刀斷絲之意)。“絕”字義鮮明,自甲骨文至金文、小篆、楷書幾經字形的變異,作為動詞“切斷”的字義從古至今終未改變。

“絕”字被動詞“學”(甲骨文:   )呢,處在被否定被“切斷”的地步。“學”的字義直接關係到老子“絕學無憂”的深邃語義理解正確與否之攸關。

“學”字解釋,《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學。”鄭玄注:“學,教也。”。示範與模仿,這個連鳥兒都會的“技能”,作為人類難道可以拋棄?再說,老子寫出的《道德經》,字字告誡統治者“聖人無為”,句句勸誘老百姓“民心無亂”難道不是讓人們去學習理解裡面的道理嗎?如果是否定的回答,老子寫《道德經》何用?告誡何用?勸誘又何用?

從而說明“不要去學習”即“絕學”不是老子的本義。

老子本為“周守藏室之史”,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圖書館是國家學習知識瞭解大千世界的最高學府,作為知識殿堂的最高長官要人們放棄知識的學習,豈不咄咄怪事。那麼老子的“絕學”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正是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討的問題。

1、站在《道德經》問世的時代語言文字背景下領悟它的內容

大家都知道,從漢字的形成到今天經過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大多經歷了字形的變異及字義的擴展引申,有的漢字引申義多達數十項。少數漢字的從形成到今天字義始終沒有變化,“學”就是其中之一,難怪華夏幾千年無數的學者名流不能找出緣由自圓其說。

站在《道德經》問世的時代語言文字背景下領悟它的內容,一定離不開請教我們的漢初字聖許慎先生,可打開《說文解字》竟然沒有“學”字條目,難道我們的字聖忽略了這個“學”字,或許因為“學”太生僻,沒有納入字聖的法眼。“學”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是使用頻率十分高的文字,尤其是孔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不絕於耳,“學”字何來忘乎哉!

唯一的解釋是,字聖他不認為“傳習效法”是正確的。否則他沒有道理不把當時流行的字義“學”字收入囊中。可見兩千年前的字聖已經對“學”字的流行字義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甲骨文是近一百年前發現的,倘若字聖許慎先生在兩千年前見到出土的甲骨文,特別是看到“學”字的卜辭甲骨,一定會恍然大悟。

今天我們也會在《說文解字》看到“學”字完善詳實的解釋。

 “學”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了字聖許慎時期歷經一千多年“生生不息”,必然有著“繁華”的印記。今天我們不妨追溯它的字源,探尋一下它的字形字義的變遷,找到“絕學無憂”的客觀合理的解釋,還老子《道德經》於真諦原貌。

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字形還是字義始終在變化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有適合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變遷而發生字形字義的變化,最典型的事例便是秦統一中國後頒佈“書同文”的政令,原先流行於六國字形不一的漢字被李斯的小篆同一。

今天我們要想真正理解老子《道德經》的深邃哲學思想,就要盡可能從這部經典作品問世的時代語言文字背景下領悟它的內容。如果完全站在今天語言文字的角度,可能會出現對《道德經》部分章節的誤讀與曲解。

    2、甲骨文“學”字字形的誤辨使字義出現偏差

漢字是世界上僅存正在使用的表義性文字,這個性質決定了它因義而構字形,反過來說,某一字形一定表現某一特定的字義。一旦這種字形和字義的結合被社會所認可,這種結合體便密不可分,成為漢字中獨立的個體。

“學”字甲骨文見諸於文獻的有三種字形“             ”  其中合集8732“    ”為最初的字體形態,請看《字源》對“學”字造字先後排列:

也證實了“  ”為最初的造字形態,而這個字形表達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物象。而甲骨文另外兩個“學”字字形,即或是對最初的字形表達字義的補充,或是對最初字形表達的字義產生了偏差;或是社會觀念發生了變化或者因為字形筆勢化後發生了變化,這些都影響了字義的變化;或者新的意識賦予了最初的字形新的字義,使其改變原來的字形。當然不排除字形發生了訛化,字義也隨之生變的現象出現。

我認為“學”字“傳習效法”的字義的產生並不取代“學”字本義的存在與使用。

甲骨文“   ”(合集1822正)屬於上述第二種情況,即“字形筆勢化後發生了變化”。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用尖銳的物體刻在甲骨上的,在刻的過程中,會出現“筆”隨著甲骨的紋路發生了偏差。當下一位傳承者,以“誤”傳“誤”(這與以訛傳訛有區別,“訛”是字整體的改變,“誤”是字體部分的改變),以致最終“誤”轉“正”。

字形發生了“誤”變,字義自然也發生了改變,或許一個新字出現,或許原字增加了新的字義。

“學”字甲骨文見諸於文獻的有三種字形“             ”  其中合集8732“    ”為最初的字體形聲(見《字源》)

但到了“    ”(合集20101)字形發生了變異,即下面的“”被擴大向側方向拉長成為“ ”。“ ”又被誤傳為:“  ” ,為金文加“    ”成為“ ”做了伏筆(揣度先人上述字形的誤讀,依據甲骨文“學”字原形“   ”,誤讀為手把手教授之意)。而且“   ”與“  ”是不同的兩個字,表示不同的意思,“   ”不可以表示為“”的疊加。

漢字自甲骨文起發展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某個漢字字形發生了變異,字義隨著字形產生了歧義。有的脫離本義順著文字的歷史長河徑直走下去,甚至有的鳩占鵲巢,歧義的字義充當了本義,甲骨文“學”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字例。

甲骨文“  ”字,因為筆勢使字形發生了變化,寫(刻)成了“   ”,與其說為“學”字“傳習效法”字義打下了字形的基礎,倒不如說是商代後期社會觀念進步的反映。

 許多文字學家選擇這個甲骨文“  ”或者“  ”作為“學”字的最原始字形,大概是因為在字形上它與楷書“學”存在著許多相似性。甲骨文“   ”字的下面“   ”字很像漢字裡的偏旁“宀”,代表房屋的字義,比如“家”字甲骨文寫作“   ”,甲骨文“   ”字的上部“  “,這是一個符號字,字義是演算法,也可以表示“數”,比如“五”的甲骨文寫法:“   ”,  

在商代初期,人們剛剛走出飲血茹毛的生活進入認知的啟蒙時期,首先要學會數數和最簡單的計算,所以出現了“   ”的字形。時間到了商代中晚期,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進步和發展,許多生產的技能都需要相互傳授和學習,而這個時期甲骨文造字又十分有限,於是古代先人就利用“   ”字的變異,形成了“傳習效法”新的字義。

西周時期,古代先人認為,最需要學習的是孩子了。孩子幼小當然是在房屋內了,於是乎甲骨文“   ”到了金文時期便寫成了“    ”,會意“教孩子算數”,自此“傳習效法”成為“學”字的首要字義,

又以字形無需變更(楷體“學”),字義無需引申,立足於各種漢字大典達三千年之久。也正是因為“學”字字義的獨樹,以致喧賓奪主,“  ”字的本義卻很少人問津,使得老子“絕學無憂”幾無引經據典之隙。

    人類的學習絕不同於動物本能地效仿,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子認為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

    然而,商代社會生產力還十分低下,農業剛剛脫離刀耕火種的階段,氏族社會的庶民,還有大量的戰爭俘虜和掠民(或稱之為奴隸)被氏族君主欺壓奴役,甚至剝奪了他們的自由。再者,當時的祭祀活動非常盛行,祭祀的種類繁多,物件大到宇宙天空、宗族先人、鬼怪神靈,小到某一棵樹一塊頭都有祭祀。祭品從大型牲畜甚至包括人,耗費了社會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社會底層的最廣大的民眾生活在恐懼和饑寒交迫之中。我認為商代這種社會基礎還沒有形成普遍的教育意識形態。

    當時的甲骨文是為了記載占卜和祭祀而形成的文字,字形以象形字為主,字義簡直單純。按照“傳習效法”的字義的“學”字被巫師寫(刻)入甲骨的卜辭中至今沒有發現。

3、甲骨文“學”的本義是什麼呢?

我們要想找到甲骨文“學”字的本義,必須選擇甲骨文最初原始的字形:   。上面字形:   是左右手,即可以表示雙手在配合一個動作,也可以表示多人用手同做一個動作,如“   (興)”。

甲骨文“    ”的下面是“   ”,《說文》解釋 ”‘爻 ’本義為交,即交織、交錯。”甲骨文是象形文字,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字形以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的而形成的一種文字。字聖許慎曰:“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早期的甲骨文以象形文字為主,尚沒有形成以抽象符號作為漢字的主要組成部分,從而說明“ ”是象形文字,是對一種物象的寫照。揭開這種物象也就能揭示出甲骨文“    ”的原義。

讓我們回到三千五百年前的商代。那是一個占卜之風盛行的朝代。王室宗族遇事無論大小,如征伐、狩獵、疾病等,都要占卜以問吉凶,然後將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稱之為卜辭,卜辭中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占卜開始先要在龜甲的背面鑿若干個小孔,小孔的數量根據預測的內容而定,然後將龜甲放置火上灼燒,在高溫下,龜甲依據鑽孔的多寡、深淺、方位發生不規則的裂紋,操作者根據龜甲裂紋的走向進行“讀釋”,並將結果寫(刻)入卜辭中。

這裡反映出兩個問題,首先是勞民傷財,龜甲的來源問題。據科學家考證,占卜所用的龜甲大部分來源於南海地區,在當時的交通工具及其原始的情況下(甚至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完全靠人攜帶),如何大批量運送到中原地區,至今還是一個迷。

其二是繁文縟節,占卜的過程中,有嚴格的程式和苛刻的要求,首先是占卜的操作者,必須是巫師或者是王室宗族,因為她(他)對龜甲裂紋的“釋讀”大則關係到“國家”的興亡走向,小則涉及王室宗族行動的吉凶。占卜之前,占卜者要更衣,甚至要焚香沐浴,以示隆重。

當時的商代,如此盛行占卜,那麼占卜的形式絕非使用龜甲一種。而且占卜既然是一種潮流,除了上層社會樂此不疲,普通的民眾也會用另外一種占卜形式滿足心理的。那麼這種占卜形式是什麼呢?

    4、“蓍草巫術”是龜甲占卜同時期最流行的卜卦形式

甲骨文“    ”兩隻手侍弄的“ ”字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占卜形式。據《漢字字源》解釋:“爻,由兩個‘乂’ 構成,‘乂’字有相交的含義。

據百度文庫記載:

蓍蓍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莖直立,全株有柔毛,高三餘尺,羽狀葉脈互生,條狀披針形,基葉裂片抱莖,葉緣鋸齒狀或淺裂;相傳這種草能生長千年而莖數三百。蓍草是草本植物中生長時間最長的一種草,而且它的莖又很直,正如同人若有狐疑不決的事要問有聲望的老年人一樣。因此傳說用蓍草占卜是很靈驗的。

摘自百度圖片

歷代的學者們出於種種考慮,不斷的增添蓍草身上的神秘色彩,以至於成了聖物。其實這種說法很明顯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用蓍草來占筮在當時是很普及的事情,人們大事小情,都要求助於它,如果象這些書上描繪的那樣神奇的話,又去哪裡找那麼多呢?考慮到這一點,蓍草無疑應當是在人們生活中所常見的一種植物才說得通……

試想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每每勞作之餘,或在田間地頭,或在村野小巷,隨手抓取蓍草之莖來卜上一卦,倒也不失為一件樂事。(摘自:百度文庫)
    這種以蓍草卜卦的形式,起源於何時未曾考證,通過甲骨文“   ”字,但可以肯定地說,它在商代開始流行,到了西周時期,龜甲占卜已經逐漸逝去,取而代之的蓍草卜卦竟然達到盛行近乎瘋狂的地步,難怪老子講“絕學無憂”。

何以見得,請看金文“    ”(筮),據《字源》解釋:。

會意字。古文字“筮”字作“𥰰”,從竹、從巫、從𠬞會意, 《說文》古文“巫”作“𢍦”當即字從巫、從𠬞之訛,並訛為小篆“筮”字作“𥷂”。晚周時省去“𠬞”旁遂成今文字“筮”字。漢隸“筮”字所從之“竹”或訛為“艸”,而與木名之“莁”字同形。古人用蓍草占卦以卜問吉凶謂之“筮”《說文》:“𥷂,易卦用蓍也。從竹,從𢍮𢍮,古文巫字。”《詩·衛風·氓》:“爾卜爾筮。” 《左傳·僖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 “筮”皆用其本義。引申而泛指占卜

“   ”(筮)字,商代時期的甲骨文沒有這個字,這個字正是從西周金文始見諸于五鼎萬鐘之中。文字是社會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正是當時的社會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達將蓍草之莖物不離身,大事占卦小事也占卦,凡事必占卦,社會對其迷戀程度,怎能一個瘋字了得。所以老子見狀大聲疾呼:絕學!絕學!絕學才能無憂。

我們再分析這個“    ”這是一個會意字,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竹字頭,代表是卜卦的工具——蓍草之莖,因為蓍草的葉子似竹,又是多年生,古代先人誤為竹。中間是一個“巫”字,甲骨文寫作“   ”是個象形字,像與巫事有關的某種器具,此字表示巫事。“    ”下面表現是左右手,同“   ”字上面的“  ”一樣。金文“    ”三部分會意說文》解釋:“𥷂,易卦用蓍也。從竹,從𢍮𢍮,古文巫字。”

通過我們對“  ”(學)字,主體字形“ ”的解釋,明白無誤地表明瞭,“   ”(學)字本義表示一種用蓍草進行占卦的巫術。

5、甲骨文卜辭中沒有一個地方將“  ”字表現為“學習”

《字源》對“學”字的解釋為“祭名”:《殷契卜辭》 501:“丙寅卜,貞:翌丁卯王其學,不冓雨? ”。我認為解釋為“祭名”不妥,應當解釋為“蓍草巫術”為宜。前面講到,商代中後期,上層社會占卜大多使用龜甲,但是因為資源稀少,程式繁瑣,即便是王侯貴戚也經常使用“蓍草巫術”。



                          圖為電視劇《大秦帝國》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與他的伯父贏虔用“蓍草巫術”預測秦國的政權走向

“王其學,不冓雨?”的語義“王用了‘蓍草巫術’占卦預測會不會下大雨?”

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學”字解釋為

“疑為祭祀活動”,比較接近“學”字的本義

即“蓍草巫術”。

(《甲骨文字典》和《說文解字》一樣,使用小篆字體作為字引,小篆體“   ”字=學+攵,學=教)

《甲骨文字典》對“學”的解釋,或者是“疑為祭祀活動”,或者是“人名”根本沒有“學習”的字義,《說文解字》“覺悟也”也沒有明確表示“學習”之意。

再讓我們看一看甲骨文“    ”,對於“爻”,《說文解字》解釋為“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凡爻之屬皆從爻。胡茅切”

“爻”在《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為陽爻,“--”為陰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兩卦(六爻)相重則得六十四卦,稱為別卦。爻含有交錯和變化之意。從“爻”字的解釋可以看出甲骨文“   ”字核心字形構件“爻”字,占卦卜算字義之深刻,這與“蓍草巫術”的作用一脈相承。

“爻”在《周易》(西周時期)已經形成了符號化,而在商代中晚期絕大部分甲骨文卻是具象的非抽象的,“爻”在《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之前是建立在商末遍及中原各地的各種巫術活動,“爻”的字形恰恰形象地勾勒出“蓍草巫術”的特徵。

6、為什麼老子偏偏選擇了“學”的本義

1、社會現象的反映。

(1)商代後期,龜甲占卜這種繁文縟節的巫術已經衰落,到了西周時期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科學的啟蒙尚未到來,人們的迷信思想依然強烈,取“龜甲占卜”而代之“蓍草巫術”風靡社會各個階層。因為它簡單易學,而且它有著“龜甲占卜”不具備的遊戲成分。上下到了無事不卜的程度。老子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才大聲地疾呼:“絕學無憂”。

(2)漢字的字義有一定的時效性,在一定時期的文化現象需要某些漢字的字義來表現,或者因為漢字的孳乳出可以表示這種文化現象漢字,舊的漢字被取而代之。或者一定時期的文化現象消失,表示這種文化現象的漢字自然退出了漢字舞臺(如果這個漢字還表示其它的字義,那麼這個漢字還存在,只是不再表示原先的字義而已)。

比如:來:“”(甲骨文),本義是小麥,後假借為“來往”,而專指小麥的本義,沒有人再使用。

(3)“學”字本義是“蓍草巫術”,後逐漸被後造字“筮”替代,“筮”更加形象地表現了“蓍草巫術”的特點。“學”字字形变异后,字义“隨體詰詘”“學習”是也。

7、杜絕“蓍草巫術”是符合老子的一貫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一切事物的生與亡、興與衰都是自然的現象,不可能預知它的未來,也就沒有必要為未來而煩惱。對於那些事事必卜卦的現象,必須“絕學”才能“無憂”。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人之所以進行卜卦,就是存在對未來的結果預知的欲望,而這種欲望與老子提出了他的“無為無欲”思想是相違背的。老子的這些論句和“絕學”是一脈相承的。

老子第二十章,自古至今,文人學士因為對“學”字理解上的偏差,就“絕學無憂”的歸屬于第十九章末還是二十章初爭論不休。好像“絕學無憂”兩可兩不可,突兀其中。找到“學”字正確的解釋,一通百通。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絕學無憂”四個字與老子《道德經》許多章節的結構一樣,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這四個字必然和下面四句論述的內容密切相關:“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唯”與“阿”表述“蓍草巫術”的卦象的第一印象好與壞。

“蓍草巫術”為什麼能夠風靡於西周時期,除了上面所講的它擯棄了龜甲占卜的繁文縟節,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它不僅可以占卦,還有遊戲的成分,可以想像西周人何以樂此不疲了。下面一句:“美之與惡,相去何若?”“美”與“惡”表述對卦的局部進行增補取捨,對其發展趨勢的形象(遊戲)感覺。從甲骨文“    ”(教)字,就說明了這一點(關於甲骨文“    ”字右手舉“丨”,大部分認為是表示驅使的字義,如同“    ”(政)字,這種認識趨於將“爻”看成“   ”(數)的疊加,實際上“爻”和“   ”表現不同的事物,這些內容另外專題討論)。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人為什麼迷信占卦,因為對未來所要發生的事情充滿了恐懼,希冀通過占卦看到好的預兆。老子表述的語義是,這種對未來事物的恐懼是沒有必要的,不管是吉是凶,都是自然發展的規律。老子最後感歎道:這種占卦的風氣久遠以來到處蔓延,不杜絕的話,什麼時候都沒完沒了啊!

老子《道德經》出現的第二次出現“學”字在第四十八章,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論述,言簡意賅。老子告誡大家,社會上下對占卦的熱衷程度與日俱增,當然“道”在社會中的重視程度也就每況愈下了。

老子《道德經》第三次出現“學”字,在第六十四章終結部分:“……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告誡“聖人”戒欲、絕學(當然這裡指的是“巫術”),不要重世人的迷信巫術的行為,崇尚自然法則,不要人為地改變世上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


《道德經》中一個“學”字困擾了我們兩千多年,今天我們慶倖一百多年前的甲骨文的發現,才使得我們對《道德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指點迷津(筆者通過《道德經》中“無”、“學”等字的研究,對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的中期的時間問題有必要進行探討),而且通過甲骨文的研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道德經》思想的博大精深。


2020年4月26日
於北京

【相關閱覽】

裘錫圭:老子與尼采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馮達文:王弼《老子注》與王夫之《老子衍》的比較與評述

问道华夏:《道德经》的“无”和“無”

陈宇:学习《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陈宇:就《老子化胡经》及韩欧排佛答学友净贞

姚淦铭:老子其人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40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道家与儒家的相遇


《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老子》《報任少卿書》《屈原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 誦讀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