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宇先生:学习《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陳宇先生 文字研究 2021-10-27

体道合德,追求人生

幸福与社会和谐

——学习《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道德经》,亦称《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华民族道家文化鼻祖老子的著述。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在深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的修学者看来,老子不仅仅是一位贵族学者和思想家、哲学家而已,老子更是一位真正的修道者和证道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篇中明确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名李聃,也称李耳。据专家考证,老子的故居,就是今天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太清宫。长大后,成为东周时代周王室守藏史。老子李聃的这个职务,以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周王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国家博物馆馆长。关于老子著述《道德经》的情况,《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周王朝经历十八年内战之后一蹶不振,连王室图书和档案都在内战中被劫掠遗失,至今不知所踪。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前485),八十七岁的老子决定隐逸林泉,于是骑牛出关。在通过陕西函谷关时,被边境官员尹喜挽留,向老子请教学问,并请求老子为他写一部书。于是老子挥笔写下了《道德经》上下篇凡五千余言。由于尹喜的请求,人类世界就产生了《道德经》这样一部充满智慧的伟大经典。不读《道德经》这本书,就不了解生命和人生的真谛,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

 


《道德经》言简意赅,义蕴丰富,说理透彻。讲出了自然、生命、人生、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理。老子身为周王室的守藏史,能够看到许多珍贵的典籍和历史文物,由此综观人类世界数千年历史,看到所有个人、家庭与家族,所有民族与国家,皆由艰难创业臻于光荣成就,继而安逸奢侈、腐朽堕落,弊病丛生,终归衰败。甚至于国家社会被迫以铁血革命来重建公正秩序。比如商汤讨伐夏桀,商朝取代夏朝、周武王讨伐商纣,周朝取代商朝,几千年人类历史,皆是如此轮回不息,周而复始,这一切都缘于人性的问题。想要帮助天下苍生解脱乱世的悲惨与哀恸,化解人生的迷惑和痛苦,彻底解决人类世界的问题,政治和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条件,但最终还是要从探索自然宇宙与人生的真理入手。也就是要从文化道德的教化入手。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经》的教导,是最高的政治精神,我们回溯历史,两千年前,中国完成第二次大统一,建立了汉朝,西汉初年,从汉高祖到汉文帝,都执行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有著名的“萧规曹随”,一切以宁静安祥为上,不搞政绩工程,不急功近利,而后才有汉武帝大展中华雄风,奋击匈奴,凿通西域,开拓疆土,连接丝绸之路,奠定汉朝强盛的基础。大唐王朝是中华皇政统一时代最灿烂的时期,有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万国衣冠拜冕琉的辉煌。唐朝李姓皇室溯源于老子,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尊奉道教为国教,非常注重《道德经》的教训。连印度的鸠罗摩王,也能知道这一点,在向唐朝示好的时候,特意要求唐太宗皇帝,赐给他《道德经》和老子的圣像。据文献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皇帝诏请玄奘大师,把《道德经》译成梵文,赐给了鸠摩罗王。这是道家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输出国门。可以说,汉唐两朝的繁荣昌盛,都曾得力于皇室尊奉老子的道德教化。

 

那么,究竟老子的《道德经》,讲了些什么重要的理念呢?

《道德经》分道、德两篇,自然是讲“道”和“德”这两个重要的道理,本文大致提纲契领地总结如下:

 

首先,老子所讲的“道”,就是大自然创生宇宙世界生命万物的本源,和自然运行万象的法则。老子指出,道,是自然创生宇宙世界生命万物的本体,这个本体,有着创生一切,并有规律地运行一切的功能。宇宙世界生命万物,生灭不息,轮回不止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这个本源道体所创生出来的。这个意义上的道,就是天道。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性”。比如儒家《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后世道家所讲的“先天性命之源”。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都是指老子《道德经》的“道经”中一开篇所讲的“道”。体认到这个道,把握到这个道,就把握了生命的大自由,把握了使用自然力来创造自我命运的权利。

可是,上述这样至善圆满究竟的“道”,对于人类社会大部分的人来说,太过玄远,太过高妙,太过深奥了,大部分人的资质与智慧,难以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探索这个自然宇宙生命的终极真理之道。我们可以暂时退一步,落实到人类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来参究老子之道。

 

人类生命从自然中来,人类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固然建筑了现代化的城市,也能飞越出大气层,建立空间站。但人类毕竟还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自许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人类自信自己的智慧,逾越于地球上许多生物群体。所以人类能够发现和发明取火的技术,能够摆脱普通动物茹毛饮血、冷啖生吞的原始饮食习惯,能够吃熟食,发展出独特的烹饪文化,人类还能够观察自然,发明工具,能够利用地形和水利,制定历法,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建立出人类社会的独特文明。但人类的思想、语言、行为,不能违背自然之道的法则和规律。人类要按照自然之道的法则去生活,自然之道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简单的,就是五伦大道。所谓五伦大道,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固有的五种伦理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这五种天然的五种伦理关系,总结为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父慈子孝、夫义妇和、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诚信。

人类的思想,人生的生活行为,要符合“道”,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无间,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社会和谐、天清地宁,自然界生态平衡。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违背了自然大道,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争端、竞争、斗争,继而战争、动乱、灾难。呈现各种不正常的“天人感应”。“道”是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这就是自然之道的天然法则。

 

老子所讲的“德”,是自然之“道”的功能显现,自然无极道体本源创生宇宙世界生命万物一切现象,万事万物一切生灵,按照一定的规律,滋生、发育、成长、衰退、死亡,如此生灭不息,轮回不止,就是“德”。

这个自然天地生生不息之大德的道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是太深奥了。我们应该退一步,落实到我们人类现实生活中来体悟,简而言之,德,就是遵从或者违反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必然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谓种因得果。人类假如能够领悟到因果的规律,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自然就能心身康宁愉悦,人与人之间和谐敦睦,亲爱精诚。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能够遵从伦理道德的教化,人人自律自爱,爱人如己,那必然可以做到家族昌盛,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繁荣和文明。于是乎儒家《大学》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就达到了。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文献上看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此外,《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中,也记载老子为孔子传授了五行的学说。所以说,儒家虽然是中国主流的政治和教育文化,但从本源上讲,儒家文化源于道家文化,孔子一生曾数度向老子请教学习。儒家文化侧重于针对芸芸苍生的道德伦理教化,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政治追求。而《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非常明白地把儒家“以孝治天下”的“孝道”,用精炼简捷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就把做人的修养,和伟大的政治目标,通过个人的实践,由小渐大,由浅入深地做出来了。

在这个做人德行的修养过程中,老子还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提醒我们,要注意“四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并且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着重告诫人们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破除人们的虚荣,破除人们对虚幻的世间荣誉、功利的执着,所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的美德,是自然生命的显现,不需要自吹自擂,假如要故意鼓吹,或者故意吹嘘,让人们趋之若鹜,在历史上,就曾造成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来牟取私人名利的丑行。导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恶果,最后导致了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昏暗乱世。

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老子格外地提醒我们,人生的修身、齐家、治国,最要紧的在于“重积德”,一个能够不断积德的人,修积深厚的德行,则没有什么障碍不能破除,他的智慧和福德也不可限量,所以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追求人生幸福的生活,还有什么能比积德修福更重要的呢?

 

从自然科学的探索来讲,老子《道德经》的指示,可以帮助未来的科学家寻求宇宙生命世界的自然本源,只有体认到这个本源,把握了这个本源,才能明白人类的生命,到底从何而来:

 

《道德经》人类的生命,本来是从自然中来。宇宙世界之初,本来是混沌虚空,突然一气始生,继分阴阳,阴、阳又各分出少阴、厥阴、少阳、阳明,而后产生无限广阔的空间(宇)、和无限长远的时间(宙),继而产生出纷繁复杂的宇宙生命万物世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现代高等物理学中的弦理论等,都已经发现,原来物质没有实体,宇宙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只不过是一系列信息和能量的波动而已。

而在没有现代科技设备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冥合于自然,非常直捷地,不同程度地体验到这个创生宇宙世界的道体本源,中医的气一元论学说、经络腧穴学说,和针刺疗法的功效,都是建立在这一技术体验的基础上的。这个技术,就是东方人独有的静功技术。在中国,有静功、气功、道术、丹道等种种称法。相距老子时代不远的战国时期的修道家列御寇,撰述《列子·天瑞第一》中有一段原文说:“《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传承如仪,说明探索自然道体本源的体验,至少从轩辕氏黄帝时代就有所传载,老子传承了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心得。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很简洁地描述了这种技术修习的原则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人的修持,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自然而然地在虚寂静定的状态中,开发出自然赋予人类生命固有的智慧,体认到自然创生万物世界的本体,洞察到宇宙世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这就是所谓的“知常曰明”。

老子进一步指出,古往今来许多人,因为不能了解人类生活应该遵从的自然常道,任意地、迷惑地去说、去做,去追求所谓的人生快乐和成功,结果就是“不知常,妄作,凶。”如果能够证得这个常道,显现出人类天然生命本具的智慧,就能做到像自然宇宙一样,胸怀广阔包容,具有内圣外王的德性,能够以天人合一的至善之道来做到儒家讲的“成己”“成物”彰显天然本具的“性德”,即使肉体生命依从自然之道而消逝代谢,但他的精神,他的功德,他的示范,会被千秋万世的人们铭记与效仿。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所讲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个“内圣外王”的修养境界,是老子所要传导给世人的至善圆满的大道、至善圆满的人生境界。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修道者、政治家、道德家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完美的人生真理大道。

 

以上简要陈述老子李聃《道德经》中有关“道”和“德”的要义。人生的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宇宙生命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与探索,都可以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寻求宝贵的启示。正是因为如此,《道德经》才被翻译为英、法、德、意、奥、日、韩、匈等各国语文版本,成为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在国外有一千多种版本,是除了《新旧约》(即基督教的《圣经》)外,人类世界上最为流行的经典之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人们留下来的训导,直到今天,都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英国著名学者、剑桥大学名誉校长约翰·李约瑟博士对于老子的“无为”之道有深刻的见解,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无为,则是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而采取适宜的行动”。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总统里根也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60章)的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美国学者蒲克明认为《道德经》“将成为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本书。”“《道德经》是未来世界的一部书。”相对于国人对于老子《道德经》的诸多误解与谬判,欧美学者与政治人物对于老子《道德经》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运用,令我们华夏子孙深感“道失而求诸异邦,礼失而求诸野”的羞惭。

 

老子之道,博大精深,八十一章,微妙极致,有着许多宝贵的教导和启示。并非本文所能尽述。其中奥义,应当持续深入修学、体认。学习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体察自然规律,开拓视野,广阔胸襟,合理地践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理得心安、心身和悦、健康长寿,积德致福,事业兴顺,从而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推广老子《道德经》,可以治国平天下,达到人类和平、世界和谐的理想政治。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的“万经之王”。

 

福州陈宇 谨书于燕郊
西历2021年3月2日星期二

【相關閱覽】

陳宇先生:“晉鑄刑鼎”真相辯訛

陳宇先生:孔子指斥墨學是“異端”了麼? 

陳宇先生:答復臺灣林學長關於儒家文化與佛教之信函

陳宇先生:墨家淵源略考

陳宇先生:湯池印象

陳宇先生:鎖议《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陳宇先生:一个基督徒  就少一个中国人?

陳宇先生編輯【绘本】轩辕黄帝:华夏人文初祖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