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体育明星前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拿前女友女明星景某私密视频抵债的纷争,已经在舆论场发酵了几天。在连续登上了微博热搜之后,张继科这两天开始密集被官方媒体关注评议,追问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法律责任。虽然事件之初,张继科方也曾努力消除影响,但随着广告商的陆续解约、多家官媒的连续发文质疑,在舆论的持续关注下也败下阵来,最新的消息是,再无具体回应。4月3日,《法治日报》记者致电张继科代理律师,得到的答复是,“还未起诉,作为代理人暂时不做任何回应”。
可以看到的是,事件的各方目前都处于了静默状态,唯一喧嚣的是,各方的媒体和热闹的留言区、自媒体。目前还算有据可循的,只是最初爆料者提供的那张《借款合同》及提到的某人凭着几段明星景女士隐私视频去索债被判敲诈勒索罪的司法案例,就是这些证据线索,尽管很多网友信了,但也不能改变其未经证实的现状。随着张继科事件的火热,还出现了有人微博长文指控张继科此前跟自己的各种纠纷,爆料其的“种种劣迹”,指控其长期PC,跟其他的女明星素有关系,更多的自媒体开始搜索事件涉及名人的诸多历史资料,借助爆料提及的指控,开始给张继科贴上了“亡命之徒”、“绝路”等各种标签,甚至一些女明星的资料及照片被公开关联到了张继科身上。当然,更标签化的指控和定性,是在各个社区平台的留言区。可以不客气的讲,目前,正在掀起一场针对张继科的网络批判大会。有些法律人也参与其中,不仅在没有任何经过实证证据的情况下,开始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法律意见。严谨点的,还是“如果......如果......”假设性的发表意见,有些干脆挂出了,“四大聚焦: 赌博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 敲诈勒索罪 侮辱罪诽谤罪?”的标题,令人汗颜。
犹如昨天文中讲到的,就算是事件闹得再大,涉及到多次参加赌博PC、赌债索要、明星私密视频传播、网络爆料指控等等法律问题,在没有事件各方寻求公权力介入,或是有关部门主动介入事件的情况下,如此的网络定性、“宣判”诸多涉事事主的个人品行、事实归属,这是正常现象吗?烟语君也不知道真相,更没资格替张继科辩解什么,只是震撼于这些网络“审判”的可怕。只需要短短几天,一个昔日的奥运冠军,仅仅因几个未经证实的网络爆料,就网友们评论到了不敢还口、只能躺在地上挨打的局面,甚至越来越多的女明星被加入了躺在地上挨打的行列。
其实,只要但凡查看那个所谓的调查记者的爆料就会发现,事情可能远非其所讲的那么简单,起码仅是单方言词而已。诸如,有这位“S先生”声称,张继科欠了他很多钱,讨债中,张继科给了他几段明星景女士的隐私视频。此后,“S先生”就凭着这些视频和张继科的指示转而向景女士要钱上千万元,直到自己被法院判敲诈勒索罪。但凡有点思考的话,就算信了这些爆料,也会发现此中存在诸多合理性的疑点:张继科是在什么情况下,居然自信到景女士不会报警,会替其偿还上千万的债务?“S先生”真的法盲到这个程度,居然可以接受和持有明星隐私视频,还利用其索要欠款,不知道利这都是犯罪吗?什么样的人物和关系,居然自信到先是不用任何担保就借出巨额欠款,后接受和利用明星视频索要债务,索要不成就网络公开曝光......以上的这些情节,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只有电影里或是涉黑案例中才会出现的情形,是什么样的人物才会使用这样的手段?在电影里,是不是被讨债的被勒索的,都是受害者?可惜的是,到了网络上,居然是如此手段者的爆料,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相信和支持,反而是被讨债的,遭到了全网抨击。须知,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或是有关部门予以认定的情况下,仅凭几个尚未证实材料的爆料,就对一人或数人进行品行定性、道德谴责,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甚至是危险的。即便是张继科品行不端,名不副实,但在事情来龙去脉,诸如有没有提供明星隐私视频,什么情况下提供的隐私视频等等,没有查实的情况下,就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说,任何人,可能都是这种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2月11日,曾驾驶拖拉机从家乡山东临沂出发,前往西藏的新疆主播“管管”孙凡宝,喝下一瓶农药,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年仅38岁。2月15日,其妻子发布视频称,“管管”因为不堪黑粉网暴才轻生。
:去年7月份,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经常在社区平台上发布自己日常照片中的一头粉色头发而成为舆论焦点,并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最终患上了抑郁症。2月19日下午,郑灵华的朋友小唯在小红书写道: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绝望和无助,抑郁症没有立效药,我只能不断地用言语去治愈她……法律上,任何人未经法院宣判,不能被认定是有罪的;道理上,任何事情没有听过双方的解释,是不能给出是非曲直定性的。可回顾张继科事件,多少网友、多少自媒体、多少法律人,在仅听了爆料者的单方指控之后,就已经展开了网上“宣判”?如此的“宣判”方式,只能祈祷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宣判”者吧! 往期文章:当事人和律师还在辟谣,网评已判“死刑”,法律在哪?事实在哪?
往期文章:律师虚假诉讼罪高发期?检察官为夫喊冤未了,又俩律师涉案被判
往期文章:保护违法者吗?:行贿律师的惩戒警示案例,开始隐名化、隐细节化公示了
往期文章:房产纠纷法院以“先由政府部门处理为宜”驳回起诉,文后的留言令人震惊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明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本号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侵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