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历程
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1984年9月,全国12所高校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入校,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产生。
198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开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我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一九八八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且在第一条规定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这一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1988年9月,全国10所高校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校,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进入到学科建设发展阶段。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目录中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授权硕士学位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正式下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到博士学位点建设阶段,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成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建设任务,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也从分别建设,进入到整体建设阶段。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第一批博士生入校,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入博士点学科建设阶段。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独立一级学科建设的历史。
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通知》,确定第10批学位点审核结果,全国共有21个单位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0年底,全国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3个;2016年底,全国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科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1个;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0个。
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2008]15号文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方向从5个增加到6个;201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全国13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二级学科方向增加到7个,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化拓展。
2017年教育部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6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评“双一流”重点学科。
截至2019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共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326个,中共党史专业3个,科学社会主义专业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达85个,建立了包括本、硕、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