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3期法学论文要目
2020年第1期法学论文要目
1、速成习惯国际法的重思
何志鹏 魏晓旭 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一批新型国际规则、规范应运而生,并被称为"国际软法"。如何确定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成了国际法亟须考虑的问题。此情之下,速成习惯国际法被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不过,因速成习惯国际法在构成要素和理论根基中的矛盾,该理论难以自圆其说。但单纯对该理论进行批判无法解决问题,且该理论确有值得借鉴之处。从国际法方法论的层面审视速成习惯国际法及其所欲解决的问题,去粗取精,着眼于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参照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一般法律原则及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路径与解释的路径。这两条路径可作为速成习惯国际法的替代,这不仅回避了速成习惯国际法的缺陷,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国际规则、规范向国际法规则、规范发展。
关键词:速成习惯国际法; 国际法渊源; 法律原则; 法律解释;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820010);
2、从“风险社会”到“风险刑法”:理论与进路的多重清理
张旭 周为 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从"风险社会"到"风险刑法"的转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证成:其一,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解读,风险社会理论面临社会学依据的三个质疑;其二,从"风险社会"跨越"风险刑法"需要哪些中继站,这里需要厘清两个疑问,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与刑法中的"风险"的同一性以及该社会学理论对于规范刑法学构建的必要性;其三,"风险刑法"理论的立场倾向,这里需要检视其安全观和预防观。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展示,从"风险社会"到"风险刑法"不可行,至多可以认为风险社会所描绘的现实景象可能构成刑法理论变迁的宏观背景,但前提是不违背法治国刑法的基本精神。当前急需推进的是,对不断增多的前置化犯罪类型的教义解构与立法构造的思考,确立其处罚的边界所在。
关键词:风险社会; 反思现代化; 风险刑法; 法治国;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FX03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共建项目(GD16XFX09);
2020年第2期法学论文要目
1、海商法价值的理论证成与实现路径
胡正良 赵迪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摘要:法的价值问题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法的价值是指引和调整法律内部具体规则的设置以及对特定的利益冲突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因素。海商法的价值是海商法在调整特定的船舶关系和运输关系的过程中期冀以及保护的,表达或体现于海事法律规范之中,作为客体的海事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满足作为主体的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海商法特殊的产生、发展背景,以及实践中形成的海事法律制度与规则,体现了海商法所期冀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安全、公平、效率不仅仅是海商法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蕴含在海事法律制度和规则中的价值衡量与判断标准,对法官在个案中行使自由裁量权提供了价值衡量的尺度与依据。司法实践中的海事法律适用,是海商法的价值目标及特定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判断的实践过程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海商法价值; 安全; 公平; 效率; 海事法律适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FX193);
2、法制视角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未来发展研究
姜山 葛爽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十八大以来,法治文明和法制体系建设是我国未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之一。当前,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法制系统势在必行,通过体系的完善来解决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若以上症状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未来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法制化进程。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法制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将法治的核心理念融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通过加强法律的宣传、加快立法、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加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制水平,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公共服务法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在法制视角下对未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学术研究,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在未来体系规划、政策和法治文明建设方面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与帮助;促进我国体育法治文明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的体育科学、体育教育、体育法学、体育产业等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支撑。
关键词:法制体系; 体育公共服务; 法治文明; 法制建设;
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0101119JC);
2020年第3期 法学论文要目
1、外部介入与内生权力的再整合——对乡村治理公共秩序的思考
陈新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从新农村建设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乡村建设的不断探索。传统以财政投入为源的新农村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硬件设施和面貌,但依然无法解决乡村治理中的诸多矛盾和困境。乡村治理的碎片化导致乡村社会普遍面临制度性输入与乡村自治的张力、公共性式微与村民原子化、基层民主形式化与公共权力的腐败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国家权力与农村自治机制的弱质性整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外生性秩序失范和内生性秩序失衡是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的公共秩序,优化行政权力与农村自治机制的二元整合,增强乡村社会内部的自我整合能力,进一步打造乡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再生产,从而构建中国特色乡土社会的良好秩序。
关键词:公共秩序; 国家权力;自治机制; 乡村振兴;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ZZ00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08);
2、村民自治:何以失落? 以何落地?——以家户制传统为分析线索
汪超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型构了当代"大国小农"的中国国情,也形塑了构成村民自治底色的家户制传统,但家户制被乡村制度传统不断消解,在于其未适宜地向"社会化小农"的现代家户制转型,导致以家户主义为行为导向的农民对公共空间的参与逐渐让位于如何维护家户生计,从而冲击了村民自治赖以运转的"共同体"与"差序格局",虚置化了村民自治的凭借资源,使国家依据治理需要介入乡村公共事务之中,进而使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呈"虚置"状态,以至于村民自治研究由一度的兴荣走向了落寞,甚至宣告"自治已死"。对此,文章以乡村主要制度传统为分析对象,以具有"中国特性"的家户制传统为分析线索,力图深刻回答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何以无法在农村社会"落地"以及何以找回"失落的自治"。
关键词:本源型传统; 家户制度;村民自治; 当代中国农村;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ZZ03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M65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