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晋华 | 战国宇宙论中的时间和空间

贾晋华 密涅瓦Minerva 2022-10-27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密涅瓦Minerva”。“密涅瓦”品牌书系着重于对人的本质及人生存世界的反思,提倡一种激情与理性交融,哲学与人文并重的阅读旨趣。联系邮箱:minerva2019@sina.com


作者简介:

贾晋华,厦门大学文学硕士,科罗拉多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扬州大学讲座教授和澳门大学兼职教授,曾执教于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及性別研究。已出版众多学术著作和论文,主要包括《从礼乐文明到古典儒学》( 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版)、《古典禅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修订版;汲古书院 2017 年日文版)、《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15年版)、《李泽厚与儒学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8;co-editor)、Gender,Power,and Talent: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8)、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Subject,Identity,and Bod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14;coeditor)等。

学界普遍认为,现代的科学宇宙论发端于爱因斯坦在1917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下的宇宙观》一文,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空间和时间的不可分离性。为了表达这一概念,现代物理学家还特意创造出“空时”(spacetime)一词。然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人已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表达为“宇宙”一词的内涵:“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故宇宙也可以准确地译为 “spacetime”。这种时空一体的观念在战国宇宙论中清楚地呈现,并在其有关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过程和运行的观察和想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战国宇宙论散见于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章节段落,并集中表述于四种新出土的写本,即出自郭店的楚简《太一生水》,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楚简《恒先》和《凡物流形》,以及出自马王堆的帛书《道原》,大致为战国中期至末年的作品(约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纪)。关于这些战国宇宙论的资料,学界已经有许多研究,但大多是比较单一视角的讨论,大部分专注于其哲学思想,少数注意其宗教信仰和方技术数。

然而,早期中国并没有现代如此清楚的学科界限。中国传统的“一个世界”观涵括自然的和超自然的、经验的和理性化的维度,这种多维度的世界观赋予重要概念诸如礼、天、道等以自然的、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哲学的等复杂多义。战国宇宙论中的观念也是如此。吕思勉在近一个世纪前即指出,中国宇宙论中的终极观念如气、一、太极等,皆源自宗教。约二十年前,夏德安(Donald Harper)批评单一视觉的研究趋向,一方面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倾向于通过诸子的眼光看问题,另一方面科学史的研究忽略思想和宗教的广阔视野;因此他提倡综合考察整个战国的思想和信仰,将宗教、方术与哲学、科学放在一起研究;例如,“太一”一词代表了“鲜为人注意的战国时期宗教和思想传统的相互滋生”。李零也考述“太一”在战国时兼有星辰、神灵和终极物三种含义。

本文旨在综合采用宗教信仰、科技史及哲学思想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细致全面地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以期得出关于战国宇宙论中时空的观念和作用的新见解。


一、恒先:恒常的、根源性的时空统一体


“恒先”一词出现于《恒先》和《道原》这两个战国宇宙论写本的开端,并且是前一个文本的自署标题。两个文本皆在开头一段给出关于恒先的相似描述: 

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恒先》)

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道原》)

此两段将恒先描述成浑朴寂静的大虚,没有任何物质现象的存在。我同意布琳丽(Erica F. Brindley)等人将“无有”解释为“没有物质存在”,因为如同他们所指出,《恒先》后文将“有”与气的生成联系在一起,而气具有物质性。此外,李学勤指出,《庄子》中的“常无有”与“恒先无有”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文本所描绘的恒先,是一种恒常的、虚静的、浑朴的状态。

 这一状态指的是什么?学界解说纷纭,包括“终极之先”“最初之初”“最原始的阶段”“万物的始基”“时间上的宇宙起点”,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及“开端和最初”,等等。这些解说都是合理的,但也都不够全面充分。“恒者,久也”(《周易·序卦》);恒先的“恒”代表恒久的时间,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并不仅是时间的某一点或某一阶段。“大虚”暗示空间,一个没有物质形态存在但蕴含无限潜能和生机的空间,因为大宇宙万物即将由此生成和再生成。《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无声无形的大音大象也就是大虚,虽然听不见看不见,却仍然有一个承负它的空间。《道原》亦云:“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大虚正是这样一种虚中有实的、充满无形无声的潜能和生机的空间。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看法,恒先指的是一个恒常的、根源性的、充满潜能生机的时空统一体,既存在于大宇宙时空生成之前,也存在于其生成之后。

为了更有力地论证和考察这一时空统一体,我们需要对构成复合词恒先的两个字“恒”和“先”分别展开细致的分析。学者们指出,在战国楚文字中,亘(恒)和亟(极)二字的构形和发音都相似,而此二字在传世和出土文献中都大量通用;而且这种通用不是一般的语音或字形的假借,而是同一意蕴的等同用法。从上引《恒先》和《道原》的段落及其他无数文本中可以看到,恒先或恒大致与一和道等同。而一和道又大致与太一、太极、北极或北极星(之神)、天帝等同。在20世纪30年代,钱宝琮在所撰《太一考》长文中,主要援引汉代文献,论证这些词语之间的相等关系及其与汉代太一信仰的关系。近二三十年来,许多学者又进一步运用出土文本文物说明此类等同和太一信仰在战国时已经普遍出现,并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时代,包括良渚玉器的面纹,马王堆的《避兵图》,荆门的“兵避太岁”戈,包山、新蔡等地楚简中所祭祀祈祷的神灵太一,《太一生水》《恒先》等宇宙论文本,等等。

所有这些大致等同的词语概念,可以用一个基本的、初始的原因来解释,即古代哲人对北极星/北极的观察和信仰。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即指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以天北极和天球赤道为导向。其后众多出土的文物文本,进一步支持李约瑟的这一论断。由于中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古代中国人集中注意力于观察从不升降的北极星和拱极星:“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由于天北极是地球自转轴无限延长的极点,古人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北极位于天空最高和最中心的位置,是带动宇宙万物围绕其运转的天之枢轴。“北极枢”一词大量出现于《周髀算经》中,例如:“欲知北极枢,璇玑四极,……正北极枢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作为北极的指示和代表的北极星,在汉代正被称为“天枢”;可能在更早的上古时代担任过北极星的北斗七星,其第一星也称为“天枢”。此外,古人还不知道导致北极点缓慢移动的岁差现象;由于天北极是地球自转轴心的延长点,看上去似乎永远不动,因此他们相信北极是宇宙间唯一恒常的事物。而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假象,其他所有天体如太阳、月亮、行星、恒星,甚至包括北极星,看上去都围绕着北极不断地循环运行。如《吕氏春秋・有始》载:“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楚辞·天问》云:“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朱熹注云:“天极,谓南北极,天之枢纽,常不动处,譬则车之轴也。”因此,恒和极实际上代表同一硬币的两面:正面指示北极的恒常时间,背面指示它的极点空间。

此一体两面的含义可以用来初步解释与北极相关而等同的所有词语概念。它是宇宙间唯一恒常的事物,因此是“恒”“恒先”或“大恒”。作为唯一的恒常事物,它是宇宙中最早的事物,因此是“一”或“太一”。由于它是最早的、恒常的“一”,不可能被任何事物生成,因此它是“自然”——“自己如此”,蕴含着自生自成的强大力量,并以此力量推动宇宙万物自生自成自化,于是“道法自然”,自然成为宇宙的最高法则。它位于天空最高和最中心的位置,因此是“极”或“太极”。它是引导宇宙万物围绕自己周而复始旋转的天枢,代表天/宇宙运行的轨道,因此是“天道”或“道”,如同《释名》所说“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它所拥有的生成和运行宇宙的力量和功用,使它成为最高神圣权威的代表,因此是“太一神” “天帝”或“帝”。此外,如上所引《吕氏春秋》,战国时期的哲人已经将天北极与极星区别开来,故极点所在的天区看起来是虚空和晦暗的;这与《恒先》所描述的朴静虚、“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相似。最后,由于北极本身也是宇宙中的自然事物之一,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和动力就在宇宙之内,因此中国的“一个世界”的观念很有可能即在此基础上形成;而西方传统上的“两个世界”的划分,正源于超越宇宙现象世界的造物主或绝对理念。

所有这些大致相等的词语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经验的、自然的、宗教的观念发展为抽象的、理性化的、哲学的观念,最终成为宇宙的根源和次序的代称。然而,由于“一个世界”的浑朴观念,正如同“天”一词含混地包含自然、主宰、命运、伦理、哲理等多种意义,在战国宇宙论文献中,这些词语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地保留经验的、信仰的和抽象的、理性化的多重含义。于是我们看到,《太一生水》《礼记》等的宇宙生成过程包括“神明”和“鬼神”的生成(见下节引),《老子》(4章)、《庄子·大宗师》或《易·彖辞》等也含糊地称道为“象帝之先”“神鬼神帝”或“天之神道”等;而四种较完整的新出土战国宇宙论皆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天道的生成运行,第二部分谈人道如何模仿天道。

 当钱宝琮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太一考》时,其所用文献主要是汉代的,加上钱氏与疑古学派的密切关系,使他相信太一信仰是汉人的发明,而在汉代之前太一仅是抽象的观念,尚未与北极星的信仰联系在一起。这一说法受到时代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至20世纪末,夏德安已经指出,“有关战国时期哲学、宇宙论和宗教相互滋长的新证据,已经推翻关于战国哲学的理性主义原则被汉代转变为宗教信仰的旧理论”。今天更多的新出土文本文物证明太一信仰不但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存在,而且还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时代。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和政治具有天文的取向,此点已为学界所普遍赞同。《史记·天官书》云:“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距今约4700年的陶寺古观象台,已经能测定二分二至。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以天北极和天球赤道为导向,古人观察以北极为中心的天空并以此来指导人事的实践:“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史记·天官书》);“与天极相对应的是地上帝王的位置,巨大的农业王国的政治体系自然而然地围绕其旋转”。这一信仰至迟在商代就有较为明确的表现。商人称其王国为“中商”,而商王“立于各种体系的中心,包括家族的、神灵的、地理的体系”。王宫的中心位置与北极相应,商王则如同居于北极的太一之神或上帝,居中而南面统治其臣民。由于岁差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有不同的星辰被确认为北极星,如汉代之前出现的天枢(北斗第一星)、天一、太一、帝星等拱极星的名称,说明这些星辰有可能在历史上担任北极星,并揭示太一、天帝和北极、北极星神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太一信仰的悠久历史。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时宫廷史官、卜者、巫医、乐师已经运用一套将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的宇宙观念。《周易·彖辞》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因此,古代天文观象之学对于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和政治体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现在我们可以转向恒先的另一个构成字“先”。根据此字的构形和许慎的解说,先原本指“前进”。但是在商代甲骨文中,先字已经被意指在时间和次序上先后之先。恒先的“先”,应指时间和次序之先,而非指起点。这一意思与另一个字“初”是相同的,而且如学者们已经注意到的,在《庄子・天地》中“泰初”一词也被用来描绘与恒先相似的状态:“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同乃虚,虚乃大。”此处我们又看到相似的词语“无有” “一”及“大虚”。“太初”还出现于《楚辞・远游》中,柯睿(Paul W. Kroll)在研究此诗时指出:

 将泰初译为“宏大(或伟大)开始” “宏伟起源”甚至“宏大先在”都是不充分的,因为如前所述,这个术语所意指的并不是肇始,而是在肇始之前、现象分化之前的空间和时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泰初”意味着一个充满潜力的储备状态。借用一个胚胎学的术语“原基”(primordium),它指的是“器官发育中第一个可识别的、组织学上未分化的阶段”,与此语境中的“初”字所蕴含的思想相当。

 这一解说也适合“先”字所蕴含的观念,虽然我对胚胎学的比喻还不是很有把握。

 恒和先合起来构成恒先,代表一个恒常的、虚廓的时空统一体,呈现出未分化的混成浑沌状态:

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恒先》)

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道原》)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老子》25章)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淮南子·诠言》)

此外,在《老子》(6章)中,道还被比拟为天地之根、空谷之神及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这些比喻同样象征宇宙的生成根源,也同样是孕育着生命力的时间(“绵绵”延续的时间)和空间(“若存”的山谷和玄牝中的空间)的统一体,与恒先的状态相似。这一状态最早可能以古人所观察想象的恒常虚静的北极区为模式,其后逐渐演变为太一、恒/恒先、太极、道等较为抽象的理性观念。但是如前所述,在战国时期这些观念仍然或隐或现地指向自然的、超自然的和哲理的混融状态。


二、出自恒先:大宇宙时空的生成


根据古代哲人对于宇宙是不可分离的时空构成的理解,恒先的时空统一体可以被看成是宇宙之根源,大宇宙时空的生成即由此兴作。

如前所述,恒先的大虚并不是真正的空无,而是自满自足,充满巨大的潜能和生机。其后,有点类似于从“时空奇点”产生的“大爆炸”(举一个并不恰切的超时代比喻),从恒先这一根源性的时空统一体,自然而然地兴作起大宇宙时空的生成:

 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关于“或”字,学界有不同的解说,有些学者读为“域”,指的是空间;其他学者读为“或”,指的是某种不确定的状态、时段、事物或活动。我同意前一种说法。除了学者们已经论述的或与域的通用,我们可以再增添一些证据。在《恒先》中,紧接着域而生成的是气,而气尽管看不见,却是物质性的,需要有空间来容纳。紧接着气而生成的是“始”和“往”,两者都指的是时间。始是时间的开始,与先、初同义;往是时间的延续进行,所谓“往古来今为宙”“往来成古今”。因此,由于古代哲人时空一体的观念,“或”应该指的是空间。宇宙时空生成的不可分离性,在《楚帛书》中最清楚地体现出来,其中描写四神步行四方以推算时间,形成一岁之内的春夏秋冬四时;其后又有共工跨步空间,形成一日之内的宵朝昼夕四时。这样,在大宇宙生成的第一个阶段,宇宙空间、气(有)和宇宙时间自然而然地从恒先的根源性时空统一体兴作生成,形成大宇宙时空的结构框架和基本物质内涵。

那么,为什么在空间和时间生成的中间,穿插了气(有或物质存在)的生成?这很可能也体现了古代哲人对于宇宙的深刻认识。张岱年指出,“空时即是事物之空时,事物即是空时之事物。如无空时,不能有事物;如无事物,则亦无空时可说。……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宇宙,常不仅指全空时,而乃兼指全空时与其所容之一切事物。宇宙实即是至大无外之大一,亦即是天”。《恒先》所描述的宇宙空间、物质存在和宇宙时间的生成次序,正体现了这种包括全空时与其所容事物的宇宙观,表明古代哲人已经认识到,没有物质的生成,也就没有实质性的时空生成。

 相似的生成过程,也见于其他战国文本。例如,《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过程,也主要是空间、气和时间,虽然具体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与恒先、道、太极大致相等的太一,首先生成的是水。关于“水”指的是什么,学界有不同解说,包括太虚之水,道的隐喻和水气的混合,银河之水,等等。此处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解释。由于文本后面说“太一藏于水”及“天地生于太一”,水和太一更像是一个统一体,代表有关北极区的另一种想象:北极区不是虚廓的空间,而是充满水的空间;但与大虚一样,水也蕴含巨大的潜能和生机。作为第一的和最早的事物,太一代表时间,与充满水的空间同样形成根源性的时空统一体。因此,《太一生水》接着述写水辅助太一生成天和地,也就是宇宙空间。在下一个阶段,天地相互辅助而生成神明和充满于天地的阴阳之气。在最后阶段,代表宇宙时间的四时和岁生成(寒热和湿燥都是代表四时的气候,是气和时间的结合)。

 另一个相似的描述见于《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虽然此段的主要目标是追溯礼的起源,但同时也简要描述了太一生成空间(天地)、气(阴阳)和时间(四时)的宇宙生成过程。再如《淮南子·天文训》云:“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虚霩相当于大虚,宇宙包括空间和时间,此段也描述了大致相似的从道/恒先的大虚状态到空间、时间和气的生成过程,而此处宇宙时空合为一体,更突出其不可分离性。

 在大宇宙时空生成之后,《恒先》进一步描述各种物质和观念现象的生成、繁衍、分化过程,而相似的描述也见于《凡物流形》和《道原》。至于《老子》中著名的一、二、三的宇宙生成过程,可能也是以抽象的形态描述类似的分衍生成过程,而不是如同传统说法那样都解释为气的形态和变化。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我将在其他地方讨论万物繁衍分化的生成过程。


三、复归恒先:周而复始的再生成和永恒的回归

 作为恒常的、根源性的时空统一体,无论是经验的还是终极的,恒先不仅在宇宙生成过程中发挥核心的根本作用,而且还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再生成的无尽之源,以及人类永恒回归的精神家园。《恒先》用“复”这一词语来表达这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和永恒回归的观念。
复在这篇简短的文本中出现七次,说明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相关段落如下:            
求欲自复。复,生之生行。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
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
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复”在《老子》中也大量出现,下引为其中的一些章节:
致虚,恒/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幷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14章)
复归于朴。(28章)
与这些《老子》章节相比较,布琳丽等将《恒先》的“复”解译为描述天的循环运动和万物的再生成。这一解说甚确,但还可进一步阐发。在上引《老子》篇章中,静、根、常/恒、一、虚、无物、朴这些复归的目标,代表道、恒先、太一及太极的各种特征。《恒先》以“天道既载”说明大宇宙和蕴含其中的万物已经完成生成过程;而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后,一或恒先仍然继续发挥其宇宙根源的作用,北极/太极作为天枢仍然继续自我运转并带动宇宙、四时和万物围绕着它周而复始地运动,“周行而不殆”(《老子》25章)。正是通过这种循环不已的反复运转,万事万物得以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地再生成。这样,《恒先》和《老子》运用复或周而复始的观念,描述了宇宙的永恒运转和万物的生生相续。这一描述既是经验的、实际的,又是抽象的、哲理的,揭示了宇宙的秩序和运行规律。
其他三个战国宇宙论文本也都描述了相似的循环运转。《太一生水》云: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凡物流形》云:
闻之曰:至静而知,执知而神;执神而同,执同而佥;执佥而困,执困而复。是故陈为新,人死复为人,水复于天。咸百物不死,如月,出则又入,终则又始,至则又反。执此言,起于一端。
《道原》云: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蚑行蛲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
在这些文本中,由太一或道所驱动的宇宙循环运转并导致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主题,更具体明确地表现出来。“人死复为人”“百物不死”等不是真正的不死,而是指人类代代繁衍,百物四时生长,与岁更新,生生相续。“如月”的比喻尤为贴切,因为“恒”字的构形可能原本就象征月象的周期变化。战国宇宙论文献处处强调岁、四时、气候(湿燥、寒热等)和生生不息的循环变化,其中蕴含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观察和关怀。在卜辞中,殷人注意到风云雷电雨来自东西南北四方,于是将四风之神与四方之神相配,并与四时相联系,体现其时有关历象、气候、农业生产的宇宙观念。从战国至汉初日益完善的宇宙图式“月令”中,四时十二月的气象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和政治人事的影响,成为重点描述的对象。而四时十二月之岁岁循环,所体现的正是宇宙/天道运行的循环复归现象。
此外,由于太一、恒先、道等是生命之根源及宇宙间唯一恒常之时空统一体,古代哲人还发展出返回这一本根就可获得长生的观念。这一观念在《老子》和《庄子》中已经萌芽。《老子》云: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
《庄子・天地》云: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   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通过修性而返回生成之德、泰初、一及大虚,也就是复归恒先、太一和道。
后来的道教典籍反复阐发引伸《老子》《庄子》的这些话语,说明凡人通过修炼,可以复归这一生命的终极根源,达到长存不死。例如:
 万物芸芸各返根,
 返根复命即长存。
 知常返本人难会,
 妄作招凶众所闻。
众所周知,道教内丹修炼的三个基本阶段是:(1)炼精化气;(2)炼气化神;(3)炼神还虚;最终复归大虚、太极或道。这种返根复命已经不仅是周而复始的再生成,而是对于生命根源和精神家园的永恒回归。

四、结语

在战国宇宙论文献中,恒先及其同义词太一、太极或天道/道被描述为一个恒常的、根源性的时空统一体,一个蕴含着无限潜能和生机、浑朴宁静、无始无终(时间)的大虚(空间)。从这个时空统一体自然而然地兴作生成大宇宙时空,分化繁衍出万事万物。而在宇宙万物生成之后,它继续成为宇宙周而复始运转的枢轴,万物生生不息再生成的不尽源头,以及人类回归本根本命的永恒精神家园。这一时空统一体基于中国古人对于北极星和北极区的观察、想象和信仰,并逐渐从经验的、宗教的观念转化为抽象的、哲理的观念,指向宇宙的根源、秩序和运转规律。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一个世界”观念,这些不同维度的观念仍然模糊多义地综合蕴含于战国宇宙论中。而其后的中国思想传统对于“天人之际”命题的持久关注,也正是此种宗教、哲学之间的平衡张力的体现和延续。

上文摘自贾晋华、曹峰主编的《早期中国宇宙论研究新视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早期中国宇宙论研究新视野
贾晋华、曹峰 主编
88.00元
ISBN:9787208167704


往期回顾:
鲍德里亚访谈丨现实的谋杀
利奥塔丨宇宙飞船

阅读福柯丨没有理所当然才是唯一的理所当然

鲍德里亚丨为何追寻古物?

荐书丨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概率?

蓝江丨我们永远都身处时间体制的压迫之中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加速社会”中的我们该怎么办?

福柯 | “权力的眼睛”在注视着你!

新书速递 | 诺奖得主罗素这样谈婚姻、爱情与孩子!

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世界停止运转了吗?

欢迎扫码关注 “密涅瓦Minerv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