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明都害怕“变老”,为什么关于它的讲述还是那么少?

何天平 影视前哨 2022-03-18

导读

我们还拥有的、也将会失去的,都值得好好珍视。

文  |  何天平


流行影视文化里对“时间”这个母题的眷恋,不知从何时起就成了年轻人的专场。关于青春的狂欢、成长的迷思,都在汹涌的情绪体验里化作了“拒绝变老”的最佳注脚。

 

但比起年轻人,还有更多真正身处其中的人迫切地需要对“变老”的温情审视。

 

电视剧《都挺好》的尾声,苏大强因为阿尔茨海默症慢慢忘掉了所有:忘掉了无理取闹,忘掉了自私软弱,唯独记得对女儿的亏欠,哪怕只是一份缺失的复习资料。有人质疑这个富于刺痛的剧作垮在了最后,但站在“苏大强”的立场上,这份迟来的“反抗”又何尝不合乎情理且无可奈何?那些用来遗忘的铭记,是跟自己的和解,跟苏明玉的和解,也是跟时间的和解。



“变老”不只是青春已逝、成长已来。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所害怕的、未知的,远不止于一份剧烈的情绪涌动——因为我们对“老”的现实体察,实在少之又少。在时间面前,人的无能为力总在,但对“变老”的讲述,对老年人的关切,都是值得的;而我们的了解和共情,也是理所应当的。


 荧屏对“年轻态”的追逐,并不是全部


近期,一档名叫《忘不了餐厅》的综艺关注度不断走高。这档节目为老年人、尤其是为患有老年病的老年人所寻得的温情理解,让人肃然起敬;很多看起来不言自明的衰老“规则”,也在几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认知障碍)的老人身上有了更复杂、更特殊的状况。他们是“初次失忆”,但有人遗忘,就一定有人守望。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产品,综艺节目所能负载的现实价值终归有限。然而这样的关注,至少能唤起更多人对老年人这个社会群体的审慎对待。比起主流市场里层出叠见的情怀消费和回忆滤镜,这是当下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时常被人们选择性忽略的问题。

 

事实上,近些年中国主流影视文化中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照,几乎是失语的状态。内容市场向流行市场的全面倾斜,以及对作为主导消费群体的青年人的“讨好式生产”,让影视内容寻求“年轻态”不断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内在其中的逻辑自然是有迹可循:只有能让年轻消费者愿意“卖单”的视听文化,才能转化出更强劲的内容变现能力,这在全面拥抱消费文明的当下,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内容新常态。

 

以“年轻”之名的意义生产,在事实上不断挤压着其他社会题材创作的生存空间。离年轻人尚且有距离的“衰老”,更成为一种被抗拒直面和深究的话题:荧屏不愿去讲述关于“老”的故事,更跳过了年轻人看待这个问题的真实心理,默许为“我们对变老没有好奇”。

 

当然,我们也似乎能从《忘不了餐厅》里看到,可见的事实并不尽然如此。虽没有置身于真正的迟暮,但年轻人的生存从来并非孤立,哪怕是作为他者的审视,对于“变老”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理解和移情。而显然,在中国缺席许久的老年题材,盲区还有不少,值得拿来科普的内容也有许多。



影视文化热衷“年轻态”,固然不是该被批判的追求,但年轻显然不是全部。《忘不了餐厅》之所以能构成一种文化现象,背后是对整个既有内容市场的反思:要面向年轻人做内容,并不意味着只讲述年轻人的故事。去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张力和可能性,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外乎其中的现实镜像。节目里的蒲公英奶奶,十年前被诊断出认知障碍,医生预言“可能五年后就走了”,但她并没有顺从命运,而是不断让自己投身更多社会活动。他用流利的英语对前来餐厅的留学生说:“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依然在享受生活。希望别人看到,这批老人不是没有用,依然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无可奈何的遗忘以及努力铭记着的爱与关切,都被镜头温情记录下来:“变老”是所有人都会最终走向的人生阶段,并没有谁能置身事外;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平视与爱,而这份关切,其实还远远不够。


那么害怕“变老”,是有关它的讲述太少

 

比起老年题材在中国影视市场的遇冷,韩国则以截然相反的火热姿态倾注于这种社会关怀。近些年,老年剧之于韩剧的意义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现象级作品。不久前收官的《耀眼》,就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

 

《耀眼》的故事设定并不新。奇幻高概念+情感,几乎是这几年韩剧的标配。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耀眼》用了一个“时间”的圈套来解构“变老”这个话题。女主角金惠子做了一个变年轻的梦,梦醒之后在慢慢加重的阿尔茨海默症里慢慢忘掉了所有人。



“梦”里的金惠子一夜衰老,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她无所适从。她在意外介入的一场网络直播里,看到无数年轻人抱怨眼下的无聊和无趣,便问道:“如果我告诉你们变老的办法,你们愿意马上老一次吗?”所有人不以为然。面对关于迟暮的漠视,金惠子才有了后来的感慨,“不管是努力活,还是像你们一样活,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基础就是年轻。年轻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到老了你们才知道自己拥有的到底有多了不起。”

 

对“变老”的无畏,是一种未曾经历的无知;而这份无知的背后,又是每个人尚没有做好准备的恐惧。一如直播间里突然的沉默。

 

《耀眼》给予很多人的触动在于,用带入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老年族群的社会纠偏。知乎上曾有个热门问题:如何坦然地面对慢慢变老?《耀眼》里给出的答案是,做不到坦然,只能用力感受有限的生命力量。也只有这样,当真正的老去到来那一刻,才不会是“没什么好期待的,没什么好后悔的”,如金惠子对剧中失去奶奶的男主角所说的那样,“至少真的很心痛”。

 

直面“变老”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每一段人生旅程。人生里所有不得已的、乏于意义的瞬间,都是特别的、值得的,三年前另一部大热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告诉人们这个道理。剧中,一群老年人一地鸡毛的生活,嬉闹打闹的日常,以及他们的情感、家庭、理想……未曾缺席。这些老人,用他们不甘于垂垂老去的倔强,为人到暮年找到一个新起点。“人生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活着。”在这部很多人眼中的高龄青春剧里,老人不是被奉献、被牺牲的符号象征,也不再被同情、怜悯包裹着,他们为自己活着,所有的人生智慧都在让自己更有意义。

 

结尾,八位老友并肩坐在树下,眺望着夕阳西下,仍然鲜活,仍然朝气。



这样的故事,只属于老年人吗?其实所有人都身处其中。那些已经走过或未曾走过的人生,这么长也这么短,每个人都应该学着从中审视自我,也让所有人对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再怀有抛却于“主流”之外的有色目光。反观国内,对衰老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轻视,使得我们大多数人对“变老”带着一种无关自身却又避之不及的现实恐惧;也正是如此,有更多相关话题的影视作品涌现才更值得期待,哪怕是作为一种普及,或是一种关照,推己及人而不是事不关己。


为什么我们需要讲好“银发”故事的勇气?


今年的母亲节,一个话题很热:如果用一样物品来代表妈妈的爱,你选什么?底下一条留言动容了许多人:我的高考准考证。作者写道,“妈妈一直留着我的高考准考证,当时考上了她真的很开心。后来她生了病,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我要高考。”

 

无论是《忘不了餐厅》,还是《耀眼》《我亲爱的朋友们》,老年题材入题影视作品似乎总是催泪,因为力所不能及,也因为谁都会走到这一刻。但在这些作品的身上,也暗含着一条共同的情感线索:请不要带着悲情审视老人们,他们跟所有人一样,仍然努力在生活,哪怕正在遭遇着更多疲惫和不安。


 

《忘不了餐厅》里,每位老人在病理学上虽是病人,但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更“主动”的人生,继续分享自己的光和热。最害怕的不是遗忘,而是被忽视。

 

《耀眼》里,金惠子在最后的独白里又说,人生值得一活。后悔的过去和不安的未来,不要因为那些毁了现在,爱每一个今天,更耀眼地。

 

如果说影视文化还可以承担更多社会使命的话,能够去照拂不同的社会群体,或许是它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底色。或许会有人存疑,讲述这些“银发”故事又可以改变什么?感动或是感怀,我们从中给出的反馈也不过如此。

 

真正的意义在于促成一种更积极的社会沟通。不同社群的社会交往,需要有更多勾连彼此的管道,而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影视作品,它的情感化传播具有最天然的优势。或许我们直到自己老去的那一刻,都无法感知这个世界上天差地别的每一种“迟暮”,但至少会怀着理解和温柔的目光,少一点对“别人”走的慢的责备,少一点对“别人”孤独和无助的漠视,少一点对“别人”理所当然的成见。

 

然后一并感激当下。我们还拥有的、也将会失去的,都值得好好珍视。


原文刊载于《文汇报》


BEASTPAI

传媒监管 | 综艺市场

影视“出海” | 中国电视

古装剧 | 偶像养成节目 | 国剧60年

视频网站“下半场” | 娄烨 | 陈晓卿

韩剧 | 美剧 | 英剧 | 日剧 | 偶像剧

《王朝》|《明星大侦探》|《流浪地球》

《爱死机》|《都挺好》|《与恶》|《创造营201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