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上心理学,数学课有意蕴!数学老师必看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用上心理学,数学课有意蕴!数学老师必看
数学课是很多学生抗拒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对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上数学课仿佛有种听天书的感觉。
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的文章,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用上心理学 数学课有意蕴
1.呵护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师生共享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张老师常问的一句话:“这节课你准备用什么抓住儿童的心?”即是强调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是学好数学的不二法门。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好奇心与求知欲。杜威认为人的好奇心有三个层次:本能的好奇、社会性好奇以及理智的好奇,前两种好奇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教师的作用是呵护与保护,在此基础上引导到第三水平——理智的好奇(探究)。否则好奇心、求知欲会随着年龄增长、环境的改变而消失殆尽,浪费了人的这种天赋资源。“抓住儿童的心”即是抓住“好探究”之心:好奇引发疑问并提出问题、探究与解释问题的前因后果后的成功喜悦,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深层动机。
数学抽象的知识与儿童形象的思维好像是天生的矛盾,但这是从静态结果角度看问题。从发生学角度看,数学知识的形成、创造过程与儿童的探究发现过程是一致的,所谓“儿童是天才数学家”,就表达了儿童学习数学应该像数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既要经历万重艰难险阻,也有登高远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快乐体验。
儿童年龄越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越强,他们提出的朴素问题(甚至是“幼稚问题、傻问题”)一般都蕴含深刻的数学知识和原理。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以及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搭建深入探究的脚手架,甚至帮助学生寻找错误答案背后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总结学习方法,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把握数学本质与联系,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化、概括化与结构化
有调研表明,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而言,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可操作化、可视化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教学中要关注这些活动的效率与效益,避免这些操作实践沦为外在的点缀与形式,其关键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学习动机、自主建构、迁移理论、模块记忆等等)有效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只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究发现、合作分享甚至教师讲解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小学生数学学习除了要关注内容的情境化、思维的可视形象化以外,更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概括化。为此必须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以及概念的联系,例如张老师教学很多内容都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概念的变式,概括归纳出概念的本质。通过类比、迁移等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建立联系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形成较为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在运用时能够顺利地提取相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自主探究式与有意义接受式,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前者重在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后者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格状结构。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3.合作与分享,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养成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
合作与分享是人之天性,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交流、合作共享思维成果既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保持持续、深度学习的动力,在分享中增强自信心,提高成就感。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几乎离不开合作探究与交流分享,需要教师设计有意思、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探究解决,创设相互尊重包容的研讨氛围。因此教师必须懂得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方法,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需求,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向上心态。
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会使数学课更有意蕴。这些知识并不“高大上”、也没远离教师工作与生活,只不过需要教师反省自我言行、叩问初心使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刘加霞
===========================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长
按
解
锁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