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及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及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17.2万人,之后研究生报考人数在波动中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到2020年达到341万人。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05年的36.48万人平稳上升到2018年的85.8万人(图1)。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数据统计,200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11.85万人,其后留学人数经历了大幅攀升,到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6.21万人(图2)。其中,高校本科毕业生是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主力军,因此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的趋势。整体而言,近年来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此外,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来看,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出国留学教育相关的政策变化等均会对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例如,2013年实施研究生收费政策后,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了短暂的下滑趋势等。本研究重点关注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选择,主要分为就业或不升学、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三种类型,核心研究问题是自高校扩招以来,哪些因素在影响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及趋势分析
既有研究在探讨学生教育选择问题时,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等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的经济价值,借助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进行分析,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将教育视为实现社会地位的要素,主要借助社会地位达成模型展开分析,基于社会资本理论、MMI与EMI理论、理性行动理论等考察先赋性的家庭资本对教育选择的影响。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强调学生升学行为是社会性选拔、院校环境培养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综合产物,通常借助院校影响力理论展开分析。人口学视角的研究则主要借助推拉理论解释学生跨国流动背后的原因。本研究在分析时借助了以上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对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的选择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升学决策受到个体特征、家庭背景、高校环境、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相对于积累相对丰富的高校入学选择的研究而言,研究生入学选择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有关高校毕业生升学选择的研究较少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学生求学选择的发展变化,忽略了宏观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形塑出的外部结构性约束,因而并不能完整地揭示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此外,有关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毕业生的主观意向而非客观去向,然而主观意向极容易因受到环境或个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且囿于某些客观因素而往往与实际去向存在差距,因此并不能客观地刻画毕业生最终的实际选择。而分析毕业生的实际去向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现实情况,特别是后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分配的实际情况,并为相应的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切实的依据。因此,本文基于对我国本科生所处的现实境况和生活形态的反思,通过构建“内驱-外塑-冲突调适”的理论框架,建立宏观环境和微观因素与学生选择的逻辑关系,深入细致地探究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具体考察人力资本、家庭资本、院校特征、专业类型、宏观环境等对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实际求学选择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图3),以丰富和扩充已有升学选择的理论基础,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3
研究设计
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及趋势分析
升学选择是学生在校期间基于对自我能力志趣的认知、对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约束不断进行探索、反省、并调整的长期理性决策过程。本研究假设本科生毕业时主要面临就业、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的选择,且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具有相对独立的判断能力,结合既有文献的不同分析视角,针对毕业生选择提出“内驱-外塑-冲突调适”的理论框架(图4)。
内在驱动阶段由学生的人力资本所主导,学生基于之前的教育选择、结合对个人能力的认知和志趣偏好的考量,表现出差异化的选择倾向性。通常社会参与能力越强的学生更倾向于就业,专业型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且处于学术型组织氛围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读研倾向性,而通识型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越青睐于出国留学。此外,学生的选择与其所学专业有很大关联,例如理工科专业计划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的学生可能倾向于读研,加强对学术能力的训练和积淀;而计划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学生可能直接就业,在适合的行业中积累工作经验以快速成长。其次,学生的选择进入外部形塑阶段,即学生受到毕业时点所处的外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的影响而对内在驱动阶段的选择进行调整的过程。学生的行动策略具体受到教育机会市场的供给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教育财政政策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规模的扩大,加之经济形势呈现出整体下行的趋势,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下降,进而对学生的教育选择产生影响。毕业生可能采取“争优”和“求稳”的不同策略,或转向海外教育市场寻求差异化、高质量的教育,或放弃对高学历的追逐而优先选择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第三,在学生内在驱动力和环境外部作用力的双重影响下,学生的选择进入冲突调适阶段,即当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做出的选择与现实环境发生冲突时向现实妥协的过程,在冲突调适阶段学生主要受到家庭资本的制约。例如学生可能因家庭经济资本存量不足而放弃继续深造的选择,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本研究认为,本科毕业生在经历内驱、外塑和冲突调适三个阶段的决策调整后,最终做出实际的毕业选择。在现实环境中,以上三阶段的过程可能是交叠进行、共同作用的。为了便于对本科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展开具体分析,本研究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图5)。本文认为,学校教育中主要存在两个市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市场和学历劳动力市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机会市场中的教育需求取决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毕业生规模和毕业生的个体选择。学生的个体选择主要由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和研究生教育的文化价值及个体志趣偏好所决定,而学生对教育成本收益的分析等受到来自家庭资本的影响,学生个体选择还受到学科专业类型、职业志向等的影响。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机会市场中的教育供给主要由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承担,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反映了研究生教育供给侧的数量。教育机会的供需受到研究生教育所需支付的学费和院校入学要求的双重调节,其中能否达到院校的入学要求与学生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讨论的学历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指获得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劳动力,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因而高校毕业生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数量。而劳动力需求指用人单位对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劳动力的需求,具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供需主要受到工资的调节。教育机会市场与学历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教育机会市场的主体是本科毕业生和高校,而学历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该调查于2003年开始,每隔一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等进行多阶段分层抽样,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2003年的调查问卷中未对毕业生的升学去向进行细分,因此本文主要选用了2005-2019年的八次调查数据,研究对象聚焦为高校本科毕业生。考虑到样本缺失比例超过5%,本研究对不同年份样本中的缺失值分别采用多重插补(Multiple Imputation)的方法进行处理。 4
实证分析
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及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本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及趋势分析根据“内驱-外塑-冲突调适”的理论框架,人力资本是主导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内在驱动力。本研究主要从院校类型、专业型学习能力、通识型学习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四个维度去衡量本科生的人力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不同维度对学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哪些变化?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选择具有显著的内在驱动作用。专业型学习能力和学术主导型的院校氛围是影响学生选择在国内读研而非直接就业的关键因素,而通识型学习能力对学生留学选择的影响随时间逐渐显现。随着我国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具针对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更注重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普通本科院校更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院校类型对学生升学选择的影响逐渐增强。2. 家庭资本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及趋势分析根据“内驱-外塑-冲突调适”的理论框架,家庭资本是制约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主要将家庭资本划分为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家庭居住地。那么,家庭资本的不同维度对学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哪些变化?研究发现,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选择受到家庭资本的约束。其中,家庭文化资本对本科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本科阶段的院校层次、专业类型、通识型学习能力等进而对其研究生教育的选择发挥作用;家庭经济资本是制约学生出国留学选择的核心要素,不过来自重点院校的学生受到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显著更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外依性家庭资源导致的不平等相对减弱,而内生性家庭资源的影响持久而稳定地显现。3. 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对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对比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对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选择都存在显著的影响。那么,这两者对学生升学选择上的影响孰轻孰重?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和家庭资本特征的学生在选择上存在怎样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发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中,人力资本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来自重点院校、学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毕业后表现出显著的读研倾向性,且该影响随时间有所增强,说明我国研究生阶段的招生体制基本秉承着“唯才是举”的原则。本科生出国留学的选择则主要依赖于家庭资本的作用,具有家庭资本优势的学生更青睐于去海外深造,而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学生在留学选择上存在学科差异,重点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出国留学,而重点院校专业成绩优异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则更可能留在国内读研。学生在本科阶段所选择的专业反映了学生及所在家庭对其学习能力、个人兴趣、未来职业规划等的综合考量。那么,不同学科类型的本科生毕业时在升学选择上存在怎样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的学科特点导致各专业类型的本科毕业生在升学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就业还是国内读研的选择上,与工科专业相比,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青睐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而理科专业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继续升学;随着年份的推移,经济管理和人文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性逐渐增强。在国内读研还是出国留学的选择上,人文社科和理科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均表现出比工科专业更强的留学倾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出国留学选择上的差异随时间逐渐减小。根据“内驱-外塑-冲突调适”的理论框架,宏观社会经济及政策环境对学生的升学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宏观环境的变化究竟对本科生的选择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显著地促使更多本科学生毕业后在国内读研,同时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也对本科毕业生的升学选择起到推动作用,特别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科学历贬值、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迫使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以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此外,本研究发现研究生收费政策对当年本科生的读研选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寒门学子不利。 5
研究启示与未来展望
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及趋势分析
针对研究发现,本文建议:对政府部门而言,应当增强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通过政策干预削弱家庭背景的影响,缩小学生在教育选择上的阶层差距,改善学生在后高等教育阶段升学选择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对我国高等院校而言,应当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类型院校在本科学生的培养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另外,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中,应当构建并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服务体系,对具备不同个体能力志趣与家庭资本特征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疏解和支持,满足毕业生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以实现高学历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未来可以通过收集更详尽的数据,对学生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的方式、院校层次、学位类型、留学目的国家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以更准确地刻画不同特征学生的升学选择背后的驱动机制。同时,在厘清微观个体特征和宏观环境对学生升学选择的影响机制时,未来可以进一步对人力资本、家庭资本、宏观环境等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讨论。此外,考虑到外生环境中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未来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后疫情时代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变化来更深刻地理解学生选择背后的驱动机制。作者简介:
高文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
指导教师:丁小浩 教授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国家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所也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
研究所重点发展的学科包括:教育经济、教育财政、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研究所强化学科发展的意识,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生发展、高考招生、教育经费等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的大型数据库资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