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EE学术║马莉萍 卜尚聪:重点大学自主招生的选拔效果分析

马莉萍 卜尚聪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2022-09-15
【摘要】基于某重点大学本科生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本文从提高人才选拔效果与拓展多元化录取渠道两个角度,对自主招生的选拔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自招生的高考成绩显著低于统招生,且自招生所获加分越多、高考成绩越低。但是自招生大一年级的学业成绩则显著优于统招生,且综合评价自招生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全部课程成绩均显著优于统招生,学科特长自招生的必修课成绩显著优于统招生,获得自招生加分越多的学生学业成绩越优异。非降分录取自招生的成绩与降分录取自招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二者的成绩均显著优于统招生。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自主招生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全文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4/10。【关键词】自主招生;人才选拔;多元录取;选拔效果;综合素质评价;


作者简介:马莉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卜尚聪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1

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中央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中《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实施意见》的颁布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于公平而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实践变革和理论探讨。


《实施意见》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明确指出自主招生政策是“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建立“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评价与多样化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监督和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相结合的选拔创新人才的新机制”[2]。自此,自主招生政策正式拉开序幕。


本文选择某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类别自招生与统招生在入学前与入学后学业水平差异来评估自主招生政策的有效性。


2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数据是某重点大学2016级本科生入学时的抽样调查数据,共计1317个样本观测值,剔除港澳台学生、保送生与艺术特长生、农村专项及缺失自主招生类别信息、高考成绩及课程成绩缺失学生后,样本量为1001人。描述统计发现,学科特长自招生家庭背景优于综合评价自招生,优于高考统招生。进一步比较三类招生群体可知,综合评价自招生在三类课程中的成绩均略高于学科特长自招生,而统招生平均分最低。从成绩方差来看学科特长自招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异最大,其次为统考生,综合评价自招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最小。


(二)研究方法


第一步,比较两类自招生与统考生入学前的能力差异,这里衡量入学前能力的变量为高考成绩。


第二步,加入学生获得自主招生加分的数值作为控制变量,估计高考成绩与自主招生加分之间的相关性。


第三步,比较两类自招生与统招生入学后成绩差异,以大一期间的学业成绩作为因变量。


第四步,在第三步基础上加入自主招生加分数值作为控制变量。


第五步,建立倾向性得分匹配模型,以保证此两类学生在可观测变量上可比。


第六步,比较三类学生:高考分数超过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不获得自主招生加分也能被录取,即非降分录取)、高考分数低于录取分数线(因为获得自主招生加分才被录取,即降分录取)和高考统招学生入学后的学业表现。进一步将高考成绩与录取线之差分别在60、50、40、30、20和10内的自主招生学生筛选出来,再与统招生进行比较,来判断当自主招生加分在多大范围时,降分录取自招生、非降分录取自招生和统招生在学业成绩上无显著差异。


3

实证结果


(一)自招生的入学前能力优于统招生吗?

在高考成绩上,自招生比统招生的高考成绩平均低32.31分,而综合评价自招生比统招生的高考成绩平均低20.56分。


(二)自主招生加分能够预测高考成绩吗?

自主招生加分越高,高考成绩越低。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给自主招生学生的加分并不能预测高考成绩,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那些未必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3]


(三)自招生的学业成绩优于统招生吗?

OLS和倾向性得分匹配结果发现,学科特长自招生与统招生的成绩上比统考生低,但只有在必修课上的差异是显著的。综合评价自招生的成绩则显著高于统考生。与OLS结果相比,倾向性得分匹配后估计的处理效应值个更小。


(四)自主招生加分能够预测学业表现吗?

自主招生加分每增加10分,其学业成绩提高0.2-0.3分。这说明,自招生的学业表现优于统招生,尤其是那些高考成绩一样的学生中,自招生的学业表现更好。


(五)降分录取自招生的学业表现更差吗?

通过全样本回归以及不同分差样本回归,结果均发现非降分录取与降分录取自招生在学业成绩上均无显著差异。相比那些高考成绩在录取分数线以下60分内的自招生,统招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显著更低。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某重点高校新生抽样调查数据和行政管理数据分析自主招生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自招生的高考成绩显著低于统招生,且自招生获得的加分越多,其高考成绩越低。但是,自招生大一学年的学业表现却显著优于统招生,且自招生获得加分越多,其必修课和全部课程的成绩则显著更优。这些研究发现说明,自主招生政策选拔出的学生在高考中占据劣势,但是进入大学后的学业发展更好。比较降分录取自招生、非降分录取自招生与统招生的学业表现后发现,不管自招生的高考成绩是否达到录取分数线,其进入大学后第一年的学业表现都比统招生更优。高考成绩低于录取分数线60分以内的自招生,学业表现都由于统招生。而在自招生内部,降分录取学生的学业表现则显著比非降分录取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差。也就是说,在全部被该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中,非降分录取的学生学业表现最好,其次是将分录取学生,表现相对最差的是统招生。


进一步区分综合评价自招生和学科特长自招生可以发现,综合评价自招生在选修课、必修课以及全部课程成绩上均优于统招生,而学科特长自招生则仅在必修课上的成绩优于统招生,这与两类自主招生政策的目标不同有关:综合评价自主招生强调学生高中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在年级的学业成绩排名为前1%。而学科特长自主招生强调学生具有某一学科的优势,且通过考核的学生会被录取到与该学科相关的专业,因此在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上表现更加突出。


为什么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表现更好呢?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高校能够通过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选拔出那些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在高考的选拔标准中并不占优势,也可能在一次的高考中没有取得预想的成绩,但是他们能够在自主招生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高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出的学生也许未必是能力最强的学生,而是那些更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因此在进入大学后的学业发展更好。不管是上述哪种原因,都实现了自主招生作为高考之外多元人才选拔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4-09-03]. https://baike.baidu.com/item/.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 [2003-02-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110/200302/t20030227_89058.html.


脚注

[1]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4-09-03]. https://baike.baidu.com/item/.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 [2003-02-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110/200302/t20030227_89058.html.

[3]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法获得那些同样去的加分但仍然没有被该校录取的学生的数据,因此这一作用可能被高估。按照该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规定,如果学生的高考分数加上在所获得的自主招生的加分超过该校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则该生即可被该校录取;反之,所仍低于录取分数线,则不被录取。即自主招生并非完全独立于高考。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首都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课题编号:3017-0006)的研究成果。

*公众号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


往期回顾


IEE论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学术交流活动

IEE学术 ║陈然、丁小浩、闵维方:教育对绿色GDP的贡献研究

IEE会议║“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0新年论坛

IEE学术 ║吴红斌、蒋承:新高考改革对文理科选择及成绩的影响研究

“整合生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中国生涯教育2019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

丁小浩教授、岳昌君教授参加首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暨“先行示范区建设与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学术研讨会

IEE简报║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 “中国服装纺织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回顾与展望”工作坊

北大教育论坛第218讲 ║ 陈蓉:美国大学毕业生债务负担的决定因素

北大教育论坛第217讲:Brian P. McCall:学费补贴对大学产出的影响

课程推介|教育实践与教育创新(全校任选课)

IEE学术 ║ 哈巍等: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教育援助是否具有能源导向?

IEE学术 ║ 阎凤桥:学术本土化和学术自由:西南联大的现代启示

IEE学术║岳昌君: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IEE学术║鲍威等:学业辅导对高校学困生的干预效应研究

IEE简报(一)║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国际研讨会

IEE简报(二)║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国际研讨会

IEE简报(三)║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国际研讨会

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国际研讨会开幕

IEE学术║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城乡差异研究

【招贤纳士】北京大学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现招聘博士后与科研助理

IEE学术 ║丁小浩:大学生“双习”时间投入配置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IEE学术简报║“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分论坛一

IEE学术简报║“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分论坛二

IEE学术简报║“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分论坛三

IEE学术简报║“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分论坛四

北京大学“变革·创新: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国际论坛”隆重开幕

学术理想还是职业训练:消费社会的大学生时间安排的叙事

IEE学术 ║ 张冉:校园滋扰跟踪:高校中潜在的另一危险

IEE讲座 ║ Thomas Remington教授系列讲座

IEE讲座 ║ Judith Scott-Clayton教授系列讲座

IEE学术 ║ 马莉萍:入学后选专业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吗?——基于配对抽样和固定效应的实证研究

IEE学术 ║ 朱红:迥然相异的高等理科生源质量判断及其反思——基于双一流背景下的质性研究

IEE学术 ║ 卢晓东等:打散分班原理探析:返回赫尔巴特

IEE学术║哈巍:学校改革,价值几何——基于北京市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学区房”溢价估计

IEE学术||蒋承等:基层就业大学生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

IEE学术||郭建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如何配置教师资源有利于大学发展: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IEE学术║丁延庆:后4%时代教育投入新内涵

IEE学术║杨钋:数字鸿沟与家庭教育投资不平等

IEE学术║是否以学术为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

IEE学术 ║ 阎凤桥:有限理性与学习行为

学分制发展与成本分担机制的精细分析——新视角下学费、拨款政策的完善方向

IEE学术 ║ 岳昌君:关于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

IEE学术 ║ 丁小浩: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研究

IEE学术║闵维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国家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所也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

研究所重点发展的学科包括:教育经济、教育财政、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研究所强化学科发展的意识,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生发展、高考招生、教育经费等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的大型数据库资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