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野调无腔•陈龠(陈映欣)山水小品展12月2日15:30在E5艺术馆开幕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主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中国画学会

协办单位: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E5艺术馆

执行推广:广州正典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2日下午15:30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日至12月14日

展览地点:广州市红专厂E5艺术馆(广州天河区员村四横路128号红专厂创意产业园E5栋)



陈龠(yue跃),本名陈映欣,自号龠庐、澄斋、北溪琴客。1963年生于广东澄海,1988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画院》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作品曾入选第七、第九届全国美展及其它大型展览,获“首届全国山水画展”铜奖、“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广东省首届中国画展”铜奖、“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等多种奖项。曾于2008年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画院联合主办“原生态笔墨——陈映欣水墨作品展”。出版画集数种。



武夷古渡

34cm×69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自序



“野调无腔”,语出《白雪遗音·马头调·九尽寒退》:“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


成语解释是:比喻言语举止放肆,没有礼貌规矩。


有意思的是,上海人说某人“有腔调”,乃言此人有品味,有层次。


其实最初听到这几个字,是来自京韵大鼓泰斗骆玉笙的名段《丑末寅初》。其它唱词听了记不住,唯独这“野调无腔”四字倒是钻进了耳朵。仔细琢磨:这不就是说的我自己嘛!



邨桥

34cm×69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回首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惊觉自己走的原来就是没腔没调的“野路子”。


少年时学画,家长原本不支持,全凭自身爱好,胡乱涂抹,直到遇见启蒙老师,才算摸到习画的正规路径,所以后来若是听到某位同行说他“五岁就临摹《芥子园》,七岁画的一手梅兰竹菊”,且语带傲骄,顿时就自觉矮了人家三分;进了美院,许多同学规规矩矩学画,深得老师喜爱,我却喜欢不务正业、独来独往,时常干些跟画画无关的事情,看些跟“美术”扯不上边的闲书。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很是红火,一系列十几本,似懂非懂地看了近半,还学着佛罗依德《梦的解析》分析自己的梦境。痴迷古典吉他,着迷到晚上宿舍熄灯后还在被窝里点蜡烛研究五线谱,看《和声学》,硬是把自己练成“美院第一吉他”(当然,美院本来就不大,这“第一”也没啥了不起)。后来跟同学们聊起美院往事,我才发觉自己很多场合都缺席了,包括那班家伙去女同学家聚会,竟然没叫俺“同去”!甚至连拍大学毕业照我都能缺席,排队拍照时俺正躲在课室苦练《阿尔汉伯拉宫的回忆》。弹琴比拍毕业照还重要?没错,这人就是我!所以,别太相信“有图有真相”,广州美院88届毕业生合影上你保证找不到陈某人。后来几十年许多“重要场合”合影时我都有意无意选择了消失,除了缘于喜欢独处的个性,也有可能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习惯性逃离。


雁荡抚琴图

29cm×61cm

扇面设色

2018年



毕业后,生存第一,有如浮萍,干过多种职业,都是“为稻梁谋”,在成为“专业画家”之前,画画都是业余性质,未成系统,遑论所谓学术线索。作画的动力,除了来自自身兴趣,也是逃离灰色现实的一种方式。毕竟是乡野孩子出身,虽然人模狗样地读了点书,但回到大自然,就像野兽回到山林,鱼儿跳进大海,那是令我觉得自适的所在,有如孙大圣回到花果山。我至今仍然不认为自己是群居动物,因为每当身处人群中,总有一种羚羊落入老虎群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这也是根源于对原野的向往和依赖。想起以前俺的人物画画的还是可以的,但不知始于何时,我在不知不觉中几乎不再“画人物”了,是何原因我不知道。或许,相对于人性的复杂,人心的多变,我更喜欢大自然的质朴和深沈吧。与其揣摩人心,不如面向大海;与其经营内心的小丘壑,不如去攀登高山大川!



宝岛之行

29cm×61cm

扇面设色

2018年



前些时候整理旧作,看到二十多年前“惠村写生”的作品,才惊觉那时作画时对土地的情感是多么炙热!如何将表达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延续艺术传统两者完美结合,是所有山水画家的研究课题。多年以前,业师林丰俗先生颇惋惜我未能在美院多学几年,多临摹几张古画,把传统笔墨基础夯实一点,他觉得这应该对我以后的艺术道路会有所帮助。很可惜,我失去了一次把自己变得更“有传统”、更“文气”的机会,也失去了跻身“学院派”的可能——虽然许多人认为我理应属于“学院派”。令我安慰的是,“世事无绝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师古的不够深入,让我保留了一股未经驯化的野性;反之,对前贤笔墨的谨慎敬意,让我保留了一份矜持,不至于过分放肆。“传统笔墨”是一剂好药,然而“是药三分毒”,喝的不当,会伤了身子,失去野性;山林野壑是充满乐趣,但跑得太远了,有时会忘了归家的路。况且玩的太野的话,会忘了世上还有“秩序”二字。



华山千尺幢

69cm×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因为喜欢音乐的缘故,近年于古琴方面略有些心得。琴论方面古人有“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说法,这其实是“技进乎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古琴是一种难度不太高,但需要很强情绪控制力才能驾驭的乐器,讲究按照一定的训练途径,获得一种一瞬间使自己心绪归于平静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指下的每个音符都具有弹性和空间感,让人产生玄妙的空旷感,即所谓“一音一世界”。作为道家、儒家文化的产物,古琴音乐的精髓是“中正平和”(凡弦上之音,惟贵中和——《溪山琴况》),弹奏中要求必须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心,既要抒发内心激情,又不能放浪形骸,不讲法度,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音乐。这种训练使我获益匪浅,至少,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上,在处理继承传统和彰显个性这对矛盾体方面,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武当山下

34cm×69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我一直坚信并且愿意继续坚信,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和灵感,来自于艺术家本体对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体悟。具体到山水画家,对山川自然的热爱、对风霜雨露扑面而来的真切感受、对来自广阔大地深处的天籁之音的静心倾听,才是我等存立于世间的价值所在,而不能以书本上的“传统”代替丰富博大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灵感。即使我们推崇备至的传统经典,其实也都是前辈艺术家被大自然所感动的结果,是鲜活的情感流露,而不只是临摹《芥子园》或古画的技法移植得来的刻板图式和无病呻吟的小情小趣。



华山道中

29cm×61cm

扇面设色

2016年



我的理解,所谓“野调无腔”不应该是非理性的、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我更愿意将之上升至一种美学追求。“野调”,是指来自亘古大地的原始生命力;“无腔”,则是一种不被约束的蓬勃创作力。



山古万籁空

29cm×61cm

扇面设色

2017年



许多朋友注意到,近些年我作画“规矩”了很多,也“讲道理”了许多。是的,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从容了许多,看淡了很多人事,棱角自然没那么锐利了,也学着讲点“腔调”。但我想也变不到哪里去,命里就是那个经常缺席合影的人,那个不大讨喜的人,那个“非主流”眼中的“主流”、“主流”眼中的“非主流”。


野调无腔,箫声入梦。


如此,甚好。


陈龠

戊戌小雪草就于羊石龠庐




归去来兮

136cm×34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华山颂

69cm×34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方人定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林丰俗刘书民贺友直刘济荣丁聪启功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郭石夫吴冠南吴悦石马文西鲁慕迅卢禹舜方严马海方卢中见潘喜良陈佩秋刘二刚刘斯奋卢辅圣卓鹤君杨福音张捷孙其峰黄永玉刘国松陈耀年刘国辉周韶华苏百钧刘文东黎明郭全忠莫肇生黎柱成江汉城许固令陈炳佳梁占岩朱道平贾又福王子武郭子良方向田黎明朱颂民郝鹤君李玉田罗渊李孝萱杜滋龄何家英陈章绩陈湘波林墉陈新华史国良董希源陈金章彭先诚袁武梁江梁如洁朱振庚范治斌朱涛何加林周午生马国强赵跃鹏韩天衡马顺先马骏李津梁君度李小可王西京林容生施大畏谢志高陈平周京新吴山明陆抑非莫晓松蒋兆和张蓉喻继高戴卫叶其嘉唐勇力程大利何水法郭怡孮陈骏张立辰陈子奋陈大羽李宝林吕云所罗兵纪光明林散之张旭光徐章曹宝麟孙晓云吴茂长陈永正许鸿基于右任麦华三林蓝戴士和俞晓夫周刚贾科梅蒂潘行健袁炽彬张志祥

林蓝:唯真唯美 求实开新

黎柱成:以书写性花鸟走入自然的深处

邢少臣:工笔画参展较好入选,细画易售,只可惜制作太多

中国美院老院长肖峰素描,这才叫“素描”!

冯远:“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这么辛苦,也要上美院?

杨飞云:艺术圈最打脸的话“你画得太好了,跟照片似的”

何家英:速写本来就不是技法的炫耀!

杨飞云:艺术圈最打脸的话“你画得太好了,跟照片似的”

郝鹤君山水画展在穗揭幕,50件台湾写生作品全部捐赠广东美术馆

郭绍纲:别以为自己有一点技术就觉得了不起

林风眠:一位单纯的艺术家

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朱德群:“我的成功有夫人一半的功劳”

陈师曾: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

李劲堃:“记录口述历史,重现艺术人生,与他们每一次相遇都是福分”

潘行健:一个画画的人,如果画不好速写,该是多大的损失!?

黄胄:“画不好速写是画不好人物画的!”(附100张速写)

陈金章:“我快90岁了,还一直坚持经常画画,不能停笔”

何多苓:“有些画过了那个境遇,也再也画不出来了!”

潘素:慧心百年,素韵流芳,徜徉青山绿水

潘鹤:“做雕塑曾经无法养家”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