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铁夫:最早掌握纯正油画技术的第一个中国人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

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2日-2019年1月13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

开 幕 式:2018年12月12日10:00

研 讨 会:2018年12月12日11:00—12:00;14:00—17:00



李铁夫先生



前言(一)


近代以来,广东美术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扮演着桥头堡的角色,不仅在传统中国绘画转型中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岭南方案”,在西画入传中国领域同样是开路先锋。广东人李铁夫正是早期中国人研习西画的关键性人物。


李铁夫先生晚清时期赴海外,辗转于西方多国研习西画。就目前所知,李铁夫不仅是中国赴海外学习油画的第一人,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铁夫先生是最早掌握纯正的油画技术的第一个中国人。正如他本人曾言,生平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鼎力襄助革命事业的不平凡人生经历,同样为他的艺术赋予了革故鼎新的开创性色彩。而李铁夫的困境在于,虽然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迟至1930年代初才返回国内,且因其独鹤离群的性情,在国内艺术圈的影响有限,未能如其艺术所取得的高度一样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留下了诸多悬而不决的历史谜团。


时至今日,他的艺术成就虽然已为学界所认同,但凡谈及中国早期油画或水彩的著述,李铁夫都是例必陈述的人物,但遗憾的是,这种陈述多是笼统概括的。无疑,还原本有的面貌,势必需要拭去掩盖历史的尘埃,重新加以认真的研究与检讨。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当今典藏李铁夫艺术作品最为丰富的机构,也是李铁夫富有传奇的生命旅途中最后供职的机构(华南文艺学院为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对保存、研究、推广、传承李铁夫艺术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历代广美人都抱有时不待我的使命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李铁夫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了筚路蓝缕的开拓性工作。从老院长胡一川先生身体力行临摹李铁夫作品,到美术史家迟轲先生倾力编辑李铁夫画集,再到今日青年一代的画家、理论家和修复师投入到李铁夫文献史料的梳理和藏品的修复,由院内外学术力量合力所促成的李铁夫研究这项极富意义的持续性工作逐渐丰厚起来。


学术乃天下公器。今天,我们对院藏李铁夫作品作了全面的整理,出版典藏图录与文献集,并得到北京画院、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竭力帮助,首次以整体的面貌在首都北京举办专题展览,让艺术界与公众更全面地、近距离地鉴赏李铁夫先生的作品。感谢众多机构和同仁的鼎力支持,但愿我们微薄的工作与付出,能够唤起学术界对李铁夫的关注,有效推动中国早期油画史的研究,乃至推动近现代中西美术交流史的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李劲堃

戊戌仲夏写于广州美院



李铁夫在写生



前言(二)


北京画院自主策划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迄今已走过了十二年的寒暑,这项旨在对近现代美术史进行深入个案研究的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一个品牌性展览,也获得了业内人士和社会观众的广泛认可。早在2008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的起步阶段,我们便希望有机会能够举办李铁夫先生的展览,因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进程中,李铁夫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美术大师。今年,北京画院与广州美术学院通力合作,“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终于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与公众见面了。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相传是陈抟老祖所写,其拓片曾悬于齐白石的画室之中。李铁夫先生也曾写过此联,本次展览的题目“人中奇逸”正源于此,来形容李铁夫先生这位“人中之俊杰”再恰切不过了。李铁夫先生在青年时期便赴海外学习西方艺术,他亦是迄今所知最早赴西方学习艺术的中国人。他辗转多位名师的学习历程,以及在美国艺坛所获得的耀眼成绩,我想所有看过李铁夫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笔头的帅气所惊艳,一个中国人,那么早,就有如此的西画修养,可谓无出其右。他能赢得了“中国油画第一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称号,可谓当之无愧。李铁夫先生不仅擅长油画、水彩、雕塑等西方艺术形式,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国画、书法乃至诗歌领域也颇有建树,堪称一位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家。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李铁夫先生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不但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还长期在同盟会纽约分会中担任要职。他将自己精心绘制的艺术画作捐献出来资助革命活动的发展,还用油画笔记录下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李铁夫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广州生活,担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名誉教授及油画系主任,将人生最后的辉煌和毕生的艺术创作无私地奉献给自己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李铁夫先生自言生平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画画。可谓是他人生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李铁夫先生的认识过于表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美术界的同仁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李铁夫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但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他的原作,对于李铁夫的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此次“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得以来京展出实属难得,甚至有柳暗花明之感。展览筹备前期得到了我院原院长王明明先生、原书记雷波先生,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原美术馆馆长王见等先生的大力支持。此后在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院长、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胡斌副馆长、广东美术馆王绍强馆长、广州艺术博物院陈伟安院长、梁丽辉副院长的大力支持下终得成行。这是我们系统研究李铁夫先生艺术,完善对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此鞠躬致谢!


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告慰先贤!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2018年12月2日晨完稿于深圳



李铁夫

老年音乐家像

布面油彩

67.5×56cm

1918年



前言(三)


当我们回顾中国早期西画历史的时候,李铁夫必定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赢得了诸如“中国油画第一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等巨大声誉。李氏出生于广东鹤山,1885年即赴北美洲谋生与学艺,在海外生活长达四十余年,对油画写实造型和表现有深入研究,同时又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在西画人物、静物、风景以及中国书画方面都有突出造诣。他的艺术业绩为我们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西画提供了一份独特而深具价值的样本。然而,当我们系统地梳理李铁夫的研究论著时发现,当下的研究现状与其成就极不匹配。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或语焉不详,如李氏生年、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革命业绩、在海外求学习画的履历、归国后的人际关系与心境等。有鉴于此,从数年前开始,我们即着手梳理李铁夫的画作遗存与文物史料,希求能够通过研究李铁夫的个案,进而梳理中国早期西画历史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李铁夫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30年之前侨居加拿大、美国等地,参加革命事业,研究西方艺术;1930年回国后进入国内的艺术圈。1952年,他逝于广州后,其身边的美术作品与遗物捐赠给国家,由其生前供职的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保存。该学院后来并入广州美术学院,由此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当今集藏李铁夫作品最完善的艺术机构。在过去的60余年间,主要出版了四本李铁夫的画册及文献集。这些画册与文献集的出版印行,是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的整理成果的展现,它们构成了李铁夫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文献资料,不仅对研究李铁夫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理解中国早期西画的生发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京粤两地多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北京画院美术馆得以合作举办“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广东省,在首都北京展览。展览标题“人中奇逸”出自李铁夫转录龙门石窟刻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对联,极能体现他跨越东西洋不同时空的行迹以及奇崛的人生。该展着重于以代表性作品结合文献的方式专题性地呈现李铁夫油画、水彩和书画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特点、思想意涵以及相关革命活动、游踪以及教育传承的线索,力图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李铁夫艺术形象。与展览同时推出的,除了展览画册,还有汇集本馆所有李铁夫作品的图录以及辑录较为全面的李铁夫生前身后各种史料的文献集。


以上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力图为今后的李铁夫研究建立一个有所依据的“真实”基础。为此,历任院领导、美术馆馆长及众多同仁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工作的各机构和专家学者们,希望大家能继续给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李铁夫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第一单元:

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


在晚清华人拓殖美洲的历史进程中,粤人李铁夫是目前所知最早赴欧美研习西洋画的艺术家。李氏青少年时代即随乡中族人远赴加拿大谋生,在加拿大、美国等地艺术院校求学,据闻曾追随著名画家威廉•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1849-1916)和约翰•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在油画、水彩、素描等西洋画艺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李铁夫学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艺坛,正值古典油画兴盛时期,欧洲新艺术尚未传导至美国大陆。从目前收藏李铁夫创作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及部分有纪年的油画作品来看,李铁夫作品主题以人像、静物及风景为主,写生创作占据主导地位,其浓重的背景、坚实的造型和富于表现力的笔触,呈现了鲜明而博大精深的古典主义风格。无论是人物抑或静物,其深厚的笔法和色彩,与表现对象的精神特质与生命状态紧密相连,极富生动感和表现力。其笔触所传达的造型、明暗与色彩富有秩序、层次与节奏,完美地展现了西画的精神与内质。


李铁夫晚年曾言,“平生只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追随孙文参与民主革命,是李铁夫政治生涯的重要亮色。史有明载,李氏为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筹建最早的一批会员之一,并长期担任该会书记,在华人社群中鼓吹革命;并通过卖画、演剧等实际行动为革命筹款,为晚清民主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氏归国后的人际网络与油画创作为我们重估李铁夫的革命时刻提供了契机。其归国后主要的交游,集中于同样曾追随孙文参加革命的元老群体中,如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的李济深、曾任广州市长的刘纪文、曾任台山县长的刘栽甫等等。归国后的创作亦多与上述人等有关,如李氏曾为刘纪文绘像、曾为刘栽甫家族中人绘像等。作为革命主题创作的另一侧面,李铁夫曾多次公开表述,有创作孙中山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像等革命题材大型历史画的计划,亦曾确实创作过《女侠连城》、《革命烈士》(蔡锐霆像)、《五祖神像》等作品,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李铁夫对追随孙文参加革命的回响。


本单元主要展出李铁夫归国前后创作的油画作品,同时以作品文献等形式呈现李铁夫在海外参与革命的历史时刻。



李铁夫

老人像(未完成老人像)

布面油彩

61×48 cm



李铁夫

冯钢百像

布面油彩

90.5×71.2cm

1934年



李铁夫

鱼尾

布面油彩

62×75.3厘米

1930年-1940年



李铁夫《革命烈士(二次革命失败蔡烈士锐霆就义时写实)》



1909年12月31日,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合影,第8位孙中山、第13为李铁夫



孙中山《庚戌(一九一〇)在槟榔屿致美洲纽约同志书》,《总理全书》第三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此信为1910年5月25日写自日本横滨,信末提到“铁夫兄及溪记近日各来一函收妥”,表明在纽约同盟会成立不久,李铁夫曾与孙中山通信



第二单元

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


李铁夫归国后生活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现代史两场影响深远的战争,特立独行孑然一身的李氏一如漂泊的浮萍,或躲避战乱或受友朋邀约,漫游于广州、台山、桂林、重庆、峨眉山、南京、上海诸地,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蛰居香港。与近现代美术史上习见的左翼美术家不同的是,李铁夫的作品几乎没有触及惨烈的战争图景,没有直接反映背负深重灾难流离失所的人民,而是将笔锋转移于目光所及的祖国河山风光。行迹所到之处创作了不少水彩画,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描绘当地风光名胜的作品。在动乱漂泊中寄情于山水,可谓是此一时期李铁夫绘画,尤其是水彩画的重要特点。在宏大叙事之外,它们为我们理解李铁夫的艺术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以李铁夫居留时间较长的香港为例,除了艺术创作、授徒、举办展览及参加当地相关的文化活动外,流连于香港山海之间写生无疑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遗留数量可观的作品可以窥见,李氏在香港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印记,足迹几乎遍及其地的山山水水。这批水彩画作品描绘了其时香港寻常可见的群山、海岸、渔船、丛林等景致,部分风光则反复描画,如不同季节的狮子山、不同角度的滨海风光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景观因此后数十年香港城市化进程而最终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李铁夫以写实的手法留下了1930年代香港独特的地景。除了高超的水彩画技艺以外,这是我们今天重新解读其风景画尤应重视的。


本单元展出在战乱漂泊期间李铁夫在不同地区所作的水彩画作品,并力求通过文献影像与绘画互证,重新阐释李铁夫水彩画背后独特的视觉叙事。



李铁夫

林荫道

纸本水彩

39x45cm

1932年



香港对埠新界地青山风景,《图画时报》1928年第480期



李铁夫

帆船

纸本水彩

38×58 cm

1936年



香港沙艇,《良友》第65期,1932年



李铁夫

瓶菊

纸本水彩

38X58 cm

1933年



李铁夫

四川峨眉

纸本水彩

38×57 cm

1947年



四川峨眉山,《旅行杂志》第8卷第6期,1934年



第三单元:

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


从传世作品可见,李铁夫对于某一主题有反复创作的习惯,除了表现大雁、家禽外,虎与鹰则是其最常见的表现母题,单以虎之作,即有十数幅之众。在20世纪上半叶民主革命的背景中,在岭南崛起的革新画家群体中,就曾出现过一股描绘狮、虎、鹰等猛兽猛禽的潮流,它们被赋予了民族觉醒的意义。参合李铁夫早年参与民主革命的历程以及李铁夫的性格可知,这些虎鹰主题的作品同样包含着独特的深意。这些姿态各异、机警异常的猛兽、猛禽于李铁夫而言,它们具有人格化的象征意义,是其落落不与众合的刚强耿介个性的表露,亦是其早年勇往直前参与革命事业的物化。一如1924年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演讲所言,“我们提倡民族主义,便先要四万万人都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知道了死期将至,困兽尚且要斗。”绘画图像所包含雄强、刚健的意象与近现代灾难深重而羸弱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反差;其背后,正是潜藏着坚韧的民族主义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李铁夫绘画中的虎、鹰题材,集中以中国画传统媒介予以表现。这些作品,一方面既有西方严谨的造型与空间感,一方面又不失传统水墨的韵味。如所周知,李氏青少年时代即离开祖国,从其诗文、书法以及国画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其接受西画教育的同时必定亦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案例,因身处不同的国度、活跃于不同的异质文化时空,李铁夫兼具多重身份,既是西画的集大成者,又是传统书画的承继者;既是革命党人,也是寄身海外的华侨。毫无疑问,他为我们今天重估20世纪上半叶东西方美术交流与融合以及海外华人社群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范例。



李铁夫

临岸虎姿

纸本设色

59.3×95.2cm

20世纪30、40年代


李铁夫

崖上虎

元书纸墨笔

32.4×40.7cm

20世纪30、40年代


李铁夫

行书犬群鱼大五言联

107.×37.2cm

20世纪30-50年代


李铁夫

书稿之三

纸本墨笔

26×9cm

年代不详

(书韩愈《赠唐衢》诗手稿)



李铁夫

爪木飞鹰

纸本水墨

70×66.5cm

20世纪30、40年代



李铁夫

临水飞鹰

纸本水墨

81.3×46cm

1945年



李铁夫

行书藏虹惊隼五言联

宣纸

131.8×33.9cm×2

20世纪30、40年代



第四单元:

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


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有着独特的世纪关联。1950年,年届高龄的李铁夫由人民政府派员迎接归国,就任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和华南文联副主席。1952年,李铁夫逝世于广州,其随身作品及遗物由广州美术学院保存至今。由此,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全球范围内典藏李铁夫作品最为丰富的公立艺术机构。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院历史中,李铁夫是广州美术学院引以为傲的学术文脉之一。学院早期历史上有不少教师曾与李铁夫共事,也有不少曾教导过的学生往后成为学院的教授。一直以来,李铁夫作品都是广州美术学院师生研究艺术的范本,广州美院首任院长、著名艺术家胡一川教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曾临摹过其作品,学院师生在不同时期亦以李铁夫为师。1982年鹤山县人民政府与广州美术学院在其家乡兴建“铁夫画阁”,广州美院的教师复制了李铁夫油画、水彩画一批,由铁夫画阁保管陈列。可以预见,这种持续数十年的李铁夫作品临摹历程必将持续下去。


广州美术学院肩负着李铁夫作品保护、研究与推广责无旁贷的使命,并扮演着中坚力量。在不同时期,广州美术学院策划推出李铁夫艺术研究展览,刊行画册及文献集,在学术研究与油画修复等领域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广州美术学院与李铁夫这种紧密而绵长的关系,构成了华南现当代美术史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单元以李铁夫和胡一川临摹作品,及史料文献为主,阐释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的历史渊源。



李铁夫

老人像

布面油画

93×71.5cm

1927年



胡一川

老头像

(临摹李铁夫油画《老人像》)

布面油画

39×32.5cm

1958年



《胡一川日记》手稿



《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一九五〇学年度教职员、人民剧团及工警名册》,1950年



迟轲《画家李铁夫》,《广东》1979年第2期



广州美术学院、鹤山县文化局编《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1989年



李铁夫

行书开张奇逸五言联

宣纸

107.8×37.5cm×2

1949年


文图提供︱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特此鸣谢!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潘天寿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方人定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林丰俗刘书民贺友直刘济荣丁聪启功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郭石夫吴冠南吴悦石马文西鲁慕迅卢禹舜方严马海方卢中见潘喜良陈佩秋刘二刚刘斯奋卢辅圣卓鹤君杨福音张捷孙其峰黄永玉刘国松陈耀年刘国辉周韶华苏百钧刘文东黎明郭全忠莫肇生黎柱成江汉城许固令陈炳佳梁占岩朱道平贾又福王子武郭子良方向田黎明朱颂民郝鹤君李玉田罗渊李孝萱杜滋龄何家英陈章绩陈湘波林墉陈新华史国良董希源陈金章彭先诚袁武梁江梁如洁朱振庚范治斌朱涛何加林周午生马国强赵跃鹏韩天衡马顺先马骏李津梁君度李小可王西京林容生施大畏谢志高陈平周京新吴山明陆抑非莫晓松蒋兆和张蓉喻继高戴卫叶其嘉唐勇力程大利何水法郭怡孮陈骏张立辰陈子奋陈大羽李宝林吕云所罗兵纪光明林散之张旭光徐章曹宝麟孙晓云吴茂长陈永正许鸿基于右任麦华三林蓝戴士和俞晓夫周刚贾科梅蒂潘行健袁炽彬张志祥

齐白石:没事老找师母干嘛?再找师母,直接拉黑。

范迪安做客央视《开讲啦》: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罗寒蕾:钱,用来买别人的时间,爱,会花光你所有时间

李苦禅:工笔画学3年成家,写意画学30年也成不了家

新时代 新班子 新气象•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在广东美术馆全新亮相

李劲堃:“广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青年画院”

“是不是画画这块料,就看他的速写吧。 ”

30年前的老照片,看懂的人都老了

“如果这辈子只能拥有一件艺术,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贾科梅蒂”

袁炽彬:印版画不是盖印章!

潘行健:别小看速写,起步不易,坚持更难,速写毕竟是一辈子的事

潘天寿:昨晚一幅画拍了2.5亿,其实,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公告|这60幅陈大羽作品都是假的,怎么看都觉的别扭!

陈半丁: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附40幅精品)

艺坛“老炮儿”郭北平

百年前的深圳,您见过吗?

每月速写日•大家画速写、大家谈速写(70幅作品)

周刚:绘画语必由衷,言必有物,所作主题万不可无病呻吟

戴士和:写生可以是一种方法,写意却是追求的方向

俞晓夫:艺术,最好少折腾,要静下心来搞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