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旦排放核废水入海,海鲜吃货朋友们该怎么办?
这是海鲜明鉴第 25 篇推送
2011年日本因发生9级地震引起海啸,导致了福岛核泄漏悲剧。然而对广大渔民和海鲜消费者们而言,一个比悲剧更悲剧的消息是: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他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废水排入大海,排放约从2023年后开始,到2041至2051年核电站拆除为止。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北半球洄游路线图 图片来源: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根据德国著名海洋科学研究机构GEOMAR Helmholtz Centre对核废水扩散的模拟演示,一旦核废水开始排放入海,放射性物质将在57天内污染半个太平洋海域,在10年后蔓延至整个太平洋。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更新分析了核废水在我国中国海域的扩散路径,一方面,核废水将随黑潮向太平洋东部输运,并不断向南向西扩散,影响中国东海、黄海等海域;另一方面,核废水还将向低纬度区域扩散,随后顺时针回流进入低纬度黑潮,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及台湾东北侧陆坡,再次进入东海大陆架。对海产品受到污染的警惕情绪日益高涨,且不说日本和我国和韩国这些一衣带水的邻国,就连远在8000公里外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加强了对洄游路线从日本东部海域直到加州近海的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放射性元素含量监测力度。
营养层级示意图 手绘图:李玉强QMCS
福岛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氚、铯134、锶-90、碘-129、碳-14等,其中,较高浓度的碘-129可导致甲状腺癌,锶-90易致白血病。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珣认为,碳-14等可能对人类健康存在较大潜在威胁。碳-14元素的半衰期在5000年以上,一方面其沿食物链不断向上传递累积,每向上传递一个营养级,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到达鱼类层级时,其浓度可比海水中浓度高上万倍;另一方面,由于碳元素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元素,碳-14元素将融入所有生物物质,损害人类DNA。有专家表示这种损害可能持续数千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明鉴君并非核污染问题专家,但是可以凭借对海洋生态知识和掌握和对海鲜行业的了解,对广大吃货朋友们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1 选择食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且可追溯的海产品,做明白的吃货
为了保障自身和家人、亲友的健康权益,吃货们应该呼吁、鼓励各国政府、商家、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携手加强对海鲜的污染物监测,同时要求供应链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选择生产、流通、加工过程信息充分公开的海鲜。
金枪鱼供应链模式案例 来源:Kresna, & Seminar, Kudang & Marimin, Marimin. (2017). Developing a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Tuna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6.
2 避免食用来自受污染海域的滤食性贝类和底栖生物食性的鱼类,做机智的吃货
受污染最直接也是短期内最严重的海鲜是日本东北部沿海的牡蛎、扇贝等滤食性贝类。海水中放射性元素最容易通过生物和物理过程在这些“活体过滤器”体内富集。
日本方头鱼 手绘图:李玉强QMCS
部分放射性元素会长期存在于海底沉积物中,并进入以底栖生物为主的食物网。因此以方头鱼家族为代表的底栖食性鱼类富集放射性污染物的几率更大。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此类鱼的检测,吃货们也可以考虑酌情减少食用。
3 拒绝食用大型金枪鱼类、大型鲨类、长寿鱼、鲸豚类,做负责任的吃货
手绘图:李玉强QMCS
鲸类、海豚、江豚等海洋哺乳动物,蓝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寿鱼等长生命周期鱼类,以及蝠鲼、大白鲨、姥鲨、鲸鲨等巨型软骨鱼类,它们或作为顶级掠食者雄踞食物链上层,或是靠大量滤食微型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等为生,大多还有跨海域乃至跨大洋迁徙的行为,因此在其长达数十年乃至百年的自然寿命中可以高度富集各类污染物质,其中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有机汞等均可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考虑到上述这些物种多数已经进入IUCN红色名录,且受到多国和国际公约的法律保护,负责任的吃货们应尽量对这些“海鲜”说不,这对我们自身和我们的海洋都是负责任的举措。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