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的防疫经验其实就四个字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2022-05-05


 

2021年6月24日,当新加坡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三位部长,也就是贸工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联名在媒体发表题为《与冠病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时,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彼时,德尔塔病株正攻占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处于焦头烂额和严防死守之中。

 

然而话音未落,裕廊渔港就爆发了一波严重的疫情,新加坡政府被迫再度收紧了管控措施。


那时的欧美媒体和国内媒体,嘲笑声连成一片。

 

但自此之后,疫情的持续爆发似乎再没有影响过新加坡的“共存”决心。

 

仅仅一个月后的8月10日,也就是新加坡国庆日后的第一天,总理李显龙就正式宣布进入“共存预备期”,与之配套的,是一系列逐步开放经济、社交和旅游活动的政策。


在这之后,就算因为德尔塔病株的肆虐,新加坡的重症和死亡率在九、十月份创出了疫情以来的新高,也没有阻止这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步伐。


而在ICU使用率逼近九成、医疗系统濒临崩溃的临界点,新加坡更是开始大胆采用了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恢复的措施。

 

接着,就是那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演讲——10月9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新加坡不再清零”的演说,再一次明确了这个国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那么,是什么支撑着新加坡一步步走向“共存”的?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现在回过头再去看2021年6月的那篇文章,里面就已经提到了新加坡防疫政策变迁最核心的变量——


接种疫苗。

 

事实上,在2021年8月咬紧牙关进入“预备期”的时候,新加坡单针疫苗接种率已经突破了80%,两剂完全接种率超过70%,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也超过70%。

 

然而,答案真的这么简单吗?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翻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新加坡卫生部的官网https://www.moh.gov.sg/,上面除了有详尽的数据之外,还有非常多的政策指引和制定这些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和论述。


此外,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的“科学为盾,战胜疫情”分论坛上,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的发言也让人受益匪浅。


最后,中金研究院在本月中发布了一份名为《平衡生命与生计的谨慎突围——新加坡的防疫之道》的研究报告,里面对于新加坡的整个防疫政策变迁有着清晰的分析与论述。

 

先不论我们学得来什么,显然,新加坡的有一些经验,是我们学不来的。


比如高额的财政刺激。仅2021年,新加坡政府就拨款近1,000亿新元抗疫(折合人民币约4700亿人民币),这一金额相当于其一年GDP的21%。你可以想象中国拨出相当于五分之一GDP的金额吗?

 

再比如新加坡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商贸,缺乏内循环可行性,所以某种程度上选择共存也是无奈之举。因此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是会绞尽脑汁的去想如何走向开放,甚至走向共存。这一点与我们,以及与很多大型发达国家,显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在查了诸多资料之后,我的另一个感觉是,我们能从新加坡身上学的东西同样很多。


新加坡真正的防疫经验,其实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而这四个字,并不是接种疫苗。


请容我卖个关子,文章结尾见分晓。

 

1

 

在中金的研究报告中,曾经描述了新加坡在进入共存预备期前所做的三个“转向”,这对于理解新加坡防疫重心的平稳过渡尤为关键。

 

第一个转向是社会观念的转向。


防疫重心要转移,首先得让老百姓明白新冠是可以被控制的、被治疗的,尤其是对于已经进行了疫苗接种的人来说。

打开新加坡政府的相关官网,以及新加坡的主流媒体网站,过去一年多以来铺天盖地的都是针对新冠病情的分析、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居家隔离的信息。


这些内容并不是纯粹的主观表述,而是辅以了大量的有详细来源的数据和研究佐证。

 

细节是魔鬼。


新加坡政府除了每天向公众发布疫情数据外,还会及时公布政府对策和病床使用情况,使民众得知疫情进展、医疗资源余量和政府应对措施。


此外,就像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博鳌论坛上说的那样,“当新的研究数据出炉后,如果防疫部门认为此前的抗疫政策“不恰当”,就会调整疫情应对的举措,并且向公众说明政策转变的理由。当新加坡政府向民众说明‘和病毒共存’的策略时,就要明确疫苗覆盖率高、重症监护床位的数量充足等条件已经得到满足。”

 

新加坡的案例说明,通过深入推广普及关于新冠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政府官员和专家不断地出面论述,公众对新冠的恐慌情绪是可以被慢慢缓解的。


公众或许在知识储备上不如专家,在情绪控制上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在宣导上能够循序渐进、依次展开,同时辅以足够公开透明的流程和数据,公众也是明事理、讲道理的。

 

第二个转向是监测指标的转向。


随着对病毒认知的增强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新加坡政府监测的重点逐步从新冠感染人数转向了病毒传播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这一点不但反映在每天公布的数据中,也反映在一系列的宣传和政策中。


例如李显龙总理在去年10月份的演讲中就明确表示:

 

“……疫苗的接种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确诊病人是无症状或轻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疗……”

 

而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转变了收治政策,将医疗资源瞄准弱势及重症群体,进行分级收诊、鼓励轻症居家自愈。

 

其实我之前也一直以为,新加坡的医疗资源怎么也比中国丰富,甚至应该好于中国的一线城市。


然而事实上,根据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的数据,新加坡的每千人医师数略高于中国,但每千人床位数甚至比中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50%。



因此,新加坡人均医疗资源并不宽裕,只有将监测指标转向,同时辅以分级诊疗制度,将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治疗各类危急重症患者,才能真正做到对老人和幼童的保护。

 

根据官方数据,在奥密克戎全面爆发的2022年3月初,新加坡ICU病床中依然有一半以上是给非新冠重症患者使用的,新冠患者使用占比仅约为15%,并未形成医疗挤兑。

 

第三个转向是检测手段的转向。


由于新加坡在进入共存预备期后,必然需要通过大量检测来配合隔离措施,延缓病毒传播,以及确保社会活动安全进行,因此必须要找到比核酸更加快速、便捷、高效的检测手段才可以。

 

与国内直到今年3月份才逐步尝试快速抗原检测(ART)不同,新加坡政府从2021年5月末预备开放以来,就陆续批准了20余项ART产品,供民众在检测点使用或自主购买。

 

由于抗原检测具有省时和无需专业人员的优势,但也有低风险人群假阳性比例较高的劣势,因此新加坡为抗原检测明确的制定了三个目标:诊断密接切断传播链、筛查高风险行业人员预防集聚性感染,以及筛查聚集人群避免超级传播事件。


而除此之外的目标,依然会通过核酸检测来完成。

 

换句话说,检测手段的转向是整个共存政策的一环,抗原和核酸是被分别应用在不同场景的,而不像国内现在这样只是叠加起来使用。


只有这样,抗原检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

 

由以上的三个转向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的防疫管控政策并非迅速、单向度的放松,而是审时度势,根据疫情现状灵活调整。


而且在提出共存和重启经济之前,已经做了充分和多元化的准备,以避免出现医疗挤兑。

 

当然,在所有的准备中,重中之重就是打疫苗。

 

我们能看到的是结果——根据新加坡政府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4月11日,超过92%的新加坡人口完成了两针疫苗接种、72%人口已接种加强针,80岁以上人口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4%。

 

而我们看不到的是过程——包括如何及早确定和确保疫苗的供应,以及如何软硬兼施推进疫苗接种。

 

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早在疫情刚爆发的前几个月,也就是2020年4月,新加坡政府就组建了专家小组,对候选疫苗进行评估,最终与辉瑞、Moderna、科兴签订了疫苗预先采购协议。


而在同年8月辉瑞疫苗获得美国FDA批准后短短四个月内,12月14日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就进行了临时授权,确保首批疫苗在当月运抵新加坡,从而让新加坡成为最早接种新冠疫苗的国家之一。

 

此外,新加坡的疫苗接种计划也很有讲究。


除了接种顺序根据轻重缓急做了区分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通用型措施和针对性措施来确保疫苗接种率的提升。

 

例如新加坡很早就对已接种疫苗者出入公众场合、参与大型活动乃至入境等方面提供了多种便利和差异化政策,还为12岁以下儿童提供了仅为三分之一剂量的疫苗以缓解家长的担忧。


而在老年人群体的接种计划中,更是多管齐下,采取包括经济激励、合作劝导、上门接种以及提供多样化选择等方式,快速提升了关键人群中的疫苗接种率。

 

就像今年4月12日李显龙在行政官员任命与擢升仪式的演讲中说的,

 

“……我们必须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坏。我们必须尽可能正常地过生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新冠现在是可治的、不严重的。

 

而在接种疫苗计划下,当局不仅要定下接种覆盖率的目标,也必须向民众提供透明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疫苗安全性信息等一系列内容。”

 

3

 

其实,新加坡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与病毒共存”之下,对于老年、儿童等脆弱群体会有怎样的影响。


从上海这次疫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来看,就算在有疫苗护体的情况下,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依然是危险的。

 

但新加坡的做法是——对症下药。

 

首先,政府在各种场合明确告知公众新冠对高危人群(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者及所有80岁以上人口)的危险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督促全民一定要遵守防疫措施。

 

其次,在所有的感染者指引中,都明确的将“高危人群”单独列示,从检测手段到处理方式再到后续评估,对于高危人群都有着和其他人群不同的应对机制。

 

 

再次,就算最后评估出来需要居家隔离,但对于这部分老年患者,政府和社会组织也会一同在物资保障、心理安抚等方面提供额外的支持。

 

如果老年人是和其他家庭成员同住,那么政府规定,只要将患者隔离在单独房间内,其余家庭成员就可以在每日抗原自测为阴性的情况下正常出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这样一来,家庭成员也就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陪护和支持。

 

而如果是独居老年人,则会有社区义工体系将为其派送食品和杂货。一些专门的义工组织也为独居老人提供远程友伴服务,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为独居老人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

 

从新加坡的案例来看,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关心并不是只停留在口号和纸面上,而是切实落地在各种政策以及具体执行层面。


既不一刀切,也不大而化之,科学和精准,才是保护老年人和高危人群的真正武器。

 

4

 

说了新加坡防疫政策这么多的优点,并不是说这个国家就没有做错的地方,或者说政策从一开始就如此的严谨和有序。


李显龙总理自己也在不同场合表示过,“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能做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包括他在讲话中的一些表达,可能也会让部分人难以接受:


“对于新加坡来说,我们不得不改变方向。这也要求说服民众,现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几千例的病例。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难以避免,后者主要是老人。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夺去成千上万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此外,在疫情初期,新加坡也曾有过因为佛系应对而导致疫情爆发的时候。在疫情的中期,也曾付出过沉重的防疫代价和经济成本。而在最新的开放过程中,则不得不容忍更高的新冠感染人数。

 

就像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博鳌论坛上的表态,


“有些国家认为新冠病毒就是一种流感,但实际上,新冠的危害比流感大得多。在新加坡,唯有当绝大多数人口都完成了疫苗接种之后,新加坡政府对于从“清零策略”转向“不再追求清零”時才增加了一些信心。这个决定的背后,也虑及了新加坡经济遭受的影响。

 

那么新加坡真正的防疫经验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揭晓。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四个大字——


实事求是。


从观念,到措施,从和民众一次次透明而坦诚的沟通,到循序渐进且有据可循的政策组合。

 

在疫情蔓延的前两年,我国防疫政策在应对原始株乃至德尔塔病株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彼时,果断的措施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是最关键的。


但当传染性更强、毒性却较弱的奥密克戎株开始肆虐的时候,政策的弹性、柔性、变通性,以及更加实事求是的防疫措施,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也肯定学得来。不是吗?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播客:


vol.6.被封印在上海一个多月了,聊聊真实情况

vol.5.暴跌暴涨之后,我们处在牛熊市的什么阶段?

vol.4.黄金涨完了吗?普通人什么时候买黄金更合适?

vol.3.宽松周期对资本市场有啥影响?了解宏观数据和政策对普通人做投资有帮助吗?

vol.2.新春特辑!聊聊我投资十五载踩过的那些坑

vol.1.基金行业真的存在冠军魔咒吗?到底该不该跟着榜单买基金?

我开播客了!第零期聊聊为什么一开年基金就跌这么多


宏观:


罗列一些“静态管理”后的经济数据吧

关于2022年的四个猜想和十五张图

易先生和周先生的忧思


市场:


莫使金樽空对月

俄罗斯被踢出SWIFT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


行业:


2021泡沫之王

头部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大厂谁更卷?

直播带货的繁荣吹响了电商流量枯竭的号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