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仅靠运气还远远不够,见识也十分重要,它代表抓住机遇的能力。上月书单参见:经济人读书会11月书单
用龚鹏程先生语:“世上的书亿亿万,值得读的其实没多少,至于说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补益、影响良善,那就更难。本书允为其一。”赞之!《偿还 : 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
作者:[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张嘉宁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三辉图书
出版日期:2019-11
推荐人:杨春阳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跨界选择一个看起来与她行业无关而与经济有关的主题进行写作,而且她并不是在写小说,这让人十分好奇也让人思考。“偿还”难道仅仅是人类的经济和商业行为吗?它的背后还有潜伏着哪些让我们难以理解没有捋清楚的其他因素。
为什么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身纠缠不清的有形和无形的债务寻找替身或替罪羊。阿特伍德表明,在基督教历史文化背景下,偿还债务是带着“原罪”的全人类的宿命,对于人类的每个成员来说,无债一身轻只是奢望,它即便可能那也是相对和有限的,因而人类的自由也是相对和有限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或渴望获得救赎,每个人也有责任和义务去拯救他人。而每一个渴望获得救赎而又怀着拯救他人愿望的人,就像是跋涉在人生命运旅途上的堂吉诃德。
阿特伍德这样的跨界写作,是有趣和有启发意义的。她向热爱阅读的人,展示了写作和语言表达的智慧、力量与思想深度。
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居于中枢的重要地位,想了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就一定要了解中国的政府,政府又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在80年代事权的下移和90年代财税的改革的背景下,使得了解地方政府更为重要。本书主要横向以政治锦标赛制度,纵向以行政发包制度来剖析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的问题。算是美剧《权力的游戏》的背景设定,逐渐衍生成一部虚拟的王朝历史,马丁从不让人失望。
首先,足够暴力。以前看某历史书,有作者还提醒说,自己写的很暴力。好吧的,看过权力游戏的,暴力已经习惯了。
借着上面说,有人说马丁何必写得那么暴力,他就说,你们看历史么,一直如此。
虽然是架空虚拟的世界,但是细节都是往往是来自真实历史。所以他的书,我一直是当做历史书读的,而且比起寻常历史书,还原了不少有很多现代人已经忘记去理解的情景。
永远提醒我们,不要心存幻想,无论是对于喜欢的主角(可能会无征兆地死掉),还是寄予厚望的统治者。书的主题很感兴趣,责编也很尽心,刚收到实体书,觉得很精致。应邀写了几句封底推荐如下:
本书反思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当经济效益裹挟一切之后,世界如何变得日趋单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出路恐怕在经济学之外。毕竟,任何单一思维模式,都是危险的模式,即使是经济学这样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学科。本书判断也向我们再度揭示一句老话:“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计算得清楚,也并非所有计算得清楚的东西都重要。”
徐瑾 货币三部曲作者、公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本书是杨老师对新清史的回应。我对清代了解很少,因此抱着学习的态度。首先,只是从印象感觉来说,清代始终给我一种近代乃至当代之感,而不是古代或是一分为二的古代和近代。很微妙。打个比方,清代之于今,犹如元代之于明,读者不妨设想自己是洪武永乐之民。第二,一直觉得新清史有些隔的地方,有些被刻意凸显的“异”,其实无法掩盖吾土吾民的“同”,反而会剥出当代人的历史与当下责任。这种感觉依然是微妙的,大概只有此地此人能感知吧。第三,回到本书的结构,杨老师是希望突出大一统的意义,从而有别于过去几十年学界对何谓中国,如何发挥“天下”等概念的做法。《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作者:陆大鹏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10推荐人:张向荣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此书在出版之前我就看过了,彼时英女王尚健在。近日新书上市,又多了颇多彩图。再次翻阅,既有对陆大鹏原创作品的支持——我们需要对国外题材的原创作品,不能只依靠翻译,更不能盲目崇拜译著,佛教典籍之兴衰可谓一例;也有对德国贵族历史的兴趣,特别是我一直沉迷于《全面战争》系列、《骑砍》系列的游戏,对这份历史的确很需要。。。历史,是游戏的前提啊!
1,立论的核心是早期中国考古成果+甲骨文,这两拨材料数量不小,因此作者能够据此分析、推测、猜想,并上推至新石器,下延至西周早期。本书最重要的推论是周灭商这一事件背后的宗教/观念变革,这一块又依托了对周易的新解。总体来说,前面的考古和古文字部分,精彩可信(有推测很正常,读蒙文通杨向奎好多也是推测),周易我不懂就不说了。但这一经学史上周公孔子的崭新视角非常有趣有启发。2、和许多读者一样,我最初对人殉人牲血腥杀戮多少怀有猎奇和暗黑的趣味,然而书未过半,满纸肢解、刳剥、斩首、食人的考古重现,我渐渐产生政治抑郁。大概能体会作者试图表达的周代商的那种“进步主义”意味。和作者聊了一下这个感受,他说:“人性深处有本能的恶,需要的只是表达的形式而已”。啊,我觉得更抑郁了。3、封神榜可以重拍了!作者站在近现代中国考古实践及其一系列发现的广袤原野上,驰骋思维、还原场景、钩沉故事。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叙事话语,巧妙地与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成果,与上古历史、上古时期的文化进行对接,企图以此模拟、贴近或重现真实的历史,并归纳出学术的思考和判断以“打捞失落的文明。”这样的写作,不是简单的去引发出一种阅读的快感,而是挖掘建构了一条通往幽深历史真相的时间隧道。
这部书名《翦商》是个充满智慧的切入点,围绕着“翦商”这个主题和动机及其最终结果,很多关于上古时代中国历史的故事、事件和经典文献,就既能铺展的开也能讲述得下去。这样的叙事表达拓展了上古历史研究的视野,还原了历史事件本应该具有的完整躯体与演进过程。
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金文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活人殉葬、杀人祭祀、以及伴随商人的宗教和祭祀礼仪有关的烹食或生食人牲,它们是商代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而普遍的习俗和文化特征,它与商人的精神世界、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密不可分,因而形成了当时具有普遍性的国家秩序中不可分割的链环。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也是这部书中很让人揪心的故事,就是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作为人牲献祭。而周文王和他其余的儿子们,在献祭之后也吃下了由作为人牲的伯邑考的血肉制成的祭品。读着这个故事我在想,甚至有没有可能就是周文王主动将长子伯邑考献给了商纣王并参与享用了自己的儿子,由此表达周人对商王朝和纣王的忠诚。从人类历史演进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在早期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的记载里是客观存在的。用亲生儿子作为人牲献祭,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
这本书描写的殷周之变及其所开创的华夏新文化,是一场彻底而深刻的文明跃迁。书里反映的作者的思考和分析结果表明,新文明的萌发和崛起,不是孤立封闭和突如其来的。它常常不可避免地去仰赖和吸收着旧文明躯体的营养,并受到强大旧文明力量的呵护而成长起来。客观地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中,文明与野蛮并不单纯是对立、矛盾和冲突的关系,它们常常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野蛮与文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多次相伴而行,这是无可避讳的。最早读到李硕关于商周之变的新故事,大概是十年前的一篇豆瓣长文,那时已经是争相转发的轰动之作,后来在《孔子大历史》末尾的外篇里又读了一遍,今年终于扩成了这本《翦商》。周人原初是为商人提供人牲献祭的仆邦,文王演易是为占卜灭商,周公制礼是为了抹去商人血腥的人祭信仰和周人祭品供输者的不堪历史,这些论点都太有意思了,让上古史顿时有趣了起来,由于缺乏鲜活丰富的史料,上古史是最后才被从教条化种拯救出来的,再也不用只是某种过期哲学观点的注脚了。何况李硕不仅观点新颖,也以诸多近来的考古学成果为证据,说服力不弱,不是天马行空的瞎想。李硕写过中古史,上古史,还写过俄罗斯征服中亚的故事,听闻他已经离开体制重获自由身,愿他早日写出一个李硕宇宙。
这是一本极差的书。蔡邕的研究比较少,见本书只有一百多页,又是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史新刊丛书之一,觉得一定是短小精悍的佳作,才特意买来看。
没想到,一是全书也就是本科论文的水平,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见解,作者还自诩填补空白,实际上各章分析的都是伪问题,伪概念。大谈各种意义,无聊至极。二是封二作者简介还把《荀子译注》印成了《译著》,想必书局也知道此书不佳,不得不出,草草对待吧。书是国家某社科项目,有资金资助,大概这是主要的原因吧。《大脑传》
作者:[英] 马修·科布
译者:张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一部全面的关于脑的著作,我不想叫它脑科学史,一则书的前一半主要是观念史的梳理,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探究(或者说想像)大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用各种隐喻,二来书的后一半不再以时间为线索,谈的都是现下的问题,核心还是高阶意识活动如何在大脑中产生和运行的问题,不太史。在时不时封控的日子里读到这本书,最大的积极效应是,为人类还有如此重大的问题尚无进展而宽慰,毕竟我们不只眼前的苟且。
看书名还以为是天文学史故事,要讲许多天文学家,其实是一个现代学者的故事,作者把自己从热爱天文到从事科研的历程,以观测——望远镜为轴串联起来,写的是自己的历程,也是天文学学科研究方式的发展变化,从蹲在一面光学镜片背后到只需要在电脑上梳理望远镜自动巡天发回的海量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观星”结束了,你不再需要自己的肉眼,这一代天文人恰好经历了这种变化。读这本的收获,一方面能对科学本身的发展、人的认知方式有些启发,另一面就是感慨,为啥人家一个专业天文学家(其实其他专业人士也一样)还那么会写呢。堀田善卫是对中国比较了解的日本作家,他在上海见证了二次大战日本的战败,并在中国生活工作到1947年。这本书写他生活了十年的另外一个国家——西班牙的经历。除了自己的国家日本,在西班牙和中国,他都经历了不算短的时间并留下切身的思考和作品。“只要是在有人生产生活的地方,我就不会特别意识到自己身在外国。”这是堀田善卫的态度。如果我们内心始终对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陌生的风景、陌生的历史、陌生的习俗、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思想,包括对从未接触过和感受过的陌生的气息、味道、色彩、声音……,保留着接触、交流与了解的门窗,那就有机会给世界留下更多的沟通。由此能激发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奇妙想象,学会对世界上的陌生事物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并建立起与世界彼此理解的方式。
堀田善卫说:“历史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看的,目睹西班牙的历史使我领悟、体验了这一点。”他看到的历史都是些什么样的存在形态,在这本书里,他们是阴晴冷热难以猜测的西班牙天气,是荒无人烟的大地,是那些让我们读起来十分拗口的西班牙村镇......,就是在这样的天空下、荒野中、村庄里,在女王和国王们的权杖挥舞下,近代以来人类的历史、世界的面貌,由此处出发并重新改写。堀田善卫带着人类的良知审视近代历史大发现和殖民探险家在新大陆所“创造的历史”,看到了真实历史的残酷、血腥、荒唐与疯狂,看到了统治者或历史创造者与生俱来的无耻和无知。这让后来的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心中充满了遗憾,悔恨与惭愧。这些遗憾、悔恨与惭愧,才是人类历史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讲的是中部非洲(核心是刚果)的近代史,19世纪后半到20世纪初,从冒险家的旅程到欧洲政客的瓜分会议,背后的关键词正如副标题所提示,是殖民、贸易与全球化之下的残酷历史,从奴隶到象牙,再到橡胶,非洲雨林中的资源被输送进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而本地承受的只有残酷。一段视野之外的历史,M系列今年有一本新书《刚果战争:失败的利维坦与被遗忘的非洲大战》,这本《泪之地》恰好可作为前传。其实是颜世安老师当年《庄子评传》的再版,谈庄子,但不是来咬文嚼字推敲字词的,主要在理念层面里游走,在这个意义上,本书飘逸,文献基础当然扎实,但并不滞重,行文讲理有御风而行的美感。印象最深的是,庄子的底色不是逍遥,是痛苦、冷傲。私以为,庄子评传,重点不在传,甚至不太在庄子,而在评。
《群体的疯狂:人类3000年极端信仰与资本泡沫狂热史》
作者:[美]威廉·伯恩斯坦译者:王兴华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万物出版日期:2022-11
推荐人:沈大园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人物/社会
大概可以算是查尔斯·麦基《大癫狂》的当代版,不过伯恩斯坦重新选取了例子,删掉了一点现代人已经陌生的故事,加了一些切近的事件,少了一些金融泡沫的例子,多了些极端信仰的。重大区别是,伯恩斯坦尝试给这种群众癫狂给出他的解释。他本人阅览丰富,是金融史专家,还有神经科学背景 ,所以能结合最近几十年的学术进展给出一些说法,诸如人的大脑在生理上就倾向于节省认知开支,所以判断常由情绪、叙事做主,而非理性,这是麦基做不到的。不过既有神经科学,又有社会心理学,还动用经济学,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我却依然不觉得他的解释有何高妙之处,反而觉得,会动用这么多本轮和均轮的体系天然就不会是正确的答案,我们还没等到日心说。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一则在于材料梳理的价值,二则在于看别人的野心和努力过程,当然,我这是不会造冰箱的人瞎评制冷,能提供这种价值已经远胜许多人。
科學是當代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重視科學,但是也不能迷行科學。此書揭示現代科學的產生環境,剖析創造知識的規律,當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時,需要尊重並提供提供符合科學發展的條件。一本没有用公式或模型去分析马尔萨斯陷阱的书,即使没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也会读的津津有味。阅读有很多理由,为学习、为工作,也为糊口。这本书只是谈论阅读西方传统人文经典著作,所带来的纯粹乐趣。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享受数字生活时代下的便利,同时也感受着与此而来对政治和社会的威胁。到底会对经济和政治产生哪些变化,本书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我们绝不可能回到过去,也许更多地是争取如何与之共存。
此时此刻,阅读哈耶克的作品真是百感交集。比起其他作品,讲述法律和立法的问题,可能是哈耶克这位重视自由的知识分子最想去阐释的问题。
本书作者有着24年的金融从业经历,历经大型商业银行总行的多个业务及研究领域,先后涉及信贷业务、同业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战略规划、投行业务等多个领域。这些工作经历以及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使作者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为这本集聚了她深度思考结晶的著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全书分为不同金融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中外银行业、普惠金融和消费贷款、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各国经济金融研究、金融历史和文化六篇,每一篇收录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在工作和研究中对该主题的所思所悟,力求实现思想性、政策性、学术性和操作性有机统一,集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夹叙夹议、娓娓道来,专家学者不觉得浅,普通读者不觉得深,可作为金融实务和研究人员了解、研究中外经济金融模式、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有益读物,更可供高校学生和对金融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学习。马斯克2021年成为世界首富,作为特斯拉和SpaceX的CEO和最大股东,一直是个引人瞩目的明星企业家,2022年10月他收购推特,立即采取了大规模裁员等动作。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对马斯克的评价也存在很大分歧。
本书作者采访了马斯克和大量他的公司前员工、他的亲戚朋友以及专家学者,取得了很多以前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读完这本书,我觉得马斯克是个非常独特的人,有真本事的天才全才怪才,难怪会成为世界首富。马斯克把自己的科技理想和可盈利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完美结合,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去实现实践自己的理想理念。他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经济学学位和物理学学士双学位。可见他读大学的时候就很明白自己想做什么,需要什么。他跨领域创业,能颠覆性地、与众不同地去做实业。他能亲自写代码,和火箭、汽车专家讨论生产中遇到的物理、机械问题,还能对工业设计专家提出设计理念和无数具体改进细节。商业头脑厉害,从卖掉Zip2、PayPal积累了第一桶金,投入火箭、汽车这种极其烧钱的项目,既通过各种方式筹资,也保持了自己的控股地位(2021年末他持有特斯拉22.42%的股份)。想了解马斯克,了解美国的营商环境,真应该读读这本书。世界是周期的而不是线性的,经济和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周期可能被隐藏,但从未真正消失。今年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金融周期》这本书出现的非常及时,作者彼得·奥本海默作为高盛集团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根据个人在行业内近40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基于对经济和金融两大周期的分析,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洞察资本市场阶段性表现特点的规律性,为理解和捕捉结构性的投资机会提供了一个严谨且实用的分析框架,是对信奉基于自下而上研究的“买入并长期持有优秀公司”投资理念的重要补充。在剧烈波动和风格极致分化的市场环境下,让投资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投资路上行稳致远。投资是一场反人性的游戏。想要通过投资成功来积累财富,首先需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投资家的思维方式与心性修养与常人大有不同,如果你不能掌握同样的投资认知体系,那么即便你拥有大量的知识,也只是“有知识的小白”,不免沦为“韭菜”。本书对核心的投资认知原则条分缕析,明确点出12个认知误区与12个破解之道,帮助读者有效避开投资中的陷阱,在学会赚钱之前,先学会如何确保不亏钱。
创新性设计12篇老子与巴菲特的跨时空对话,穿插于12章之中,老子与巴菲特、芒格虽然相差2500岁,但他们的智慧却高度相通,毫无时空隔膜,作者以趣味性的对话,深入浅出,让每个专业与非专业投资者轻松领悟到核心的投资哲学。本雅明在中国也不是陌生的名字,但许多人只是知道几本作品的名字,《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比如我自己......。我几乎只是从别人的文章里看到这个名字,所以展示的总是他的某个被剪辑过的面向。这本传记细密翔实,将传主的精神轨迹和历史空间全面呈现,读来不仅是让人感慨,原来本雅明是这样(丰富、或说杂乱)的,更是原来那个欧洲是这样的。作为非专业和学术圈外的人,对本雅明的阅读是零碎、无目的并缺乏连贯性的。我更多是想要了解二次大战前后那段独特时期的欧洲思想界,想了解那种动荡的特殊社会环境里,欧洲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们的生存状态和经历。有了这本具有编年史特点的人物传记,在阅读本雅明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对照翻阅一下,有助于加深并丰富对本雅明思想、作品和文章的领会。罂粟,一种独特而古老的人类栽培作物,在它的果实上分泌生产出来的产品——鸦片,这个产品孕育着巨大的财富、堕落与犯罪。从历史到今天,鸦片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一直在激发着残酷的战争、暴乱、冲突和杀戮;同时,也曾营造和引领了人类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诗意,并引发出人类多种精神、肉体以及传染性的疾病。有人诧异,鸦片还能营造诗意吗?当然能。这本书的题目“天堂之奶”已经明示着它为人类生活和心理激发出来的一种潜在的“诗意”。近代以来,因为吸食鸦片的行为,它对人类灵魂和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奇妙的非理性的、甚至癫狂的想象和塑造的力量,就是鸦片为这个世界所注入的诗意。这种可怕的诗意也许有抒情的成分,但它最终给人类带来的是疯狂、毁灭与灾难。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破题来写作这本书的。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阅读和回味的书,它对我们的理解力和知识基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也理所当然地激发出不同学术圈子、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一场集体思考与交流。当柏林墙倒塌之后,当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当我们传统社会的稳定被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所消解的进程在加速的时候,这些并不取决于政治家们的韬晦和行为逻辑;不取决于当初带着专业人类学家进入阿富汗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将军和士兵;也难以让自然科学家们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个书名“我们从未现代过”就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所包含的启发意义和开创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拉图尔正是在参加前往非洲维和部队中,学习并接受了人类学的训练。当人类学家们去思考所谓现代性何在?去思考自然科学的运行、存在即其结果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观念世界和实体世界作为参照物的。在我们生存的当代世界里,科学发现所解决的问题与科学技术所制造出来麻烦和矛盾同样的堆积如山。最近,中国人所熟悉的基辛格发表了一个观点,基辛格说他现在被一个非常现代的问题“困扰着”,即如何限制人工智能的潜在破坏力——其威力可能远远超过最大的核弹。这本书启迪着我们,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探索始终是在不断地突破人类狭隘眼界、突破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片面性的逼仄瓶颈,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幽默轻快的一本中亚五国游记,节奏非常顺畅,像是开着汽车穿越中亚,(相对于另一本优秀的中亚游记《失落的卫星》,刘子超带给我的视角是一个步行者,当然这并非褒贬),这种文字感受,我相信一半也是翻译者的功劳。关于土库曼斯坦这个最封闭的国家,总统把个人崇拜做到极致,自己却在赛马节中当着所有人摔下马来的故事真是,哈哈哈哈大快人心。《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的著作。它是最深刻的畅销书之一,也是一种奇异的结合,将维修摩托车的技术与哲学思考紧密结合,而修理摩托车和哲学思考,都是在一趟父与子的旅程中进行的。书籍出版时的时评是“深刻而重要。充满对我们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的洞见,是最高等级的精神娱乐”,睿智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最终意义上讲,这是一本关于活着和怎样活着,并发人深思的书。简要概括就是,这是一位男人的自传体作品,一切回忆和思考都发生在讲述者和儿子一起进行的摩托车旅行中。这个男人曾经发过疯,并且认为现在的自己和发疯时候的自己完全不是一个人。在这场摩托车之旅中,书中的讲述者(并非作者)必须面对自己和曾经的自己,以及自己11岁的儿子克里斯,一位被医生诊断出“精神疾病前兆”的男孩。本书成书于美国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且实用主义盛行的时期,非常有启迪价值。在意识到科技会带来人的异化时,作者并未一味反对科技本身,而是尊重科技带来的品质提升,同时反省科技背后理性至上和二元论带来物与心的割裂。
“如果人类所有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体系,那么心灵的高山地带就出现在这个体系的最高处,它是所有思想当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无论你是否认同波西格关于良质一元论的世界观,我们都要自己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稀缺》是一本行为经济学读物,作者是哈佛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的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本书试图运用全新观点去审视古老的问题,旨在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角度来解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资源稀缺”,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还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实验以解释各式各样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方法。大量系统的实验研究或田野调查发现贫穷和忙碌并非只因为缺少金钱或时间,或者是缺少金钱和时间的原因,“稀缺”的本质,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本书的研究焦点并不是稀缺形成的原因,而是研究当我们感到稀缺时,大脑的反应及产生的后果如何塑造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书中举例了大量的实验,因为行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件耗时费力的工作,提出假想、调查研究、实验验证,还要控制各种无关变量,研究者更要耐心等待结果的呈现。虽然行文稍显冗长,但从现象,到概念,到找出逻辑,再到实证分析,再到总结规律,最后使概念和理论成立,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为摆脱稀缺之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政策方面的制定协调。《绝非偶然》是心理学大师埃利奥特.阿伦森的自传,他是在世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今年80岁。在美国心理协会一百多年的历史上,阿伦森是唯一一位获得教学、科研和写作三项最高奖项的学者(杰出研究者、杰出教学奖、接触著作奖)。他著作众多,尤其《社会性动物》在全球销量逾千万(很惭愧我还没读,必须安排上);他的经典科研项目涉及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多个领域;在实践中,他针对学校的种族偏见和历史上的隔离政策,带领设计出拼图式合作学习法,有效减少偏见,推进校园中的种族融合。阿伦森的研究内容并非是不接地气的象牙塔研究,而是关注社会、设计基于现实、结论却远超常识。他的作品包括教材也通俗又好读,让人不忍释卷。
这是一本有关改变的书,不仅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人生历程,也是社会心理学历史和发展的记载。 它不仅描述了个体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叙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改变之路,这是一门研究个人的改变及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巨大变迁。书中时常出现的,都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其实验、理论与著作。更多的,是一种关于自我的信念,笃信改变和自我完善的力量,人们能够克服根深蒂固的偏见,现实并非一成不变。这一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你。
愿你我都像阿伦森教授一样,永远有所准备,抽到什么牌都能够打出漂亮的棋局。《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这本名字很长的书,其实篇幅很短小,虽然篇幅短小,却非常精彩,从理论到语言都如是。仅仅12章节6万字左右,就把宇宙从诞生到寻找地外家园的主题都阐述清晰。
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他是卡尔萨根的传人,是一位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天文学家。在如今新观测手段层出不穷、宇宙知识爆发增长的年代里,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与百年前不同,我们有很大把握知道这个宇宙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神奇又可被理解的宇宙,我们虽然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又是可以理解宇宙的生命体,我们可以知道的知识超越了很多文学想象的产物。所以,作为读者的你我,蛮幸运可以读到这样一本小书。
“人脑只有1400克重,而它产生的思维活动却能让我们找到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这让我感到自己很强大”,“宇宙视角源自基础知识,但它又不仅仅是你所知道的知识,而是关于拥有智慧和洞察力把那些知识用于评估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几乎看过索飒公开出版的关于南美洲的每一本书,这是索飒在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古巴四国的纪行、游走、学习与思考。她说:“把我在近年到美洲短游长游的几本日记录入电脑,就有了如下日记式的文字。”索飒行走的这四个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发展中的大国。但在社会文化的层面、大众传播的层面,中国对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了解还不够。索飒的专业和她努力在做的,就是去真正了解南美洲的那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到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中去。而决不是像蜻蜓点水、像旅行团的游客那样去了解。“把我的心染棕”是索飒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唤与行动。要真正了解外部世界,就要想方设法去参与融入那个世界。就是你要与他们相伴、要共同生活、要彼此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沟通、要融入他们、要与他们共命运、要能一起欣赏并分享同一种味道和同样的食品。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处,本质上是建立在这种经验或经历的基础上。其实,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外部世界的发现和了解,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他们的探险家、传教士,他们的学者、他们的商人、劳工、军人包括他们的殖民地官员,这些人长期扎根在外部世界,扎根在殖民地的每一个角落里,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他们对外部世界就说不上真正的了解。
这是奈保尔带着鲜明观点写下的21篇文章,时间跨度几乎有三十年。这些文章与他的小说不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观察和思考、写作万千世界,奈保尔这位生于加勒比海小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作家是做到了。他发现、漫游并切身地体验殖民地政治、殖民文化以及后殖民地时代的浩瀚世界。每篇文章里的观点完全不需要通过他所虚构的小说人物的嘴来表达,而是他自己思想和心灵在笔端的直接倾诉。由此,把他所见所闻、所熟悉和深刻理解了的殖民地社会与后殖民世界,传达给这个世界上广泛的文学读者们。奈保尔自己认为:“这些文章于我非常重要,它们哺育了我,因为我在其中付出了很多。”“我尽力深入所到之处。我详尽地阅读当地的各家报纸,连分类广告也不忽略。我思考自己想要追踪的主题、想要找到的人,让一个问题从另一个问题当中发展出来。”“我所获得的经验留存下来,成了我的个人财富,可能会为我后来的书,甚至虚构作品提供素材。”这些文章与他的小说和他的长篇纪实作品比如“印度三部曲”那样的作品所不同的角度,加深着我们对奈保尔人生旅程、文学创作实践和思想的了解。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也感觉到奈保尔所说的普世文明,并不虚伪也不抽象,他说:“关于世上的万事万物,我没有统一的理论。对我而言,处境和人物总是具体的,从属于其自身。这也是一个人会去旅行和写作的原因:去找寻真实。”这种真实,是奈保尔一生在南美加勒比海岛上、在欧洲、在印度、在非洲......,在这个世界上徒步行走或骑单车的时候、坐在拥挤的火车里和长途旅行车上、或乘跨洲际邮轮和飞机的时候,亲身感受到的带着温度、带着牵挂、带着柔情、带着极端痛感和焦虑并充满矛盾的经历,这些都是奈保尔亲眼所见到、认真思考着并难以忘怀的真实世界。在作为这本书后记的那篇演说里,奈保尔意味深长、发自肺腑地陈述道:“普世文明长久以来一直在形成之中。它并非从来就是普世的,也并非从来就如同今天这样富有吸引力。”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反思社交媒体的书,作为更沉溺于社交媒体的国度,也许所批评的对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比如政治表达极化,时间被碎片化然后消灭,成就感被虚拟化然后空洞化,诸如此类。但是不时出现的麦克卢汉,鲍德里亚这些名字让人心烦,让我怀疑作者这种传统知识分子既没有工具能抓住新东西的重点,而且考虑到他们作为整体是新事物面前的失败者,这我让我把这本书降到我心中的三星级别,——如果时间充裕或者对这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则可以一读。希望未来能有新的理论工具来描绘我们面临的新世界。
入围全国知识付费读书类第一👇
书摘出版社合作联系邮箱:jingjirenbook@163.com联系邮箱:jingjirenboo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