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周育德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研究员
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我是退休之后才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工作的,到70岁就不参加这项活动了。我投过票的梅花奖得主只有几十位,他们在数以十万计的戏剧演员中,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我在投票的时候,当然计较的是他们当场的表现,但同时思量的是他们荣誉加身之后还能做些什么?又真的做了些什么?
评奖过后,绝大多数的获奖演员没再见面,只有少数的演员有过比较多的接触,算是比较熟悉。
回望40年梅花奖走过的历程,既有振奋鼓舞,也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遗憾。历届评选出的梅花奖演员,如今消声匿迹者有之,落荒者有之,改行者有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毕竟是极少数。平心而论,任何一个队伍里出现几个不肖人物,一点都不奇怪。
回望40年来梅花奖演员的队伍,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多成长为戏剧舞台的领军人物,甚至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说他们是领军人物,是因他们获奖之后,坚守岗位,再接再厉,砥砺奋进,势头更猛,干劲儿更足,表现出令人赞叹的舞台定力,艺术的韧性,持续的创造力。他们不断地创作出更新的更好的戏剧作品,把本剧团搞活搞热了,甚至把本剧种也搞活搞热了。
我首先想到的是蒲剧演员任跟心。1983年,20岁的任跟心获得首届“梅花奖”,是那一届最年轻的一朵“梅花”。获奖之后,她在艺术上突飞猛进,一部史诗般的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把戏曲现代戏推上了顶峰。她饰演的角色的年龄从19岁到71岁,跨越了现代中国战争和革命的好几个年代。这部戏的成功,被业界认为是戏曲现代戏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一部真正接地气的高峰之作。当年临汾蒲剧院下乡演出,观众非这个戏“不写”(不签订演出合同),第一次确立了戏曲现代戏的市场地位。
任跟心《土炕上的女人》
说到蒲剧,又不能不说景雪变。1995年,她是以古装戏《关公与貂蝉》获得“梅花奖”的。获奖之后,她开始在现代戏上下很大的功夫。她主演的《山村母亲》,一改再改,精益求精,终于演成了戏曲现代戏的高峰之作。本来演小旦、刀马旦出身的景雪变,却担任了老旦角色。人性、亲情、人情、世情,被她演得活灵活现,感人至深。戏曲艺术的传统技法,被她成功地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真正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2013年,景雪变以《山村母亲》夺得“二度梅”,人们心服口服。这部戏演到了天南地北,所到之处一票难求。甚至有一个摊煎饼的小贩以“山村母亲”为品牌,追随剧团闯天下,成了当年剧场门外的一道独特风景。2016年,《山村母亲》拍成了电影,景雪变荣获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及首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最佳经典影片奖。
景雪变《山村母亲》
再看谢涛。这个晋剧女老生在1997年获得“梅花奖”之后,再接再厉,舞台行为似乎更加理性化,不断地研究如何丰富和提升晋剧的舞台品质。她主演的《傅山进京》,可能是第一次使晋剧舞台上的古代士人形象大放光彩。她在上海演出时,看惯了越剧女老生女小生的越迷们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老生!”2009年,谢涛以这部戏获得“二度梅”,真是实至名归。引人注目的是,谢涛在获“二度梅”以后,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不仅成功地演出了老生本工戏《于成龙》《烂柯山下》等,而且在《起凤街》《迎新街》等充满太原风味的现代戏里担任女主角。须知谢涛当年学戏时本来就是学旦角的。谢涛究竟有多大的艺术创造力?似乎无可限量。
谢涛《傅山进京》
陈素琴是2002年以民营剧团“映山红”的资格获得“梅花奖”的,如今成了山西晋城上党梆子的顶梁柱。她在获奖后主演了好多好戏。她主演的《申纪兰》《太行娘亲》等,都是戏曲现代戏的成功之作。前几年,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好多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以母亲为主角的多有精彩,而陈素琴饰演的太行娘亲焕发着异样的光彩。
陈素琴《太行娘亲》
提起秦腔的“梅花奖”,就不能不说惠敏莉和李梅。惠敏莉2009年以《柳河湾新娘》获“梅花奖”之后,在现代戏的创作上成绩喜人。她主演的《秦腔》《织梦人》等都是戏曲现代戏的力作。她还致力于恢复上演易俗社的名作,她主演的《三滴血》等,获得秦腔观众的一致称赞,而且走进了清华大学等名校的舞台和讲坛。现在惠敏莉是百年剧社易俗社的当家人。惠敏莉和她的团队不仅致力于戏曲创作,而且发动建设了一个易俗社文化街区,成了西安市文旅结合的闪光的打卡点。
惠敏莉《三滴血》
李梅则是另一家秦腔重镇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当家人。在繁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李梅不断地在舞台上焕发光彩。1996年,她以眉户剧现代戏《留下真情》获得“梅花奖”,之后又主演过多部现代戏。她主演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都是戏曲现代戏的高峰之作。2011年,她又以《迟开的玫瑰》中乔雪梅一角再次获“梅花奖”。她也很重视古装戏的创作,她主演的《再续红梅缘》,是秦腔舞台上《红梅记》传奇故事的新创作,李梅一人饰演两角,表演可圈可点。近年来他主演的《骄杨之恋》,更是一部洋溢着戏曲剧诗精神的感人至深的史诗般的佳作,在同一题材的戏曲作品中独树一帜。
李梅《骄杨之恋》
柳萍、李小雄则是当代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的大明星。在获得“梅花奖”之后,他们精诚合作,又演出了《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等第一流的秦腔作品。试想,宁夏如果没有柳萍和李小雄等“梅花奖”演员,有谁会注意到边地塞上还有这么一支秦腔劲旅呢!
柳萍、李小雄《花儿声声》
这些优秀的演员在获得“梅花奖”之后,主演了这么多的大戏好戏,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舞台上艺术生命的可持续性,和源源不断的创造性。他们是戏曲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梅花奖”演员不仅能当主角,同时也能当配角。他们即使担任配角,同样也能焕发出不同寻常的光彩。且看陕西戏曲研究院已经有15位获得梅花奖的优秀演员,我们忘不了李梅、李东桥等经常主演大戏的名家,可是我们同样忘不了愉快地担任过配角的几朵“梅花”。比如,在《迟开的玫瑰》中,饰演姨妈的李娟、饰演宫小花的任小蕾、饰演许师傅的李小峰……他们虽然当配角,可是照样出彩。试想,如果没有宫小花的庸俗,如何衬托出乔雪梅的崇高?而任小蕾的成功表演,真的给此剧增色不少。每当乔雪梅陷入困境时,下水道维修工许师傅那一声长叹“又堵上了”,真的是能弹动观众心弦的妙笔。我们也不能忘记《大树西迁》中,那位挺着大肚子的卖鸡蛋的农村妇女杏花。她每一次出场,都是主人公孟冰茜命运历程的诗篇上的一个鲜明的标点符号,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和饱满的感情色彩。
《迟开的玫瑰》剧照
无论是当主角,还是当配角,“梅花奖”演员的确都是领军者。评选和推出剧种的领军人物,正是梅花奖设立时的一个目标。4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目标是实现了的。
“梅花奖”演员们不仅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考虑,他们也功不可没。“梅花奖”演员,大都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努力使所服务的戏曲剧种得到了切实的保护,甚至有了繁荣和发展。
比如,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在2021年公布了一个《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据我所知,最初在陕西省人大发动和正式提出这个议案的就是易俗社的“梅花奖”演员惠敏莉。李梅也提出过《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提案。她们是“梅花奖”演员,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们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正是她们的努力呼号和奔走,促成地方政府发布了这样重大的政策,这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肖笑波《目连救母》
其实,全国各地的“梅花奖”演员们都自觉地担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传承人。我比较熟悉的祁剧演员肖笑波就是很值得一说的人物。祁剧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湖南省的大剧种,曾有“祁阳弟子满天下”的盛誉。20世纪50年代,祁剧也曾经以《昭君出塞》等精彩的剧目闻名于戏曲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到了21世纪,知道祁剧的中国人就很少了,祁剧真的被边缘化了,成了拘守于湘西南一隅的小剧种。2011年,24岁的肖笑波获得了“梅花奖”,给祁剧带来了好运。肖笑波是因在被号称“戏祖”“戏娘”的目连戏《目连救母》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奖的。之后,她主演过《梦蝶》《天下粮仓》《火种》《昭君出塞》《彩楼配》等一系列传统戏和新创的剧目,她主演的传统戏《李三娘》《王化买父》被拍成戏曲电影。肖笑波这朵“梅花”的绽放,给祁剧带来了一派生机,肖笑波成了祁剧舞台的栋梁。年轻的肖笑波挑起了祁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的重担。为了充实戏曲研究的底气,她经过刻苦努力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获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肖笑波现在是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所长。作为政协委员,肖笑波积极地为戏曲的保护传承建言献策,得到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视,湖南省出台了重要的保护传承戏曲的政策。肖笑波的艺术视野很广阔,据我所知,她现在正在筹划一个全国规模研究性的目连戏汇演。
王芳《国鼎魂》
说到“非遗”的传承,更使我想到苏州的王芳。1995年,王芳是演出昆曲《寻梦》《思凡》和苏剧《醉归》获得“梅花奖”的,2005年又以演出昆曲《长生殿》再次获得“梅花奖”。令人大感兴趣的是,这位优秀的昆曲演员,此后竟以最大的精力投入了苏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苏剧是江南滩簧系统戏曲的重要一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昆曲急剧衰落的危难时期,苏剧艺人和昆曲艺人同台演出,保存了昆曲的一缕精魂,使得“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成为可能。可是,昆曲复苏之后苏剧的影响却逐渐淡化,成了苏州地区的一个弱势剧种。近些年来,王芳以主要的精力来从事苏剧传统剧目的整理和演出,她主演的《花魁记》,使苏剧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接着又创作演出了《红豆祭》《柳如是》,使苏剧大放光彩。接下来,王芳主演的苏剧《国鼎魂》更给苏剧带来了国家级的荣誉。3年疫情期间,王芳还在2022年主演了新创苏剧《绣娘》,同样获得好评。有了“梅花奖”演员王芳的积极参与,苏剧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的时刻,我以仰视的角度遥望这些朋友们,衷心希望这些“梅花”开放得更好。
植梅的专家告诉我:梅花耐寒,但要有充足的阳光;梅花对土壤要求不高,微酸性的沙土最好;梅花需要湿润,但不能积水;梅花需要施肥,但不能施肥过多,夏天尤其不能施大肥。我想这些植梅的学问和要领,对梅花奖似乎也有些启发吧?
★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