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选课中,我们遇到了这些难题······
北京市十一学校自2011年开始了走班选课的课程改革与全员育人、自主管理的变革。在推进过程中,十一学校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解决?看智慧校园建设的“十一经验”。
智慧校园建设的“十一经验”
文 | 宋衍
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自2011年开始承接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始了走班选课的课程改革与全员育人、自主管理的变革。
信息化掀起了新一波的社会转型,也倒逼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十一学校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结合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努力探索各类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为推进课程改革与整体形态变革,支撑走班选课的模式创新,我校编制了《“智慧十一”建设规划》,从教务管理、诊断评价、技术助力课堂、移动办公等多个维度逐步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服务一线教学,通过信息化助力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常态应用。
笔者认为,建好智慧校园,关键是要摸清需求,绘好蓝图,革新理念,一体化落实。
一、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主要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始帮助学校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越来越多由平台以及物理环境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可以被采集利用,用以支持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与辅助决策。
学校施行走班选课制后,迫切需要对学生个体的多元化评价与教育教学做数据分析,让学校、教师、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整体状况,让学校的管理者了解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的运行状况,从而实现智慧评价与管理。为此,学校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组建团队,开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将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融入“智慧十一”平台,优化流程,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教育。
学校编制《“智慧十一”建设规划》,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学校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学校一直走在全国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转型的前列,始终践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对学科功能教室进行改造,实现了走班选课,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1.走班制带来的管理问题
走班选课以后,学校不再有行政班级与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分散开来。如何实现重要通知的下发,如何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与大型活动,如何实现学生的自治管理并给予认定与评价,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行为细节等问题都日益突显。如果不借助信息化手段,处理这些问题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走班制带来的学生教育问题
如何做好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辅导工作是又一个新问题。传统模式下,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对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全面的认知,而学生自主选课后,这样的联系被极大地弱化了。因此,需要借助平台来记录、分析、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辅导。
十一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信息化工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平台整合与数据中心建设
学校原有平台建设多为应实际业务需求而建的离散系统,很长一段时间各平台未能实现单点登录与数据交换,存在信息资源分散、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建设相对稳定且可扩展数据层与基础平台能有效地解决资源整合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学校信息化集约、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数据平台与公共基础平台在技术方面并非难事,然而梳理数据、磨合适应需要较长时间,需要从需求出发逐步推进。
2.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难点,甚至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随着技术的渗透以及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流行,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学校来说变得非常重要,这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并在组织上予以支持。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参与。在应用需求越来越庞杂的今天,一般的复合型人员只能应对基本工作而无法在专业领域突破发展。在传统多媒体与桌面服务、网络与数据中心建设、平台建设与维护、技术助力课堂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专人统筹,从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建立并完善队伍体系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任务艰巨,学校可以外包的方式采购服务,减轻编制压力。
图片来源于“十一学校”官网
二、优化顶层设计,凸显核心理念
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坚持“应用驱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理念,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于2014年编制了《“智慧十一”建设规划》,并在后期不断完善与修正。
学校以《北京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为指针,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编制《“智慧十一”建设规划》,全面贯彻“智慧教育”的理念,以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新时代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实现智慧教学、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推动教育模式改变与优质资源共享。
“智慧十一”是实体学校的有机补充。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促进全新学校形态的形成,建设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智慧教学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库题库系统,贯穿教研、备课、教学、评价过程。学校以各学科分层分类的双向细目表为蓝本,打造对应的学科知识树与题库,并利用微课资源建设优质网络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生成与传播。
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的数据记录以及对试题的分析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薄弱点进行辅导;同时教研组根据课堂记录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
2.智慧评价
学校利用平台的诊断功能,对师生状态以及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调查、分析,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又利于教师反思教学,改进课程,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此外,平台生成的师生成长记录可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智慧管理
搭建协同办公平台特别是移动办公平台,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对学校管理、教务等方面业务的数字化,梳理、优化办公流程,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建立数据中心是为了实现学校内部平台互通,充分利用资源,走集约型开发之路。
此外,将学生的考勤、消费记录等一卡通数据与学习平台产生的相关数据联通,有利于教师分析异动点,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也能全面地了解、关心学生,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人员优化教学、管理、资产等方面的决策。
“智慧十一”是实体学校的有机补充。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促进全新学校形态的形成:
在教学方面,平台载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精巧设计的数字化课程,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完整的学习过程记录;
在评价方面,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全过程数据采集、记录,同时有全面、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做支撑,能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管理方面,为走班选课教育模式改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用信息化服务师生,实现对学生管理的“放而不弃”,有利于把控教育教学质量并有效激励教师。
三、建设云平台,构建“智慧十一”
“智慧十一”总体建设概括四个方面(3456):3项基础设施、4类数据库、5类应用、6个服务人群。
其一,构建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加强支撑全面常态化的一对一教学环境所需要的3类设施建设:升级校园智能网络;购置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能终端设施;完善学科教室硬件配备。
其二,构建稳定的数据层,梳理已有平台及业务中的数据,参考国家及区域基础数据规范,建立本校的基础数据与数据交换标准,并建设4类数据库:数据中心、各系统业务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决策支持库。
其三,在整合现有应用的基础上搭建“智慧十一”架构,并逐步完善5个应用:智慧教学应用、智慧评价应用、智慧管理应用、文化传播应用、生活服务应用。其四,“智慧十一”将服务于6类用户: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公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要实现基于统一的门户系统为不同用户群提供业务应用服务,必须考虑基础支撑平台与数据中心对各应用平台的内在关联,鉴于此,学校搭建了支持多层次的松耦合的应用体系结构结构。“智慧十一”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十一”建设框架
十一学校自2011年实施课程改革,并启动了服务于排课选课、过程性评价、评教评学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的云平台建设工作。
云平台自2012年投入使用,在数据承载方面也曾遇到过选课人数过多带来的拥堵甚至服务器崩溃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云技术的升级,目前已经能做到短期内快速扩容部署,并安全备份数据。
在功能层面,也随着走班选课年级管理、综合课程管理思路的不断更新,不断升级相应的模块,不断优化功能。在管理方面也遇到面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应用推广难和排课选课家校沟通难等问题,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有关教师入职培训、学生手册编制与选课培训的工作机制。
目前,云平台运行稳定,应用面不断扩展,同时支持各校区课程改革的正常运行。在教务管理方面,围绕课程教学这个核心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化支持,如排课、选课、调课、课程规划、成绩管理等(尤其是走班制学校对课程的设计、排选、调整有很高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一个学生一张课表,支持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与评价方面,支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家校互通机制,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在德育管理方面,瞄准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借助平台加强德育管理,包括社团管理、行为习惯培养、常规考评、体质信息、自主管理、导师关怀、同伴教育和家校互动等。
此外,基于数据分析发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通过系统对学生在校期间全周期的数据积累,客观呈现学生成长记录,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成绩(过程评价、终结评价)、日常行为表现评价、体育体质素质评价、创新实践评价等。
在改革的路上,学校也遇到一系列的应用推广问题。为了推进信息化,学校一直坚持“鼓励优先、允许落后”的推进策略,小步快走开展各方面试点工作,于2014年组建了技术助力课堂与管理的应用团队。
在技术助力课堂方面,2015年学校进行了全面的网络改造升级,鼓励学生自带设备进校园学习,同时各学科项目组也在积极地探索各学科内部的技术支撑教学应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合理地利用自带设备。
在技术助力管理应用方面,推进教职员工的技术水平与信息素养提升,应用问卷软件、电子邮箱、常用办公软件来提高管理办公效率,于2016年全面接入微信企业号应用系统,替代传统办公系统,开展移动办公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如图2)。
图2 “智慧十一”建设路线图
走班选课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的走班选课,通过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给学生适合的课程,同时通过平台为学校提供排课、选课的支持,让走班选课变为可能;其次,重构教学管理方式,实现从学生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记录、学业成绩的记录、学分管理)到教师评教(对于教师、课程的评价与提升)再到日常管理(学生行为规范、考勤记录等)的制度变化与平台支持,最终实现全员育人的整体变革,让走班选课更加有效。
下一阶段,学校将进一步着眼于一线教学需求,推进技术助力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常态化应用;同时进一步做好学校形态变革的技术支撑,让走班选课的推广工作更加顺畅。
1.深化技术助力下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将加强队伍建设,在交流、协作的自由生长的沃土中挖掘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技术应用方式,促进个别化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以点带面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2.扩展云端系统,整合新兴应用
学校将深化应用云端产品,如云校平台、企业微信号等,以获得更好的服务与长期的在线更新,以优化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单点登陆的机制,进一步整合各项教学、管理应用,构建“智慧十一”校园生态。学校将探索建设功能更为强大的数据中心,融通平台数据与一卡通相关应用,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各方面物理环境数据与在线数据有效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作者系北京市十一学校信息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4期
责任编辑:祝元志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统编教材将全面铺开,如何勇敢而理性地拥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