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特级教师顾德希:让技术做传统语文教学做不了的事

孙建辉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让技术做传统语文教学做不了的事

——专访北京市特级教师顾德希


本刊记者  |  孙建辉


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将现实课堂和虚拟教室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原北京四中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顾德希已至花甲之年仍不断思考,于2007年正式提出“双课堂”教学,并带领团队不断开展“双课堂”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刊特邀顾德希先生谈谈他提出“双课堂”教学的初衷以及“双课堂”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以飨读者。



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找到新的切入口


记 者:“双课堂”教学将现实课堂与虚拟教室进行整合开展教学活动。您提出“双课堂”时已退休,但对语文教育的研究热情不减,能否谈谈当时为什么提出“双课堂”教学?


顾德希:准确地说,我提出这个想法是在2004年,开始时叫“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经过后期的准备、实验和优化,2007年才正式提出“双课堂”,开展“双课堂”实验。


“双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现实课堂和虚拟教室,构建新型的教学共同体,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当时,我并不是很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只是觉得它肯定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2006年之前,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了弥补板书的不足;第二,利用网络搜索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第三,建立网站,如专题网站、作文网站等。这些都是对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有益探索,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解决的大多是直观化的问题。


然而,教学活动不管用不用信息技术,它都要符合教学规律,而教学规律不等于直观化的内容。语文学习需要直观化的内容,但并不是那么重要。比如,阅读恰恰是需要从抽象的文字中由学生思考,形成丰富感悟的。如果教师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成连环画,很难说清能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要有一个新的切入口,我当时是从论坛开始关注的。它能够做到语文教学中早就应该做但做不了的两件事情:一是将学生平时的讨论记录下来,进行回顾;二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关注课堂讨论问题,提高课堂讨论的成功率。论坛具有异步、实时的特征,学生在不同时空进行讨论,不受时间限制。


然而,论坛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学生所发帖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有些还是匿名的,后面的帖子容易覆盖前面的,教师很难再找到之前学生发的比较精彩的内容。为此,我萌生创设虚拟教室的想法。


最早进行这一探索并取得较大成功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邓虹老师。她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6月在所教高三年级进行作文教学实验,主要是利用双休日登录虚拟教室开展作文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激发。高考前夕,很多学生还积极参与虚拟教室的写作,甚至高考结束后,他们还希望继续参与。这就说明虚拟教室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为什么现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始终没有突破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时,头脑中默认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信息技术为它服务,即过去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让信息技术对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让信息技术做我们早就该做而做不了的事情,这样才会成功。


例如学生自学,这是语文教学中早就该做的事情,但一直做不了或者做得不够好,因为学生大多是不自觉的,很难有办法监控。要让学生提高自学效果,就要让他们自学出成绩来,有成果,感到有成就感。其实,学生认为的最简单的成就感就是,其他同学说出一段很“经典”的话,自己说不出来,就有点动心,认为既然他能说出来,自己也能说出来。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资源相互作用,真正开发学生的潜力,助推语文教学改革。



“双课堂”教学能将学生的潜力真正开发出来


记 者: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您认为“双课堂”的优势是什么? 


顾德希:“双课堂”的最大优势,可以说是将学生的积极性、潜力真正开发出来。


记得我在北京五中参加过一次有关现代诗的“双课堂”教学活动。那次课上,一位女学生的发言很不错。前一天晚上,我在虚拟教室平台上就看到了她的帖子,有同学跟帖说:“原来五中第一女诗人就在这儿。”这位女生原来特别不爱发言,但在那堂课上却很积极,发言水平也很高。所以说,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是学生积极性和潜力的开发,让原本断断续续、不持续的学习过程持续下去,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持续地组织起来,把对积极性的调动可持续地加以引导。这应是语文教学的真正革命,要将学生的潜力真正开发出来。


“双课堂”能够为学生构建广阔、开放而又可持续地加以组织管理的新型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学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在虚拟教室,教师提出相关教学要求,设置各种论题与主题,开展多元、多层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支持学生的自学活动,并借助不同范围的实时互动与实时记录功能,提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功。将其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在解决某些共性问题上,及时将虚拟教室中的“亮点”进行共享,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然而,虚拟教室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面对面的互动,它虽然具备完善的教学功能,但绝不能取代实体课堂,二者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而且,我们并不要求教师将他的所有课都运用“双课堂”,只希望或者说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某一或某几项教学任务,做出一个或几个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并取得突出教学效果的案例。


记 者:“双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顾德希: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所追求的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开发学生潜力。在“双课堂”教学领域,已经涌现出一些成功的优秀教师,他们也形成了“双课堂”教学的经典课例,如“史铁生”专题教学、“身边的陌生人”作文教学……然而,这些经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想更好地实施“双课堂”教学,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教学实践和技术始终存在矛盾。在语文教学的信息化过程中,一定是教学领导技术,从教师需求和教学质量出发,尊重教学规律,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而且,让所有教师开展“双课堂”教学并不现实,不能硬性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应从实验开始,以点带面。


其次,素材资源选用的内容和数量制约“双课堂”教学的实施。纸质教材容量有限,虽然可以用数字化资源来拓展,但无相关政策给予保障,这些数字化资源如何进入校园和课堂呢?教师准备什么样的素材、多少合适,如何让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有较大突破,都是“双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后,“双课堂”尚未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现在,自觉、主动并能持续进行“双课堂”实验的骨干教师不多,很多仅仅进行阶段性、部分内容的“双课堂”教学,不能较全面、系统地覆盖所有教学内容,相关数据也不系统和完善,没有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动态常模参照系统。


因此,在“双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关键在于加强领导,设置专门的指导组来推进,借鉴成功经验,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双课堂”实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学习的平台


记 者: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化”,是指对教学行为的整体优化。那么,“双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是怎样的?


顾德希:学科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科特性也各异。文科类课程外延广泛,学生的天地开阔,比较适合运用“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潜力。理科类课程的知识性相对较强,在预习环节运用效果较好。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即“双课堂”是一项教学改革实验,首先由实验成功的教师决定以后如何完善和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教学改革的实验主体和核心都是教师。其基本操作模式是:首先,从成功完成一个案例入手,这个案例可大可小,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定一个学习内容,一学期做一个,循序渐进。教学质量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以及学生间积极性的激发。


其次,常规教学和“双课堂”教学并行不悖。按照原有教学计划,讲到某个内容时,教师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虚拟教室完成,等虚拟教室的教学内容相对成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时,再将虚拟教室的共性问题放到现实课堂上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形成一些课型,总结一定的经验。


记 者:课堂教学中,“双课堂”该如何具体操作呢?


顾德希: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将相关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或让学生自行查找,仅仅将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完成的作业、讨论的题目等发布在虚拟教室的公共平台上,然后视情况进行引导、推进。


现实课堂上,教师针对某些共性问题进行讲授,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分享学生的一些优秀学习成果,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例如,北京四中开展的“身边的陌生人”专题写作活动,就是从教材中的“报告文学”专题引申的。它分为“校内篇”“校外篇”两部分,将活动分成五个阶段:一是预热,用一周时间让学生重点精读《包身工》和《王选的选择》,教师在虚拟教室发布论题,引导学生对现实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二是推进,开展对身边陌生人的调研活动,用一周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制订、交流和落实调研计划,组成36个学生合作小组。


三是不断深入,以虚拟教室为主战场进行写作,在两周半时间里陆续提交作品。


四是再推进,反思活动实施情况,总结得失。五是总结,进行文章修改,结题颁奖。


调查发现,利用“双课堂”既能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也能借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用老师的话说,“双课堂”教学实验“只要做起来,就明白了”。它的应用是一个渐进过程,只要能让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教师就有十分宽广的创造余地。只要坚持探索,慢慢就能上出许多真正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好课。


更多“双课堂”内容,就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6期【语文“双课堂”专题】,明天将为您分享本专题的内容提要。是否想详细了解“双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请继续关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号,我们将陆续推出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6期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统编教材将全面铺开,如何勇敢而理性地拥抱技术?

统编教材专题 | 让德育回归生活

理科教育教学中不容错过的教学技术,必看!

德育过程中,这些教育技术的应用隐患要当心!

WordArt:在可视化语篇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

面向未来教育,教师应该拥有的8种心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