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专稿:安福路255号是新泰洋行大班住宅 俄罗斯贵族安得罗夫先生被误传了N多年该改正了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2019年我们继续做了一些原始房东史料挖掘工作,当那些个正确的旅居上海的外国人名字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他们仿佛在远方朝着上海的方向在说:Thank You,他们曾经在上海生活过,快乐过。


链接点进去看看:《永福路52号西班牙式独立大宅原始房东不是R.Buchard而是R.Bunchan》、《麦小姐故事之七:延庆路老业主后代的一封微信 延庆路18弄1号是顾明(H.M.Cumine)大宅》、《上海音乐学院内两栋大宅原始房东找到了 Fearn Sanatorium斐恒医生夫妇的青鸟梦想》、《武康路99号原始房东是个富二代》、《汾阳路79号曾住过一个法国丝绸巨商大麦田Henry Madier 也叫麦地和万地  如今大宅开放收门票8元钱》、《给陕西北路80号提供更多历史图文素材 R.E.Toeg就是大名鼎鼎的托益》、《岳阳路1号:原美孚洋行大班阿特金森(C.W.Atkinson)大宅走访记》、《麦小姐的故事之九:延庆路130号老业主和老租客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辣么有名》····


安福路255号(原297号)原始房东

本姓”乌兰诺夫“    误传为”安得罗夫“


安福路之于我们不陌生,我们借用过吕家后代回忆录写过专稿《安福路吕家双宅背后的秘辛 母亲节特别报道 逆境中的上海吕氏八兄弟奋斗人生》+《坐在安福路武康路口marienbad看风景会老友得新书 再探安福路249弄发现当年开发商用了卫乐园同一套设计图纸》(链接点进去看看),我们也常去马里昂吧咖啡馆,尤其是冬日暖洋洋的午后或者夏季太阳落山时分,在那里我们采访街头写生画家陆军先生,《街头画家陆军:只有下雨天和生病可以阻止我在历史文化风貌区里街头捕捉旧时代美感画面》。2020年,我们会在附近继续看到陆军先生写生画画。


每每从乌鲁木齐中路转到安福路,常会在安福路255号门前伫足张望一下。2019年《外滩以西》年终专稿为这个房子正名,先感谢俄罗斯汉学家张霞女士,她对安福路255号做了细致地考据,获得了实质性的史料,我们锦上添花,补点花絮。同时也得瑟一下我们有一些搜索工具很管用,纵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在每一次资料收集比对和写作行文中,我们都会有这样感觉,他们会在《字林西报》安静地等我们。



安福路255号是W. E. Ulanoff 住宅,正确的人名翻译应为:乌兰诺夫,因为我们找到了他的工作单位,Asiatic Trading Corporation= 新泰洋行,顺着此信息,一幅宏大的中俄茶叶贸易图卷展现在眼前。在湖北文史资料里有大量的口述资料,湖北省社科院还专门有“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



乌兰诺夫大宅的设计比较夸张,远远地看坡屋面很德国,三角顶很英国,有建筑史学博士写道:(乌兰诺夫大宅)设有意大利罗马风建筑上常见的三角形装饰山花,南侧房间二层开口部采用有多立克壁柱的仿哥特式尖券形联窗,阳台为古典的券廊形式,具有罗马风建筑的特征,三层方形开口部上方有三角形窗龛和洛可可风格绞绳式圆形柱装饰(曹炜:《开埠后的上海住宅》第206页)。



风格多样,令人遐想。这个中俄茶叶贸易巨商在上海决定建造自宅的时候,他会对设计师说最多的是哪句话?设计师会不会被金主的要求吓退呢?钱不是问题,你要设计出个独特的房子出来,我的要求不高的。来,我们先喝一杯Водка。


曹博士的这段话有错,可能也来自转述:安得罗夫宅于1930年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居上海的前俄国贵族安得罗夫为自己和家人建造(2004年)。这句话误传了N多年了。乌兰诺夫是不是俄国贵族?我们初步判断可能性不大,他移居上海的日期和俄国十月革命没有任何关系,1909年乌兰诺夫从莫斯科到汉口,加入了新泰洋行(总行在莫斯科),一开始担任鉴茶师(Tea-taster)。我们查到1924年、1925年和1927年中国名人录记载,其中1924-1925年他登记的住宅地址为霞飞路416号,有趣的事情来了,1927年他家在霞飞路627号,很靠近霍肯多夫的715号大宅哦。除了鉴茶师一职外还担任了洋行上海区经理。关于霍肯多夫,链接点进去看看:《淮海中路1893号霍肯多夫大宅曾经占地13亩如今杂乱无章 1949年前的上海洋房花园占地面积排行榜(2019年年终版)》。


The China Who's Who Foreign(1924-25):Ulanoff, W.E.,(Shanghai),o. Tea-taster,Manager, The Asiatic Trading Corporation: b. January30, 1881 at Moscow:  f. Emelian Ulanoff:  mar. Anna Mihailovna, 1903 : arr. C. 1909: r. add. 416 Avenue Joffre: o. add. 71 Szechuen Road : h. add. Moscow:n.Russian.


从曹博士专著,我们知道了这栋住宅面积约为840平方米,花园面积不详。



乌兰诺夫在上海和汉口点滴史迹



乌兰诺夫先生最早被”行号录“记录,我们查到1912年的,他在汉口的新泰洋行任职。关于新泰洋行不多赘述,武汉还存留建造于1921年新泰洋行办公楼呢,漢口俄租界河濱街列爾賓路街口,今沿江大道115號(蘭陵路口,见上图)。那时(1860年后),外国茶商通过晋商茶栈收购茶叶,晋商茶栈找各家收购茶叶的茶行,由茶行联系产茶区的茶贩,茶贩最后找到茶农,层层收购。新泰洋行不满足过多的中间环节,他们直接下乡寻找茶贩,后来索性在鄂南产茶区羊楼洞设立茶厂,收茶制茶(《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2019年3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获悉,国家文物局已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我国的湖北、福建、江西、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其中,武汉推荐申报3处遗产点,分别是江汉关大楼、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和大智门火车站。


从直接在茶叶产地收茶制茶这一点,看得出俄罗斯商人的彪悍经商作风,也是他们开出了汉口当地第一批的近代企业,后来俄商大胆买来德国的蒸汽火车头改造为压茶砖的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治光绪之际(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羊楼洞进入茶事极盛之期,年销往西北砖茶可达30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由俄商、晋商,粤商等分别开办),小镇上制茶从业人员多达二万多人,有"小汉口"之称(360百科之青砖茶)。写条目的朋友还普及中英文翻译知识,黑茶不能直接译作"black tea",因为black tea=红茶,其正确译法应为dark tea。



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期横贯欧亚大陆、途经中蒙俄三国的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古商道。它是古代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道”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茶叶经过水陆交替运输北上,在汉口、张家口集散转运,过库伦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的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完成交易。而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至欧洲,线路总长达14000余公里。长江日报作为湖北第一大报组织了”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之旅并认定万里茶道是创造现代奇迹的资本与商品高度融合之路我们会从宏大的万里茶道故事里更多发现乌兰诺夫先生的身影,长江日报的记者们,有乌兰诺夫的消息吗?



翻开1925年”行号录“,乌兰诺夫先生已经在上海工作,因为那时候海路出发去莫斯科也已经很畅通了。据《上海俄罗斯文化地图》一书的作者介绍:在上海租界形成之初的20年内,没有一个俄国人在沪定居。最早在上海居留的俄人,是那些原先住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汉口俄商为处理繁忙的贸易业务,常到作为主要中转站的上海,并在上海逗留一段时间;而一些著名的俄国茶行,如百昌洋行、顺丰洋行和新泰洋行等,还在上海设立分行或代理号,其所雇之行员便成为在沪居住的俄国侨民。



十月革命前,上海俄侨人数约有400余名,仅占上海外侨总数的2%。而至1936年,公共租界共有外侨38915人,其中俄侨3017人;法租界外侨总数为23398人,其中俄侨11828人;两界合计,俄侨总数为14845人,占外侨总数(62313人)的24%。可见,在18年的时间内,俄人在上海外侨总数中的比例增加了12倍,成为上海人数最多的西方侨民。



乌兰诺夫1925年还在俄国商会担任领导职务。从张霞的考证资料出发,我们对安福路255号的居住者做了进一步甄别。


A large Russian family lived there in the 1930s: the 1934 directory lists Mr & Mrs W. E. Ulanoff, Mr and Mrs J. B. Cheney and B. Ulanoff. In 1936 the first Ulanoffs are still there, plus there are Mr & Mrs Leonard Corner and Mr & Mrs N. V. Rimsha. In 1939, only the "older" Ulanoffs are listed at this address. In 1941 the same two Ulanoffs are now joined by Mr & Mrs H. Rodger and Mr and Mrs S. Jooskya(张霞).


1881年出生的乌兰诺夫应该被称呼为老乌兰诺夫,还有B. Ulanoff;我们查到了N. V. Rimsha,他和老乌兰诺夫是新泰洋行的同事;而H. Rodger是上海滩大律师罗杰的可能性不大。上面的介绍截止到1941年,我们查到1947年的上海电话号码簿,老乌兰诺夫还在,66岁的他已经和大宅难分难舍。 



也很庆幸,安福路的北侧拆旧后建造了多处新豪宅,安福路的南侧几乎保持历史原貌(也有加建),乌兰诺夫大宅被完整保留下来。曹博士论文指出,那里居住了11户人家(2004年),后来脏乱差,现在整理干净了,在天堂的老业主应该也看到了。



我姓乌兰诺夫,спасибо большой!不要再叫我安得罗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