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剧为什么能长盛不衰,中国戏曲能不能“抄作业”?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1980年之前,中国戏曲有近400个地方剧种,其中最大的两个,是京剧和昆曲。到了今天,我们只剩下了260多个曲种。2008914日下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昆曲成了遗产中心里重点保护的对象,下一个会不会轮到京剧呢,还真不好说!

最早的戏曲和今天的完全不同,宋金时期才明确区分角色和行当,到清朝时才出现诸多的地方剧种。京剧,作为一种声腔剧种,大约成形于1840前后的北京。京剧因地域而得名,当时称之为京班、京腔大戏、京调、京戏、京剧;1928年国民政府由北京迁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故京剧也改称为平剧;新中国成立,北京定为首都后,又恢复了京剧的名称。

京剧在北京形成,融汇综合了各地方戏的特长,并很快发扬光大。到清朝末年,全国大城市几乎都在看京剧,中等城市甚至农村乡镇紧跟着掀起了京剧热。京剧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交流方式、表达方式及道德情操、喜怒哀乐、追求理想等深层价值系统。

戏曲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她的一些语汇和程式,如起霸、趟马、抬轿、划船、登楼、圆场、走边、开打等,或是手工艺时代的身段动作,或是冷兵器时代的舞刀弄棒,已很难表现我们现代的社会生活了。

京剧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演员的音质要求倒是其次,更在乎你对唱段的创新和理解能力。一出《失空斩》马派与言派就有极为不同的唱法,如果把曲谱录下来一看完全就是两个版本。而西洋歌剧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百个人唱《星光灿烂》都是一个模子。没有一个好声音,你就是院长的儿子,歌剧院也不敢招你,上台肯定是要砸场子的。

歌剧简史

作曲家是歌剧的灵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托斯卡》写出来什么样就什么样了,故事听不懂不要紧,听调调就可以了。说歌剧就不能不提意大利了。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一开始是从头唱到结束。在中世纪宗教仪式也会用演唱的方式来完成。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牧歌逐渐加入了剧情,变成了牧歌剧。

1570年,乔瓦尼·巴尔迪(Giovanni Bardi)想成立一个叫“卡梅拉塔”Camerata fiorentina的艺术社团(由一些音乐家、诗人和文学家组合),要比当时的音乐会更高级些,表演叙事时还会有管弦乐队在旁伴奏配乐。佛罗伦萨豪门美第奇家族对音乐和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就给了些赞助。15895月,在费迪南多·德·美第奇和克里斯蒂娜·迪·洛雷纳结婚之际,邀请这帮子人在乌菲兹宫的私人剧院中演出戏剧。

“卡梅拉塔”社团里,主要有三个成员:作曲家卡契尼(Giulio Caccini)、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诗人利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97年,卡契尼、佩里根据利努契尼的剧本,写了第一部歌剧《达芙妮》,这部歌剧只保存下来了脚本和一些音乐片段。1600106日,在佛罗伦萨皮蒂宫举办的,玛丽亚·德·梅蒂奇与法国亨利四世的婚礼上,这帮子人又创作了著名的歌剧《尤丽狄茜》。

一部歌剧的创作过程非常复杂和昂贵,最初只有贵族和富裕的家庭才有机会观看。1637年威尼斯第一个公共剧院开放,歌剧艺术才越来越大众化,社会每个阶层的人们都可以付费买票进入剧场。因为表演效果不错,歌剧就开始在意大利和整个欧洲传播。

当人们听腻了类似朗诵的“宣叙调”,音乐家就开始创作介于朗诵和演唱之间的“咏叙调”,后来大家听着还是有点恶心,就出现了完全由旋律主导的“咏叹调”。至此,歌剧基本就是“宣叙调”加“咏叹调”的组合。

意大利的正歌剧opera seria,也定型于17世纪。故事体裁严肃,多为神话和英雄传说,一般为三幕剧,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不采用太多宣叙调。同一时期,吕利结合意大利歌剧和法国宫廷芭蕾,发展出法国歌剧,也叫抒情悲剧tragedie lyrique。经常插入芭蕾舞和合唱,还有序曲,类似放电视剧的片头曲。

英国歌剧的前身是一种叫“假面舞”的贵族娱乐活动,吸收了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的创作特点,同时综合了英国的音乐风格。

18世纪意大利出现喜歌剧opera buffa,已经不光说帝王将相这类严肃题材了,还有富有生活情趣,诙谐欢乐的人物故事。在德奥地区,不太用宣叙调,而较多使用“对白”,形成自己国家的歌剧风格。

19世纪是浪漫主义的天下,场面奢华宏大、讲述史诗故事。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工业社会的发展,轻歌剧出现。这种体裁对白更自由,篇幅更短小,题材更通俗,音乐里采用更多的舞曲。再后面的就不写了,到美国这直接就是上蹿下跳的歌舞音乐剧了。

京剧能否抄作业?

为什么要长篇累牍地提及歌剧的发展史,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下歌剧的演变发展。其实现代歌剧也受到电影、广播、电视新载体的冲击,但至少还活跃在一线的院线里,不像中国戏曲,市场份额丢失得这么快。

梨园行内讲规矩重门派,条条框框保持“祖制”的同时也束缚了自己。改革,当然不容易,有人支持,必然有人反对。而且反对的人中,有些还是同行,甚至是长辈。但有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里我举大家最熟悉的梅兰芳的例子。

梅兰芳初学戏的时候,旦角行当整体上比生角要弱很多。他想要把旦角艺术发挥到极致,就要在细节上多努力。用梅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戏,是逐渐改成功的,它们不存在最后的定本。因为艺术永无止境,我不断地演,就会继续地改。”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最终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梅兰芳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用中国戏曲征服了世界。赴美演出时,尽管美国正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但美国人依然被梅兰芳的表演折服,纽约《世界报》的评论是: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美国《时代》杂志的评价是:梅兰芳的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国《太阳报》的评价是: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

同时期的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名角也都在创新,且自成一派,同一出《女起解》能唱出不同味道,他们一同把京剧旦角艺术推向了巅峰。

从戏曲的演唱方式来看,它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套演唱方式,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最宝贵的财富。戏腔一起,瞬间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缺的是什么?上海文广局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在《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戏剧缺血,缺钙,缺想象;缺生活,缺思想,缺精神。

如果不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打磨具有现实意义的剧本,

如果不注重平民大众的当下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

如果创造不出令人感叹唏嘘耳热心酸的优秀剧本,

那么京剧就会像当年的昆曲那样,丧失艺术表现力,观众严重流失——京剧要活下去,要想活得好,活得有尊严,不大改真的是不行啦!

往期文章:

罗马的崛起与崩溃

特拉斯道歉,首相生涯和生菜保鲜期,哪个会更长些?

明星抨击中国渔民滥捕,是中国人吃光了全球的海鲜吗?

诺贝尔奖的成功,可以被我们复制吗?

C919一飞冲天,我们只负责造个壳吗?

“新港之争”,新时代下的双城记

俄罗斯不等于苏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双重国籍,一场关乎忠诚的考验

瑜伽,印度文化的紧身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