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飞科技赋能“新农人”,农业无人机助力乡村振兴
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都成为乡村振兴的难题。当科技在农田上“播撒种子”,我们看到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新变化,给年轻人带来的新选择,以及给乡村带来的新未来。
秋收农忙正当时。
金秋九月,全国陆续进入收获季。极飞在助力新疆棉农大丰收的同时,也一亩一亩地推动新疆、乃至全国农业实现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如今极飞的农业无人机已经飞过了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飞过错落有致的云南梯田,飞过南方广大丘陵山地,参与到水稻、江西的脐橙、福建的蜜柚等多种作物的耕种管收之中。
2021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处于历史转型阶段,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
农业转型、数字乡村、智慧农业……这些相关政策文件中经常出现的概念,面对秋收这个农忙时节,真正“落”在农地里的是怎样的体现?
科技打破农村代际分化
随着农民外出选择“非农就业”成为常态,农户非农收入份额上升,农地的经济重要性下降,农村家庭内部分工分业稳定,“农二代”与“农一代”的代际分化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6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66.8%。同时,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适应度也在不断增强,有41.4%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有83.3%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可见,“农二代”对乡土的观念发生改变,呈现出“离土、离农、务工、留城”的趋势。
“农二代”的生活是当前农业转型的真实反映,而“去留问题”也是萦绕在他们及其家人心中的难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人口比例下降了约25%;据农业农村部调研数据显示,务农一线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 53 岁左右,55岁以上的农业人口已经超过 34%。面对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下的人口“刚需”,农村怎么留住年轻人?
传统打药(图源:极飞)
即便在这样的趋势下,仍有年轻“农二代”选择从城市回到农村。不论是外界、还是生长于农村的年轻人,对种地的认知都是又苦又累,收入也不高;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农村,到城市工作。
曾经,青岛平度市张戈庄镇杨家营村的95后小伙杨秀世也这么认为。两年前,他就职于青岛某个企业,有着每个月五六千元的稳定收入,正是农村青年们向往的城市生活。2019年,在经营农资店的父亲请求下,杨秀世选择回到杨家营村成为了一名“新农人”,为自家和周边村民的农地提供植保飞防服务,并参与政府组织的统防统治作业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植保的印象都是头顶烈日,身背喷雾器,一步一步踏遍农田去喷洒农药。而在农业无人机的帮助下,只需站在农田边,通过手机端对需要作业的地块进行测绘,并设定好高度、速度、亩用量等飞行参数,将稀释好的农药灌入飞机药箱,随后退至安全距离后轻触手机屏上的启动按钮,农业无人机随即起飞,开始执行打药作业指令。整个喷洒过程用时仅约30分钟。
在青岛,极飞V40农业无人机给杨秀世家的玉米地喷药 (图源:极飞)
如此的打药方式,对于杨秀世来说就是“玩着就把活干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效率的提高,“过去一家人好几天才能忙完的农活,现在一个人不用一个小时就能轻松解决。”科技带来的高效,也使他有更多余力为周边村民提供植保服务,给他带来了更可观的收入。
杨秀世所用的设备为极飞V40农业无人机,他透露,去年自己通过使用农业无人机所实现的植保服务面积就超过29000亩,收入15万元左右,早已赚回购机的成本。杨秀世还将自家农资店的生意嵌入到农业无人机飞防服务的产业链中,合算上农资销售,一共能有二三十万的年收入,相比起过去上班翻了几倍。
农村如何留住农村人,科技给出了解答。
无人机成为农业发展新驱动
农村留住年轻人,一方面体现在“有人干活”,另一方面还在于“能干好活”。
据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发布的《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而深入到作物管理的环节,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农民缺乏有效的植保机械,大多还依赖手动方式进行农田管理。农药浪费率高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问题。
在农业无人机还未普及前,常用的植保方式是人工打药和拖拉机打药:前者洒得不均匀,容易导致作物没打上药或造成药害,往往得不偿失;而后者打药速度虽然提升了,但拖拉机轮子容易压坏庄稼,初步估算100亩地就要浪费3亩的粮食。从而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工喷洒农药、叶面肥、价格高等问题,还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品质。
而使用农业无人机,通过手机操作,即可遥控调整无人机高度、速度和方向,施药时用离心雾化喷头,将药液雾化成微小的水雾,并且随着螺旋桨强大的气流均匀地喷洒到农作物上,达到精准作业并对农田无缝覆盖。实际上,农业无人机的功能不仅限于打药,还可以施肥、除草等。
极飞农业无人机给果树作业(图源:极飞)
农业无人机让农民告别汗流浃背而低效的作业方式,还能“物尽其用”,使得无人机在耕作的其他环节也能发挥本领,对于农民来说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绝不是坏事。
如今,农业无人机在农作中得到了更多的普及,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现状: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56亿千瓦,其中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70779架,较上年增长77.52%。
农业无人机只是智慧农业设备的一角。除了无人机外,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化新农具走进乡村,帮助农民干实事,如极飞科技的无人车、智慧农业系统,农机自驾仪等等,这些科技农具贯穿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的全周期,科技在驱动农业现代转型升级。
无人机普及所带来衍生业态
95后“新农人”杨秀世是无人机飞入农村的一个例子,农业新变化更多的还体现在“杨秀世们”——飞防服务队提供的植保服务。
央视纪录片《强国基石》中一位名为闫文炯的退伍军人,转业后将爱好转变为职业,从2018年两台机器起步,发展到至今成为了有着400多架无人机、500人的飞防服务队队长;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郝家村村民、也是该村的农业无人机的飞手孙会,目前拥有两台设备,她表示明年将扩大规模,还要成立植保小分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能提高设备利用率,也能让科技普及到更多农民群体,如农田规模不大、资金预算不足或是仍未接受科技化的小农户,也有助于打通智慧农业产业链。
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曾表示:“农业无人机在田间作业的过程中,会记录喷洒农药、施肥、播种的用量、地理位置、作业时间等数据,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预测和指导。从这个角度看,农业无人机是一把开启智慧农业的钥匙。”
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农业,也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