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帆课堂~湖心亭看雪 · 张岱(品听经典)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后习题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表现其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以此结尾,令人回味无穷。三、帝王将相一年到头过着奢侈无道、荒淫无度的生活,还有穷苦的百姓在这凄冷的月夜中悲伤痛苦。春天来了,处处都是繁花细柳,没有一点空隙之地种桑麻。
湖心亭位于湖的中心,俨然就像一叶扁舟载着西子,西湖雨也好,晴也好,都别有一番雅致;泛舟湖心亭,恍惚间好像是苏东坡游览赤壁,在这幽静美好的夜晚特别适合。皓月当空,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秋水脉脉含情。后两副对联主要是赞美湖心亭风景宜人,胡来朝的对联重在体现一种忧国忧民之情。中考真题集锦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2分)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一)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6——10题。(15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_______(朝代)文学家。(2分)(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1.(2分)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共4分)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16、D;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18、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19、(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D。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2分)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18.(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19.A 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22.答案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一)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6——10题。(15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_______(朝代)文学家。(2分)(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一)6、张岱 明末清初 7、携、带,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 客居,等到 8、C 9、(1)(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3分,“惟”0.5分,句子翻译2分,语意通顺0.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10、D(侧面烘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2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3、(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2.(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3.(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2、《曹刿论战》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3、《孟子》二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4、《北冥有鱼》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5、《虽有嘉肴》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6、《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7、《出师表》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8、《桃花源记》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9、《答谢中书书》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0、《三峡》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1、《马说》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2、《陋室铭》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3、《小石潭记》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4、《岳阳楼记》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5、《醉翁亭记》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6、《爱莲说》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7、《记承天寺放游》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8、《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