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22|小暑:藏伏,是一种人生智慧
作者:叶寒 主播:路一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暑,炎热也。小暑指小热,此时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骄阳之下,草木繁盛。大自然用微小的变化,演绎着时间的匆匆脚步。我们遵循着节气时令,安排耕种、修养身心,感知着时间与自然的哲学,也在其中涵养着独特的人生智慧。
与自然相处,即是在与自己相处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有热浪;由于炎热,蟋蟀会离开被太阳曝晒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会因为地面的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所谓“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动植物们用它们敏感的神经末梢,感知到时间、自然的哲学。
而我们人类,则是虔诚地遵循着这种哲学,在与天地和谐相处中,找到生存之道。
元稹有一首《小暑六月节》,便用细致的笔墨描摹了小暑时节的场景。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天地间吹来的风突然都裹挟着热浪,原来是小暑时节到了。山间竹子的喧哗响动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山色昏暗,仿佛能听到天际滚滚惊雷。
雨过后,门户上滋生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蔓生了绿色的苔藓。秋日的肃杀之气将至,老鹰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们也开始在野外互斗。
书法家赵学敏则以自己的诗词为蓝本,再用风格独具的书法来诠释其诗境。以写实的手法描摹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小暑画面。
拂面薰风至,庭深湿气蒸。
山河沾雨露,天地响雷声。
蟋蟀寻凉憩,萤光照夜明。
开门迎小暑,户户捣香粳。
拂面热风阵阵,庭院间有湿气熏蒸,一场雷雨后,万物都在暗暗滋生、蠢蠢欲动。蟋蟀在阴凉的墙角避暑,萤火虫在夜色中闪烁。家家户户都在捣香粳、尝新米,迎接小暑。
小暑时节,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创造出了许多习俗。
首先便是“食新”,就是在小暑时,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
头伏吃饺子外,还有“吃三宝”的传统。“三宝”指的是黄鳝、蜜汁藕、绿豆芽。
黄鳝是“三宝”中的第一宝,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可除风湿、强筋骨。小暑吃藕也是民间的饮食习惯,可清热、健脾开胃。而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则可以清热解毒。
“六月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这一天,差不多在小暑前夕,气温高,日晒长,家家户户都选择在这一天,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曝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我们在与自然相处中,遵循寒来暑往的规律,创造出诸多习俗和准则,又用这些来指导、安排自己的生活。
与自然相处,其实也是在同自己相处,学着如何更好地生存,学着如何抵达身心的一种平衡。
消暑,见出古人的风雅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苦热》【南宋】陆游
“诗意中国”往期推荐
诗意中国12 | 87版《红楼梦》:一梦三十余载,再回首芳华依旧
请按二维码关注,并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