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9 议论文阅读

30万家长已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2022-10-22

  ☞小学下册备课| ☞初中下册备课| ☞下册课文朗读

小学上册备课| 初中上册备课上册课文朗读

上册期末试卷| ☞小升初资料 |上册复习课件

上册语文微课| ☞下册语文微课| ☞中考试卷

下册资料汇总 | ☞上册资料汇总  | ☞ 语文名师视频 

☞ 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 | 下册电子课本☞优秀作文


点击上方名片【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领取精品资料

部编版语文资源紧紧围绕官方统编版教材,从编写理念、指导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排等方面,静心整理了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系列收藏下载 .师、家长都需要。请 转发+收藏!(建议老师分享到班级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单元填空
语文7-9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最新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文情景式默写64篇

【中考】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真题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中考复习|专题1辨析和修改病句

中考复习|专题2词语成语理解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3--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专题4--字音字形

中考复习|专题5-- 文学与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专题6--修辞运用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7--仿写训练

中考复习|专题8--标点符号

中考专题9 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0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复习|专题11 积累与运用

中考复习|专题12 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中考复习|专题13  对联

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中考复习|专题16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中考复习|专题17  诗歌鉴赏

中考复习|专题18  记叙文阅读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需要电子版请直接复制编辑打印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19  议论文阅读


【知识储备】


议论文知识点总结


1、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即议论文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2、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或主张)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具有①正确性;②鲜明性;③新颖性,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内容上绝不可模棱两可。

2、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 )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现象、统计数据等。(2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诗歌等。(3)要求:①确凿性: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弓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弓|用事例最好具有新颖性。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④论据的表述要准确、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3、论证。论证(怎样来证明)是运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位可以分为两类:(1)演绎论证:(先摆论点,后摆论据)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2)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4、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弓|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论证思路为“一组事实+分析+结论”,即列举若干类似事例,分析得出所含的共同道理。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论证思路是“道理+推论+事实”,即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正误。

(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作用: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浅显易懂。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作用:使论证过程严密,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5、论点提出的方式:(1)标题点明;(2)开头提出;(3)结尾得出;(4)中间某个承上启下句提出;(5)没有提出需要归纳。注意提示性的语句,如:总之、可见、这样、所以、因此、由此看来等,它们所领起的一句或一段话 ,往往可能是中心论点。

6、议论文结构类型:

(1)基本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提出问题(引论):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或提出中心论点;②分析问题(本论) :运用充分的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解决问题(结论) :或归纳中心论点,或深化中心论点,或发出号召等。

(2)本论的三种结构类型:①总分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②分总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③总分总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④并列式:从几个平行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或是分头论证多个分论点。

7、议论文分类

①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②驳论文:论辩时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③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8、议论文的语言特点:①从逻辑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角度分析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从修辞角度分析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真题精讲


例【一】(2020·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国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铜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____________,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答案】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结论的能力。要明确文章的结构。开篇提出论点: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第二段用钟老的事例证明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三段用全国人民、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事例证实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并且最后一段第一句总结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总结了服从大局的意识,因此该句应该整合二者进行总结。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

【乙】第②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

【丙】第③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答案】丙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议论文中心论点、举例论证的作用、论证思路的能力。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甲】错误。中心论点应该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乙】错误。第②段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强调是否与年龄有关。【丙】正确。“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故选【丙】。

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

材料:

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

——布鲁斯·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

注:①【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

【答案】材料说明了中国人民通过传统卫生干预抗击疫情,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从文章中同样能够看出,这种“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的精神为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经分析,材料和选文内容互相补充。材料中提到的“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是指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要做到这一点,材料中明确指出:“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也就是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的全国人民的配合,即其实质体现了中国人的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选文中“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就是有力的证明,必然使中国取得抗击疫情阶段性胜利。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

B.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

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D.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主要内容、论据的作用、论证结构能力。其中A项错误,与原文“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这句话阐述的内容不符。故选A。

2.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两方面内容。②精华主要指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科学智慧和传统美德等;糟粕主要指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落后残余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第三段的关键句子“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是说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又有糟粕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具体解释了“精华”是指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糟粕”是指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据此概括即可。

3.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②需要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③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第二段“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第三段“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第四段“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提炼相关要点作答即可。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情实感

①作为狭义散文的“美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它的全部篇章中间,应该是洋溢和充满着丰盈的情感。

②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都充分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的大海,有的像壮怀激烈的咏叹,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很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藉籍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挫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地咀嚼。

③根本的问题自然还不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在于感情本身是否真实与诚恳,如果是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的话,无论是表演得多么热烈,或是装饰得多么含蓄,往往都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至多是只能暂时感动一些天真和幼稚的读者。他们一旦成熟起来,就会讥笑和懊悔自己,怎么会被这种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所打动呢?一个真正对人类社会和广大读者负责的散文家,绝对不应该去抒发自己都未曾真正感动过的情绪,只有将真正使自己感动得无法抑止的情绪,很自然和诚实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动读者。

④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如果有了这样坚实的立足点,就是翱翔于九天,神游于幻境,或进行巧妙的艺术虚构,也都会抒发出真情实感来的。“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所以任何一个为中华民族未来命运而搏斗,真心实意地挚爱着自己祖国的人,只要他能够驾驭着流畅和美丽的文字,就都有可能写出上乘的散文佳作来。

⑤罗丹在《遗嘱》中这样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散文易学而难工”,确实是深切理解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真知灼见。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答案】 美文中的真情实感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结合第④段“‘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和本文题目“真情实感”分析,选文论述的话题就是“美文中的真情实感”。

2.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是什么?

【答案】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欺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根据第④段“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就是“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这句话。

3.选文第⑤段引用罗丹的话,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案】 说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艺术技巧。充分有力地证明美文艺术的核心是真情实感。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结合第④段“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和第⑤段“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于‘美文’来说实在是太合适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分析,对于散文来说,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才是它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它真正的艺术所在,说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艺术技巧。第⑤段引用罗丹的话“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是作为道理论据,为证明第④段的观点“‘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服务的,引用名人名言的道理论据可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四川遂宁)阅读《拐弯》,完成下面小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 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弯,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新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拐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人生需要学会“拐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或者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本文首先由周有光的话引出论题“拐弯”,然后指出人生中定有“拐弯”,再通过三方面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最后又以周有光的“拐弯说”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拐弯”说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故文章的论点可概括为:人生需要学会“拐弯”。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也含有道理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划线句列举了陆游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而引用的诗句属于道理论证。作者通过名人事例和名言,形象地告诉读者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从而证明了人生定有“拐弯”,有起伏不定的坎坷,而这些需要智慧才能战胜,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先由“大家”的一句话引出论题, 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首先第一段通过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长寿秘诀引出本文的论题“拐弯”;然后第2段通过引用爱因斯坦、达尔文和陆游的名言来告诉读者,“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论证了人生一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拐弯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拐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最后又以周有光的“拐弯”说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拐弯”说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4.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

【答案】示例1:哪个人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的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这点挫折也许只是别人经历困难的点滴,你勇敢地面对它,你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你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示例2:同学,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学会适时拐弯,以退为进,多总结,不放弃,相信通过磨练和努力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文中指出,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人生需要学会“拐弯”。结合本文观点,围绕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一问题进行劝说即可,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五】(2020·四川凉山)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  拙

弓  长

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                    

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的题目“守拙”点明了文章论述的主题,但论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细读本文可知,文章在第②段结尾“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这句话则是揭示了论述的中心论点。故选D。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据的恰当运用的能力。A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说文章本来就不是人工雕琢的,乃天然而成,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得到的。这句话所表达的强调的是“偶然”,并不是阐述“拙”的观点,与“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这一文章的中心论点相悖。所以是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故选A。

3.下列对本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却最有效。

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

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经分析,B项有误,文章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的观点是:“守拙”是一种智慧。不是论证“‘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却最有效’”的。故选B。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六】(2020·四川德阳)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                    

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观点的能力。需逐项筛选比对。A项,由第③段的“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句分析,可知正确;B项,根据第⑤段“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一句分析,可知正确;C.根据第⑦段“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一句分析,可知C正确。D项,根据⑧段内容可知,齐国的轮扁“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相符。D选项理解为“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法过于片面。且文中没有这方面的表述内容。故选D。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B.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运用,更要用得灵活。

C.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

D.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度各不相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写法、结构的能力。C项,四个部分不可以颠倒顺序。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故选C。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

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D.“我觉得……”“我想……”“我们观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A项有误,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故选A。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四川达州)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出使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完、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迫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美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风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扶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道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日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圃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一观点的?

【答案】文章首先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即是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文章第一部分是第①段,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第二部分是第②~⑤段,②~④从文学经典的价值、文学经典的内涵,深读经典的收获三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深触经典的灵魂;第⑤段,从阅读经典的反面入手,说明“碎片化阅读”的缺点,从而论证深触经典灵魂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第⑥段,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据此概括即可。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具体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段作者列举《红楼梦》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是作者为了论述首句“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这一观点而举的例子。再讲举例论证的共有的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出即可。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首先阅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其次阅读所给两则材料,看哪个材料能够证明文章论点,从而作出判断。材料一列举《三国演义》和《牡丹亭》的例子,是说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材料二是说“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对比之下,材料一更符合本文的论点,故选择材料一。

4.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文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使我们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文化语境里,不至被裹挟。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看法,首先要联系自身的实际,说出阅读经典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如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比如文章中提到“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我们就可以说阅读经典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例【八】(2020·山西)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从不担心脚下的树枝

一个年轻人希望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可是,他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看着伙伴们取得了成功,他更加着急,于是跑去向苏格拉底请教。

听了年轻人的诉说,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说:“我正准备出门,你既然来拜访我,不妨随我出去散散步吧。”

他们来到一个果园。果园里有许多挂满果实的树,树上有许多正在寻食的小鸟。

苏格拉底指着树上的小鸟对年轻人说:“你看,鸟儿们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有的枝条很结实,有的却是枯枝。如果枯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随枯枝一齐掉下来?”

“当然不会!鸟儿有翅膀,它们会飞走呀。”年轻人不假恩索地说。

苏格拉底赞许地点点头:“你说得对。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它拥有自己的翅膀,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翅膀。”

年轻人恍然大悟,高兴地说:“谢谢您,我懂了!”

1.文章结尾年轻人说“我懂了”,他究竟懂得了什么道理?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示例:人应该拥有真才实学,这样就不会担心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苏格拉底教育青年人,鸟儿之所以敢站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不在于枝条结不结实,而在于鸟儿有一双会飞翔的翅膀。意即人想要有一番成就,自己就要有一定的能力,敢于接受挑战。这样,即使面前有暂时的困难,也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联系前文青年人的困惑和问题“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2.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小宇说:“我认为要想拥有自己的翅膀,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小雯说:“我认为尝试很重要,不在天空中飞翔,怎么能拥有自己的翅膀。”

小美说:“善于反思,从每次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翅膀。”

请围绕“如何拥有自己的翅膀”这个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的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想要拥有飞上蓝天的能力,你就要拥有一对自己的翅膀,想要拥有自己的翅膀,你就要有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面对着困难,你不断地勇往直前,因为你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敬佩那些经过磨砺还勇往直前的人,因为他们内心很清楚地知道,只有经过努力,明天才会灿烂辉煌!(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针对“如何拥有自己的翅膀”这一话题,题干中已经给出几种观点,但是没有具体的阐述。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加以具体的阐述,也可以谈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文体特征明显。同时要注意字数要求,不可过多或者过少。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答案】 ①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③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这是本文议论的论题,通读全文,作者在文中分别从②段“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从③段“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④段“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论证“勇者不惧”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应理解“勇者不惧”的内容,据此逐条归纳即可。

2.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

【答案】①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②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③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段先提出“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的分论点。然后用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时,孟子的一些言论来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接着用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最后总结“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按照行文顺序,逐一归纳概括即可。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其中C项表述有误。文章第③段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第②段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把大勇和小勇,鲁莽斗狠和真正的勇敢进行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故选C。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本题应从逻辑思维角度辨析。“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阐释了怀疑、问题、解答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分析,第②处语句后面的句子是紧承发问和求解来论说,“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看第②处前面的句子:“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这句话阐述了懒惰的做法,不能促使学问进步这一内容,和第②处后阐述的发问、求解,才能发展学问的观点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放在②处合适。故选B。

2.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一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据及其作用的能力。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因此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二者分别作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为论证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服务的。故选C。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据的恰当运用能力。其中B项表述有误。涉及“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这一表述内容的选段的论点是其开头的句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本段文字中,通过哲学家王阳明“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的事例,论述的不是“怀疑”,而是“格物”,因此不能作为选文论据。故选B。

4.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特点的理解辨析能力。经分析,A项表述有误。由“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可知,治学过程依次的顺序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因此A项表述的顺序不对。故选A。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一】(2020·内蒙古包头)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美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有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国为他们误认为美有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说》《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 有改动)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文章第①段论述“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②段“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③④⑤段分别论述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育,诗人和艺术家教给了我们更多的美,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概括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⑥段论述“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从而发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的呼吁。逐步总结概括即可。

2.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案】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本段内容中“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一句就是阐述“善”与“美”最高境界的。从这句话中可筛选出答案。

3.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一方面对比说明“我们”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从而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另一方面,也为第⑤段开头的句子:“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提供了道理依据。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4.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谈现实意义主要围绕“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展开阐述即可。可以从陶冶心性、培养品质等方面列举做法,再阐述其积极意义即可。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二】(2020·辽宁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该是明确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结合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可知作者在第②段明确提出的“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尚书》中的名言,论述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或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属于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性,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述的。二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或答:与第④段的首句相对应),所以不能互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解题方法:先看这两个段落与前面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从时间上、逻辑上等。由第④段“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其中“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是第③段谈的内容,“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是第④段谈的内容。本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同时“不仅……更……”属于意思上的递进关系,所以这两段是不能调换顺序的。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很反感,认为耽误学习。现在我明白了,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锻炼我的意志品质,以后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感悟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同时不要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注意语言通顺、有条理。如,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像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以前我都不屑一顾,认为学生就是好好学习,做劳动是浪费时间。今天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劳动的益处,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学习和休息对我来说固然重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劳动,既可以放松的身心,也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三】(2020·辽宁本溪)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提炼中心论点可以先看文章题目,再看开头,然后看结尾。文章的题目是“木秀于林,风必助之”,第④段的“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二者阐述的意思相同。据此推知,第①段最后一句:“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一句是将标题内容和第④段的特例演变为理论上的陈述,应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

【答案】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其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吸引读者,增强论述的趣味性;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本文开头引用三国(魏)李康的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与第(1)段后半部分“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同时,文章开头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俗语,增加了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参考示例一:前进只有一个理由,退缩却有千万个理由,当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点点流言蜚语又算得了什么?参考示例二: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参考示例三: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的能力。认真阅读第③段可知,横线前边主要分析“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的原因是“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横线后边以爱迪生、马云为例分析“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因此,横线上应该是能够概括爱迪生、马云事例的观点的句子,比如:生活中还是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不畏惧别人的流言蜚语,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可知,画线句子属于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磨刀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恰当使用事实论据的能力。其中B项表述有误。荆轲的事例主要表现的是知恩图报,勇敢无畏这一主旨。而本文观点是“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二者观点不一致,故选B。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四】(2020·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器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恶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答案】(1)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2)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3)干净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4)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找出几个分论点即可概括出来。根据第②段内容“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得出: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根据第③段内容“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得出: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根据第④段内容“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得出: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根据第⑤段内容“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得出: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然后综述即可。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2)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答案】(1)喧嚣是指炫耀自己的成就;(2)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干净与得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1)题,仔细阅读文本,根据上文内容分析。结合“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分析,喧嚣是指不谦虚,炫耀自己的成就。(2)题,仔细阅读第④段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这些语句的意思,概括“人活着的样子”的意思为: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的干净与得体。

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

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_________”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

【答案】举例 对比  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段文字是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具体论证分论点:先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根据“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和“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这两处语句分析,这是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再根据“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和“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这两处语句分析,这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两处文字分别是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分论点的。据此填空即可。

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心得:群众的力量是庞大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干净,那么我们国家自然会民风淳朴,政治清明,就像疫情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为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我们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答案不唯一,只要从文本找出一句感触较深的话,然后写出心得(感悟)即可。如文中“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这句话,给我带来的阅读心得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干净,那么我们国家自然会民风淳朴,政治清明。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五】(2020·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过来,我过去

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

②但是,        【甲】           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

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乙】         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

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

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其中C项表述有误。第7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道理论据,所以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道理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故选C。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华为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

A. 甲①    乙③        B. 甲①    乙④        C. 甲②    乙③        D. 甲②    乙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甲处应从①②句中选填一句,乙处应从③④句中选填一句。甲处:通过第1段“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和第2段“改变别人,谈何容易”,再加上前面的“但是”可知,甲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所以甲处填②句合适。乙处:第7段的观点“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重点是“改变自己”,在③④句两个例子中,华为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不会因客户利益主动“改变自己”;格力秉持“好空调,格力造”的理念,追求高品质产品就是主动“改变自己”;所以乙处填④句合适。故选D。

3.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句话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结合文章的论点去理解。“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文章的论点是“尝试改变自己”,结合论点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结合前两段内容,我们在做事情时,总想着改变别人,而这种情况多半不能实现,第3段提出论点,换个角度,“尝试改变自己”。为了论证这个论点,文章从“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三个分论点很好地阐释了“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



名师支招


议论文阅读常见考点及解题策略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第四,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特别提示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
(二)提取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这类文章,论点并不明显,需要自己归纳总结。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用判断的形式,任何疑问的不确定的词语都不能使观点鲜明;常用“××是×××”、“××不是××”的句式。

第二,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第三,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二、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技或道理论据。

(一)概括事实论据 

解题思路: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分析论据的作用

解题思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

(三)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1)补写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语言表述形式可用类似于概括事实论据的格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三、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明确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万无一失。

(二)论证方法的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题方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答题方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答题方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答题方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四、找出或概括与论点相关的观点。

解题思路:这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这类考题所在的文章基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然后归结。我们的答题指向基本可以确定在“分析问题”部分。具体操作如下:

(1)抓中心句,一般情况是在段首。有时中心句会出现在段尾

(2)抓设问句、关联词语、标志性词语、过渡句。

(3)对于题干中只是笼统提出“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这样的问题就要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五、理清论证思路,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主次、顺承、照应、对比等。

答题方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

六、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解题思路: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A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B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A解释词语的含义;B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3)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实战演练


【一】(2020·湖北咸宁)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直何必气壮

张勇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可以采用位置判断法来寻找论点或概括论点。论点常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中间。依据文题,通读全文,文章结尾处归纳了本文的观点:“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据此概括为“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故选D。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通读第②段,本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陶行知先生在批评这件事上,技术含量相当的高。与题干中“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这一表述相悖。故选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接着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第②、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④段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层进式结构。题干中“总分总结构”和“先提出观点”这样的表述语言不正确。故选A。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二】(2020·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宇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1.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第③段“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可知,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在未来有些可能要被刷下去,故“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表述错误。故选C。

2.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⑦段“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可知,要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棍,进而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不能一开始就扔掉语言文字,故“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表述错误。选B。

3.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⑨段“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可知,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得到的是“比较正确”的道理,而不是客观的道理。选C。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三】(2020·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

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他理解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情感浓郁甚于王羲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

⑧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的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耽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明代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魏晋风韵”,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而且在艺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得深究,也许赵孟頫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所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熟”,如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并非尖酸刻薄。这就是赵孟頫对“魏晋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

(选自2019年12月2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结合题目、开头、结尾以及文章中其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文章题目“‘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是个疑问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结合文章第一段“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可知,本段文字的论点是“魏晋风韵”难以超越。再从后文论述的内容分析,第②③段论证“魏晋风韵”形成原因,第四段到结尾,则用举例的方法论证后世无法超过的原因。故本文的中心论点即“魏晋风韵”难以超越。

2.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明代王世贞的话(名人名言)论证了“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研习时间最长,功夫最足”)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段文字引用了明代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的话,故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结合段首句“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可知,引用王世贞的话是为了证明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3.“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

【答案】后期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论证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③段“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可知,“魏晋风韵”难以超越的原因是:后期书家只注重审美,没有像魏晋书家一样自觉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

B.“二王”是魏晋书坛杰出代表,后世书家因种种局限难以超越他们。

C.苏轼认为,只要融入主观情感,恪守严谨法度,就能写出佳作。

D.选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内容的能力。结合第⑦段“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这些语句分析可知,苏轼非常重视主观情感的融入,认为这至关重要,并没有提到“恪守严谨法度”这一说法和表述,故选C。


关注公众号:部编版语文资源,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押题丨2021各类型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8  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2021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

——END——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并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点击下方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中考复习  即可获取资源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