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二)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资料(一)
专题06:文学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生死场》《牛车上》。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C.鲁迅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萧红与鲁迅先生是师生关系,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便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的。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闻一多因目睹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出自《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代表作品有《稽古录》《谏水记闻》等。
B.由司马光主持編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C.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D.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B.《说和做》结构严谨,开篇总领全文后,先表现闻一多“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一多“革命家的方面”,在上下两部分之间,用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的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使就学”。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桔红》等。
B.贝多芬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德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专门赞扬了他。
C.莫泊桑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着力刻画四位著名作家形象时,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四位作家。
D.《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振宁,1922年生,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出自臧克家的代表作《老马》。
C.萧红属于“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
D.《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纪传体通史。
7.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26 年间的史事。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
C.《老山界》一文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
D.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课文《黄河颂》是这首组诗的第二章。
8.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或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萧红是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前面写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后面写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文章衔接紧密、条理清楚。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中的孙权对吕蒙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然后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没有办法推辞。
9.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B.《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乐章前由朗诵做先导,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构成。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光未然,本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诗集《光未然诗存》,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10.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陆定一,江苏省无锡人,作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山界”是“越城岭”的土名,文题用土名,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B.《老山界)是--篇革命回忆录,文中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陆定一的小说《灯光》,由衷地赞叹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D.红军长征由1934年10月开始,经历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悟空的称呼很多,例如玉皇大帝授给他的官职是“弼马温”,唐僧收他为徒时为他取名“行者”,如来佛授给孙悟空的品职是“斗战胜佛”。
B.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小说刻画了祥子这一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平民形象。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见闻感受。
D.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充满爱心的人。
1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是南京名册上的第一号“赤匪”,刘少奇被称为红国总司令,贺龙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头子。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主人公对“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C.《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时候的作品,其中有一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的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所认识的老师。
E.《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知识渊博,勇敢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遇事沉着冷静。
1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杨绛,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心如意》《风絮》,小说《洗澡》,散文集《将饮茶》等。
B.钱钟书,字默存,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C.《干校六记》共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團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散文。
D.《老王》是一篇抒情性散文,收录在作者的散文集《杨绛散文集》中。
1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C.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立春结束。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生死场》《牛车上》为小说。
故选A。
2.B
【详解】
B.《烙印》是臧克家的诗集。
故选B。
3.B
【详解】
B.“断代体”错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故选B。
4.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D项,《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不是断代史。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B项表述错误,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作家。
6.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有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7.A
【详解】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故A错误,选A。
8.A
【详解】
A.《生死场》是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共有十七章节,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小说前十章,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踊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故选A。
9.C
【详解】
C.《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
10.C
【详解】
C.有误。小说《灯光》的作者是王愿坚,故选C。
11.B
【详解】
B.有误。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故选B。
12.AC
【详解】
A.毛泽东是南京名册上的第一号“赤匪”,毛泽东被称为红国总司令,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头子,故A错误;
C.虎妞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祥子的妻子,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长的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因此吓住了男人,成了没人敢娶的老姑娘。她是个办事的好手,有类似男人的爽快和利落。在和祥子的爱情纠葛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身上有很多阶级剥削的色彩,既有许多旧社会恶俗,也是社会的牺牲品,“人格独立,心灵强大”的评价不准确,故C错误;
故选AC。
13.D
【详解】
D.有误。《老王》属于记叙性散文。故选D。
14.D
【解析】
【详解】
D错误,“数九”是从冬至开始的,而不是立冬开始的。
专题07:信息提取与概括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感恩节前夕,某报社联合网站邀请网友参与“和父母的距离”的问卷小调查,共有数百位网友投票。调查显示,有7成以上网友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1000公里以上的有1/4。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父母,他们大多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宁市空巢老人约8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对他们来说,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材料三:天猫对11月22日至11月28日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类感恩节产品的消费数据统计,做了排行。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以购买感恩节类产品总体金额最高,排行“最舍得给妈妈花钱”省份前三。材料四:初三学生李平与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饥饿中得到一位陌生人施舍的一顿饭,竟然双膝下跪。这位陌生人问清了缘由,说:“还是回去给你父母亲下跪吧,至少他们已给了你十五年的饭吃。”(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2)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研读材料四,假如你是李平,回家后,你会怎么对父母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2.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②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3.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4.请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网上最初评分尚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①当中,_______。(注)①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箱的读者、电视的观众等。(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客,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被世人学习并传承。(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2)根据材料三,说说书信被世人学习并传承的原因。(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5.综合实践。(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2)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6.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七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1)请依据以上二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 | |
| | 鄂西山区秀丽的风景引来凤凰,从此,这里人才辈出,美丽的传说诞生了一个梦幻般的县城名。 |
| |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其名字还成为城市名称,使人永记于心。 |
| | 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汉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北岸,故得名。 |
7.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句。(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材料三)近年来,黄河沿岸向黄河里排放的工业废水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2005年黄河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叫“一碗水,半碗污”。8.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追忆杨绛先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下面的新闻,为其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姜潇 施雨岑)记者25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岳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逝世。(2)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补写几句议论性的文字。人们熟知杨绛先生,直接来源于其在文学界的地位,作为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用几近百年的时间,演绎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涵养,用一部部作品、一篇篇文章,把国事、家事娓娓道来。 某班开展了“走近墨香书法”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五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材料二)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书法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法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材料三)以下是三幅不同字体、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楷书
王羲之行书
张旭草书(材料四)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材料五)5月1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名单,漳州市成绩喜人,选送的毛笔书法作品中有10件获得一等奖,占全省该类书法一等奖获奖总数的25%。本次活动,极大调动了我市师生研习书法的热情。9.(1)在材料一~材料四中,不符合“走近墨香书法”这一主题的一则材料是________。(2)请概括材料一~材料四中符合“走近墨香书法”这一主题的材料的主要信息。10.材料五是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参考答案1.(1)不少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父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精神上很孤独。(2)向父母表达孝心不在于花费多少金钱,而重在心意,应该多陪伴,多交流。(3)示例:我会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为点小事离家出走。离开你们的日子,我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迷失了方向。我再也不会这样了,永远不会离开这个温暖的港湾。”【详解】(1)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作答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中心内容,根据材料一“有7成以上网友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1000公里以上的有1/4。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父母,他们大多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分析得出:孩子大多都因为工作离父母比较远,陪父母的时间很少。根据材料二“目前南宁市空巢老人约8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分析,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然后综述即可。(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材料二“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材料三“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类感恩节产品”等分析,围绕材料“为父母买礼物”的主题,阐述对这件事的看法(父母缺少的不是礼物,是孝心,是儿女的陪伴)即可。(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有称谓(称呼),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父母原谅,叙说自己在外的感受和对“家”的重新认识。注意题中的要求:运用用修辞手法。示例: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你们养育我这么多年,我竟然不知感恩。离开你们的日子,我就像迷雾中的航船,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我以后不会再让你们失望了,请相信我!2.(1)示例:读书、好学、少年有志、沉醉、童趣等。(符合画面主题即可)(2)示例:画面上有两个读书的牧童,小男孩戴着斗笠,骑在牛背上津津有味地读书;小女孩将牛绳拴在旁边,自己坐在草地上,聚精会神地读书。【详解】(1)仔细观察图画,可以发现图画中有两头牛,两个孩童。两头牛健壮强劲,并排前行的牛儿两两相望,好似相对而言;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沉浸在手中书的世界里,走在牛儿前面的一个牧童同样读着手中的书。综合图画,我们可以从孩童好学上进角度畅谈主题,也可以从童心童趣入手阐述。(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画,并用连贯流畅的语言描绘下来。如:画面上有两头健壮的牛儿,它们并排前行,相对话语;两个牧童,一个坐在牛背上,一个牵着牛绳走在前面,两个牧童都沉浸在各自手中书的世界里。答案不唯一。3.(1)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2)示例:①少上网,多读书;②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结论。阅读材料,从“增加0.38 本”“增加0.13本”这两个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阅读时要读懂材料,准确提取材料的有关信息;建议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如: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开展关于读书重要意义的宣传活动等。答案是多元的。4.(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2)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着遥远的文化。(3)读书给我们感恩的力量,《繁星·春水》中作者满含深情的歌颂母爱,将自己比作鸟儿,表达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幸福,让我感到母爱的力量,让我知道要感恩父母。【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要求学生通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容,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最后归纳概括,语言简洁准确。根据材料一表述的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要介绍的是《见字如面》收看观众的情况,“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说明观看者众多,那么“而”要表现的则是出人意料的结果,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见,收看者大多为年轻人,将这一主要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句表述出来:24至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2)补写句子的关键是认真研究分析划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要补写的内容,注意句式要一致,语意要连贯。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能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客,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被世人学习并传承”,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结合名著知识谈阅读体会的能力。这类题型,可结合自己熟悉的一个名著来解答,注意掌握名著的有关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注意体现出自己阅读的收获。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5.(1)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2)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提炼概括能力。解答文字信息提取类题目,要抓住所给材料核心内容,根据题目要求,保留核心信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美丽中国”,有针对性地回答。(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是一道标准的劝说类题目。作答时,先是称呼,然后表明小明的看法,不赞成放这么多的烟花,接着围绕环境保护,还有更多的方式来表示孝顺等表述理由。最后向父亲提出希望即可,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6.(1)规范地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美化地名。(2)历史人物(或人名、名人、人物)。【详解】(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信息提取。根据文中的“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可知地名普查有助于地名规范;地名普查可以编纂工具书、导航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可知,地名普查还可以美化地名。(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根据表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其名字还成为城市名称,使人永记于心。”,联系此地的地名“中山市”,可知“中山”两字来自孙中山的名字,所以空白处可填入名人、人名等。7.(1)示例:心系黄河,共建家园!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保护水资源,不要让母亲河哭泣!(2)示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示例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黄河水质越来越差,治理黄河的任务越来越重。(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清澈秀丽,后来变得浑浊,近年污染严重。)【详解】(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须紧扣主题。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写法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追寻母亲河”来写标语。如,心系黄河,共建家园!保护母亲,保护黄河;为了母亲的美丽,请保护黄河。(2)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掌握。要求默写出与黄河有关的诗句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材料一,表述古代黄河水质好,山清水秀;材料二,指出古人已注重河的治理,认识到黄河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材料三,介绍近年来,黄河受污染的严重情况。由此可得出结论:黄河水质越来越差,治理黄河迫在眉睫。8.(1)示例:杨绛先生走了(2)示例:平平淡淡的文字,传递着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温暖着越来越多的心灵。【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闻的概括和整合的能力。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最精炼概括,它包含的要点有: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因此,这段消息可以概括出主要内容来:杨绛先生逝世。(2)本题考查句子续写。要求限制了续写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因此,这个题可以就杨绛先生的成就、为人等做出评价,也可以就“杨绛先生逝世”表达自己的悼念、敬重之情。如:先生从不把时间花费在无谓的应酬上,在这个人与人看似越来越密切联系的社会上,是多么难得的可贵啊!再如:先生生活俭朴,治学严谨,显示了一代学者对做人、对学问研究的大家风范。 9.(1)材料四(2)汉字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汉字书法字体多样,风格各异。10.漳州市在“墨香书法展示”活动中成绩喜人。【解析】9.(1)此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分析四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四讲的是成语的文化价值,与“走近墨香书法”这一主题不相符。(2)此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答题时,要紧扣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取关键词,然后准确、精炼的概括主要内容。由第(1)小题可知材料四不符合“走近墨香书法”这一主题,所以本小题应概括材料一~材料三的主要信息。由材料一“汉字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汉字书法字体多样,风格各异”可得出汉字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由材料二的中心句“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可得出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由材料三的书法作品可得出汉字书法字体多样,风格各异。10.此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答题思路为:第一步找导语(即总说段);第二步从导语中找中心句;第三步从中心句中找关键词语;第四步将关键词语整合成答案。分析这则新闻可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名单,漳州市成绩喜人”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提炼关键词语,可将新闻的标题拟写为:漳州市在“墨香书法展示”活动中成绩喜人。
专题08:课文理解检测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亮寻求宝藏。……闻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草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向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节选自或克家《说与做》,有删改)1.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2.结合全文,写出下列句子中“说”的含义(1)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2)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的表达作用。(2)如果把文中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改为“他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回忆鲁迅先生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了。⑥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⑦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⑨“轻一点走,轻一点走。”⑩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⑪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⑫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5.作者为什么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细节?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④“不要掉队呀!”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⑥“我们顶着天啦!”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⑩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⑪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⑫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6.第②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段写景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8.阅读选文④一⑥段,把文中的语气词抄录下来,结合语境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9.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自选角度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1)我无时无到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大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深夜蒙古狗的嘷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谰语,原野上怪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10.作者在这段话里列举了大量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有人说这里列举的景色、物产太多了,有些啰嗦,你认为呢?11.根据提示,揣摩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从句式特点角度)(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从加点词语角度)1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到后来又说“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王(节选)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似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辟,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带骼上蝴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⑤他只说:“我不吃。”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此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掉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数,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慢慢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⑪“早埋了。”⑫“呀,他什么时候…”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⑭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13.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_______)和(_______)两个字概括。14.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第①段“镶嵌”一词原意是(_____),此处有何表达效果?(_____)15.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16.“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17.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作”?18.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阿长与山海经》(节选)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20.“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21.“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2.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参考答案1.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2.(1)不动不响,无声无闻钻研学问(2)对反对派的揭露和斥责3.(1)“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敬仰之情。(2)选文结尾句式短促,语调高亢,节奏分明,艺术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人格,言简意赅,有冲击力,而改句就没有这种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要浏览语段,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概括。从“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草的一张政治传单!”可概括为:起草政治传单。从“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可概括为:群众大会演说。从“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可概括为:参加游行示威。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要浏览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词语的言外之意,简洁准确表述。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表现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毫不张扬的性格,他并没有先“说”,这里的“说”指闻一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钻研学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这里的“说”指对反对派的揭露和斥责。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1)“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细节描写,也是对闻一多的神态描写,表现出闻一多作为革命者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扬与敬仰之情。(2)选文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艺术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表达作者对闻一多先生伟大精神的钦佩和赞扬,句式短促,语调高亢,节奏分明,言简意赅,而改句就没有这种效果。 4.鲁迅先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陪客人上;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开始写作直到清晨;家人很小心怕打扰鲁迅先生休息。5.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暗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开始写作,直到清晨才入睡,同时体现出家人对鲁迅先生的写作工作的认同与尊重,从侧面反映了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精神。【分析】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文章第①段的“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可概括出,鲁迅先生花大量的时间陪客人;从②段的“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③段的“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直到⑦段的“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可概括出,鲁迅先生从下半夜开始写作直到清晨;从⑧——⑨段的“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到⑫段的“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可概括出,家人小心翼翼,不打扰鲁迅先生休息。5.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第⑨段中“轻一点走,轻一点走”这一细节,是提醒海婴不要打扰鲁迅先生睡觉,因为“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表明他又工作了一个夜晚;表现家人对鲁迅先生作息不同的体谅,对他写作的认同与尊重;从而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工作忘我精神。 6. 从山脚向上望, 从半山腰向上、向下看, 曲折迂回, 陡峭险峻 7.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8.“呀”“呀”“啦”,写出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9.示例:本句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联想,渲染了山中的寂静,同时也表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心理。【分析】
6.阅读文本,根据第②段“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可以看出,观察点为从山脚向上望,突出山势迂回曲折的特点;根据第⑧段“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可以看出,观察点为从半山腰向上、向下看,表现了山脉陡峭险峻的特点。7.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选文叙写的主要人物是红军战士;时间为夜晚;地点是老山界的山道上;事件是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据此可以概括。8.选文④一⑥段是对红军的语言描写,其中包含了诸多叹词“呀”“啦”,写出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的情景,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9.本题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将耳中听到的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野马奔驰、山泉呜咽以及波涛澎湃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四个“像……”,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将耳中听到的无形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体现出深夜的安静,以此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情怀与大无畏精神。 10.并不啰嗦,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11.(1)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2)“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欢笑早已死去,现实留下的只是悲愤和凄苦。“埋葬”一词准确写出了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12.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期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改为第二人称“你”,便于直接抒情,使情感抒发得更加直接、迫切、强烈。【分析】10.作者这样安排并不啰嗦,作者在文中罗列了大量东北特有的景色与物产,表现了东北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联系作者远离家乡的写背景,还包含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思念之意。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根据“无时无刻不”可知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无时无刻不”的意思是每一个时刻都。我每一个时刻都会听到家乡呼唤的的名字,呼唤的回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双重否定句,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加的强烈。(2)“埋葬”本义为掩埋尸体。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在句中表示我的那些欢笑已经死去,已经没有了,留下的只有忧伤与痛苦。联系日军侵入东北的写作背景可知,这个词语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因为故乡在遭受日军的蹂躏而产生的沉重与悲愤。12.本题考查赏析人称的变化。本文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此时作者刚刚起笔,感情还比较平稳淡定,但随着文本的展开,回忆的深入,作者的感情越来越强烈。后来改为第二人称“你”,仿佛是与家乡直接对话,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使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家乡的同情,对于日军的仇恨抒发得更加直接,更加迫切。 13. 苦 善 14. 外貌(肖像) 语言(对话) 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 此处充分(夸张)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 15.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兽良、知报恩图报。16.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17.(1)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2)“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8.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表述可以不同,合题意,有道理即可)【分析】1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1)结合选段第一段“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辟,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第九段“那直慢慢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等内容可知,老王有一只眼睛瞎了,生的病严重,可判断老王的生活非常的苦,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苦。(2)结合第三段“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可知,老王在生了重病的时候,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想着来“我”家给“我”们送当时比较珍贵的香油和鸡蛋,看出老王的善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品行:善。1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词语赏析。(1)答题思路:结合题干“主要”可知,指选段中运用的比较多和比较重要的描写方法。结合第一段“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似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辟,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带骼上蝴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知,第一段整段描写了老王的脸色、身体情况,是主要的描写方法,可判断主要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结合第一段、第四段到第七段、第十到第十三段可知,这里对“我”和老王、“我”和老李的对话进行描写,可判断选段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2)词语赏析题答题思路:本义——语境义——效果。本义。镶嵌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语境义。这里指“我”看到老王时觉得他好似是整个人直僵僵地嵌入在门框里。效果。老王当然不可能嵌入门框,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写出了“我”当时所见的老王的身体状况,“直僵僵”二字写出了老王身体的僵硬、没有生气,门框并不厚,“我”觉得老王好似嵌入门框一般,是因为老王很瘦,这个词写出了老王的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人物形象。(1)内容分析。结合《老王》的原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可知,“我”们一家在生活上、心灵上关心老王,老王感觉受到了关怀和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很感激,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2)人物形象。结合选段第三段“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可知,面对“我”们一家的关心和帮助,老王总是想着法的来回报,在他自己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送来了当时比较珍贵和稀少的鸡蛋和香油,表现了老王淳厚兽良、知报恩图报。1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可知,有关键词“在我记忆里数不完”,不是真的记不清楚、数不清楚,而是记忆里的一种感觉,结合第十五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可知,这些鸡蛋和香油里寄托着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的谢意,这谢意是没有办法数完的,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一段“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辟,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带骼上蝴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第七段“我知道,我知道 --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可知,“我”一家虽然受到了冲击,处境不好,但是比起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在身体上是健全的,在经济上更宽裕一些,所以比起老王,“我”们一家更幸运。同时,“我”们一家落难,但是一家人互相关心,还受到老王的关心和爱护,而老王身边没有亲人的关心照顾,对比老王,自然感觉幸运。“我”自己身处困境之中,但是对老王的处境还是能够涌起同情之心,不因为自己的境遇而改变内心,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2)结合第九段“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数,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第十五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可知,老王在临死前特意送来了鸡蛋和香油给“我”一家,表现出对“我”一家的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而在与老王的最后一次会面中,“我”并没有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谢意,感觉自己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思路:老王是一个善良、淳朴、知恩图报、处境悲惨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关心、照顾,还有尊重、理解,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围绕这些内容谈。示例:遇到老王这样的人,我要表现我对他的尊重,不可轻视,亦不可怜悯,他是一个努力生活的人,应该获得尊重和平等对待。同时要在生活和内心上尽可能地关心、照顾他,给予他一些帮助,态度要诚恳,也要友好地接受他的善意和回馈,能够平等地接受对方的回馈,才能平等相处。 19.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她善良的性格特点。20.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21.抒情。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感激、尊敬之情。22.A【分析】19.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把握。根据“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得出原因:我的念念不忘和阿长对“我”的关心。结合下文“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表现出阿长善良的特点。20.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把握。结合上文“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得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2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与情感分析。阅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分析,是一个情感强烈的祈使句,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深情赞美与感激之情。22.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错。原文说“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说明阿长没怎么读过书。从“三哼经”可以看出长妈妈没有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能买到山海经,可以想象她再买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所以说这一句并不是表达她的无知,而是刻画她热心善良的一面。故选A。
专题09: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两弹”元勋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乙)“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节选自杨振宁《邓稼先》)1.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段的主要内容,谈谈你从中认识的邓稼先。2.(甲)段的自然段长短相接。你觉得这样的结构对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3.请赏析(乙)段中运用“引用”或“排比”手法的文句。(任选一种即可)4.请你仿照选文中“我不能走”这一小标题,为下面三则链接材料加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材料一:(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想以最优厚的待遇留住他。8月20日,邓稼先获得学位仅九天,就与众多的爱国专家学者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向祖国母亲的怀抱。28年隐姓埋名,缔造了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大厦。材料二:(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所以,从1950年开始,钱学森返回祖国的路途历经磨难。1955年9月17日,历经五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又经过十年造成导弹、原子弹。材料三:(勇挑重担 甘为人梯)1946年,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他早已是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却在1948年选择回国,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主要从事科学组织工作,为别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1)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5.你认为第5段中的“纯”字代表着什么品质?6.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7.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8.语段中第7、8段中都使用了“竟”,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请你根据课文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爆破大王”杨根思邱冰清①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手抱炸药包、怒视敌方的雕塑巍然挺立。②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③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④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⑤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部队正面抗击,指挥部队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⑥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⑦“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振聋发聩的战斗誓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⑧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唐鹏飞介绍,当前陵园正在参与网络祭扫平台的建设工作,未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同时,陵园正广泛搜集杨根思烈士的遗物,丰富展陈内容。⑨“我们要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的窗口优势,担当红色使命,宣讲红色故事。”唐鹏飞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0.选文主要写杨根思的事迹,为什么开头要从杨根思陵园写起?11.选文第③段至第⑤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与课文比较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点?(请写出其中一点)12.文章第⑦段引用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有什么作用?13.选文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灭的星辰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断炊了。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进入草地第七天了。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14.“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15.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16.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1)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2)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17.“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非文学文本阅读《一本好书》经典新读:《骆驼祥子》见青年奋斗指南《一本好书》第二季第二期的书目,仍是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告别上一期《红岩》群像式英雄的叙事之后,第二期的《一本好书》开始落点于个人的视角,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一个底层小人物奋力为生活拼搏,却最终希望破灭的故事。相信说到这里,已经有不少人猜到——这不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吗?《骆驼祥子》却永远活在读者心中作为中国当代大师级小说家,老舍先生的文学成就是公认的。而《骆驼祥子》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长盛不衰,也是因为老舍先生深厚的功力。哪怕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洋车夫,你也能透过老舍的笔墨,看清他脸上的褶皱,手心的茧子与内心的惆怅。《骆驼祥子》的经典性,使得外界对它的解读从未间断。描述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用祥子来象征旧社会劳苦大众,是对《骆驼祥子》主旨最普遍的一种解析。除此之外呢?一贯勤劳与要强的祥子,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一心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相信靠着个人奋斗,一步步终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从进入北平,再到一路打拼,老舍先生是带着个人主义视角去描写祥子的个人奋斗与成长。他对祥子的一切变化都刻画得入情入理,用一双犀利之眼去体察人、描写人、关怀人,而这,也恰恰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可见,对于一部经典作品而言,多元性的解读往往会带来更多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一本好书》会如何诠释他们眼中的《骆驼祥子》呢,或许观众在看完这一期《一本好书》后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个体价值实现的道路上,你我皆是“祥子”祥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最有名的拉车夫形象之一。虽为农民出生,没有受过教育,但祥子清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反正自己年轻,身体壮,有革命本钱,无家庭负担,与如今赤手空拳来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他坚信城市是勤奋者的天堂,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与祥子一样,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身怀梦想。乍一听热血奋进,但偏偏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处处都要披荆斩棘。这种个人奋斗的一致性,让《骆驼祥子》与年轻人之间形成互文的现实观照,足以体现出《一本好书》选取书目的用心。可见除了经典本身的属性以外,如何引发当下阅读者的共鸣与价值收获,才是《一本好书》选书的初衷。为观众选好书,“试”好书,拉近大家与阅读的距离,让书与大众真正发生碰撞与勾连,也正是“大众阅读的试衣间”的价值所在。《骆驼祥子》的经典远不只限于对旧社会的抨击,它真正发光的内核是在于个人奋斗史的刻画。这种个人命运的普遍性共振,正是来自于老舍先生的文字力道。(选自环球网,有删改)18.《一本好书》是由腾讯视频的一档场景式读书节目,通过演员的演绎,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情节和情感。请联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认为节目组选择《骆驼祥子》进行改编演绎的理由。19.文中说“他相信靠着个人奋斗,一步步终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祥子奋斗的过程,经历了怎样的三起三落,试着完成下面思维导读。
20.加点的“大众阅读的试衣间”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1.《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在采访里表示,读书这件事不止是为了获取知识,其核心价值更在于汲取全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精华,实现滋养个体生命成长的目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阅读《骆驼祥子》的收获。22.暑假期间,小明跟小兰就阅读《骆驼祥子》和《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一番讨论。请根据你自己的阅读经验,将对话补充完整。小明:我觉得《骆驼祥子》和《红星照耀中国》虽然文体不同,但有共通之处。《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的目标是______;而《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长征的目的是:______二者的行动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说到底都是为了生存。小兰:对。《骆驼祥子》前期祥子为了自己的目标真的做到了刻苦耐劳;而红军长征中______和____这样的情节也体现出红军不怕死,不服输,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我觉得这里也有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回忆齐白石先生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选文有改动)23.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24.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5.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26.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甲】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乙】简述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典型事迹。邓稼先是把一生贡献给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两弹’元勋”。2.示例一:列举两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用独句成段,然后接着评论这些日子的历史作用,在议论中抒情。示例二:叙述邓稼先生病的段落较长,紧接的评论很短,有力地概论人物形象和精神。作用:该文段中各自然段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加之语言精练,使文章表述很有气势,铿锵有力,令读者震撼。3.“引用”示例一:该文段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说明他工作条件极端艰苦,从而衬托他研制核武器的伟大成就。“引用”示例二:引用“五四时代歌词”,说明邓稼先正是典型的中国男儿,改变国家任人宰割的命运,实现了祖辈梦想。“排比”示例:“‘粗估’参数”一段,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较短篇幅中尽量多地罗列邓稼先工作的复杂情况,指出他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设想他工作的艰难,表达作者的关心和怜惜。4.标题示例一:“我们要回家” 标题示例二:“我们回来了”理由:三则材料都写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坚持回国,在各自领域建立卓越成就的内容。【详解】1.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甲文段所写的人物是邓稼先,先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乙文段,所写的人物是邓稼先,先引用《吊古战场文》,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恶劣、艰苦,再写他工作内容、典型事迹,高度赞扬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守,表现他的执着和勇敢。第二问是谈对邓稼先的认识。结合甲文“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可理解为: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2.考查对长短段相间特点的理解。第③段“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④段“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独立成段,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及这两个事例的重要性,第⑤段“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加以评论,指出“两弹”研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第⑦段运用一长段,写邓稼先在生病期间仍坚持工作,第⑧段是评述,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段落长短错落,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在句式的变换中增强表现力,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很有气势。使文章很有感染力,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考查对“引用”和“排比”手法的理解。甲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在极其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不懈的努力,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奋战,侧面突出他为国家不辞辛苦的品质。乙文“‘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一组排比句,是邓稼先工作的剪影,工作极其复杂,危险性极大,让我们见识了邓稼先的超拔胆识。排比修辞的巧妙运用,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体现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才能胆识的深深敬佩,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关怀与担忧。4.考查拟写题目。题目要求根据“我不能走”仿照拟写。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写美国想以最优厚的待遇留住邓稼先,但邓稼先义无反顾回国;材料二写钱学森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材料三写钱三强选择回国,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三人都在国外有很高的威望,能力极强,但都放弃优厚的待遇,拒绝留下,选择回国。可拟写为: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去。 5.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6.说服两派群众,继续研究并制成氢弹;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7.他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8.“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9.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分析】5.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纯”字代表了邓稼先的品格,解题时从文中去筛选能体现他品格的语句就可找出答案。根据第五段中的“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可知:他“纯”在朴质。根据“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可知:他“纯”在忠厚。根据“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可知:他“纯”在无私。根据“他没有小心眼儿”和第六段中的“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可知:他“纯”在没有杂念。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七段中的“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可知:写邓稼先说服两派群众,继续研究并制成氢弹。根据第八段中的“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可知:写邓稼先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从两个“竟”可知,这两件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做成的事,他居然做成功了,印证了第六段中的“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了邓稼先朴实无私的崇高品格。7.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三段中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和第四段中的“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可知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他的锋芒毕露与邓稼先质朴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强调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肯定与赞美。8.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竟”是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的意思。在第七段和第八段中表现的是作者完全没有想到邓稼先可以做到这两件事,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钦佩之情。邓稼先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的人。这两件事再次突出了邓稼先无私质朴的品格。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第一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与“和”,“和”就是和谐,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邓稼先质朴无私,为的就是与他人能和谐相处,共同完成党和人民将会的任务,他的高尚品格正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字,他汲取了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变成了自己的品格。第二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宗旨和奋斗方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醉心于科学研究,努力说服不同政见的两派工作,为了数据不惜以身涉险,这些都是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定。所以说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10.由杨根思陵园起笔,为的是引出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的追忆。11.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与牺牲的经过。示例:都通过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凸显志愿军的英勇。12.揭示了英雄杨根思的战斗精神和与敌拼杀的精神动力,也鼓舞了一代代人砥砺前行。13.不多余。这样写,一方面与文章开头呼应;一方面表明杨根思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分析】10.考查分析语段作用。首段介绍了杨根思陵园的位置,纪念的人物,还介绍了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的雕塑,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于杨根思烈士的成长经历与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的回忆。11.考查比较阅读。本文第三、四段介绍的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的经过。第五段介绍的是他牺牲的经过。本文与课文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敌我双方数量的对比,来强调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情。本文中,美军参与进攻的有两个连的兵力,我军只有一个排,而且“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战斗进行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课文中,在书堂站战斗中,我军只有先头部队的一个连(三连),而敌军却是“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人数的悬殊对比,凸显了我军战士的英勇。1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三个“不相信”是杨根思烈士的战斗誓言,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能完成所有的任务,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能战胜所有的敌人。这句战斗誓言,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与敌人拼杀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联系“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可知,他的这句战斗誓言,还为后来者带来前进的力量,鼓舞他们砥砺前行。13.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表现了杨根思烈士的精神将以杨根思烈士陵园为载体,激励着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砥砺前行。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对于陵园发展的介绍,与第一段中对于陵园的介绍前后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4.迷蒙的草地,寒雾笼罩,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没有道路可走。写出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15.主席。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平时攒下的青稞饼;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自己艰难地走着;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16.(1)神态、动作、语言描写。(2)心理、动作、外貌描写。17.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分析】1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可知,“神奇的土地”指的是寒雾迷蒙、视野迷蒙、泥潭密布的草地。表现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暗示“他”是主席。1)结合“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 结合“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归纳答案: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2)结合“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归纳答案: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自己艰难地走着;3)结合“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可见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由以上内容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1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1)“眉梢颤抖了一下”,是神态描写;“掏出、分塞”是动作描写;“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是语言描写。(2)“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是心理描写;“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是动作描写;“红丝的双眼” 是外貌描写;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夜”既是实写,也有象征意义。“夜”象征着行军的困难和中国革命的艰难。“闪烁的星辰”象征着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牲的人,他们的精神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18.①《骆驼祥子》本身的经典性(老舍的刻画入情入理,用一双犀利之眼去体察人、描写人、关怀人,体现了作品的价值)②祥子的形象能引发当下阅读者的共鸣与价值收获。19.①连人带车被抓去当壮丁②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骗走③虎妞出钱给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20.“试衣间”本是商店里给顾客试穿衣服的地方,“大众阅读的试衣间”是指给大众提供的试读书本的地方。用在这里强调了《一本好书》节目能够拉近大家与阅读的距离,让书与大众真正发生碰撞与勾连。21.答案示例:①《骆驼祥子》一书,详细的记录了辛勤朴实的祥子,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书中祥子刚一登场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那时的祥子做事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凭借自己的汗水与努力,攒下了银元,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洋车。他这种认真要强的态度,坚毅不拔的品格,是我应该学习的。②全书自始至终,祥子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购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为了这个目标,祥子浑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虽然小说最后祥子还是失去奋斗的目标,堕落了下去。但前期这种树立目标就决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③祥子从一个乐观积极的青年,一步一步沦为社会的蛀虫。祥子的堕落,是因为他屡次与命运抗争,都以失败告终,看不到希望所在,进而绝望的结果。这从反面给了我启示:一个人,必须学会掌控自己的未来,必须学会反抗。22. 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保存实力 夺泸定桥 过草地 【分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最后一部分的“可见除了经典本身的属性以外,如何引发当下阅读者的共鸣与价值收获,才是《一本好书》选书的初衷”可找到本题答案。19.本题考查对《骆驼祥子》的内容把握。祥子的三起三落分别是: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试衣间”的本义商店里给顾客试穿衣服的地方,在本文中,“大众阅读的试衣间”指的是给大众提供试读书本的地方,即《一本好书》节目,它的作用就在于“为观众选好书,‘试’好书,拉近大家与阅读的距离,让书与大众真正发生碰撞与勾连”。
21.本题考查阅读《骆驼祥子》的收获。《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他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但连遭生活的打击后,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最后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结合对《骆驼祥子》的了解谈出自己的启示。
示例:我非常喜欢骆驼祥子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重要的是书中的人物和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剥削,也让我们更加真心今天这个来之不易的美好社会,让我们学会身在幸福珍惜幸福,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素养。同时,现实总是与祥子的理想过意不去,现实的残酷最终使他的理想灰飞烟灭,甚至连他也不成人样。其实,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他这一路上起起落落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弃拼搏,放弃理想,也想和别的车夫一样过得腐败,但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励自己站起来,一次次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了命的向前,因此我从他的身上也学会了遇到问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奋斗下去。2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骆驼祥子》: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然而,经历了三起三落,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祥子堕落为“城市垃圾”。《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红军坚持作战,组织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历时两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爬雪山、过草地,都体现了红军不怕死,不服输,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23.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就是表现自己。24.①齐白石先生重情义。②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③齐白石先生的朴素。25.(1)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写出小兔画得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时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26.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②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第一段“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的暗示可知,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唱戏要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2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仔细阅读④⑤⑥三段,通过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第④段表现齐白石先生重情义;第⑤表现齐白石先生待人宽厚,宽严相济;第⑥段表现齐白石先生的朴素。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句①运用反复修辞,强调小兔画得逼真有神,突出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句②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齐白石画中桃子的生动逼真,又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26.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情节和内容,分析写作手法。首先,本文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其次,选材角度丰富,包括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内容,体现出齐老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的身份职业转换;再次,选材真实,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 ● 这篇文章值得转到圈子里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