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三锋”:舌锋、笔锋、剑锋

陈道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古人有“三锋”之论,即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韩诗外传》卷七云:“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舌锋、笔锋皆不战而战,伐交也。孙兵曾经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十政攻城。”

春秋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烛之武以言绛退秦帅。时,晋秦两大国联合夹攻弱小的郑国。晋军屯驻函陵(今河南新郑北)秦军进逼汜水(河南汜水),眼看郑国危在旦夕,郑国派使臣烛之武夜见秦穆公。烛之武凭着多年外交斗争经验,从五个方面阐述秦联晋攻打郑国的失策:首先,路途遥远,不易成功;其次,来郑实际上扩大了晋国的疆域,秦的邻国晋的实力强了,也就等于秦国的势力削弱了;再次,假如保全了郑国,秦国的使者来往经过这里,郑国可提供食宿,解忧排难,这对秦国的利而无害;第四,您秦穆公曾对惠公有过好处,他答应用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并没有兑现承诺,反倒曾修筑工事防备您;第五,晋国也没有满足的时候,待它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去侵害秦国。总之,损害秦国来增强晋国,利害得失,您秦穆公权衡一下轻重吧!烛之武一席话,动摇了秦穆公的决心,立刻同郑国订立了盟约,亲领大军回国了。晋国见秦国撤退,也只好放弃攻郑计划,撤退了。此战得利于舌锋。

又,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奉刘邦之命率领二十万大军,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东南)击败赵国军队后,打算乘战胜之威继续北进攻取燕国,为此,向原赵国谋臣李左车征求破燕之策。李左车认为,汉军经过数战已经疲劳,如果单凭军事力量攻燕城池,恐对汉军不利,不如休兵蓄锐,安抚赵国,等得民心,摆出北攻燕国的姿势,之后派一辩士前往燕国宣扬汉军声威,并晓之以利害,迫其不战而降。韩信纳此计而行,燕国果然投降。此战又是得利于舌锋。

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人盘庚《甘哲》以善辩打出替天行道旗号,而后去号令天下,苏秦游说六国,他的对手张仪游说秦国,靠三寸不烂之舌打破六国之盟。墨子说楚于而救宋国,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这些舌锋不战之战,屈人之兵的利器。

笔锋,则依笔伐战,千均之笔立起千万之兵,击之于敌而胜。刘勰《文心雕龙·缴稿》文中提出:奉承天子的辞令,计伐有罪的人,不光杀敌需要过到果敢坚毅,而且也要用厉害的檄文为军事服务。使军事行动的声威像强风袭击一样有力,气魄好似慧星扫过一样有势;振奋激发我军的愤怒,统统集中到计伐的罪人身上;用事实说明已到严惩敌人罪恶的时候,揭露敌人的罪恶;动摇为奸作恶者的胆量,稳定顺从者的决心;使敌人百尺之长的战车,被咫尺的檄书摧毁挫败;万垛坚固的城墙,被一纸檄文颠覆毁坠。历史上以刀笔为战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隗嚣声讨王莽的檄文《移檄告郡国》、钟会的《檄蜀文》、桓温的《檄胡文》、骆宾王声讨武则天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而舌锋、笔锋在军队另外的作用《兵经言》、《百战奇法·书战》中都做了别致的论述,不仅给为将者拓宽了舌锋、笔锋的作用,也很值得为将之人深思,做以种种的防范。

舌锋与笔锋,通常应是先舌锋之后笔锋,也或两者同时进行,无论怎么说两者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即是“上兵伐谋”的两种具体的方法。此两种时常依附有强大的军队为威摄力,但若两种仍不能达到屈人之兵的目的也就兴好会诸于剑锋了。

剑锋,实之为刀兵相见的琥事,是智者所不为下策之下策,但也是能达到胜敌的重要方法,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十分之多,这里不多计较。

推荐阅读:

感恩生命中有关键时拉你一把的贵人

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霍金都以中国文化为他日常的灵感泉源

远离让你直觉感到不舒服的人

空之无物,方享得自在!

亡人还债(六个小故事)

对照这九个字看过去,一个人资质优劣与否基本了然

嵇康最后的绝响《广陵散》果真得自鬼灵所授?

读孙思邈养生铭才知养生如此简单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什么“顿悟成佛”,假的! 

莫自欺欺人,建寺布施不是功德 

读懂《予学》,距离成功再近十步


☆ 作者简介: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



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从公众订阅号JSWDG8➟京都闻道阁➟投稿方法,直接发送至本平台;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