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叫“招娣”的女孩用一生与自己和解

读者人物 2022-09-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她刊 Author 她姐


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重男轻女及其衍生的创伤,是大多数女性必然经历的一种痛。而这种痛,要用一生的眼泪和笑容来治愈。

即便是家中集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女,也依然难以绕过头顶的这片乌云。

女性很多很多遭遇,跟个人的努力没有本质的关系。

屏幕前我们的个体经验,通过她们得以勾连,描绘出“生而为女”的同呼吸和共命运。



来源|她刊
ID|iiiher作者|粒粒安
前段时间,《乘风破浪》中一个片段,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节目组让姐姐们给任意一个人打电话,说出她们的遗憾和心愿。 于文文想打给过去的父母,告诉他们将来如果结婚,会生一个女儿。还强调,“不是儿子,是女儿”。 如果觉得这样值得的话,请想清楚了再结婚生孩子。
 父母想要儿子,却生出了她这个女儿。
于文文说起往事,脸上是笑着的轻松,语气里却有难掩的怅然。
郭采洁想把电话打给1998年的爸爸。
告诉他要决绝地、坚决地给妈妈做剖宫产手术,这样妈妈就不会因为生弟弟而丢了性命。

郭采洁的妈妈是家中的长媳,生了两个女儿之后,顶着长辈的压力怀上了一个儿子。
那时,妈妈已经是高龄产妇。 如果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男孩,如果能选择剖宫产,郭采洁的人生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剧本。 12岁失去妈妈的伤痛,如今36岁的她说起来,还是忍不住眼眶发红。

于文文和郭采洁,都无意中说出了她们身为女儿的体验——作为女儿,不被期待地来到世上,也旁观身边的女性受苦。
我们也意识到,原来大家都差不多:
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耀眼的大明星。
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重男轻女及其衍生的创伤,是大多数女性必然经历的一种痛。
而这种痛,要用一生的眼泪和笑容来治愈。


以女儿的身份,伴随着缺憾和不公长大的女明星,远不止于文文和郭采洁。
随便一搜就能发现,到处都是重男轻女的重灾区。
张靓颖(点击可查看)一生下来,她爸爸就问“是不是抱错了”。 因为生的是女儿,不是儿子。 “这是我们一生下来就要面对的第一个竞争——性别。” 张靓颖这句话,女儿们应该都深有体会。 

不被期待的女儿,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和另一个性别开始无形的竞争。
她们有的人,差点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 比如伊能静。
她出生之前,已经生了6个女儿的妈妈试过很多方法想把她堕掉,从沙发上跳下来、喝药,都没用。 等伊能静一生下来,爸爸转身就走,要去和外面的女人生儿子。

而伊能静的妈妈也非常自责,认为生不出儿子是自己的错。 

以至于和秦昊(点击可查看)结婚后,伊能静一度很惊讶,为什么秦昊的父母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这种父母遗传下来的观念,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咏梅(点击可查看)一直记得幼年时妈妈对哥哥的偏心,很多东西哥哥可以有,她不可以有。
处处不如哥哥的匮乏感,造成她一直以来自卑又敏感。
直至今日,她依然活在重男轻女的阴影之中。 
 郝蕾也说,父亲是家中的长子,而她作为女儿,从小都必须表现得像一个争气的男孩。

女儿如果只是女儿,就不被看见。
她们想要被平等对待,就要活成男孩的样子。
章若楠说过,自己的本名叫“若男”,因为家里人特别想要一个男孩。 

即便她从小漂亮又听话,家人也从没觉得生个女儿也不错。
章若楠早已习惯了这种不公平,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性别上的“遗憾”,不让家人失望。 

众所周知,娱乐圈还有一个被重男轻女所累,又摆脱不了的女人——小S。
她的名字里,写满了长辈对儿子的期待: 大名熙娣,希望来一个弟弟;
小名婷婷,停止生女儿,来个儿子。 
 她本人就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却又在走入婚姻后,不可避免地被迫卷入这套价值观。
为了生儿子,她吃过无数的“求子”偏方,没能如愿,孕期只能经常以泪洗面。 

你看,60后的伊能静,70后的咏梅、郝蕾、徐熙娣,80后的张靓颖,95后的章若楠......
重男轻女之下的女性身份之苦,跨越代际,生生不息。
我们以为,“招娣”这个名字已经留在了《我的父亲母亲》那个年代。 但看看身边,叫“亚男”“赛男”“胜男”的女孩,依然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同事。
也许每个女孩,都曾在某个瞬间想过“如果我是男孩就好了”。 也许每个女孩的妈妈,也曾试着想过“如果我生的是儿子就好了“。
这种缺失感,几乎没办法规避。 即便是家中集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女,也依然难以绕过头顶的这片乌云。
宋祖儿就说过,自己是家中独女,妈妈很爱她,但妈妈“还是更喜欢男孩一点”。 她从小一直被妈妈当男孩养,剪短发,穿背带裤。
 女孩没有兄弟,也要和父母观念里那个“平行时空的儿子”斗争一生。 要么不如“他”,要么成为“他”。
眼前活生生的女儿,永远赢不过臆想出来的儿子。


女儿们就是如此。 从出生开始的每个阶段,都在重男轻女的氛围中认识自己。
和自己的女性身份抗争,不断地推翻、重建、和解。 她们的一辈子,都在乘风破浪。

其实重男轻女这个话题,我们已经反反复复说了无数遍。
不是因为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而是重男轻女的故事,从古至今,从父辈到我们这辈,一直在重复上演。
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似乎并没能改善女儿们的处境。
可每次写出女性的真实遭遇,总会有人说:太夸张了,这是极端的特例。
写偏远山区的女孩求学艰难—— “太假了,怎么还有女孩子上不起学?” 

写女明星的婚姻和生育之苦—— “女明星是特权阶层,她们和普通女性怎么可能在同一个世界?” 


似乎不同的身份,就可以剥离女性不同的经验。
一切都是个体的、不具代表性的、可以抹去的。
但事实上,这些并非极端的特例,而是女性共有的普世经验。 以至于随便一搜,就有这么多女明星跟你我一样,在重男轻女的传统中成长。
这种经验,并不会因社会身份的变化而消解。
陈乔恩40岁那年,还在想着童年时妈妈不顾自己的苦求,坚决不给她买裤子,却转身给哥哥买了三四条。
“高腰、交叉、镶金边”这样的细节,她念念不忘。 
 她在意的并不是那条裤子的花色,而是妈妈对哥哥的偏心,对自己的狠心。
情感上的缺失,穿越二三十年的光阴,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 你看,纵使陈乔恩已经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拥有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金钱和资源。
但根植于她脑海中的苦难和阴影,依然无法被时间、成就所消解。 这恰恰说明,在作为闪闪发光的女明星之前,她的身份首先是女性。
女性的体验,真实而具象。 “生而为女”如同一个永不消散的幽灵,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出身,盘旋在所有女性的头顶。
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要谈女性公众人物的个体经验。 谈她们的婚姻困境、生育之苦,以及作为女性厮杀出来的经验。
这是个体的经验,也是一种值得很多女性参考的人生样本。
谢娜卑微地哭着感谢《乘风破浪》,不嫌弃自己生了孩子状态不好。 这何尝不是普通女性生育后的恐慌。 

Ella说当妈之后才知道生孩子的痛苦远超自己的想象,漏尿和子宫脱垂要做手术才能恢复。
这也是普通女性极有可能遇到的身体损伤。 
 她们的生命历程里,书写的是“生而为女”共有的体验。
而像王慧玲、苏敏(点击可查看)这些从平凡城乡里孤身冲出来的女性,提供的则是另一种样本。
基层女性,如何被“有毒”的原生家庭、致命的婚姻拖累,又如何觉醒和逃离。 每当她们出现,身后总有很多“me too”的声音:
我的妈妈/姐姐/奶奶/外婆......还有我,也走了这样一条路。 

无法否认,这些公共的女性叙事能让我们忍不住共情。
看到她们的表达,我们才知道,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性别的迷雾里挣扎。 戴锦华曾说,第一次读到《性别的奥秘》《第二性》的时候,只觉得豁然开朗:
“我看到了别人表述了我的经验,所以真的不是我的问题。” 这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也依然能让你我动容的共通感受。
别再说女性乘风破浪的经历不值得被反复诉说。 正是有她们的表达,我们才有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
正是她们站出来诉说,我们才知道,那些隐秘的伤口,一直存在,且痛楚、且深刻。 

英国学者玛丽·比尔德在《女性与权力》一书中问过:
“人类经验中流变的短暂瞬间,是如何被转化为叙事并在公共的、政治的及个人层面上被赋予恒久意义的?”
 一个答案是,叙述——让女性无所畏惧地讲出自己的故事。
就像张靓颖说出爸爸嫌弃自己是女孩之后,抛出了一个从小到大的迷思: “作为一个女生,你会想凭什么是这样?” 

只有这样的表达和思考越来越多,描述女性经验的语言,才会越来越丰富。
以前,属于女性经验的语言是空洞的、空白的。 我们没有具体的语言概括家庭中对男孩、女孩的不平等,只觉得那是父母的偏心。 这种偏心让人不适,却无法究其根本,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后来才知道,那叫“重男轻女”,是千百年来父权制沿袭的传统。 以前,我们默认承担家庭中所有的家务,是妻子、母亲理所应当的职责。 后来才知道,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一直被遮蔽。 她们付出了价值,却被堂而皇之地无视,甚至鄙视。 
《我的天才女友》

以前,我们看到某些地区的女性贫困,以为那是她们不够努力,运气太差。 后来才知道,结构性不公带来的资源分配、贫富差距,远非个人之力可以对抗。
...... 当语言跟不上经验,那所有的感受就只能停留在个人感受,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共享、传承。 那些习以为常的经验,只有在说出口之后,才能被浓缩成共识。
才能将结构性的、覆盖所有女性的不平等,具体表达出来。
我们看到于文文、郭采洁、张靓颖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用自身的经历,表达女性成长的特有创伤。 

我们也看到电视剧里有越来越多的的樊胜美、苏明玉、房似锦......
展现女孩成长的路上,不可避免受到的来自家庭的不公对待。
《欢乐颂》
屏幕前我们的个体经验,通过她们得以勾连,描绘出“生而为女”的同呼吸和共命运。
这些女性的叙事一次次的告诉我们:女性很多很多遭遇,跟个人的努力没有本质的关系。
也许,我们所有女性都是一本《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从零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不断重复同一种写法,写出同一条生命路径。 没有传承,没有引领,不约而同地在一个个坑里摸爬滚打,探索千千万万女性重复过的同一种命运。
被忽视着长大、被教育要听话、被洗脑说不必太努力、被规训要早早嫁人生子……
然后在婚姻、生育里痛着觉醒,或早或晚。 
《我的天才女友》
但好在,女性们正在醒来。
也许,觉醒并不会立刻改变我们此时的境遇。 但至少,不断地表达可以鼓励更多女性不再走前人的老路,不再从零开始。
我们也看到,个体的经验在渐渐汇合成共同的认知。
往前倒十年,那些厌女的言论在舆论场上遍地开花,却没有人觉得什么不对。
而如今,类似的事件和言论一出,总能掀起争辩和讨论,甚至骂战。
当然,我们并不喜欢,也不鼓励极端的、激烈的骂战,我们要的,是更多元的言论,更理性的探讨。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争论的存在,就是觉知的种子生根发芽后结出的果实之一。
我们也因此受益,丰富了很多关于女性经历的语言:“厌女”“父权制”“男性凝视”“荡妇羞辱”......
这些概念,正是在一次次公共事件的讨论中,被越来越多人所知。
而所有剖开过往的生命体验和隐痛,站出来在公众面前表达的女性,已经是我们的姐妹与老师。
所以,每一个女性,请大胆诉说你们生而为女的体验。
从身体到精神,从少女到母亲,从职场到婚姻...... 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可能成为远方某个女性的参照样本。
生而为女,生而“为”女。 点个「在看」,敬女性之间的守望相助、互为指引。 希望我们所有的表达,终有一天可以汇成汹涌的浪潮,奔腾向前。 

籍推荐:《为自己活一次》,时目 编,浙江文艺出版社录的故事均为非虚构,主角都是通常意义上典型的“好女人”“好女孩”,命运没有太突兀的大起大落,勤勤恳恳履行社会赋予自己的职责,是谁的妻、谁的妈、谁的女儿,围着一日三餐转,跟着柴米油盐走,却唯独不是她自己。但她们并非就此被命运的车轮裹挟,而是主动终止了“认命吧”的循环,勇敢向命运说“不”。于是,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作者:粒粒安,来源:她刊(ID:iiiher)千万女人都在看,已获得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值班编辑:蔡雨辰
 / 155 期 赠 书 获 奖 粉 丝 / 请7天内于后台回复“领奖”


王心凌 | 王小波 | 余华 | 梁晓声黄奕 | 王承书 | 豪门保姆 | 周杰伦黄霑 陈晓旭 | 《玉观音》《父母爱情》
面对不公你选择隐忍还是反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