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第二回合:大局及韬略(一)|比特朗普更难缠的敌人——莱特希泽
华声社
有思想的新闻
报道|华声社
编辑|瑶瑶琪
■华声社按:
以近日按下暂停键为标志,中美贸易战进入第二个回合。第一回合,双方战平。华声社将根据事态进展,不定期推出《贸易战第二回合:大局及韬略》大型系列深度分析。
莱特希泽或率先出场
昨日,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已任命立场强硬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与北京进行贸易谈判。这让中方感到意外,他们原先的主要交手对象是美国财长姆努钦。在金融市场声誉卓著的姆努钦一直尝试追求和解方案。
莱特希泽则对中国施压,以调高关税为手段来建立优势,聚焦造成两国分歧的基本议题,例如美国指控北京施压美国企业,将技术移转给陆企且未能保护美方的知识财产权。
特朗普政府里鹰鸽两派壁垒分明,知情人士说,选择莱特希泽,显示美国会对北京采取强硬路线。莱特希泽对贸易谈判的经验丰富,美国跟欧盟、日本谈判时,都是他担纲。
华府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白邦瑞说,“此一决定让谈判有了全新方向”。他指出,特朗普“将讨论转向法律谈判,美国贸易代表将要求中国签署文件致力于一系列行动”,而非财政部先前的非正式协商。
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女婿、白宫顾问库什纳扮演重要角色,说服特朗普任命莱特希泽和中方谈判。
另有媒体报道,支持与中国恢复贸易的特朗普政府官员,也会参加新一回合的美中贸易谈判,财长姆努钦便是其中之一,他将负责金融方面的谈判议题,特别是与货币有关的问题。
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的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指出,特朗普政府关注重点在于希望看到中方做出实质结构的改变,如果在九十天期限内中方未能达到要求,美方将不惜祭出更高关税。
躲在阴影里的人
罗伯特·莱特希泽,现任美国贸易代表,曾担任世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莱特希泽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中任职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由于他当年在钢铁贸易谈判中,以强硬姿态见称,因此被称为"钢铁老兵"。
对日强硬派的莱特希泽是1985年《广场协议》的主要幕后推手,很多经济专家认为,广场协议是使日本经济发展停滞至今的罪魁祸首。
莱特希泽警告说:“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国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完全有能力把这个称号再夺回来。”
“莱特希泽”听起来像个纳粹盖世太保的名字。很少接受采访的这位71岁美国贸易代表说,“如果我们保护不了自己的创新,我们就会失去优势。”
在罗伯特·莱特希泽办公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张西洋画,这张画看起来与其它描绘革命战争场景的画作没有什么不同,直到你了解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画中描绘的是在1776年特伦顿战役之前,正在穿越特拉华州的乔治·莱特希泽,他是贸易沙皇罗伯特·莱特希泽的巴伐利亚裔祖先,也是华盛顿大陆军中的一名志愿者。这传递给来访者的信息很明确:爱国主义可以追溯到莱特希泽的家族历史。
当谈到自己的家族时,美国贸易代表的哥哥、吉姆·莱特希泽说到:“我们家可能会有偷马贼,但绝没有卖国贼。”
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他是一名投资家同时也被冠以“破产重组之王”的称号。财政部长史蒂芬·努钦,以前是一名投资银行家。在特朗普与中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战中,这两位一直站在前线,成为媒体青睐的行政长官。
但是,那股日益增强的,推动特朗普模糊和冲动的保护主义转变为一项作战计划的官方力量,则是他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
莱特希泽很少公开讲话,也很少出国;就美国贸易代表的职责而言,他的形象十分低调。但在外界对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感到困惑的背景下,莱特希泽的话似乎是总统愿意听的,这使得莱特希泽在特朗普政府内外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任何想让席卷美中的贸易战停火的协议,都必须获得他的认可——而他很可能会设定较高的标杆。
“他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类似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的看法,”一名投资者表示,“他的焦点是试图打乱中国在科技上的崛起,而不是达成一项最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协议。”
吉姆·莱特希泽表示:“我弟弟强烈地认为游戏终结在中国。”他补充说,他的弟弟不指望着速战速决:“他相信这将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莱特希泽的威信建立在他作为高风险谈判者的丰富经验之上。在里根政府时期,他作为美国副贸易代表领导了与东京的谈判,这次谈判的目标是为了减少美国与日本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年初,在一轮激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之后,他回忆起他曾经是怎样在一个无窗的屋子里,抽完了一整盒古巴雪茄,最后在与苏联进行关于解除粮食禁运的谈判中击败对手的。
在离开里根政府之后,他供职于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作为一名趾高气昂的钢铁行业律师及游说者,莱特希泽大发横财。他家所在的社区是华盛顿最为高档的社区之一,当拜访者来到他的住所时,迎面而来的就是他那1比1大小的真人画像。说到这幅画时,吉姆·莱特希泽表示:“这不是缩小版,我会跟你说你无法把这幅画放进一个小盒子里。”
尽管这幅画像会让人觉得他是特朗普式的人物,但是莱特希泽在政府中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来自于他对聚光灯的小心躲闪。在白宫中,像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与亲企业派成员之间的保护主义者内部斗争,产生了像加里·科恩这样的高层受害者,加里·科恩曾经是特朗普政府的第一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但是美国贸易代表似乎却浮于这些斗争之上。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莱特希泽是一名美国政坛老手。他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担任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主任,这是一个在鲍勃·多尔领导下的职位,后者则成为后来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先仍是莱特希泽的良师益友,并在2017年的证实听证会上推荐了莱特希泽。
纵观他的职业生涯,莱特希泽展现出了一种能力,那就是他不仅能够克服华盛顿的党派分歧,而且甚至能从他的批评者那收获善意的评价。比尔·布洛克,里根政府时期的美国贸易代表,他虽直言不讳地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进行了批评,但是他却称他的前副手莱特希泽是个“极具才华的天才”,他还担心政府繁忙事务会损害莱特希泽的健康。布洛克表示:“莱特希泽是一个极其强大和聪明的一个人,但他不会分身术,你不能让他背负那么多的谈判任务。”
如果特朗普对待贸易的态度来自于他的直觉,那么莱特希泽的态度则是他对历史的研读,以及多年来在粮食问题上与共和党人对抗所产生的结果。当2011年特朗普玩笑说要参选总统时,莱特希泽称赞了特朗普关于保护主义的观点,而当时这些言论还只是被视为一位真人秀明星的异端看法。他为这些观点辩护说,这些观点不仅基于汉密尔顿保护美国制造业的方法,还来自于像尼克松和里根这样的保守派的政策。
在今夏发表的一篇关于外交政策的文章中,一位来自韦尔斯利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奎恩·斯洛波迪安,定义了一个新的主义——“莱特希泽主义”,奎恩教授把它称为“指导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哲学”,并且预期“莱特希泽主义”会延续多年。
莱特希泽的哲学基础来自于这样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对美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贸易政策最好的描述就是一系列的错误。
他和那些与他关系密切的人认为,美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失误,导致了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一个有约束力的争端解决机制的诞生,该体制可以推翻美国的贸易行动。同样的,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中,他的团队认为美国在允许中国加入WTO这件事上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莱特希泽在制造业商品的贸易赤字上与特朗普有着相同的观点,这些贸易赤字自1975年来就开始稳步增长,已成为长期以来的弊病。然而,尽管特朗普指责了一些国家是罪魁祸首,但莱特希泽却主要把责任推到了中国身上。他指责中国操纵了一个未能应对中国崛起的全球贸易体系。
在2010年的国会听证会上,他阐述了美国对中国和WTO采取更强硬态度的理由。他认为,允许中国加入WTO并没有带来任何承诺的好处,比如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创造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并将中国限制在全球贸易规则之内。相反的,美中贸易赤字飙升。
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史剑道还记得,2017年8月,在美国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调查时,他与莱特希泽就正在萌生的贸易争端有过一次对话。“他真诚地说:‘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件事’,他请求与他素未谋面的人,包括我在内,来帮助他。”史剑道说,“当我说这是一件至少要花费3年,甚至更久的事情,并且还会伴随一些痛苦时,他说‘我知道,我会很投入’。”
美日贸易战回顾:
美国的战略焦虑与日本的恐惧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员梶原诚撰文说,贸易战美国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定,相比特朗普个人的天性,更主要的原因是超级大国的立场受到威胁。这种局面并非第一次出现。上次出现同样的局面可以追溯到日本泡沫经济达到顶点的1990年。
日本无线通信企业友利电控股的会长藤本秀朗的经历在今天很值得回顾。1990年,藤本参加了美国权贵俱乐部“波希米亚俱乐部”的夏令营。历任美国总统等各界权贵在为期2周的夏令营中畅所欲言。
藤本十分震惊。美国人都在说“冷战已经结束,今后的敌人是日本”。在美国金融行业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日本野村证券当时实现了5000亿日元的年利润,这也招致了批评。藤本至今仍记得那种恐怖的感觉。藤本说:“在金融、汽车、通信和军事等重要产业,为了守住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国不择手段。”
中国如今提出力争在尖端产业掌握世界主导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10月的演讲中表明,这一战略将“掠夺”美国技术,“(美国)将以坚决的姿态应对”,这与1990年的美国如出一辙。美国对威胁自身产业主导权的国家的警惕感在不同时代是相通的。
美国是如何分辨“敌人”的呢?经济学家Geoffrey Crowther等人提出的国际收支的发展阶段论可以成为启示。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国家随着发展收支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国外借钱来实现增长的“债务国”会蜕变成通过出口赚取外汇并偿还贷款的“债务偿还国”,之后再上升为通过积累的海外资产获得利息等收益的“债权国”,最后是积累的海外资产出现减少的“债权减损国”。
日美的明暗对比出现于1982年,当时美国沦为债权减损国,而日本则从债务偿还国上升至债权国。日本不仅通过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还通过海外投资的收益积累财富,处于巅峰时期。
这种局面牵动着美国的神经。累积的焦虑最终爆发,出现了1987年美国议员砸碎东芝录放机以抗议该公司违反禁令向苏联出口机床的“东芝事件”,以及1989年三菱地所对被称为“美国之魂”的洛克菲勒中心的收购遭到美国民众反对事件。
中国目前属于债务偿还国。虽然通过出口赚钱,但是还不能通过海外投资获得大量收益。但毫无疑问,中国的目标是成为债权国。2007年中国成立了主权财富基金,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构想,2016年成立了推动该构想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上述举措全部是为了建立能够通过对外投资赚钱的体制。日本经济新闻评论员梶原诚说,中国就像1980年代的日本一样,步入令美国焦虑和害怕的阶段。
日本因经济泡沫破裂,对美国的威胁消失。但是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新威胁的是中国,中国与美国并非同盟国,意识形态也不同。美国对中国的警惕感远超1990年对日本的警惕感。
美国之所以焦虑还因为对自身财政状况感到担忧。大规模的减税措施造成美国国债发行量增加。在美国国债利息支付费用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作为美国主导权源泉的国防费正在受到挤压。
分界点是利息支付费用超过国防费之际。对于特朗普来说,到那时美国国债持有者会比美军更重要,那也正是“美军败给债权者之际”。
这一天正在渐渐逼近。美国国会预算局(CBO)今年预测,美国将在2023年迎来这种情况,比2016年的预测提前了4年多。而且,海外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是中国,持有比例为7%。
目前的状况几乎可以说“在国防费上投入巨额预算,美国国债的付息真的没问题吗?”,美国甚至可能被迫压缩国防费。2010年,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感叹,“我们国家唯一最大的威胁就是公共债务”,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
一年前对于市场来说,中美贸易战只不过是“尾部风险”(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则代价相当高的风险)。如今贸易战不仅成为现实,而且中美冲突的舞台还在向贸易以外领域扩大。
梶原诚说,对中国崛起的脚步声和自身变得脆弱这两种转变感到恐惧的美国将震荡全球的资金。“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很适合当前。
【强烈荐读】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有思想的新闻
关注华声社
长按以上图片关注“华声社”↑↑
更多文章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83《射雕》为何动听又诡异【附翁美玲绝版翻唱】|深度乐理分析
广告
合作及转载请联系华声社客服↓↓
读者投稿:jnfilm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