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记忆(二)诗文配画 | 童年的春节 | 杨源水:过年·煎炸

文海墨韵 文海墨韵 2022-06-25

推荐歌曲《过年的味道》演唱: 任众

春节又要到了,回忆童年时过年的往事,支锅子煎炸藕夹、丸子、素肉等美食的情景,又携带着久违的缕缕“香气”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们乐陵城西那一带,过年时的煎炸是件大事。主要原因就是煎炸所用的原料油、面、肉、藕等,在当时都是比较稀缺和贵重的。特别是食用油,一年到头生产队可向社员分配的,人均只有三到五两。一个四五口之家的农户,每年分配到的“卫生油(对棉籽油的俗称)”,总量也只有二三斤。赶上棉花减产,交售的棉花因为数量少,连棉籽全部“扣下(抵压)”,还不够偿还棉花“定金贷款”。这样,过年的食用油也就全靠社员们,或以“猪腔油”、“羊花油”凑合着变通了。

每到年节下的“煎炸”,既便是有了三斤二斤的食用油,也只能斤斤计较着节约使用。因为,“煎炸”剩下的“老油”,还得用于全年待客人、过节和往老腌咸菜里放点。记得当时,好多家庭条件差、没有招待新亲戚(新媳妇娘家人)和人口较少的小户头人家,为节省食用油干脆就“不动煎炸”。

我舅舅家日子过得很紧巴,过年时大都不动煎炸,既便是煎炸也只是整用于上供的一点儿。直到表哥结婚、我十多岁时,妗子又将做“煎炸”的时间,挪到了正月初二的晚上,只为招待表嫂娘家初三去拜年的兄弟。这样,就省下了我和姨表兄弟在正月初二去给姥爷姥娘上坟时,对他们家油炸食品的消耗。每年从舅舅家回去,母亲就问我吃到油炸的年货没有,我如实回答后母亲先是说些埋怨妗子的话之后,又向我解释舅舅家那里不种棉花,过年队上也不分食用油,你们给姥爷姥娘去上坟不能在乎吃喝。可是到了初六,当表哥又到我家拜年时,母亲又总是一面向表哥唠叨一顿舅和妗子的不是,一面又将最好的年货给自己的娘家侄端上餐桌。

孩提时,我们家有六口人,父亲又在村里当干部,年节下驻村干部查访、亲朋好友拜年的较多。用煎炸的东西招待他们既方便快捷,又不失体面。可需求量自然要比一般人家多得多。现成的食用油满足不了需要,父亲就从集市的屠宰山羊的肉摊上,买一种成卷的“花油”(羊腹腔内包缠肠胃的油)或腰窝油,练出来渗到食用油里一并煎炸。

记得每年多在腊月二十七八,父亲就从村里的“橱长”(为村里红白事炒菜做汤的人)家借来带的小锅。用三四个土坯在外间屋当中按照不同的方向一摆,再将小锅架在上面就开始煎炸了。一般是先用纯净的食用油炸些用于上供的“素肉”(挂上面糊的山药片)、小果子和素丸子之后,就往锅里掺上羊油再炸。

既便是这样,为了节省食用油,父亲和母亲每年都会为了:多炸(油漫食品)还是多煎(油润锅底烙制)藕(萝卜)夹争执。并且,还要为下锅后炸得时间长些,还是短些而吵嘴。父亲爱面子,总想多炸一些炸得时间长些,以便在待客时显得体面。母亲为着省油,总想以煎的方式少破费些油,凑合着将过年的事应付过去。记得每逢这样的场合,父亲总是笑着说:“少炸点就少炸点,等炸完这几个就算了;小点火就小点火,不熟就再打打蒸锅”。他嘴上这么说,可总是以各种理由多炸一点是一点,多炸一会是一会的。直到母亲拿起勺子要从锅里往外淘油时,父亲才只得停下手来改“炸”为“煎”。

我在家里是最小的,两个姐姐自知品尝油炸食品没她们的份,都躲出去玩了。我守候在炸锅旁一会要一样这个,一会又要一样那个,父母怕我凑合太近让油烫着,一般情况下都会满足我的要求。好在我饭量小,尝不了几样就饱了,对油炸食品的总量影响不大。

曾记得,有一年生产队没分返还的“卫生油”,父亲在集市上买了二斤“黑油(生挤的棉籽油)”。因为质量有问题,点着火之后油还没开,就冒起了一锅子油泡,接着就着起了火来。幸亏有位串门帮忙的叔叔有这方面的经验,先是撤、灭底火,又用浸过水的包皮布捂灭了油火。无奈中,父亲又到临年的集市上,高价购买了少量的“好油”,对付着过了一个油炸品相对紧张的年节。

生产责任制之后,当我从棉厂将100多斤油带回家时,看着镜框里已故母亲那慈祥面容,我禁不住落泪了。那年春节之前,我将十多斤“卫生油”,倒进七印大的饭锅里,调了一盆又一盆的面糊,将一盘盘大丸子小丸子,整盖垫的藕夹、山药,还有好多切成段的带鱼,挂了鸡蛋糊的鸡块,一锅一锅地炸了好多,好多。

煎炸的过程中,我几次望着母亲的遗像百感交加——

我的亲娘啊,你看看咱家现在这些油。“要是(如果)”当年,咱们家拥有其中的一少部分,您和父亲也不会为节省点食用油的事争吵了……

乡村记忆(二)诗文配画 | 童年的春节 | 杨源水:鞭炮的情结
乡村记忆(一) 童年(3)文配画 | 李秀芬:二大娘和她的筛锣
乡村记忆(一) 童年(3)诗配画 | 作者:张宝森 邓贵振 唐云华 王洪轩 李文秀 史永江(邀) 徐茂林 田伟岭 顾清森
乡村记忆|童年(3)文配画 | 李文秀:防黄鼠狼吃鸡
乡村记忆(一) 童年(3)诗配画 | 刘艳:第一次登台
乡村记忆(一) 童年(1) 诗配画 | 作者:李文秀 邓贵振 唐云华 刘艳 陈西山 王观岭 孙金栋
乡村记忆(一)童年(2) 诗配画 | 李文秀 唐云华 孙金栋 邓贵振 陈西山 王绍祥 田伟岭 张宝森 王观岭 史书东 郭玉亭
乡村记忆(一) 童年(3)诗配画 | 李文秀:追影
乡村记忆(一) 童年(3)诗配画 | 李文秀:碾磨的记忆
乡村记忆(一) 童年(3)诗配画 |王观岭: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一) 童年(4)诗配画 | 于德庆:儿时的腊八粥
于德庆:鲜红的党员证
谒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随感(同题)本辑作者:王观岭 侯廷森 邓贵振 史书东 刘艳 孙金栋
邓贵振:开心一刻 小寒| 张宝森:最冷的天|鞠登德:横刀仰天笑|李文秀:天寒心暖|顾清森:迎春
陈西山:追踪乐陵抗日县长余志远烈士之足迹(上)
陈西山:追踪乐陵抗日县长余志远烈士之足迹(下)
陈西山: 从法国格里兹曼说起 | 养生谣
孙林凤: 国家公祭抒怀 | 李文秀: 忆 午间 小憩霾
孙林凤:初晴 | 李文秀:感悟 | 吴士林:咏叹
黄 叶(同题词) 刘耀宇 许玉谦 李进刚 赵占魁 唐云华 张耀廷 宋春华 李惜雨 王晓军 董庆利
闲人找乐 | 冬意 | 从心出发 | 清宇 | 无悔(顺口溜)五首 | 文友群之悟 | 及时(外二首) | 无题
王德强(乐陵):  1928年宋哲元释放习仲勋始末
小雪(同题诗) 王观岭 邓贵振 书东 田伟岭 孙林凤 孙金栋 李文秀 吴士林 张耀廷 张忠山 唐云华 彭宝德 鞠登德
老来乐  吟景(外一首)  晨语(外一首) 落叶  晨练  无题
十月一上坟的习俗与传说 (王新忠整理)
李文秀: 难忘的伤心事   田伟岭:枣乡的冬季
孙金栋: 一次难忘的作文课(附诗一首)
田伟岭垂钓(外一首) 于德庆:无题 顾清森:咏梅 侯廷森:美国选举之乱象
邓贵振(山东): 老岳母走了
[心露话雨] 田伟岭:平凡人的愉悦
陈西山: 战地黄花颂 秋吟六首 | 识我东篱万朵金 | 秋韵(外一首) 近重阳偶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