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墟寻城》:在古代城市中寻找文明的轨迹
光启文库
图文并茂、条分缕析
在古代墟与城的况貌中权衡、思考上古历史
这是一本我们都能读得懂的考古学书籍,
也是一本充满温情的学术历程“回忆录”。
许宏教授在田野与书斋、乡间与都会、古代与现代间穿行,他不是时光旅人,但他的文字却有着“穿越时光”的能力,记录下了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发展与变迁。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踏墟寻城》
许 宏 著
定价:55.00元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许宏
《踏墟寻城》收录作者十余篇解读早期中国“城”的论文随笔。
从考古材料出发对城市轨迹的探索和解析,良多见地和思考。
在“踏墟寻城”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城邑、城市遗址的特质进行揭示,处处彰显着学术精神上的坚守。
许宏,196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1999—2019年,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著有《先秦城邑考古》和“解读早期中国”系列丛书等。
城市·国家·文明
城市,则是文明时代特有的、与国家相应的高级聚落形态,是国家的物化形式。
国家,是文明时代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有强制性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权力中心)的社会。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国家产生之后的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
而中国早期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国家及其分支机构的权力中心
具有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贵族与王者作为权力的象征产生于其中,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和城垣、壕)的存在。
居民构成复杂化
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使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社会;政治性城市的特点和商业贸易欠发达,又使城市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
人口相对集中
处于城乡分化不甚鲜明的初始阶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构成判别城市与否的绝对指标。
许宏老师认为,早期城市(都邑)就是人口相对集中、居民成分复杂的国家权力中心。且在单纯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前,它是唯一的形式。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一直占主导地位,经济职能则不断增强,这是贯穿先秦城市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完全脱离了政治军事中心的、单纯的工商业都市在先秦乃至秦汉时代尚未出现。
轨迹探索
大都无城
许宏老师在书中提到,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城与筑城的记载不绝于书;至今仍耸立于地面之上的古城墙也不鲜见。至于湮没于地下、经发掘出土者,更是比比皆是。鳞次栉比的里坊或胡同,以及将它们圈围起来的高大城郭,构成了中古以后帝国都城最鲜明的物化表征。
从聚落形态的角度看,二里头都邑是“大都无城”的一个最早的典范。二里头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其人口由众多小规模的、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集团组成,这种特征又与其后的殷墟都邑颇为相近,无独有偶的是,殷墟也显现出与二里头相近的聚落形态。
许宏老师说,城市是文明社会所特有的聚落形态,它从一出现就是作为刚刚诞生的初期国家的权力中心而存在的。中国古代城市的主流就是政治城市。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一直占主导地位,经济职能则不断增强,这是贯穿中国早期城市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因此,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也就主要地取决于国家形态的变化。
秦汉帝国建立前的城市,从史前至三代,处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初始阶段,在时间上跨3000余年之久。这一阶段的国家形态和城市演进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相互承继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一幕幕城市发展的历史剧主要是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大舞台上上演的。
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的阶段划分
许宏老师指出,与商代都邑相关的遗址,目前已知有5处,即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遗址。关于几处都邑的存灭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现结合近年新的考古发现对相关问题再做些分析。我们认为,以郑州到安阳这一大的都邑迁徙活动为契机,有商一代的总体文化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作为商代考古学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随着以郑州商城及其郊外的重要遗存小双桥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岗文化的衰落,以洹北商城为中心的河两岸一带作为商王朝的都邑崛起于豫北,殷墟遗址群开始走向繁荣,“殷墟文化”也自此发端,成为商代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试读章节
明清北京城的格局延续到了近代,绘制地图并不难,但元代建的大都城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压在后来的明清北京城下,面貌不清。5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赵正之教授即提出了关于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论点:元大都的中轴线即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内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基本上是元大都的旧街。这一新论点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例如今天北京内城朝阳门(原齐化门)至东直门(原崇仁门)之间,从南向北排列着22条胡同。这22条胡同的布局,究竟是元大都的还是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赵先生的这个论点能不能成立?元大都的城市布局究竟如何?这在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研究上和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上,都是极重要的关键性问题。
元明清时期虽然遗留下了一些关于北京城的古代文献,但古人缺乏对城市规划的完整概念,而且当时人记当时事,对司空见惯的事多不记录,因此,关于元大都的记载也是断片的,尤其是看不出整个城市规划的概貌。正是这个缘故,在研究古代城市时,考古学的探索便成为古代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考古学者的参与,使北京城市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位年轻学者被推到了这一领域的前台。
——选自《踏墟寻城》
图书目录
自 序
概念方法
关于城市概念与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再论城市(都邑)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
城·都城·城郭·城墙
国保单位中先秦城址命名检讨
学史回观
始创期的高度: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考古述评
学者徐苹芳的古代城市探索
轨迹探索
大都无城
城市视角下的中原早期文明
论夏商西周三代城市之特质
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的阶段划分
“大都无城”的余绪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形态及其社会意义
古都排水系统的千年流变
城址解析
关于石峁遗存年代等问题的学术史观察
曲阜鲁国故城之再研究(节选)
燕下都营建过程的考古学考察
小议金昌三角城的历史位置与特质
光启论坛
考古学所见东亚大陆的城市缘起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往期推荐
光启随笔已出书目
扫描二维码购买丛书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书友会
扫码加入了解第一手图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