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可能想法有不同)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注:文后有更多统编版教材资源链接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编排了四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四篇课文分别是毛泽东的《长征·七律》、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和王愿坚的《灯光》。
从导语页可以看出,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要能跟着课文讲述的故事“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要“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前者是要通过课文学习渗透的思想教育主题,后者是本单元要落实的阅读训练要素,也就是单元重点阅读学习目标。
“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点面结合”,指名了要从课文中了解的表达方法,一是“场面”,指名了方法应用的对象。
“点面结合”是文章写作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用于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当中。“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既有整体,又有局部,就能表现出人事景物真切的形象状态,将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场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有五种解释,其中第2种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第4种是“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中的“场面”,可以理解为包括这两种意思。在文章写作中,还有一个常用概念“场面描写”,一般解释为“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场面”是发生在“一定场合下”的,是可知可感的有画面的情景。
之所以用上面一大段话来理清“点面结合”和“场景”这两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单元课文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一般情况下,单元内的选文都可以直接对应阅读训练要素的落实,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本单元中的《长征·七律》。这首七律,首、颔、颈、尾,起承转合,是很容易看明白的,其中首联是概括描述,颔、颈两联是有匠心地承接“万水千山”和“不怕难、只等闲”,选择描述了几处难以翻越的山和难以渡过的水是如何“只等闲”的,尾联既是对颔、颈的进一步承接,同时又与首联呼应,给人一气呵成的痛快感觉。诗中有长征征途中关键事件的描述,却没有“一定场合下”具体情景的“描写”,所以,也就不能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写法。有人将首联解读为“面”的描写——实际上是抒发诗人内心的豪情,将颔、颈、尾解读为“点”的描写——实际上都没有“描写”,这是十分牵强的。教师解读文本,一定要尊重文本事实,不能牵强,不能误读。对《长征·七律》的误读,大概是受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影响。所以,使用统编版教材,既要重视“语文要素”,抓住“语文要素”,认真落实“语文要素”,但也不能被“语文要素”所困,不能教条,不能“唯要素是从”。《长征·七律》,不是为落实“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服务的,除了以诗歌的方式学好这首诗,主要是为落实“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中”这一人文目标服务的。
落实“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要利用好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三篇课文,尤其是《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场面描写,主要有痛击来敌、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三个。以“痛击来敌”为例,先描写的是“面”,即五个战士痛击敌人的概况: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般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描写的是“点”,即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对五个壮士逐一描写,生动地展现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种点面结合,使得英雄的群像和个体的形象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国大典》中点面结合的写法相对丰富复杂一些,如写“典礼”,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连串场面,这些场面,有的重在“面”,有的落在“点”,“点”集中在毛泽东主席身上。“阅兵”这一场面,先用的是介绍性的语言介绍组织情况,然后用一句话写“面”:“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接着特写各个方阵,这是“点”的描写。最后,又落到“面”的描写上:“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结构上,先面后点再面,效果上,以面衬点,表现出阅兵式的壮观和震撼。
《灯光》是一篇叙事散文,“点面结合”的写法,集中在对那次战斗的描写中。其中,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面”;对“微弱火光”的描写是“点”,以面衬点,突出了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从整篇文章来看,这个“点”,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郝副营长点燃的不仅仅是引导部队找到突破口的书本,点燃的还是他自己的理想。
教师如果能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也会发现,关于“点面结合写场面”,只提到了《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没有提到另外两篇课文。
纵观统编版教材,关于场面描写的了解和体会,只有这一个单元以“阅读训练要素”的形式涉及了。虽然“点”在某些具体文章内容中,也可以看做“细节”的描写,但这里的细节,与写人的文章中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心情、精神面貌等的细节描写,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教学时尽量不要与在五年级学习的,表现人物特点的细节描写联系起来,以确保学生能更好地聚焦“场面描写”。(能够联系起来的,只有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很显然,这个单元,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与表达训练要素指向是一致的。写“活动”,五年级没有涉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记一次活动,把活动过程写清楚”。与四年级的相比,要落实的表达训练重点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带给读者的体验效果也不一样,四年级只是让读者看清活动的过程,这次要能让读者看到活动的场面和场面表现出的特点。这次习作,安排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之后,会更有利于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演讲”,训练要素有两点,一是“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二是“演讲时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这次口语交际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初步的演讲能力,要激发学生对演讲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演讲价值和自己在演讲中的积极角色意义,所以要求不必过高,能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期待讲清楚,语言比较流畅,语气语调有关注,态度比较大方,表现比较自然,即可。至于两点训练要素,教师在评价引导中,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多做正面引导,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统编版备课】如何用一篇童话来学习提问策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上二单元)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统编版备课】《落花生》里的情与理(五上第一单元)
【统编版备课】宗璞《丁香结》文本解读与教学点拨(六上第一单元)
【统编版备课】编排在学习提问策略单元的《蝙蝠和雷达》(四上二单元)
【统编版备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什么,怎么学(四上二单元)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点击图片,学习如何做最有价值的

整本书阅读笔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