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习作单元编排体例批判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体例”似乎是成系列的教材、丛书的宿命。这或许是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标准化”之功劳。有了体例,不仅事情做起来轻松有效率,也为理论的张目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根据——即便有时候分不清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蛋多了,还是能够证明鸡的价值。
闲话就此打住,说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编排体例。是的,说的是“体例”。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一共八个习作单元,努力要为构建相对独立的作文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路径来。 
八个习作单元,训练的内容目标各有侧重,而体例是完全相同的,都是由“精读课文(两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两篇)”和“习作”五个部分组成。
五个部分,分别承载了想象中的促进学习目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具体任务。“精读课文”从表达训练的某个角度体会作者思路和写法;“交流平台”让从“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认知,让学生经历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提炼过程;“初试身手”是将在“交流平台”中提炼的写作知识和方法进行尝试运用。至此,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学徒从观察师傅如何完成作品,到讨论交流观察所得,再到学着师傅的样子尝试练手的过程。“习作例文”的旁边,批注着以此文为例的、与表达训练要素落实有关的“认识”,文后的思考题同样是围绕要素落实设计的。“习作例文”到底起什么作用?与“精读课文”有什么区别?这似乎不是由“习作例文”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如何使用“习作例文”决定的。比如,可以用“习作例文”相应的内容来对比评价“初试身手”的成果,促进学生修改提升;可以用来作为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和评改的范例。“精读课文”也可以拿来这么用的。最后的“习作”,就是单元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了。
“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在教学中的顺序,从编排意图来看,是断断不可调整变化的。这种顺序安排,是基于对某种技能学习的一般过程的科学认识,即都要遵循“观察(信息输入)——分析(信息解读)——模仿(实践尝试)”的学习路径。
这样的认识过程,容易让人想到学习一项操作性技能的三个步骤:认真看一看,师傅是怎么做的——看过了,说一说师傅是怎么做的——现在,你试试将其中的某某一环做做看。不过,在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学习,并不像这三个步骤中第一个那样,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要试一试的目的“看一看”,而是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再从整体上了解作品,然后有目标指向地解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对应的创造方法和特征。
“习作例文”的呈现方式更像“认真看一看师傅是怎么做的”。如果是学生自主运用教材来学习的话,“习作例文”也的确就是根据“师傅”的提示——旁批,弄明白作品创作的“注意事项”。不过,教师用书(可以看做“使用说明书”)根据很多科学的成功经验,指出了“习作例文”的针对性运用策略,即根据学生在“初试身手”和“习作”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应的部分进行比较评价、示例引导,帮助学生从点上获得启发和提升。
“习作”不是成品概念,而是过程概念。课堂学习关注的点不是学生是否写出了符合目标要求的文章,而是他们是怎样从不会写或写得不理想,发展到写出达标甚至优秀作品的。学生经历前面“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学习过程,才开始去完成“习作”任务,应该是既带着已有的经验,又运用上新学习的知识、方法等,进行表达实践的。
如此步步为营的体例设计,只要教师能做到从学生学的角度步步落实,学习目标应该是能够顺利达成的。
●学习,尤其是母语学习,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活泼泼的学习者。学习者如果有了对学习目标的自我理解,就有可能以批判的姿态与学习材料进行对话和选择,以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与体验。那么,面对八个单元一成不变的教材体例,如果教师也用一成不变的思路主导学习方式和过程,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看法呢?这一点很重要,但体例不会考虑,能考虑的只有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教师。如果学生到了五六年级,还对习作单元的体例没有主体性认知,我想,学生可能已经学傻了,已经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了,只有服从的惯性了——既服从教师,也服从教材。这大概与语文学习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吧。
●体例是为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用体例来束缚学习过程和方式。一种教材编写体例科学不科学,合适不合适,有目标有规划的反思性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教师必须是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积极的反思者。以四年级上学期为例,如果自己的班级里,学生曾经有过写一件事的表达经历,并且大多都已经能够做到“把事情写清楚”,教师仍然按照教材单元体例来按部就班地组织学习活动,可能会是在做无用功了。这种情况下,创造性地将课程设计成那自己的作品与教材课文比一比的活动,可能会既有意思,又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此方面表达能力的提升。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习作单元被设计成了统一的体例,以帮助学生习得具体的表达方法策略,更好地完成某方面的表达训练任务,进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那么,普通单元的习作指导和实践,是不是也需要有类似的学习资源、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设计呢?教材中,那些有明显“读写结合”特征的单元,可以隐含着与习作单元一样的“体例”规划和设计,还有一些明显“读写分编”的单元(比如策略单元中的习作),习作教学改怎么设计,怎么实施?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运用教材习作单元体例提供的思路,也很好地落实了单元表达训练要素,是不是说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路径是可以灵活选择的?
体例是死的,用之则求活,而不是被体例束缚,教学更不是为体例服务。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更好地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服务。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就要深入研读教材,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选择和再创造。
 
相关链接:
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教师为什么要用心梳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
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到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关于四上习作单元的思考和建议
赏美景  品语言  学表达——二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关于小说单元(六上第四单元)的个人思考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什么,怎么教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构想
统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简析(修改再发)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四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四上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构想
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栏目变化解析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I 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I 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