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学史大师兼“牛棚隐士”王瑶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王瑶,字昭深,1914—1989,山西省平遥人,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及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师从朱自清,致力于中古文学史的研究,著有影响力巨大的《中古文学史论》。1950年后,王瑶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及院系调整”运动中,服从组织调配,放弃了自己潜心专攻了十多年的中古文学史研究,改行从事新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1953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标志着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基本格局的建立。


王瑶先生离世前的最后一幅照片


王瑶先生学贯古今,视野开阔,性格开朗,学风端庄,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修养,是一位在中古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三个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大学者。


1928年,在家乡读完小学的王瑶离开平遥,考入了太原的进士中学。


1931年,王瑶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因学费昂贵遂转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读高三年级课程。


1934年,王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因其学识渊博,思想解放,在校内获得了“小周扬”及“小胡风”之美誉。

 

1935年,王瑶参与了反对“华北自治”的学生运动,并成为学生会的骨干。

1936年,学生王瑶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日受命主编《清华周刊》第45卷。1937年暑假回乡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因战乱他未能随学校南迁,困于家乡,以从商和帮人辅导功课而糊口生活;也因此脱离了党组织。

 

1942年,王瑶南下赴成都,在当地中学任教员,以教书生活。不久迁往昆明,继续任教于当地中学。是9月正式在西南联大恢复学业,其后考入了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教授攻读研究汉魏六朝等中古文学。随后在清华从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系。自清华研究院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

1944年,经朱自清教授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爱国民主化运动。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王瑶也随校返回并继续执教,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等职。与杜琇女士相恋并结婚。到1949年底,王瑶已先后在《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周刊》、《清华学报》、《国文月刊》及《文艺复兴》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研究中古文学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中古文学中的大量重要学术课题,所借鉴史料详尽丰富,观点博大精深,分析和论证资料的方法更是独辟蹊径,从而奠定了他在我国中古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1951年11月,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洗澡”教育活动中,王瑶被定为重点批判对象受到了严厉的批判。1952年,他服从院系调整的安排改任北京大学教授,放弃了自己深爱的中古文学研究教学,改授现代文学史及鲁迅研究等课程。5月,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脱稿。


1953年,《中国新文学史稿》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王瑶也因此成了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


1954年11月,王瑶撰文《从俞平伯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谈到考据》,直接参与了对俞平伯教授的批判,以后他多不愿提及此伤心事。


1957年,王瑶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并鼓励他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多做贡献。 


1958年,在“反右派”斗争后期王瑶教授被当作学术上的“白旗”受到批判,但他仍然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1966年8月24日,王瑶教授被西颐中学红卫兵与北大中文系红卫兵先后抄家批斗。9月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及“漏网右派分子”。1968年8月,被关入了牛棚,接受审查与监督劳动。1973年,他结束了在“五·七”干校近4年的审查及改造世界观,回到了北京。之后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及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并负责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78年,王瑶教授参与了北京大学“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的招考工作,报名800余人录取7人。


王瑶教授去世,其得意门生钱理群、温儒敏及陈平原等人敬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长期与同仁、弟子及学生相处融洽关系和睦的王瑶教授去世后,曾被他批评过“不宜用写诗方法写史”的林庚教授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期间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红卫兵有时还会逼迫“反动学术权威”教授们冒着酷暑趴在草坪上拔除杂草垃圾,笔者注),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他还开玩笑戏称自己是“牛棚隐士”。


王瑶教授的得悉得意门生钱理群毕业后留校任教,便当面谆谆告诫他:“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在弟子陈平原的眼里,恩师王瑶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3年到1952年是清华十年,可以概括为“学术史”;1952年至北大到1977年“文革”结束的25年,可以概括为“革命史”;从1978年开始招研究生到1989年逝世的12年,可以概括为“教育史”。


至于王瑶先生的学术贡献,则被其弟子温儒敏归纳为:第一大贡献是中古文学三论,第二大贡献便是《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三大贡献是人才培养。在温儒敏眼中,导师的第一个贡献“可与鲁迅、刘师培的研究可谓三足鼎立”。第二个贡献,是指王瑶整理编写出上下两册、篇幅达60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他也因此成了中国新文学研究史的学科奠基人。但因许多批评者看不到这份史稿在特定年代的独特价值,所以招致了“体制内外都有批评”的结果。

严家炎1958年秋留北大任教后即与王瑶教授共事,他目睹了当时因“反右”运动的余波,王瑶教授被当做学术上的“白旗”受到批判,并被撤销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他回忆王瑶先生遭批判后的反应:对自己曾是“一·二九”时代的地下党员,一夜之间忽成了“白旗飘飘”,王瑶非常想不通。“有一次,我们俩人聊天,他说觉得个人无法掌握命运,只得拿起扑克牌玩打通关这样的游戏,看究竟这样走还是那样走会走通。”


“文革”中,王瑶教授因将一张背面印有毛泽东像的报纸放在尿盆底下,遭到家中保姆的揭发,被认定为“三反分子”。除几次遭到造反派毒打外,还被从原来的住宅赶了出来。


王瑶先生为人幽默随和,极爱开玩笑自讽自嘲,有人评价他“峻急通脱,出语多谐,看透一切”。三四十岁时,他的头发该黑的却早白了,牙齿该白的反倒变得焦黑,他说自己是“黑白颠倒”;又因糖尿病每天必须喝几瓶水,同时又喜欢用烟斗抽烟,他因此说自己是“水深火热”。在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岁月中,这些玩笑戏谑之言很可能会被人作出别样的理解,因此他为此没少吃苦头。1957年夏天“反右”时,他和几位教授受命去青岛编写教材,他开玩笑说了一句:“这下子可以躲开火热的太阳,也躲开火热的斗争。”这些信口而出的玩笑话在后期“拔白旗”和“双反补课”运动中都成了他遭受批判的“如山铁证”。“文革”期间,王瑶还对密友说了自己的判断:事情做过了头,就离结束不远了。


虽经历了“文革”等诸多政治运动的磨难磨砺,王瑶先生的洒脱性情却始终未变。上世纪80年代,王瑶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被恢复了,他在政协会议上围绕委员们的发言而自创了后来被人称作“王瑶式”的口头禅,在“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流行语后面添加了一句“白说也要说”;他还告诉学生,不要做“二道贩子”一样的伪学者,要拒绝诱惑。


对“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个长期争论争议激励的大问题,王瑶先生仅用以下寥寥数语,就表述得非常清楚了:“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所谓分子,就是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


 1989年11月,一代大师王瑶先生抱病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12月13日,因患肺病不治,辞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75岁。

推荐阅读:

业余骑手老马有了奥运自由冠军偶像

谍海人杰王芃生及国际问题研究所

看看红色诗人郭小川的跌宕人生路

叶恭绰的“护家宝”及弟子启功奇事

缅怀铁骨铮铮的复旦教授孙大羽

“文化特 务头子”张道藩文化趣事四则

冯友兰,“毕生追赶进步”的哲学大师

一代大师陈垣的思想改造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