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北大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展望》

推送规则变化导致部分读者错过了公众号最新文章,请读完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最新文章推送会第一时间出现。

2022年7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发布《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展望》报告。这是包括新能源、能源转型、电力碳达峰和新型电力系统等系列报告之一。

关注CWEA公众号,后台回复“2207报告”下载报告全文PDF。


2021 年3 月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重塑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将促进我国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速建成能源强国;将驱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助力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型电力系统是未来新能源为主的我国能源系统的主体,将根本改变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格局,实现能源消费的电气化和电力消费的清洁化,具有全面支撑性、系统平衡性、综合高效性、科技创新性以及国际引领性等主要特征。

全面支撑性指我国电气化程度高,全面实现电代煤、电代油、电代气。包括氢能、碳捕捉与封存利用(CCUS)、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清洁技术能有效支撑全社会难以电气化领域的深度脱碳;系统平衡性指我国能突破能源系统的“不可能三角”,实现电力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具备安全稳定的电力供给能力和遇到突发事件的灵活调节能力,电力价格长期稳定且终端用户可承受,电力服务普惠经济民生;综合高效性指我国能源综合使用效率高,以服务需求侧为导向,废弃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水平高。拥有高效运转的市场机制(有效市场)和科学健全的监管体系(有为政府),与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广泛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性指我国电力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够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持世界领先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示范水平,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国际引领性指我国在电力投资贸易与标准制定、国际能源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等事务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够为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成后,我国电能在终端用能的比重在70% 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在95% 以上,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即我国电力系统趋近于能源系统。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35年,称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1.0 阶段;第二阶段为2036 年到2060 年,称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2.0 阶段。

在新型电力系统1.0 阶段,电力在我国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得到持续加强,增量能源消费主要以电力消费为主,但总体来看电力仍然不是我国终端用能的主要形式。新增电力需求在“十四五”时期绝大部分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在1.0 阶段,我国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光伏、光热、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总装机到2025 年和2035 年分别达11.2 亿千瓦和26.8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分别达43% 和61%。与之对应的是煤电装机的加速下降,2025 年我国煤电装机达到峰值11.7 亿千瓦,随后进入峰值平台期,缓慢下降到2035 年的10.6 亿千瓦,其中约一半为利用小时数只有3000 多小时的调峰机组。

在新型电力系统2.0 阶段,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开始大规模替代存量化石能源。传统能源机组的角色和燃料产生巨变,煤电由调峰电源逐渐转变为备用电源,发挥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供作用。到2060 年,光伏、光热、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总装机达56.3 亿千瓦,包括地热、氢电、海洋能等在内的新兴清洁发电机组总量接近3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95%。届时我国淘汰所有燃煤基荷机组和调峰机组,仅在东中部高负荷地区保留约2 亿千瓦的安全备用机组。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路径下,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于2025 年左右达峰,峰值约45 亿吨,2025-2028年碳排放处于峰值平台期,到2030 年仍约42 亿吨。2030 年之后,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呈加速下降趋势,若不考虑CCUS 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利用,到2035 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约39 亿吨,到2050 年约20 亿吨,到2060 年约3 亿吨。若考虑CCUS(包括BECCS和直接空气捕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利用,到2035 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约35 亿吨,到2050 年约7 亿吨,到2060 年实现负排放。

开展新一轮技术革命成为摆在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前最严峻的挑战,这包括新型储能、光热、CCUS、生物质能,以及绿氢制输储运与终端利用体系等。如果这些关键技术不能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降低使用成本,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将缺乏根本的技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清洁、稳定、高效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此外,我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将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困难。

在1.0 阶段,我国将主要面临经济性和高效性的问题。一方面是新能源高速发展背景下系统整体并网消纳成本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导致的电力资源无法实现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以及灵活性资源无法有效发挥对新能源的调节支撑作用。在2.0阶段,随着新能源制造成本和消纳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市场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将主要面临安全性问题,这包括波动性电源大规模并网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冲击,以及新能源制造业中矿产资源和稀土资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问题。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两个阶段,我国的工作重点都将围绕推动煤电的优化与退出、综合施策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强化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电制衍生品技术和新一代发电与供热技术,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的发展上。但两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1.0 阶段,更多的是侧重调整煤电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以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需求,加速电力行业自身的脱碳进程。在2.0 阶段,更多的是侧重全新的技术、生产与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推广,以及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等,以发挥电力行业的基础性地位,带动工业、交通、建筑等各个部门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我国需建立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治理水平;需构建高效运转的电力批发市场和多样化的电力零售市场,保障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的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需高度重视科技研发与创新,推进关键能源技术取得突破;需完善碳市场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以市场化的手段倒逼煤电的转型与退出,提升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需大力推动公正转型和加强宣传教育,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实践和最优之路。

报告目录和图表: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于2021 年3 月启动,旨在助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和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项目的具体研究领域涵盖宏观的能源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综合发展;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电力部门向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系统转型;推动电气化;高耗能部门的低碳绿色发展;可持续交通模式;区域、省、市碳中和模式的示范推广;散煤和塑料污染治理;碳中和与碳汇;碳市场;社会公正转型等。CWEA


来源: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杨雷:碳中和定义能源新赛道,“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风电发电量要增加10倍”

杨雷:能源革命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能效是第一能源

报告 | 落基山研究所:《电力市场与电价改革——通向零碳电力增长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 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让新型电力系统的“铁三角”更稳定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助力零碳未来

《风能》专栏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挖掘需求侧潜力的关键三步

《风能》专栏 | 张树伟: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几个“异想天开”


国际报告 | IRENA:构建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的“质量技术基础”(附下载)

工信部肖亚庆: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1.61 亿欧元补贴,丹麦加速推进Power-to-X 战略

丹麦将建造欧洲最大Power-to-X 设施

报告|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

IRENA氢能相关报告|《创新展望:可再生氨》(附下载)

IRENA全球氢能贸易报告:绿氢成本和潜力及氢载体技术回顾(附下载)

美国能源部支持小岛屿和偏远地区实施能源转型

得州大停电:中国电力系统如果不推进改革,那真的可能遭遇“黑天鹅”

可再生能源将迎跨越式发展,有望打破“不可能三角”

WRI重磅报告 |《长三角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及愿景》

报告 | 世界能源理事会:2021 年世界能源三难困境指数


IEA:加强中国碳市场助力实现碳中和:聚焦电力部门

《风能》专栏 | 从时间颗粒度审视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发挥电力市场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风能》专栏 |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设计探讨

国家能源局:《电力现货市场信息披露办法(暂行)》政策解读

IEA报告:中国碳交易市场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GIZ报告下载 | 德国电力市场的作用

澳大利亚国家电力市场简介——以发电侧电力批发市场为例

张树伟:电力系统“统一、开放、竞 争市场”的目标面临挑战

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消纳模式创新

张树伟:漫谈数字化时代的电力市场“风险”


李鹏:助力碳中和,风电产业如何行稳致远?
曾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技术领域需跨界“融合”
图说 | 世界银行:已实施碳定价机制地区的碳价
数据 | 46.1GW地方煤电在“十四五”前抢闸冲锋
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揭开面纱
北理工魏一鸣教授: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
两家大型央企联手助力革命圣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陈新华:建立基于科学、符合国情、体现东方智慧的碳中和理论体系
IEA报告:中国碳交易市场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碳关税将来!欧洲议会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议案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谈绿氢、碳边境调节机制、气候立法修改
拜登政府酝酿推出“碳边境税”,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
报告 |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发展绿色低碳数字新基建
IEA旗舰报告| 转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安全2021年版
BCG报告 | 欧盟碳边境税将对世界贸易带来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部:中国如何管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附报告下载)
数据图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按行业分布情况(附下载)
报告 | 《氢能脱碳途径》:大规模氢能可行,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英国《金融时报》:中央银行需更进一步拥抱绿色转型
英国新能源政策:带动绿色复苏,迎来投资利好
新华社:日本通过2050年碳中和法案
日本取消最后一个燃煤电厂项目,海上风电加快退煤速度
美国如何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附普林斯顿零碳美国报告(345页)
美国海上风电大跃进!拜登正式批准美国首个大型海风项目
数据|2020年德国陆上风电报告(附下载)
报告 | 《2020年德国能源转型政策和新闻回顾》
德勤报告|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实现碳中和,我国新能源开发需占用多少土地?

全球风电加速布局,实现碳中和承诺任重道远
COP26全球风能联盟正式启动,标志着风电新时代的到来
贺克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要避免突击冒进和一刀切
我国正式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
图说|一图读懂大唐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
陈新华:碳中和的融资需求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商业模式的构建

仇保兴:智慧城市都应是“生成”与“构成”的有机结合
收藏 | “碳中和”目标下技术路线图
以六大系统举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梅德文 | 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
国内首个省级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风能》专栏|构建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厘清挑战,加速转型
拥抱碳中和的六种姿势——开篇
碳中和之路,中国互联网与高科技企业注定要躬身入局
《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联合国首份面向企业界的碳中和目标指南(附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首次纳入中央环保督察:“两高”成今后督察重点,八省被批管控不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或需投入136万亿

3949页!IPCC 正式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视频】鲁健对话丁仲礼,再谈“碳中和”
章建华: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收藏 | “碳中和”目标下技术路线图
欧盟之后加拿大拟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或对中国商品征碳税
国家发改委:纠正运动式“减碳”及遏制“两高”,压减拟上马“两高”项目350多个
国家开发银行获首批103亿元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投稿与联合研究欢迎风能行业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产业分析师向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赐稿,或进行联合风能产业研究。CWEA投稿邮箱:
cwea40@cwea.org.cn,或请公众号后台留言
gaojian@cwea.org.cn,《风能》杂志投稿专用产业研究服务:
wengl@cwea.org.cn,文老师 电话:010-59796665-3612
杂志与报告订阅:wangwk@cwea.org.cn, 王老师 电话:010-59796665-3605

 

关注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后台回复“2207报告”,下载相关报告和资料。
更多能源和风电行业专业报告,请关注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文章列表页右上角搜索“报告”,即可获取最新最全的报告。也欢迎您将CWEA公众号转发给朋友参考。

如果觉得好,不妨动动手指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