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能》专栏 | 张树伟: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几个“异想天开”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几个“异想天开”

来源 |《风能》杂志
作者 |《风能》杂志特约评论员 张树伟


· 需要明确的是,可再生能源是一种不同于化石能源的电源,它们是用来发电的,市场应当保持随时开放。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之路已经开启,它是一场新的“革命”,需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伴随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们对于“最终到哪里去”的终极归宿已经明确,剩下的只是选择何种路径,从而能够以一种有效率、公平、可靠的方式从现状过渡到未来。关于为何需要建设一个“新型电力系统”的问题,业内已经从诸多视角展开过讨论。这些解读往往是互相补充而非互斥的,并且大部分属于技术性讨论。
在本期专栏中,我们尝试“脑洞大开”,讨论一些本质性变化及其可能性。

不同地理尺度上的地区可以做到“电力自立”吗?


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非常不均衡,相对而言,可再生能源的分布更加均衡。传统油气市场存在垄断势力⸺沙特阿拉伯(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4)、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及俄罗斯,电力市场则不存在这样的国际垄断势力,因此,基本都是本地化的市场。在更小的地理尺度上,比如区域、省、市、县、乡,甚至几个街道,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它们能够仅依靠本地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独立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无疑意味着自主程度与安全保障程度的提升。
“电力自立”应当被纳入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之中,它只有在本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开发潜力超过本地电力需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这一测算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研究具有重大政策含义与行动价值。美国与欧洲的研究充分表明:在国家与大洲层面,完全可以实现“电力自立”;在国家以下的地理尺度上,部分地区是具备条件做到这一点的,甚至在某些人口密集地区(意味着土地资源与空间比较稀缺)都有可能做到。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有充分理由对实现“电力自立”持乐观态度。正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倡导的,在全国实施“百县千村万台工程”,即在全国的100个县,首批选择5000个村,每个村安装2台风电机组,共计1万台,并以县域为单位进行集中规划、打包核准,能够为这些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这对于振兴农村地区,壮大村集体经济,落实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行动,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之基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气象局开展的全国风光资源普查工作,为回答这一问题奠定了坚实的数据与方法论基础。

电网普遍具有“畏难”情绪


电网主体释放出了目前的系统极限已到的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汤广福认为,我国电力系统尚不具备以新能源为主的支撑能力。国家电网总工程师陈国平表示,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支撑新能源的巨量接入。一位电网负责调度的管理人员于2021年5月告诉路透社记者,该系统已经达到可以处理并仍保持稳定运行的可再生能源数量“极限”。
上述提法或许是对的,给定这个系统仍旧在奖励“不灵活”。问题是,为何不能从现在开始改变?过去,笔者在众多文章与场合中试图反复论证:国内目前的调峰并不是辅助服务,而是一个基本的发电市场份额问题。将这种市场份额问题看作辅助服务,无疑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在起作用:“先来后到”的价值标准与原则。最终,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由现货电能量市场代替调峰市场”。

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联合成立一个“调度”吗?


可再生能源发电首先是一个电源,而非需要“消纳”的负担。这方面的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激烈,先入为主的“消纳”概念误导了公众的理解,让人们觉得新的电源似乎是一个负担,那么“消纳”不了,自然就只能是这些电源认倒霉了。这种界定亟待改变,需要明确的是,可再生能源是一种不同于化石能源的电源,它们是用来发电的,市场应当保持随时开放。
不能将系统充足性与灵活性混为一谈。《中国能源报》刊文称,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支撑新能源的巨量接入。
虽然纵观全文,其谈的大部分(若非全部)都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系统充足性问题,即可得电力资源要能够满足当时的需求。问题在于,这个系统充足性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基本要求,与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有何关系?
那么,可再生能源企业联合起来能够成立一个调度实现“自我平衡”吗?一台风电机组的出力可能波动很大,但众多机组叠加在一起,平滑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成立系统集合商,或者联系固定客户的“调度”,在技术上并不是天方夜谭。可再生能源厂商联合起来,应该可以找到足够的用户,且能够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获得其他足够的系统调节资源。再加上储能技术的发展,应对系统出力的波动应该不成问题。
事实上,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中,配电网的系统平衡角色往往会更加凸显。面对大量光伏馈入配电网,处理得好,可以发挥减少主干网阻塞、提高本地安全性、长期减少电网投资的作用;处理不当,在发用电用户、配网与主网的平衡上,可能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程度或者分割的激励,从而成为影响系统平衡与安全的负面因素。即使在欧美国家,配电网传统上也没有市场交易,而是统一将需求与发电资源上交到输电网。但在光伏、电动汽车出现后,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集合了各种电源与用电形态的“微网系统”,往往就需要这样的一个“调度”。
在我国,新的调度主体与体系可能会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出现。风光是波动的,需求也是波动的,因此,这种波动本身并不是问题。然而,我国的调度机构处于优势地位,追求“一条线的稳定输出”。这种事实上的“懒汉”调度,往往将“出力可控”作为一种摊派目标,需要各发电主体去追求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这其实在另一个侧面增加了小范围系统平衡的资源与能力(如风电场与储能联合控制),为更多独立调度主体的出现奠定现实的能力、经验与其他操作性基础。

储能与灵活用电能将电力波动完全消灭吗?


目前的电力消费是存在广泛波动的,白天高于晚上,夏冬季远高于春秋季。这意味着系统中必须存在一些电源,以满足高峰负荷,但在需求降低后必须退下来。因此,整个系统的利用率不可避免地会下降。
储能能够平抑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波动,但在加装多少储能上存在优化空间。储能能够平抑波动的功能并不是其需要(无限)进入系统的理由,应当基于成本维度进行考量。显然,一个完全不波动的系统,其电力价值在不同时间将是恒定的,这无疑消灭了储能的商业模式⸺_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因此,就直觉而言,在系统完全没有波动之前的很长时间,储能进入系统的激励(保证回收投资)就已经消失了。系统永远不会不存在任何波动,除非储能的价格低廉到近乎白给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它无疑与风电和光伏都会形成“头对头、脚碰脚”的替代关系。

系统会彻底走向分布式吗?


这不是一个足够清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界定以明确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方面,何为分布式、何为集中式很难存在一个可以讨论的客观定义,其划分标准往往是变动的,即使以最简化的单机容量为标准;另一方面,从未来的可能形态来看,尽管风电、光伏的单机容量很小,数量却将越来越多,但电力系统仍旧会有核电、海上风电机组,两者无疑都是认识中的“集中式设备”。且小微网或者自平衡系统(如点对点交易),往往还需要更大的电网作为备用。系统可能并不会走向彻底的分布式,除非储能便宜到超越人们想象的程度。目前来看,这几乎完全不可能。

小结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之路已经开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脑洞”,想象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灵活的电力系统。这是我们提升电力系统认知水平的必要过程,更是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关键所在⸺_对问题的描述(从而理解)往往意味着部分的解决方案。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场新的“革命”,它需要破除:
旧思想⸺稳定输出是一种价值;
旧文化⸺特权国家调度中心的不正常存在;
旧风俗⸺系统透明度严重不足;
旧习惯⸺总是将从几个小时供需动态得出的结论泛化到全年8760小时。 CWEA

来源:《风能》杂志

作者:张树伟 卓尔德环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德国能源转型智库高级顾问

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电力市场与数字化专题


张树伟:挣钱,还是掏钱?——关于消费者需求响应的讨论

专栏 | 张树伟: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新”在何处?

专栏 | 张树伟:实现碳中和,没有市场行不行,没有额外政策呢?

张树伟:系统调度范式:“最后一招”VS“常态指挥”?
张树伟:电力系统“统一、开放、竞争市场”的目标面临挑战
张树伟:什么是电力?什么是市场?什么又是数字化?
张树伟:电力市场如何体现消费者永远是对的
张树伟:再谈“调峰辅助服务”涉及到的理念与政策设计问题
张树伟:电力市场为何物理运行与财务结算是充分分离的
张树伟|电网与储能:替代抑或互补关系?
张树伟:漫谈数字化时代的电力市场“风险”
课件PPT和视频分享!能明白@风向标第1期张树伟详解调峰辅助政策
张树伟:如何看电力体制改革现状


张树伟:“拉闸限电”争议背后,需要更多客观的事实与分析

张树伟:猜测“拉闸限电”的各种原因,不如谈谈如何补偿限电者!

张树伟:拥抱碳中和的六种姿势——开篇

张树伟:拥抱碳中和的六种姿势:我们现在在哪?——充满非社会环境下减排的技术性讨论
张树伟:讨论碳中和,我们先得明白这些底层逻辑

全球碳中和路线图参考:


中科院公布“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进展,“三端发力,五个看法”

IEA发布“50年来最重要的报告之一”,绘制2050年碳中和路线图

美国如何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附普林斯顿零碳美国报告(345页)

主要国家实现“碳中和”路线图

日本发布“绿色成长战略”,14个绿色路线图,2035年取消油车

英国出台能源白皮书: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设定路线图(附下载) 


碳中和相关参考

习近平: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
视频丨习近平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习近平主席关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七次重要讲话
中央定调!重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
报告 | 联合国:与自然共存将成为人类发展下一个前沿(附下载)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将说到做到

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人类和地球采取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资料 | 29家中央企业“碳中和”计划汇总
一文读懂2020气候雄心峰会!
可再生能源将迎跨越式发展,有望打破“不可能三角”
报告 | IRENA:可再生能源和气候承诺:《巴黎协定》签署五年数据(附下载)
国外41位学者澄清“碳中和”的10个认识误区,特别不能以“抵消”技术代替减排!!
清华大学齐晔教授团队: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25%的科学依据
汪文斌:中国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解振华: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
数据 |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也搞“KPI”?美国倒数第一!中国表现尚可
欧盟同意55%减排目标,但“还远远不够!”

重磅!国家能源局官方首次全面解读“新型电力系统” 


李鹏:助力碳中和,风电产业如何行稳致远?
曾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技术领域需跨界“融合”
图说 | 世界银行:已实施碳定价机制地区的碳价
数据 | 46.1GW地方煤电在“十四五”前抢闸冲锋
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揭开面纱
北理工魏一鸣教授: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
两家大型央企联手助力革命圣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陈新华:建立基于科学、符合国情、体现东方智慧的碳中和理论体系
IEA报告:中国碳交易市场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碳关税将来!欧洲议会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议案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谈绿氢、碳边境调节机制、气候立法修改
拜登政府酝酿推出“碳边境税”,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
报告 | 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发展绿色低碳数字新基建
IEA旗舰报告| 转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安全2021年版
BCG报告 | 欧盟碳边境税将对世界贸易带来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部:中国如何管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附报告下载)

数据图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按行业分布情况(附下载)

报告 | 《氢能脱碳途径》:大规模氢能可行,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英国《金融时报》:中央银行需更进一步拥抱绿色转型

英国新能源政策:带动绿色复苏,迎来投资利好

新华社:日本通过2050年碳中和法案

日本取消最后一个燃煤电厂项目,海上风电加快退煤速度

美国如何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附普林斯顿零碳美国报告(345页)

美国海上风电大跃进!拜登正式批准美国首个大型海风项目

数据|2020年德国陆上风电报告(附下载)

报告 | 《2020年德国能源转型政策和新闻回顾》

德勤报告|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实现碳中和,我国新能源开发需占用多少土地?


全球风电加速布局,实现碳中和承诺任重道远
COP26全球风能联盟正式启动,标志着风电新时代的到来
贺克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要避免突击冒进和一刀切
我国正式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
图说|一图读懂大唐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
陈新华:碳中和的融资需求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商业模式的构建


仇保兴:智慧城市都应是“生成”与“构成”的有机结合

收藏 | “碳中和”目标下技术路线图

以六大系统举措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梅德文 | 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碳中和的两难
国内首个省级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风能》专栏|构建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厘清挑战,加速转型
拥抱碳中和的六种姿势——开篇
碳中和之路,中国互联网与高科技企业注定要躬身入局
《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联合国首份面向企业界的碳中和目标指南(附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首次纳入中央环保督察:“两高”成今后督察重点,八省被批管控不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或需投入136万亿

3949页!IPCC 正式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视频】鲁健对话丁仲礼,再谈“碳中和”
章建华: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收藏 | “碳中和”目标下技术路线图
欧盟之后加拿大拟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或对中国商品征碳税
国家发改委:纠正运动式“减碳”及遏制“两高”,压减拟上马“两高”项目350多个

投稿与联合研究欢迎风能行业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产业分析师向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赐稿,或进行联合风能产业研究。CWEA投稿邮箱:
cwea40@cwea.org.cn,或请公众号后台留言
产业研究服务:
hejy@cwea.org.cn,何小姐,
电话:010-59796665-3612


更多能源和风电行业专业报告,请关注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文章列表页右上角搜索“报告”,即可获取最新最全的报告。也欢迎您将CWEA公众号转发给朋友参考。

如果觉得好,不妨动动手指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