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70年代丨贾建初:打开心灵的那扇窗口

贾建初 新三界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贾建初,祖籍河南镇平,1953年生于武汉,在北京长大。1969年初去二轻部江西分宜五七干校当知青。1977级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工程系。1985获得北京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1992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制浆造纸工程硕士学位。从1990年代起在美国多家公司担任注册工程师和职业项目经理。现居住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

 
原题 

四十多年前的鼓浪屿之游





作者:贾建初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我青年时期的朋友——黄凯莉


 
那是2007 年夏季的一个周末,我从报纸上无意中读到一篇题为《剃头匠与中国第一别墅》的文章。我忽然意识到,此文讲的好像是我青年时代的好友黄凯莉家的事。我立刻设法拨通了黄凯莉上海家里的电话。谈话证实了我的猜想,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黄奕住正是凯莉的曾祖父。
 
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1975年的春节。那时我已在轻工部分宜干校造纸厂学徒期满当了几年的工人师傅,兜里稍微有了一点结余, 心中就涌起一种躁动要去实现儿时就有的周游世界的梦想。虽说有了点盘缠,可那充其量只够买张火车票,出门在外住宿和吃饭只能靠蹭了。同车间的好友凯莉正好春节要去厦门鼓浪屿看望她奶奶,我父母则在福州有几个老战友。我俩搭伴去玩,福建之行的吃住不就解决了吗?
 
就这样我和凯莉从分宜出发,乘坐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到福州,在福州我们住在我父母的老战友何平叔叔家。在福州玩了几天,又搭乘7~8小时的长途汽车到厦门,在那里我们乘轮渡到了鼓浪屿的岛上。
 
从厦门到鼓浪屿的轮渡到达岛上时,夕阳已经落山。我们下了轮渡后提着旅行袋,步行到黄凯莉的奶奶家。经过一路汽车的颠簸,我们都已经很疲倦了,所以我在被安顿好以后,上床倒头没几分钟便进入梦乡。第二天清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阵强烈带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惊醒,凯莉告诉我,那是街道工厂的工人们上班了,响声是冲床冲压罐头瓶盖的声音。看来凯莉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声音了,并不显得特别的烦躁不安。
 
既然被吵得无法继续睡觉,我们就索性起床。昨天晚上进来时天色已晚,没来得及观看我们居住的环境。吃完早点凯莉带着我在她奶奶家屋里院里的四处转游,并简单地告知了我一些黄奶奶的情况。
 
黄奶奶本来一人独自住在这幢浅黄色的别墅中。别墅已经年久失修,墙上的黄色油漆已经剥落。但是西洋风格的建筑,长满各种热带植物的庭院和家中剩下不多的几件硬木家具仍能显示出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来。文革时,别墅的门厅,大起居室和餐厅等主要房间均被街道工厂占用,改造为车间,生产罐头瓶盖。只留两三间房子给黄奶奶及来访的亲友居住。

我看见几个街道老大妈模样的工人在冲床边忙来忙去,地板上堆满了原料和存放加工好的瓶盖的纸盒子。我琢磨着,我们在此暂住几天,都有点受不了近在隔壁的冲床工作时发出的噪音,难以想象长年住在这里的七十多岁的黄奶奶是怎样在这常人无法忍受的噪声中度日的。
 
早饭过后,凯莉和她表哥带我去做环岛游。凯莉好心地警告我鼓浪屿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别说汽车,就是自行车也不让骑,去哪里都要靠11号。她表哥还补充说,岛上全是居民住家,没有机关、企业,岛上居民大部分搭轮渡去厦门上班。这间生产瓶盖的小工厂是街道居民在文革中才建的。 
 
好在岛不大,还不到二平方公里,步行也是很舒服的。鼓浪屿的春节气候宜人,阳光灿烂,海水拍打岩石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那天我们游览了日光岩,鼓浪石,轮渡码头,七十年代中期那会儿国内还没有兴起旅游的热潮,我们所到之处,除了碧蓝的海水和蓝天,金黄色的沙滩,海浪拍打着的礁岩,各种西洋风格的建筑,及偶尔外出散步的岛上居民外,几乎看不到什么外来的游客。


凯利和我在鼓浪屿海边,1975年春节


接下来的游程中,凯莉和她表哥还带我看了几座岛上著名的建筑并拜访了凯莉在岛上的一些亲戚。鼓浪屿堪称“万国建筑博览馆“。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古希腊的三大柱式陶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的浮雕,门楼壁炉,阳台,钩栏,飘窗。争相斗妍,异彩纷呈。凯莉告诉我岛上大约有160座房子都是他们黄家盖的。
 
当我们路过一个很大的围在院墙里的别墅,凯莉告诉我这里曾经是她们家的自住房子,是岛上最大的建筑,当时是国家宾馆,不对外开放。所以,即使是作为黄家的后代及朋友,我们也只能遗憾地远远眺望这所豪宅而无法进去。当时我只感觉这房子真大真气派。几十年后,我才知道这是曾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的中楼,是凯莉的曾祖父黄奕住1921年从印尼回国后花费29万银元为自家建造的。20世纪50年代,黄家子孙将其交给政府管理,此后“黄家花园”成了国有宾馆,曾住过许多中外政要。 
 

 
我们边说边走,路过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墓地,墓地有一个大门,四周有围墙,里边的墓碑都是汉白玉或花岗岩修的,很是气派,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墓地。一个模样像老农的人在墓地里走动,凯莉上前很客气地用福建话和老人打了招呼并交谈了一会。凯莉告诉我,这山上的墓地是她家的祖坟,那位老人是为她家看管祖坟的,已经为她家工作了几十年了。第一次看到如此气派的家庭墓地和守墓人,我觉得不可思议。我那时无法理解,在经过了文革暴风雨冲击后的鼓浪屿,怎么还会有老百姓愿意为华侨富商家继续管理祖坟?
 
我们在凯莉的一个堂哥家吃年初四的饭,那一顿饭竟上来十几道菜,许多是我以前从未吃过的,席间还有咖啡和饭后的甜点。这顿饭令我真正地大开洋荤。尽管我自认为很喜欢摄影,但那时我只拍过黑白的120和135照片。在凯莉堂哥家, 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好多张他堂哥家人自己拍摄的六寸家庭彩色照片。照片上的人,全是凯莉家在座的亲戚,但在我眼里,他们个个都像是画报上的或北京王府井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的照片上的人似的,那么有精神,那么清楚。第一次见到家庭彩色照片时给我的视觉冲击,令我终身难忘。
 
在凯莉表哥家,由表哥弹钢琴,她的两个表姐及凯莉的姨父姨妈一起合唱。唱的是什么歌我记不得了,但此种小型的家庭音乐会我是从未遇到过的。凯莉表哥告诉我,这在鼓浪屿的家庭是极为平常的事。鼓浪屿有许多音乐世家,小小的岛上有钢琴600余架,其密度居中国之冠。1970年代在中国当红的钢琴家殷承宗曾是他们的邻居和朋友。凯利的一个叔叔还曾与殷承宗的妹妹谈过多年恋爱,但最终由于她叔叔的家庭出身问题而未结姻缘。她这个叔叔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终身未娶。
 
在凯莉的另一个亲戚家(即不清是堂哥还是伯伯了),我们参观了他家郁郁葱葱的后花园,那里长满了各种我叫不出名的亚热带植物,和一些从其他国家引进的珍稀植物。主人指着一颗高大的梧桐树自豪地说:那是从法国直接引进的,已经在他家后院生根近五十年了。他又指着另一个树说:“那是从印度引进的紫檀,也在我们这长了几十年了。”


 
接下来的几天,凯莉和她的表姐妹,表哥还陪我们游览了厦门附近的著名景点。他们特意带我参观了被毛泽东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杰出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以及陈嘉庚先生的安葬地集美鳌园。在参观中我了解到陈老先生倾资办学造福后代以及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卓越贡献。

令我颇感羞愧的是,我以前对于如此著名的,为国家为民族作过重大贡献的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和事迹竟然一无所知。所幸的是,虽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陈嘉庚先生的墓地被保护得很好, 我估计这背后也会有一番故事。

几十年后我回想起来,我领悟了当初凯莉带我参观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深层原因。凯莉的曾祖父黄奕住和陈老先生交往很深,他曾担任由陈嘉庚牵头的厦大理事会的董事。他独资捐建了厦门大学同文学院一座教学楼,该楼命名为 “奕住楼”。
 
尽管我在北京机关大院长大,自以为见识挺多,但对于这几天在鼓浪屿和厦门看到一切,我感到有一种既兴奋又有些接应不暇,眼花缭乱的感觉,有时竟搞不清这里究竟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了。多少年后,我的足迹已经到过许多国家的宫殿, 豪宅及花园, 也出席过许许多多够档次的宴会,但是这次旅行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四十多年后我仍旧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那种视觉和心灵的冲击。
 
时光又跳回到2007年的夏天。自从读了《人民日报》上那段有关黄凯莉的曾祖父黄奕住的报道后,我开始对这位老人传奇一生及南洋华人的奋斗史产生了兴趣。我在互联网上搜集到了许多关于黄奕住老人的资料。渐渐地,我的脑海中有了越来越鲜活的有关黄奕住老人的故事。

黄老先生是鼓浪屿首富,清末民初中国首富,印尼四大糖王之首,爱国华侨。清朝同治七年,黄奕住出生在中国福建南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黄奕住12岁开始从师学理发手艺,18岁怀揣36元钱下南洋到新加坡印尼谋生。从挑担理发做起,22岁开始经营商行。他由行商(货郎担)到坐贾,直至后来做国际贸易, 不到三十年的功夫, (1914年) 即成为印尼的四大糖王之一, 被列入《世界商业名人录》。他在51岁那年,带回其在海外的所有资金约合2000万美元返回厦门鼓浪屿定居。

此后, 黄老先生在国内创办银行, 创办经营公用事业, 投资铁路建设,开发厦门鼓浪屿的房地产及市政建设, 投资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抗战时期,黄老捐钱买飞机。当时,面临日寇进攻中国,有人劝黄老加入外国籍以保生命财产,遭黄老拒绝。他说,“(我)绝不加入外国籍,依赖外人。吾无意时髦,共赴国难,何惧之有?…… 岳飞‘还我河山’血红四字, 精诚威严, 墨舞心声, 流芳千古。”一位活生生的商业奇才,爱国的华侨企业家及民族企业家,慈善家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具体化了,我对他老人家的敬佩之情也从心底油然升起。


 
从小受到的片面教育使那个年纪的我一想起富商和资本家,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凶狠的拿摩温和瘦骨伶仃的童工在流水线上干活的镜头,总认为资本家都不是好人不做好事。后来许多事实让我明白,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像陈嘉庚,黄奕住这样的老海归企业家,在海外靠拼搏赚了钱,把资金用于发展祖国的经济,公用事业,文化教育事业,还捐资抗战,功在千秋。他们的行为,是我们乃至后人的楷模。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我年轻时的朋友黄凯莉,记得她带我去的那次鼓浪屿之行,记得在那封闭的年代她有意或无意为我打开的那扇心灵的窗口。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十年记忆

徐晓:无题往事
朱今天:曹滨海和他的母亲

冯骥才:无路可逃,革命时代口述史

冯骥才:无路可逃,抄家与结婚吴禄:追忆倒在校园中的15岁女同学
刘嘉陵:小红书·忠字舞·大串联及其他王彬彬:“文革”期间也有“乱收费”王彬彬:女特务,禁欲时代的性启蒙将校呢,将校靴,白边懒汉及其它杨魁元:你还记得当年的家庭成分吗?文革时北京流行的江湖黑话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