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作者简历
徐世平,1959年11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任职上海新民晚报社18年。2000年参与筹建东方网,任东方网副董事长、总编辑。2004年任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兼网宣办副主任。现任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
原题
作者:徐世平
这些天,陆续写了几篇就事论事的文章,因为涉及美国,因为有一说一,结果被人判定为“亲美派”。因为称特朗普为总统或者先生,结果被人调侃,说我肯定是美国的亲戚,是“领了任务”的人。
其实,我不仅称呼特朗普总统或者先生,而且也称呼过”川建国同志“。称呼都是同语境相关的,我当时是希望他去认真读一下《纪念白求恩》,希望他别老是惦记着甩锅这件事儿。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
有一说一,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公众理性一点,网络克制一点,媒体公正一点。任何偏激的言行,都是没有什么好处,仅此而已。但是,这并不代表我是”亲美派“,”企图削弱中国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松弛中国人民的警惕“。其实,我在许多场合说过,对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我们不能太天真,不能太老实,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该斗争的,一定要斗争。
不过,正常的思维,即使要斗争,也要客观理性,切不能盲目,也不能胡来,更不能让别人”代表我们“去准备流血牺牲。这种盲目的牺牲,毫无意义,谁愿意去谁去,反正我是不想去。
我知道,批评我的人,都是坚定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战士。有些人是有主见的,有些人可能都不过脑子,跟在后面瞎起哄。他们不太清楚,中美关系,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我不是国际问题的专家,只想用媒体人的观察,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勾勒出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中美关系,几十年风风雨雨,似乎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达到了一种空前紧张的状态。已经有人,称此为”新冷战“,或者说”亚冷战“,意思都差不太多。这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放在全球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下去观察。
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历史阶段,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凡三十年间,国际秩序的结构,大致是清晰的。
美国处于全球的顶端(难听一点有点像食物链的顶端 ) ,他们掌握着全球的科技和金融命脉,并且依靠其文化和军事的力量,维持其坚固的霸主地位。
其次是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依靠其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处于第二层级。同层次的,还有以法国、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高端文化奢侈品牌产业。
第三类,则是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沙特、巴西等资源丰富型国家。
中国大概处于什么位置呢?属于中间的中低端制造国家。从多年前的低端开始,后来逐渐介入中端制造,从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有人说,中国大概生产了全球50亿人所需的产品。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本来,这个秩序相对平稳。一是战后的庞大建设和投资需求空间,二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兴发展空间(比如互联网),于是,大家各取所需,相安无事,都还有好日子过。但是,一旦需求的空间变小,且没有新的科技进步拉动下一个发展空间,彼此之间本来和谐的关系,就会突然加剧矛盾冲突。这就好比一块地盘,原先兄弟和睦,彼此温饱生活,甚至还都有得赚,自然没什么。但是,一旦既有利益固化,吃饭的人多了,食物不够分了,就必然出现相互争抢的场面。
有专家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十几年的2位数增长,几十年6%以上的增长,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一大奇迹。如今,中国显然已不满足于中低端的制造,而且努力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领域有所作为,中国在全球金融领域,也希望有一席之地,同时,中国的经济体量,也决定了中国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说,中国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原有的国际格局。
对此最为敏感的,无疑是美国,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美国没有检讨自身的原因,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是全球化造成的。美国的政治精英们,不少人认为,中国就是全球化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中国从中捞到了大量的好处。因此,他们不惜地以国家力量拚命打压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并希望通过台湾问题、南海航行等敏感问题,牵制中国的精力,进一步围剿和干扰中国发展。当然,这中间还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文化价值观的优越感,等等。
对全球化的不满,自然而然地滋生出所谓的”美国优先“策略,也触发了美国一系列的退群动作。受此影响,欧洲许多国家,右翼势力持续抬头,令人惊讶,希望从布鲁塞尔收回权力的种种呼声,也甚嚣尘上。一个团结的欧洲,正在变得更加虚幻。特朗普上台之后,因为其固有的商人特点和实用主义作派,不按常理出牌,引发了这个世界更多的动荡和不安。而中国,目前尚不具备领导全球的能力,这也是事实。至于有些人盼望疫情给中国带来千载良机,自以为是,自我膨胀,这是既天真又愚蠢的想法,同”蛮夷入关论“的良好愿望差不多,但是,赌博的味道太重了。
本来,这种逆全球化的思潮,估计还会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我本来的估计,大概还需要三到五年时间的矛盾积累。但是,谁也想不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潜规则》一书的作者吴思先生最近有一篇文章,说疫情可能就是一根稻草,可能足以压跨全球化这个大骆驼。他说,疫后的全球化会不会终结,一是取决于这根稻草有多重,二是取决于这个骆驼有什么作为。
这场疫情,处于科技和金融顶端的美国,以及传统的高端制造业国家,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们赖以生存的许多生活和生产用品,大都来自于中国。离开中国制造,他们不仅是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之类的医疗用品不能自给,其他的物质供给,也存在巨大的供给不足。即使是他们国家的产品,其主要的生产线几乎都在中国。所谓的G7,本来都是世界主要的工业国,现在发现,如果离开中国,他们的产业门类和相关产业链,可能都存在问题。
于是,有些国家当然需要看美国脸色,需要考虑选边站队;也有些国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不能不考虑必要的调整。比如日本,他们海外投资的企业,共有七万家,其中一半在中国。如果中国出现问题,他们的生存就会堪忧。”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也怪不得他们。 看看这张图,可以感受形势的严峻性
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的疫情似乎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外防输入的压力依然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这根稻草的份量是足够重的。最令人担心的,美国政客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不断甩锅,可能会是新常态。这个问题应付过去了,他们可能还会提出新的问题。总之,政客们必须不断地甩锅,才是绝对正确的生存选项。现在,他们又开始发力甩锅WHO了,其用意是阴险的,其中一个说法,就是”隐瞒疫情“,这里是有潜台词的,尤其需要我们警惕。其他国家,也会因为美国的作为,而纷纷采取自保的策略,或者形成区域性的互助,以此应对局势进一步恶化。
大难临头各自飞,美国尚且如此,更遑论其它了。这说明,这头庞大骆驼,已不可能有太大作为,因为领头大哥美国,现在自顾不瑕、也胸无大志,早已不准备当村长了,这事情就有点难办。
我个人的判断,这场疫情,无论胜败,可能都无法改变全球化的终结。原有的国际秩序,可能面临新的重构。有人说,全球化可能终结,也可能是新时代的开始,但是,要么美国成为孤岛,要么中国成为孤岛,都是可能的选项。这话有点极端,但是有一定道理。当欧美国家集体转入消极的群体免疫浪潮,采取一起躺倒和无所谓的策略,那么,他们就可能抱团取暖,在许多问题上采取共同的战略。因此,我们必须防止出现一种可能,这就是美国可能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孤立中国。相反,中国也可能会因为长期的严防死守而产生一种”茧房效应“。
当然,如果我们的运气足够好,疫苗和特效药能够尽早出现,一切都还有转机。但是,如果时间拉得更长,情况可能就会变得更加糟糕。因此,中国必须要做好准备,充分估计各种困难,研判形势,推演变化,冷静沉着,尽可能争取最好的结果,以换取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敏感、也非常关键的时期,断不可有丝毫的轻举妄动。
在这一前提下,我主张,不惹事,但不怕事。不惹事,当然是尽量不去招惹别人,包括美国。这也是我特别反对”义和团式“的愤青言行的重要原因。这一类的血气方刚和义愤填膺,什么晚打不如早打的言论,纯属自慰,毫无价值,也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反而可能帮倒忙,授人以柄。
当然,不怕事是基本点,真摊上事儿了,本人坚定地支持战斗。
不惹事,不怕事,中国才会平安无事。
外一篇
作者:徐世平
最近,我特别敏感,不太敢说与美国有关的事情。
为什么呢?生怕被愤青们说成是“媚美派”。网络围剿的力量,实在厉害。可是吧,地球村这点事情,一旦绕开美国,还真就比较难。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政客,经常提到中国,有些话也比较难听,至少中国人是这样认为的。中国的媒体,其实也喜欢拿美国人说事儿,一天不说,一天不骂,也有点闲得慌。
谣言:美国用最先进的显微镜看到空气中病毒
最近,中国的网络(包括媒体),都在炒几件事,炒得让老百姓都感到一种义愤填膺。
比如说,美国要让中国赔款。这事儿应该听说过吧?肯定在媒体或者网络上。
其实,特朗普总统和美国政府,甩锅是有的,而且比较过份,但还从来没有说过要让中国赔款。
那美国是不是有什么事儿呢?
也是有的,但不是美国政府干的。
我查了查,那是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小的律所干的。在美国,这类专门干群体诉讼的律所还真不是少数。他们的专业就是如此,靠这个吃饭用的。他们发起的这个诉讼,可能也参考了某某日记,道听途说是肯定的。可是,他们完全代表不了联邦政府,可能连他们所在的小地方的政府都代表不了。谁都知道的,美国律师遍地,一言不合就起诉了。这种起诉,没人会当件事情,也不可能赢的。
有意思的是,这类事情,美国人是不怎么关心的。我也问了不少美国朋友,也就是一笑了之。美国的媒体,也没拿它当回事。老美的媒体,也是自由散漫惯了,口无遮拦,也是常有的事儿。不过,他们也是各说各话的。除了那家叫福克斯的,紧跟着特朗普先生的大嘴,其他的人家,有点偏见,但有时候还是挺牛的。这两天,纽约时报不是同特朗普先生在干仗吗?听说还挺热闹,话都难听极了,都有点气极败坏的样子。
可是,我不太明白了,这件小事情,却被我们的媒体和网络放大了,居然很多媒体和大V都在转发,有点没事找事的味道。有朋友开玩笑说,这是“向我开炮”的节奏啊。人家没炒,我们却非要去炒?是嫌事情还不够乱吗?
谣言:美国白宫正式给川普请来巫师,驱逐妖魔。巫师为教皇秘书,据说神力非凡。他呼鬼唤神,场面非常震撼。川普背后好几个美国议员紧抓着川普的肩膀难中求福,希望神魔不要把川普带走,顺便保佑美国人民,只让病毒赶快消失……
比如,还有一件事,也被炒翻了天。这是说特朗普总统下令让外国人回国,并会对禁止本国人回国的国家给予签证惩罚。由此,有人就想到了华人华侨留学生等等。这是不是要赶华或者驱华呢?其实也是想歪了。
这是一件被曲解的事情。请大家仔细去看特朗普的备忘录原文,它是说美国本来就准备驱逐出境的非法移民和非法入境者回本国时,本国政府不得以疫情为由拒绝接受被遣返的本国国民。听说,上个月,有个南美国家就这么干了。当然,美国政府就不爽了。
其实,我的美国朋友说,有身份和签证在美国的中国人,根本和这个备忘录是没有关系的。由此想到,以前的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有关美国人的旅行建议,也被人曲解过,以美国阴谋论说事,说美国人正在全国动员 ,准备打仗等等。这也太扯了吧。
美国政府有些人是挺坏的,阴招也不少。我们有时候,也确实不能太天真。但是,也别乱想乱说,是不是呢?尤其是做媒体的,传播信息,至少应该准确,不是吗?这也是职业道德。
比如,还有一件事,关于特朗普总统和美国政府命令美国企业必须从中国搬回美国。这条消息,我们很多媒体在炒作之中。当然,网络上更是骂声一片,甚至还有专家解读,说是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合谋干的,是准备坑中国一把的计划。我毫不怀疑美国政府有些人对中国崛起的敌意,有些就是意识形态的偏见,而且顽固不化。
不过,这件事情,特朗普总统先生好像根本没说过,这是他的一位经济顾问库罗德先生说的,而且是一条建议。如果美国企业搬回美国的话,政府可以考虑补贴搬迁费。这番话,他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说的,有专家解读了,他的意思,就是一个“当期会计年度”的抵税计划,并没有什么很高的价值。我是不太懂财务的事情。我也问了朋友,也确定是这么回事。而且也就是库罗德口头说的,政策还在酝酿,是计划进行中的事项。
关于安倍政府与美国政府合谋的事情,则更有点可笑。我看到一篇文章,是旅日著名的媒体人徐静波先生写的,来龙去脉,说得非常明白了。安倍先生提出的建议,不是这两天的事情,当时中国还在疫情之中。他们考虑的方向,是担心日本过度信赖中国,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因为,日本在外投资企业有七万多家,其中一半在中国,一旦中国发生什么问题,日本的经济就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日本政府希望分流一些企业,到其他国家去,比如东南亚等等。
当然,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是否会离开中国,本来就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有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它仅仅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政策建议而已。
两桩事情,都有原委,有关连也无关连,我们有些人,非要去炒作,硬扯到一块,好像有人,天天盯着在准备害我们,这就有点过头了。
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是英文理解的问题,甚至自嘲 ,英文没学好,那有什么办法。其实,这件事同英文好坏还真没关系的。这取决于一种严谨的媒体态度。
我写这些东西,不管怎么解释,坚定的爱国者,坚决反对美国政客的行径,等等,估计依然要被人骂的。
骂就骂吧,我依然认为,传播信息一定要准确,不要像捏面人一样。这样不好。
耸人听闻的愤青文章,动辄阅读量10万+,从不担心被删帖
作者微信公号
重读历史
原载作者头条号,本号获许可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陶斯亮:武汉市长贻误战机,问题出在哪呢? 顾土:“中国模式”防疫,究竟是什么? 现在就对各国防疫说三道四,有资格吗? 顾土:你的口罩,变味了没有 罗点点:建立网上纪念馆祭奠殉职医生
葛剑雄:某些人认为传播“阴谋论”对中国有利
梁衡:官员辞职尚留做人底线 萧功秦:极左思潮是一种文化病毒 于建嵘: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于建嵘:为什么武汉政府未及时预警? 徐贲:犬儒时代的良心与希望 雷颐:灾难记忆 许纪霖:疫情背后, 这个时代深入骨髓的虚无主义 张鸣:有人病死了,为什么要为此点赞? 周雪光: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强世功: “大疫”背后的“小农”心态 周其仁:救灾援贫要用脑用心 易中天: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 就是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顾剑:《方方日记》与《日瓦戈医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其他
热议丨徐世平:全球化可能终结, 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徐世平,1959年11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任职上海新民晚报社18年。2000年参与筹建东方网,任东方网副董事长、总编辑。2004年任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兼网宣办副主任。现任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