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阮向荣:新浪扬帆,为城乡孩子提供思想启迪之旅 | 第十期午餐会实录

阮向荣 公益网校POA
2024-08-24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线上午餐分享会专栏)


线上午餐会 10期 | 阮向荣

开学季到了,大家还记得暑期参加过的夏令营吗?有这样一个夏令营,规模大,地域广,受益学生数量多,长期陪伴成长、形成良性循环,让乡村的孩子更了解、更认同自己的家乡,走出去也能回得来。从2007年至今,已开展12届,偏远地区学校近万名孩子直接受益。9月是公益月,本期午餐会我们邀请到扬帆计划共同发起人,新浪扬帆公益基金理事长阮向荣,来为我们讲述扬帆e+公益夏令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他数十年公益之路的经验和心得。


以下为阮向荣发言实录


我叫阮向荣,是新浪扬帆公益基金理事长,也是民主建国会(以下简称“民建”)会员。1997年从天津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来到了深圳,在商海里沉浮了20载,公益经历13年。


2007年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成立,同年,我和新浪网创始人、原董事长汪延先生共同发起了扬帆计划。2012年,我们设立新浪扬帆公益基金,成为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理事基金。


截止2019年底,新浪扬帆公益基金累计劝募已超过1.2亿。目前我们在全国31个省市地区上线项目学校3,150多所,受益人数超过200万。



人生的转折

有两件事情对我做扬帆、做夏令营有很大的影响,一是在汶川地震,二是父母去世。


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我30多岁的时候,也正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掌握资源,可以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的年纪。但是当我真正到了现场,到了灾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的时候,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甚至连去抬一个死尸的勇气都没有。这次的经历让我开始思考:人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什么?如果哪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墓碑上可以写什么呢?

父母在的时候,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父母离世了,我们就直面死亡,迎来的越来越少,送往的越来越多。人到中年,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人生一世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两件事,让我对所谓“在社会上走一遭”有了更深的思考。



夏令营的缘起

我和汪总都是做企业的,我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应聘者是985、211毕业的,他们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有很高的学历,有些孩子甚至还有留学背景。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公司中层甚至高层。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发现这些孩子并不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在企业里快速晋升,反而往往会被边缘化或者被淘汰。我跟汪总并不是在乡村长大的,我们开始思考,这个人群到底是怎么样的?2006年,我们开着车亲自到全国各地,实地了解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当我们到乡村去看、去了解,发现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在另外一个世界。

13年前,很多乡村地区老百姓还在住土坯房,家徒四壁,当地最好的建筑是在学校里。十几年前国家已经开始在硬件上大量投入,有的学校还有远程教育设备。


当时的校长年龄接近60岁,骨干教师大概40多岁,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有很多老师还是代课教师。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们,他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都非常单一。当时我们看了学校的图书,很多图书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同时很多书也需要更新。

我们认为,需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而不是给钱。在当年的经济环境下,给一个孩子五千块也许能解决他很大的问题,但这终究对他的人生的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更希望他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那一年,我们带了13个孩子从贵州到了南京东南大学做了第一期夏令营。我们选的孩子都是在12、13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刚开始形成的时候。

当时夏令营时间比较长,为期15天。15天,我们不会和孩子们说让他们好好学习,而是每天带孩子们参观、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我们带着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去到六朝古都,了解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请了北大附中的老师、东南大学的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最关键的是,当时我们还请了心理教师全程跟营。

当时我们考虑,如果把这些孩子贸然领到城市里,但却不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将来他们是回不去自己的家乡的,因为他们心智还不成熟,他们没有办法进行判断。我们向孩子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引导孩子们意识到:你的父母是谁,你的家乡在哪里是不能改变的。能改变的是你的命运,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要认识到都市的繁华、都市的好,你也要看到都市的天花板,发展的天花板,都市的人员拥挤,食品安全等等。同时要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家乡,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家乡山美水美。我们会跟孩子讲,你们要爱护自己的家乡,理解你们自己的家乡,你们的家乡是所有城市人非常向往的地方。有朝一日你们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建设你们的家乡。



新的思考,重新起航

2016年,我们停下来,开始审视我们的夏令营项目。当时扬帆没有这么大的团队,每次夏令营都是我们几个人亲力亲为,我们没有这么多的精力再去做这么大规模营期长的夏令营;另一方面,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改变,环境在变化,孩子也在变化,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来看世界,扬帆夏令营的形式需要调整。我们从夏令营的意义、项目的设计、对人群的影响,开始重新思考扬帆夏令营该何去何从。


2016年,也是新浪扬帆公益基金10年节点,我跟汪延做了一个交流。我们达成了共识:就现在的公益大环境来说,就扬帆的发展方向来说,两个发起人必须有一个人要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团队中。因此,我从2017年开始,把企业交给太太和职业经理人,我开始100%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中。如果把公益或者教育公益作为我接下来几十年的生活方向和目标,我愿意为此来做努力。



夏令营的转型

2017年,扬帆夏令营做了一个转型。以前是把偏远地区的孩子带到南京和北京,让他们去见识世界。2017年,扬帆夏令营转身下去,我们连接城市家庭,我们带着城市的专家团队,联合当地的公益机构,去到偏远地区,以乡村学校为基础开展夏令营。我们把扬帆夏令营正式命名为“扬帆e+公益夏令营”。e代表扬帆计划一贯践行互联网公益;+ 是“家”的谐音, 代表“加入”“融合”;e+ 指利用网络链接起城市家庭与留守儿童。通过双向融合,让参与者成为“一家人”,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受益这些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其实是有共性的,他们内心都是需要陪伴的,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够让他们彼此建立友谊,能够有除了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个家庭陪伴彼此成长。

夏令营是在孩子们心里埋一颗种子,我们更强调内心的建设,希望他们能更理解社会、人群,学会独立思考。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和周围的人都在对他们产生着影响,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方向,希望能够链接更多的专业人士,爱心人士,给孩子们做正向的指引。

参加过扬帆夏令营的孩子我们称他们为“扬帆宝贝”。十三年来,我们一直陪伴这些孩子,他们的轨迹成长,我们是看得到的。很多扬帆宝贝现在已经成长为大学生了,夏令营的那一段经历让他们的目标更清晰,让他们更理解社会,让他们意识到除了学习好之外,需要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责任,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找到更大的天地。



拉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虽然孩子们通过一次夏令营接受了观念上的洗礼,但是如果老师的观念不做改变,孩子们最终会回到原来的轨迹上,我们希望老师也同步做观念上的更新,因此我们做了“扬帆乡村教师培训”这个项目,这就相当于老师的夏令营。我们把老师们带到深圳、北京,让全国各地的城乡老师在思想上产生碰撞。


扬帆的愿景是拉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我们希望搭建起城乡之间的教育桥梁。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受益。以此为目标,我们希望能链接到更多的人群,推动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推动通识教育发展

我理解的教育分为两块,一个是内心,自己的成长,自己的人生系统架构;一个是能力的掌握。


通识教育,其实是一个国家战略,不是仅仅靠一个基金会就能够改变得了的。扬帆有很远大的愿景,我们也愿意为此付出,对此我们拿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公益项目做人群,通过立体的项目影响孩子、影响老师、影响地方公益组织、影响志愿者、影响大学生,形成公益矩阵,合力让社会更美好。


在教师培训期间,我跟老师做了一个交流,当时有四个题目:第一个题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神经病”?第二个题目,我们为什么可以聚在一起?第三个题目,我们对社会哪些问题深恶痛绝?第四个题目,咱们的学生需要艺术培养吗?


第一个问题,对于老师来讲,他们最困惑的是这一群人是做什么的?你们的钱从哪来?你们的专职领不领工资?你们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讲述了公益需要专业,专职是有薪金,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花,为什么要让项目更透明的反馈。这也让老师们更理解了什么是公益。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好,希望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温暖。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社会哪些问题深恶痛绝?唯利是图,没有道德,没有思想,只关心情绪不关心真相……这些问题究其根由,都回到原点:是教育出了问题。那么如何面对?我们要找到一个路径,找到一个方法,来推动它进步,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方式。


第四个问题,这些乡村的孩子,他们需要艺术修养吗?我是美院毕业,但我认为并不是美院毕业的必然成为一个艺术家。我上美院最大的受益是当时我很自由,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思考,去观察这个社会,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社会。老子说麻木不仁,这个仁并不是仁爱的意思,这个仁是一个心的状态。仁的状态,就是内心柔软,能感知这个社会,知道身边人的苦,知道身边的美。只有你感知别人,这个社会才是活的,并充满了活力。我们希望孩子们透过艺术修养让自己的内心柔软起来,能够感知这个社会的美与丑。


包括“扬帆e+公益夏令营”在内的十个扬帆公益项目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推动通识教育上。我们给老师们印制了一些通识教育方面的书籍,包括《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通识教育困境与思考》看似这些大学教育跟他们无关,但是如果他们培养出的孩子没有办法理解世界,将来这些孩子就会像我们十年前看到的那样,没有办法融入主流。我们希望老师们能放眼中国乃至世界去了解教育现状。



是什么指导我的公益哲学理论

首先是自发性,第二个是带动身边人,第三个是影响他再影响他人,第四个是形成一个公益生态圈。


第一个是自发性。我刚开始做公益的时候,对公益并没有深度的理解,只是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些原始的积累,同时我感知到社会需要一些帮助。十几年前,我们还不希望得到太多的关注,所以我们很少有宣传,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除了公益践行,我们还需要做公益倡导,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从最初的自发性参与公益,改变为带动身边的朋友参与进来,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倡导和影响,他们能够慢慢主动地把公益理念传播影响到更多的人,这是第三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希望形成公益生态圈。扬帆公益生态圈已经初步显现了,为什么这么说?回到夏令营项目,今年我们的扬帆班夏令营一共有20个大学生,其中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是曾经的受助者,经过十年的陪伴,他们大学毕业了,愿意回到这个团队里,用自己的能力温暖这个社会。


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已经走过13年,接下来我们希望可以链接到更多的人,通过推动人群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愿和大家共勉。



>>往期推荐<<<


午餐分享会01期 | 柳茜:首先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

午餐分享会02期 | 李静:听见心的声音,永远在路上

午餐分享会02期 | 张雪珊:让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看见

午餐分享会03期 | 刘良斌:跳出舒适圈,成为更好的自己

午餐分享会04期 | 汪星宇:当“乡村笔记”连接城乡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午餐分享会05期 | 陈迎炜:如何把浓缩的社创梦工搬上邮轮

午餐分享会06期 | 李克梅:不忘初心,用音乐照亮乡村童心

午餐分享会07期 | 孙月:我是幸运的,我也希望把这份与生俱来的使命传递出去

午餐分享会08期 | 辜家齐,肖思宇:给乡村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同的可能

午餐分享会09期 | 刘英:推进居室适老化改造,给老年生活以尊严


后续还有分享者与听众的精彩问答环节,想了解的小伙伴们欢迎微信搜索“公益网校”小程序,关注“我是乐天行动派”线上午餐分享会栏目!

官网|www.gywx.org 

微博|公益网校POA 

邮箱|gywx@cgpi.org.cn 

小程序 | 公益网校  

微信转载|gywx_cgpi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午餐会音频分享!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公益网校PO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