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城市"视角下的TOD一体化设计策略︱德国HPP建筑事务所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HPP建筑事务所 Author HPP
7月16日,HPP联合合伙人、规划设计总监李建博士受邀担任TOD委员会“云课堂”系列公开课线上演讲嘉宾。本次演讲从“多维城市”出发,以中德TOD不同开发模式比较分析HPP在8个不同城市场景下的TOD项目实践,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一体化设计策略以及对未来TOD规划设计的展望。
© HPP
从古至今,交通对城市发展一直有着重要作用,对居民来说,交通也是选择居住和投资的主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将制约城市的发展。而TOD理念也是在交通与城市结构发展产生摩擦,顺应而生的一种有节制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大城市病解药”的TOD模式推动城市精明增长,调节经济发展,转变市场需求和生活方式的有效工具。
▲ TOD开发模式
TOD (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意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原始的TOD项目主要局限于北美地区,针对私人车+低密度城市特点而产生的理论,并没有渐渐演变出站与城的融合,更多时候仅仅是将地产项目置于车站附近。成熟型的TOD模式主要由西欧和东亚混合开发演变而来。
▲ TOD理论总结
随着单维城市向多维城市不断进化,结合西欧东亚城市多维度、超高密度的特点,我们已从最初的TOD1.0“车站模式”发展到如今的TOD3.0“站城一体化模式”,未来将持续演变成TOD4.0“站车人一体化模式”。
▲ TOD演变过程
本次公开课演讲结合HPP在TOD领域的实践,选取了8个不同城市场景下的TOD实践案例进行线上分享。
(精彩直播回放内容见文末)
© HPP
本次篇章有限,HPP事务所通过特征分类,以下四类案列以图文形式进行部分呈现,从不同角度与大家分享TOD多元设计思路。
01
滨水新城类
滨水融入,活力城市
案例一:汉堡港口新城海景区总体设计
▲ 详情点击图片 © HPP
汉堡港口新城海景区总体设计是欧洲最大的内城开发项目,整体规划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进行开发,是临水欧洲新城的典范。HPP结合街道步行路的改造及公园、滨河道路的设计形成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通过整合水运、铁路和公路的慢行系统使其成为该区域重要的交通接驳区。
▲ 功能分析 © HPP
值得一提的是,邮轮码头也被整合到核心商业区中,并与地铁,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停车场等多种出行方式共同垂直整合在一座建筑当中,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率。在设计时,HPP充分尊重城市肌理和历史建筑,使新的设计可以较好的融入汉堡城市的结构,实现历史的更新与保护。预计到2025年,这个占地157公顷的区域将建成一个新的生气勃勃的滨水城区。
案例二:布达佩斯南门总体城市设计
© HPP
随着全世界对城市环境的重视,作为城市生态核心区的滨水空间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布达佩斯南门总体城市设计中HPP团队通过结合滨水空间和绿地空间的建设,重新激活布达佩斯南门。
© HPP
基于多瑙河和索罗卡里多瑙河支流形成明显的三角形区域,该设计创造了一个绿色,开放,生动的三角框架,为布达佩斯南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标识,同时创造了场地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场地内结合轨道运输、道路运输和慢行系统,形成了该区域内的交通枢纽。
© HPP
Danubius站是规划设计中的换乘站,链接了公共汽车、轨道、HEV铁路线和自行车道路,从这里可以换乘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到市中心。内含自行车停车处、换乘点和共享自行车的位置,为慢行交通提供服务。
© HPP
02
站城一体类
片区缝合,互联互通
案例一:广州北站新城城市设计(竞赛投标方案)
广州北站新城城市设计采用 “一线双城” 概念,以一条轴线串联起两个城市片区,将巨大的绿色空间引入城市和大量的城市开放空间,以交通枢纽核心区作为东西双城整合的交通环,强化东西景观轴连续性和可达性,将交通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在此集合并转换,实现广州北站区域的产业转型与品质提升。
© HPP
▲ 圈层式布局 © HPP
案例二: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设计(竞赛投标方案)
© HPP
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杨坨地区,设计以“动静分区”、“内外分流”、“快慢分离”、“人车分行”为核心理念,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车站“人本、现代、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 HPP
提出“地下多层环路”的构思,使得进出车站交通能高效的使用地下多层环路,交通功能明确,更好的为车站枢纽区域服务;引导“轨道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实现人车分流,形成四通八达、便捷连续的慢行系统;结合周边高速路网及主干路网,着力构建“快速疏解、无缝衔接”的枢纽路网体系,构建“快进快出”+“普速进出”枢纽交通模式。
© HPP
03
生态融合类
自然渗透,有机复合
案例一:上海北新泾苏河创新公园城
▲ 详情点击图片 © HPP
上海北新泾苏河创新公园城为适应城市的发展,满足新兴产业和城市的多维度需求,HPP对该区域进行了充分研究和重新规划,提出“公园城市”的思路。
公园城市并不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公”“园”“城”“市”四个字的含义总和。概括来说,“公园城市”就是公共底板下,生态、生活和生产的“三生合一”。方案中保留了若干生态性廊道,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迁徙廊道,让自然和城市融为一体。此规划方案致力于从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和城市生活三个维度进行全面转型,为该区域注入新的活力。
© HPP
案例二:绍兴地铁鉴湖车辆段上盖及周边地块开发城市设计
© HPP
基地连接山脉,因此设计师提出以“田园城市”为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对各类田园、山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整合与连接,实现本区站城功能开发一体化,创造生态连接体的空间发展模式。
© HPP
在交通策略上以步行者为中心,慢行交通为主导,部分车行交通以地下空间方式进行疏导,减少车行交通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慢行交通以空中连廊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连续性处理,打造高品质、营养性城市空间。
© HPP
04
城市更新类
多元混合,新旧共生
案列:杨浦滨江船厂地区城市设计
▲ 街区功能和空间形态整合策略 © HPP
杨浦滨江船厂地区城市设计区域坐落于上海滨江中北段,是著名的工业场所的聚集地。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新旧的交融,HPP提出了“纤维街区”的概念。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发现、利用一切细小空间,将可利用的空间整合进资源网络,采用“三段式”缝合体系,在风貌保护和高强度开发找到平衡,实现新旧融合。
© HPP
设计增强滨江和腹地的联系,创造多条通道,增加滨江开放空间可达性,激活和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从街区的可达性、功能性、密度、利于交往、绿化网络、智能管理六个维度进行重新规划。通过“纤维街区”的结构,该区域的国际水岸形象将会得到加强,同时又构成上海这座都市的中心动力枢纽,重新激发城市活力。
▲ 详情点击图片 © HPP
I 未来TOD规划设计的展望 I
随着城市的发展,滴滴、共享单车等将社会闲置资产作为半公共交通运输的方式,相比公共运输系统而言,更加灵活、便利。微型共享无人驾驶车辆、PRT等技术将使公共交通工具更微型化、自主化,未来的TOD形态将更好的服务于新型交通系统,进而提供更灵活、具有可替代性的出行方案。
© HPP
在未来,TOD将更向着品质化、公共性的方向发展。城市TOD将会呈现整体性、效率性、便利性、耦合性、形象性和互融性六大特性。交通站点不再是单纯的交通枢纽,而是通过商业、景观、公共设施塑造有机复合的城市枢纽,促进城市资本和空间利用的高效化和品质化。交通枢纽与城市塑造一体化开发,片区缝合,打造全新的城市形象名片。未来社会中人们更追求不受场地约束的自律分散型城市生活方式,将突破20世纪“效率优先”的价值观,产生新的生活方式。
直播回放见二维码
多维城市精彩回顾:上亿设计合同空铁枢纽︱深圳机场东综合枢纽在路上
交荟门户,枢纽双芯︱深圳北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Aedas+中建西南院+铁二院︱成都天府新站枢纽公园地标
省优一等奖,市委书记频点赞︱成都陆肖站TOD一体化设计解析
小巧精致枢纽设计两则︱丹麦Vinge火车站&爱沙尼亚Pärnu火车站
TOD的十大原则︱吕元祥建筑事务所 RLP
第四代枢纽赏析 ▏台湾高雄、深圳西丽、广州西朗、杭州西站(附视频)
丽泽SOHO︱别致的TID项目
雄安新区重点片区看规划前沿实践
- END -
更多分享,欢迎持续关注——专注TOD,关注规划、建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