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赛→法定控规,差距有多大?︱大湾区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MS——
翠亨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环湾核心圈层,是珠江西岸连接深中通道的桥头堡,将成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分工和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深中通道建成后30分钟内通达深圳前海-宝安中心、宝安国际机场。
翠亨科学城位于翠亨新区滨海中部,是近期启动重要区域。
2018年底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发布《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公告,以“资格预审及概念提案”“正式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名奖金人民币500万元;
第二名奖金人民币300万元;
第三名奖金人民币200万元;
第四到第六名奖金人民币100万元。
(中标单位500万,不承担方案整合,是相当“豪”的城市设计竞赛~)
上百家国际设计单位组成49个应标机构参与,在“资格预审及概念提案”阶段评选出6家正式设计单位。
最终
德国ISA & 广州市院获得第一名
上海同济院 & 同济建筑院获得第二名
深规院 & MLA+ & 北大院获得第三名
从左至右,依次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城市设计平面图
最终由中规院以556万中标整合深化
2019年下半年新区管委会陆续公布了《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9)》、《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整合方案》,这整个过程中城市设计整合方案和控规几乎也是同步进行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衔接。
那国际竞赛到法定控规到底差距有多大?
一起先过一下竞赛方案特色之处
第一名
翠亨科学城成长计划
——德国ISA & 广州市院
遵循周边既有生态与人工肌理,逐步培育一座由运河水网、红树林群落、近海海域共同组成的滨海水城。
从生态安全、产业布局、宜居品质3 个方面分别提出蓝绿计划、培育计划、人居计划。
针对基地外部自然灾害侵害和内部生态环境衰退的生态影响,提出西侧渗透岸线、内部韧性岸线、东侧防御岸线、南部未来灵活生长4 个灾害防御策略。
用防御岸线、渐进围垦、水网形成、绿地甄选、生态奇境、城市活力6 个阶段逐步形成新的休息与城市建设空间。
运用渐进的新围垦方式渐进建设蓝绿计划,分期过渡建设塑造珠江三角洲人海关系新模式。
产业和功能培育计划,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提出创新突破、区域联动、多元复合的三步走推进科学城创新发展。
提出水城特色的人居计划,推进城市文化、水乡特色与生态特征的多维叠合,构建5 个与珠江湾区人海交往界面,设计3 个向湾区/ 都市/ 历史的开放节点、2 个代表翠亨新区新社群新生活的国际生活特区,深化滨水空间详细设计,实现人文、生态、生活、创新的全面融合。
遵循周边既有生态与人工肌理,逐步培育一座由运河水网、红树林群落、近海海域共同组成的滨海水城。它承载着珠江三角洲最优美的新海洋人居生活,是一座与滨海生物群落共生的浪漫栖息地,“山海城”共生的新中山科学“水城”。
总体来讲该方案把握问题准确、逻辑清晰完整、城市安全分析详尽并提出应对策略,重点突出科学城的“中山特质”和科学城的“成长计划”,注重生长时序的逻辑性,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自上而下结构清晰,空间尺度把握得当,评选为竞赛第一名。
该方案以发展理念取胜,在空间设计方面并不突出。
如中心体系不明确,中心选址和公共空间中心不够突出,重点塑造的东侧滨海形象中心与公共中心脱离;
新增水系有点过多,过于零碎,呈现的水城意象便显得有些零散;
其次公共空间体系亦不明确,聚集力不佳,尤其是南北向中央公园受交通干道分割,中央公园几乎没有人气与活力,生态功能大过于城市休闲功能;
再者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匹配度有待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土地价值未能充分利用。
“中央公园”被干道分隔
第二名
水脉“芯”城
——上海同济院 & 同济建筑院
规划建设轨交引领、智慧先行、人文彰显、产城一体的水脉“芯”城,优化轨道交通加快融入湾区,联动周边产业强调智慧先行,彰显人文底蕴塑造传统意向,片区功能复合实现产城一体,统筹海陆生态引动蓝绿空间。
其次关注滨水空间设计,以水为基、以绿为廊,规划水面率30.7%;针对环湖城市活力中心提出依山傍水的空间意象,通过水岸延展架构滨水生态活力岸线,依托步行网络打造立体院落。
方案提出青创梦想小镇规划设计,通过水脉与绿脉交织,构建商业、文化、创新、共享的共融体,并进行了详实的规划设计
方案内容较全面,结构合理。做了核心区选址分析,并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中心体系非常明确,公共空间、服务中心与轨道站点三者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水空间处理与利用丰富,有较高的实施性,评选为竞赛第二名。
同济院在发展框架、空间模式上一直都是大众赞扬的标杆,尤其是在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竞赛中突出表现,在此方案中也是非常出色。
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竞赛同济&ISA 中标方案城市设计框架
但该方案过于关注空间设计,对科学城的定位分析和理解不够深入,布局了较多与科创无关的功能,并间接导致出现了对“九芯”的服务体系的内容理解较于片面,其不应仅是公共设施体系,产业服务更应引起重视。
第三名
科创瀛洲,湾心岛城
——深规院 &MLA+ & 北大院
提出链式跃升科创体,从湾区层面考虑交通区域组织和远景海湾建设,将“科创瀛洲、湾心岛城”作为设计蓝图,与深圳共建大湾区科创中脊。
规划“红树入城、十字城脊、百里连湾、弹性单元”的空间结构。提出复合创新的生长逻辑,与西部湿地公园相呼应,采用中山传统建筑形制城田镶嵌。
从交通+ 公共空间+ 功能+ 形象,构建5 种创新城区组合单元,构建多种科创空间范式,包括庭院街区、超级综合体、科学小镇等。
在现有堤围内营造不同个性的玩海亲海场所,构建内外活力水岸,共享两栖生活,并提出生态壕礁、红树林湿地、智能防洪浪墙3层安全防护系统和韧性安全的防御措施。
科创群岛,扼守湾区的几何中心
位于基地东南角,东望深圳前海湾、大空港,南接珠海唐家湾,远眺香港东大屿新中心,是湾区未来的核心空间。寄予其链接粤港澳‘科创群岛’主题,高共享度,高规格科学技术和高创新能级。构建多样尺度且模数化的建筑形式,适应未来科研企业不同的需求,打造高适配性的科研场所。利用潮汐的能量,运用半人工的生态成岛手法形成生态防护。通海叶脉状的街巷带来极致的亲水体验。
要素表达简洁妥帖,组团式功能混合富有弹性;组团差异化布局的同时又保持了空间的整体性;空间设计科技感强,城市意象突出,东南角城市中心形态较为创新。对发展弹性考虑较多,遵循创新空间成长逻辑,围绕“科创”主题探讨多种科创空间范式,层次分明,科技相关形态多样化。很好地与西部湿地公园进行衔接呼应。
该方案空间设计手法相当成熟,仅从空间设计成熟度看绝对是第一名的水平。
但是,公共空间亮点不够突出,公共空间与水岸的关联度不明显,尤其在高强度开发组团内部;其次东南地块的防灾压力较大,部分组团中局部垂直城市强度也过高。
优胜方案
湾区智芯,潮领翠海
——香港华艺 & 英国阿特金斯
设计提出聚焦共享核心、产城空间归纳、弹性蓝绿海城、交通共享快捷、多元人本之城5大设计策略,关注景观环境设计和智慧交通。形成“一芯一轴两带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结合规划理念,对四大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分别是面向大湾区的世界级东海岸,翠芯及绿轴公园,中央金融合作区,绿色生态西岸。
该方案总结了相近案例的共性原则,并指导设计;功能分区明晰,居住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但缺乏多元性。理念创新性弱,空间布局上亦缺乏弹性和可整合性。
优胜方案
三城记- 金坊、翠城、幻岛
——HASSELL & 广东省院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态势和中山的历史脉络提出发展目标,从交通、科创、形象、宜居4 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抱湾触网,打造直联环湾枢纽;携领西岸,构建珠西科创中心;创新同享,塑造魅力未来城市;顺势而为,建设和美中山范本。
公共空间设计较好,有活力和吸引力;空间设计能力较强,南部生态岛屿做法独特,但是南部三分之一做生态功能,对于建设指标、填海投资而言是不实际的;
方案整体概念多、实施支撑的内容较少;
道路系统梳理不畅,尤其对南北向快速路改线显得太别扭。
优胜方案
蓝湾翠羽,逸仙创新岛群
——法国斯构莫尼
从区位、自然、文化价值认识科学城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提升西岸的新经济科技应用与知识服务中心。提出环湾联动、蓝湾对话、功能极化3 大设计策略。
高辨识度的城市形象,通过地标设计、天际线控制、山海空间轴线分析、建筑色彩与材料控
制指引,塑造环湾区“山海城塔”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提出西岸内湾区的理念,方案设计构思新颖,空间布局独特。
但是,方案设计过于概念,与基地互洽性较弱。其次成果完整度也有不足。
国际咨询活动专家评审会对方案整合工作主要提出几点建议,重点关注
水利安全——是首要问题,支撑要具体且充分
功能定位——强调中山的翠亨科学城,非大科学装置
布局模式——建议单元式、组团式布局,注重弹性生长逻辑
空间特色——水岸空间、环境品质等
整合方案
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
城市新中心
整合方案在功能定位、水岸安全等方面都有详实的支撑内容。
空间设计方面吸取了各家之长,整体形成十字框架 组团发展,轴线与两河交汇区域共同形成中心。空间上有更加丰富,有明显的主次关系,天际线更具魅力。
特色空间塑造综合了水城意向、创享水街、梦想小镇、红树入城等竞赛理念。
在重点空间营造方面形成了创智中枢、水城体验、超级街区与湿地入城的四大空间设计重点。
——公共功能与景观结合的创智中轴
城市创智中轴不仅是一条景观轴线,还是一条功能丰富和公共活力的轴线,西段以红树林湿地公园为起始,聚集生态休闲、文化展示、体育活动功能;中段毗邻超级街区,结合水面布置商业中心、中山科技馆等标志性建筑;东段紧邻港口,以商贸综合服务、交流、酒店等商业配套功能为主。打造一条共享复合的公共活力功能景观轴线。
——复合化超级水街
以超级综合体构筑复合化超级水街,高层塔楼群组相互连接,形成立体互联的垂直城市街区,作为代言未来的活力中心,立体效率的空中公园、二层连廊、线性公园、地下活力空间串联起可以漫游的立体城市。
——水城体验
翠亨科学城三面环水,内部水网纵横,凭借科学城天然水系优势,打造科学城独有水网空间体系,营建中心水街、休闲水岸、生态海岸、红林湿地等多样滨水休闲空间形态,形成极富特色的人- 海、人- 水空间体验。
湖湾客厅位于茅龙水道和横九冲的交汇处,西接超级街区,东接岭南水街,环湖布置商业娱乐与公共文化设施,同时标志性塔楼也位于湖湾西北角,环湖绿地构建滨水生态公共空间,形成科学城的城市客厅。
以传统街区+ 岭南水乡构筑岭南水街,以小尺度、低密度街区组合重新焕发传统岭南水乡魅力。
——红树入城
凭借科学城天然生态优势,以湿地生态系统构筑科学城独有软质空间网络体系,构筑湿地入城+ 内河水网+ 湿地体验的复合空间,营建城市- 湿地一体化空间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海陆一体空间体验,打造湾区环境形象高地。
第一版整合用地方案汲取了各家智慧与地方诉求,应当是整合方案理想与现实碰撞在最佳平衡点的结晶。
居住街坊中心体系非常明显,功能高度复合;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水域特色的雷德朋体系应用,水域+绿带分隔地块构建连续慢行体系,营造相互联系的慢行网络和彻底的人车分离体系。
过程中不断协调与优化,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特征:“居住比例持续增加”、“混合度降低”“街区尺度扩大”
城市设计最后方案如下。明显的可以看出中心湖周边开发大幅降低、外围街区尺度较大,取消了部分地块间慢行网络。
最后控规批复方案如下。几乎与城市设计整合最终方案一致,有少数区域取消了街坊内容慢行绿道。
国际竞赛从理念到空间等多维度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设想,为整合方案提供了高起点基础。
从城市设计整合初稿到最后方案延续了框架,但也可以看出多方面的“收敛”。重大项目落位、地方诉求等因素,最突出的“收敛”表现在水城意向(水城+雷德朋体系)、功能比例、街区尺度等方面,最终形成设计方、政府、市场多极平衡的方案。
控规方案基本延续初步整合方案60%~80%设计想法,总体框架与指标基本与城市设计一致。
在多维菌看来,尽管些许遗憾,但也是算得上是一次城市设计到控规合格的实践
看官认为?
更多分享,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