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荷藕然:网上交流之浅谈

因荷藕然 鸿渐风 2023-04-30

线上交流之浅谈

 

因荷藕然

 

 

 

串门聊天,已不常有;网上聚会,渐成习惯。科技的发达,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固化的思维模式与惯性的行为准则。在这一点上,我感到非常的难以理解和莫名的失落。正所谓,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按理说,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后,会影响到个体认知的广度、宽度与深度,提高人们思考与鉴别的能力,从而促成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后,所造成的实际结果,可能与之恰恰相反了。很希望借某个机会,透过条分缕析,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观察。跃跃欲试几次,提起的笔,总是悄悄的放下了。如此的题材,反应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大的社会形态,包罗万象,我根本不可能把其中的表象与内涵说得清楚。接下来的文字,也只是浅浅的谈一下而已。

 

本人混群也混了不少了。同学群、战友群、同事群、亲戚群、行业群、运动群、死党群、兄弟群、养生群、文学爱好群、思想交流群,……群群纵横交错,群出不穷!不一而足!人声鼎沸、烟花璀璨过后,换来的却是孤立无助、黑夜中独自上路的感觉。最开始图新鲜,隔三差四盯着手机,还埋怨手机耗电量太快,一眨眼就没电了,怀疑手机质量有问题。一有人在群里和朋友圈冒泡,自己就赶紧跟帖。一本正经,字斟句酌,总怕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拳拳好意与独特见解。时间长了,十有八九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或者根本不回复。成为“暗中观察”的潜伏者。有回复的,也是客气话套话敷衍话。或者与你不停的理论,以证明他的绝对正确。又或者发几个人人都发得了的表情包了事。沮丧郁闷之余,惟有耿耿于怀。当混成网络微信“油子”后,也成了一个爱理不理的冷漠旁观者了。转发看多了,帖子看多了,也可悟出其中的某些道道来。很多帖子多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也有居心叵测的谣言制造者,更有痴人说梦的意淫狂人。标题党满天飞。惊世骇俗,颠三倒四的背后,多是某些网络公司冲流量的拙劣的营销伎俩。这些,每天都在错乱人们的神经,登堂入室,成了一股断难遏制的社会公害,而且无远弗届。所有的转发与帖子,既无法证实真假,也没有人告诉你是虚是伪。由得个人的喜好,来接受这么多无法消化的庞大信息量。渐渐地,个个都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者。慢慢也变得“唯我独尊”起来,活在了一个一人为王的世界里。

 

在本人不同的两个群里,有那么两、三个人,经常给我发忧国忧民的各种文章,除了认为独家外,还有一腔心系天下的情怀在。其实所发文章无非上智下愚,帝王梦、奴才心的不同表述罢了。俨然成了主流民意。我当然不敢反驳,只要你的角度与他不同,他就对你“宜将剩勇追穷寇”。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好用沉默来收藏自己的委屈,不敢向外人道。再说:伏尔泰有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我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倒是对方未必了然我的态度。一于那样的热血丹心下去。这一现象,与长期以来,信息不透明有着莫大的关系。历史的真相,被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权利集团控制着。无数人物事件,通过重新包装后,不是画成了妖魔鬼怪,就是描成了楚楚动人的少女。在绚丽的舞台面前,老百姓绝无可能看到后台涂脂抹粉的过程。把大众的认知通道,逼进了一条狭窄的巷子里。所谓“井蛙之见”,莫过于如此。

 

最近,有一微信上流行的帖子:你的出生年份+你的年龄=2018,这么弱智的问题,居然迷倒了一大片人。于是,有人搬起指头,认真算着周围人的年龄,在我面前一阵阵惊奇、一阵阵雀跃,发出“哇、哇”的声响来。完全省略了简单的思考过程。而养生的帖子必定让你心惊胆颤:几千年在一起搭配吃的食物蔬菜,突然之间不能搭配吃了:长期食用,必得癌症!于是,每一种食物,都有癌细胞之嫌疑了。当你面对这些美食,准备下筷子时,一想起帖子里的警告,筷子撮下去的一瞬间,竟然成了一件十分悲壮的举动。恐惧文化的延伸,在这里可见一斑。

 

网络微信的全方位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无法离开手机的症候群人种。在我的群里,就有凌晨三点左右,必发“早晨好”图片的群友。平均一天转发二十篇帖子的群友,也不只是凤毛麟角。有的甚至在微信群里,暗自比赛较劲,看谁发的多。图片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张,转发的帖子本人看过没有,也值得严重怀疑。以我个人的经验,我是无法看那么多帖子里的文章的。遑论甄别与思考?再说,我要是有这个勤奋劲儿,早就成为北大清华的博士了。微信里的好帖子、好文章,当然不少,我们需要看文章的出处,认真甄别,仔细阅读与思考。要用常识与逻辑,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然后决定有没有与他人分享的价值与必要。网上鱼龙混杂,假东西居多,无聊八卦更不少。微信只能微信--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字神奇之所在。但很多群与朋友圈,皆因志同道合而建、情趣相投而邀,是一个有选择性的松散集体。照说应该是融洽相悦的。其实不然。网络是开放了,而线上互动的局限性,让人们的判断力却更加“自我”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网上交流,一定是输出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自己发表的言论,一定离真理最近。见到与自己持相反观点的帖子,嘲讽讥笑有之,拔刀相向的有之。最典型的,是留言区的“喷子”们:他们全是高高在上的法官,嫉恶如仇的勇士,以及君临天下的王者

 

所以,在我看来,在网络的世界里,暗藏着浓浓的排他性。大多处在一个单向交流的平行线上。更多是视若罔闻,保持沉默,美其名曰不与对方一般见识的人。这样一来,害怕孤独的人类,在看似热闹的网络里,更加成了孤独无助的个体了。更可恶的是,还有一小撮人,死抱“文革”思维不放,凡是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都是反动的,卖国的……总之就是“罪不可赦”的。更有甚者,偷偷向有关部门举报,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使日常的交流,如履薄冰,变得顾虑重重起来。我分析此类人,他们不是木鱼脑袋,就是人格分裂重症患者。更多的是带有“革命不成仁”的寡妇情结,以牺牲他人,来守残梦幻灭后的名节。我称这批人为“文革遗老”。他们在“假大空”的长期熏陶下,成了“欺下媚上”旧时代的守护者而不自知。在当今的环境下,这批人还为数不少。

 

所以,我对网上人与人之间这种互动的方式,从心理层面来说,是十分复杂的,即期待又迷惘。想想,这可能还是与其似是而非的“国情”有关吧。有人说,网络交流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思想盛宴,我不否认,但必须史料事件完整翔实,立论正确,逻辑清晰,交流时平等相待,才能彼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显然,目前的环境是无法具备的。而不具备的原因,相信大家可以参悟出一点点来。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那种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和相处。究其原因,是它的随意性,相互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大家可以在气氛微妙的变化中,灵活的掌握自己的表达节奏与轻重快慢。对于我来讲,我更钟情于那种相聚时的海阔天空,煮酒烹茶时的肆意纵横,眉目传情时的打情骂俏,指点江山时的壮怀激烈……据某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直接的语言表达,只能表达主体意愿的38%,其它62%皆由语境、环境与身体反应的程度来完成……我深以为然。

 

今天说的是线上的互动交流话题,线下人们自然而然的日常交往活动,就不在本篇中展开了。

 

 

2018.07.16因荷藕然完稿于高铁上




因荷藕然博文链接:

因荷藕然:我的千年大梦(小说)

因荷藕然:再由糊汤米粉侃起

因荷藕然:穷家美馔昔胜今(三)

因荷藕然:穷家美馔昔胜今(二)

因荷藕然:穷家美馔昔胜今(一)


其他博文推荐:

小熬浆糊:与你踏歌而行

默雷细雨:文革时期的瞎子算命

李政道恩师束星北的故事

我的放牛娃经历

范齐家 萧新国:地方文史研究 应该实事求是


留言精选

 

《小熬浆糊:与你踏歌而行》的留言


网友雪梨子:

新诗有古韵,打油和之

红歌肆虐九州行,忽听江湖空谷声。
聚会不忘诗人死,长江东逝不了情。



作者小熬浆糊:

步梨子韵一一

且抒胸臆踏歌行,空谷足音闻和声。

赖有前贤风骨在,烟波磨洗万古情。


注:梨子诗中"诗人",拙作诗中"前贤",均指不幸辞世的著名诗人闻捷。


网友因荷藕然:

步韵梨子兼和“浆糊”—— 

吟诗仗剑任君行,敢有青莲狂放声。

不负红尘风雨急,长歌一曲纵豪情。


再和梨子与“浆糊”——

唯楚有才天下行,白云黄鹤咏梅声。
烟波江上孤帆远,谁解斯人落日情?


作者小熬浆糊:

再和梨子兼答藕然一一

放浪形骸侠客行,高山流水广陵声。
倚欄远眺伤怀处,雾失楼台是离情。


网友雪梨子:

继续打油 依韵和@小熬浆糊@因荷藕然

楚天虽阔道不行,江海扁舟度此生。
家国北望何处是,鸿渐风里叙乡情。



网友遐龄:

依小熬浆糊韵:

浪卷云飞蓝天行,九霄黄鹤留歌声。

书生执剑史常在,不输江湖侠客情。


网友MJM:

楚天雖闊盼道行,一葉扁舟暫棲生。

家國北望何處是,聊寄鴻渐思鄉情。

斗膽佛頭著糞,見諒見諒!


作者小熬浆糊:

三和梨子兼寄众群友一一

一袭青衫磊落行。书生雅兴金石声。
文酬诗唱群英会,不负天涯桑梓情。


网友兰竹:

步韵雪梨子及鸿渐风众诗友:

白云黄鹤梦中行,一捧莲花碧荷生。

日暮乡关何處是,清茶慢品故园情。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下一期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