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古人的题壁诗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古人的题壁诗


舟  帆


      在中国浩翰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代题壁诗(就是古人把看到听到想说的写在墙壁上的诗词。相当于现在的微博,让人们看到你的留言,分享你的表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那些题写在寺庙、驿站、酒肆、石壁、楼阁之上的题壁诗词,互动性强,传播快,是古人的胸臆抒写,情感表白。这些诗词留存或传诵至今,也变成了今人有滋有味的文化看点。正是:

诗词佳句永久吟唱,

字迹墨宝世人瞻仰。

奇闻轶事品咂有味,

山川美景天下名扬。


       古时没有微博。题壁诗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一直为众多文人墨客们所垂爱,内容包罗社会万象,体裁涉及诗词歌赋,它公开直观接地气,深受劳动人民喜欢。中国古代,喜欢“題诗于壁”的诗人很多,“题于壁上”的诗也很多。随便翻开案头的一本《全宋诗》,目录中便有诸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钗头凤》、《沈园题壁》和《题酒家壁》;无名氏的《题太和楼壁》和《题驿壁》等等。


     资料显示: 题壁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唐宋时期,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处在鼎盛期,文学百花齐放,题壁诗流行,形成了一种文化潮流和社会风气。古时的题壁诗也是一种文化,古人谦称涂鸦,实属雅写。这跟当今满世界狂书滥刻“某某大爷到此一游”,“某某我爱你”,“变心不得好死”等恶俗涂鸦,雅俗向背,绝对不同。

        因为“题壁”是泛称,是古代文人墨客共同之雅好,所以古代驿站客舍官衙庙宇楼观,甚至路亭野桥等,通常都会设置粉壁、楹柱、诗板、案屏、门扇、壁石等供过往客人挥毫尽兴。至于名山巨石,古迹名胜,墓碑桥梁,酒楼茶馆,寺院墙壁上无不写有题壁诗。题壁诗大都是随兴而来,有感而作,有所寄托。流传至今的题壁诗中,抒发理想抱负有之,寄情山水有之,讥讽时政有之,渲泄心中愤懑有之,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有之,叙表英雄情怀有之……林林总总题材广泛,数量众多。


      现在人们对于题壁诗的认识,大都源于《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醉酒后,题写的差一点就丧命的、被黄文炳定性为“反诗”的一首七言诗。其实,经典的题壁诗有很多,著名的就有让李白都叹服的崔颢那首《黄鹤楼》,有苏轼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以及陆游的《钗头凤》等等。这些题壁诗词流传至今,已成千古佳话被人传颂。


大师题壁千古颂     崔李吟诗黄鹤楼


       我们先来看看题壁诗《黄鹤楼》所引出的故事:那年,李白来到黄鹤楼,游览之后诗兴大发,饱蘸浓墨,凝神屏气,提笔欲书,可就在此时,他一抬头,看到了墙上崔颢的诗,当场愣住,张口结舌,摇头搁笔不写了。原来,崔颢早就先在墙上题了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默读数遍,叹了口气,居然吟出一首打油诗:

一拳打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说完,扔下毛笔,惆怅而去。此后,整整一年,李白就总想着这件事,酒也喝得不那么痛快。他总想写出好诗,与崔颢一决高下。


       某日,他来到古城金陵,慕名游览了金陵名胜凤凰台。按崔颢写黄鹤楼的诗的体裁写了一首吟诵金陵凤凰台的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境,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不错,但人们却不买账,认为模仿崔诗的痕迹太重,甚至最后一句的三个字都一样,都用了“使人愁”三字。鹦鹉学舌,反显笨拙。李白知道后,羞愧满面。心中很是不爽。


        这一年,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扬州),又来到黄鹤楼,面对好友即将分别,他依依不舍,满怀激情地为即将远行的朋友写下了那首感情真挚的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将黄鹤楼的雄伟壮丽、登高望远,送别友人的意境描写得非常美妙,流传至今。


哲理成诗有苏轼    讥讽当朝是林升

       

       能将题璧诗写出哲理味的那只有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它在描写庐山变化多姿面貌的同时,借景说理,告诉人们一个哲理: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再来看看林升的《题临安邸》。(邸,旅舍)。那天晚上,林升住在南宋皇都临安(今杭州)的一家旅舍。夜晚,卡拉OK彻夜不休,他睡不着,就在墙壁上一挥而就: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整日陶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与谴责。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痴,忘了国难,苟且偷安。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达官显贵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痛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被后人誉为讽喻诗中的杰作。


无情棒打鸳鸯散    有情题壁千古赞


       《钗头凤》,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绍兴沈园,因陆游《钗头凤》题壁而闻名于世。在沈园幽深处的题壁诗背后,则存留着陆游和唐婉的一段旷世爱情。陆游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彼此相爱,结为伉俪。但是他们的婚姻却不被陆游的母亲认可。陆母不喜欢唐婉,非逼着陆游与唐婉离婚。迫于母命,陆游只好割舍与唐婉的情感,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拆散了。后来,陆游按照母亲的意愿娶王氏为妻。唐婉也嫁给一个叫赵士程的男人。


        多年之后,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陆游独自一人游览绍兴沈园。在亭子休息的片刻与唐婉不期而遇。两个曾经相爱的恋人,突然见面,心中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竟是无语凝噎。分别时分,陆游非常伤感,为了抒发心中的惆怅,他提笔在沈园的粉墙上写下了那首《钗头凤》:

红稣手,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看了陆游的题壁诗,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含着泪水也在陆词后和了一首,词牌依旧是《钗头凤》:

世情薄,人世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斜语独栏。

难,难,难。

人成名,今非昨,

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来问,噎泪装欢。

瞒,瞒,瞒。


        不久,唐婉积忧成疾去世。四十年后,陆游重回沈园才看到了唐婉的附词。而伊人早已故去,陆游心中无比悲伤,积压在心中的千万种情愫,终生挥之不去。晚年的陆游后来多次去沈园,缅怀唐婉,并在墙壁上写下了多首七绝怀念唐婉。陆游临终的前一年,84岁的他再一次来到沈园,在墙上写下了那首《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如今,沈园影壁上的两首《钗头凤》是后人组合而成。两词相唱和,让人长叹息。 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了上千年。直到21世纪的今天,坐落在浙江绍兴中央大街的沈园,世界各地前来瞻仰诗壁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

  

和尚狡黠饭后钟    书生题壁笑纱笼

      

       而《彩楼记》,则颇具喜剧色彩。吕蒙正是宋朝时的一个穷书生。一天,城里的刘员外家小姐抛绣球选亲。刘家小姐月娥见吕蒙正气宇不凡,就将绣球抛给他。可刘员外看他衣衫褴褛,不同意这门亲事,将月娥与吕蒙正一起赶出家门。吕蒙正和刘小姐就在破窑里结了亲,生活虽然清贫,但很幸福。吕蒙正在街上摆字摊为生,每次听到木兰寺敲钟开斋就去讨两碗饭(这叫做"赶斋"),带回家与妻子一起吃。

        

       谁知时间一久,僧人厌烦,故意改为饭后敲钟。待吕蒙正听到钟声赶到庙里,饭早已开过了。心中的尴尬和腹中的饥饿,使吕蒙正万分恼怒,不由得提笔在寺庙墙壁上写了两句诗:

十度投斋九度空,

恼恨僧人饭后钟。


        可惜才写两句,笔干墨尽写不下去。吕蒙正气愤的把笔一丢,回头望着山门,立誓:日后不发达,绝不来木兰寺。后来,吕蒙正高中状元,他又回到寺庙,庙里的僧人诚惶诚恐。当年的两句诗迹还在墙上,如叫状元见了那还了得?匆忙间只得用碧纱罩将那题壁诗遮住。吕蒙正来到诗墙前,面对题壁,感叹世态炎凉。于是,他又拿起笔在墙上添写了两句:

饱受风霜尘扑面,

如今始得碧纱笼。

      如今,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见证“饭后钟”的石塔依然保存完好。有趣的是,人们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则歇后语: “吕蒙正赶斋一一饭后鸣钟"。用来比喻由于某种原因而错过了机会。


庙堂题壁结良缘    沉香劈山救圣母


        《壁山救母》,这则神话故事也是缘于题壁诗:相传唐代,书生刘彦昌(刘玺)上京应试,途经华山附近的西岳庙,遂进入庙内的三圣母殿求签。当他看到殿内仪态端丽的三圣母雕像,便心生爱慕,于是题诗在庙内的墙壁上:

未入高唐梦,

先瞻冰雪姿。

仙凡如可达,

神女莫来迟。


        三圣母回宫后,见到殿内墙上的题诗羞愤不已,随即驾云追赶刘彦昌,欲对他实施报复,没想到却被刘彦昌的英俊倜傥倾倒。于是三圣母施雨阻止刘彦昌前行,并变幻出一座山庄,引刘彦昌到山庄投宿。两人互相倾慕,遂结百年之好。几日后,刘彦昌如期赴考,有幸金榜题名,赴任雒州,途中又几次得三圣母以宝莲灯相救。不料,三圣母与凡人相爱的事被哥哥杨戬得知,杨戬以私配凡夫,有辱仙籍为罪,施法力将三圣母压于华山西峰。

       当时三圣母已怀有身孕,后来在华山西峰下产下一男婴,取名沉香,并让西峰旁的仙子将沉香送到刘彦昌的府中。沉香长大后,得知母亲被困华山下,于是直奔华山。途中沉香遇到霹雳大仙传授法术,并赐予他神斧和九牛二虎之力。于是,沉香持神斧打败二郎神杨戬,劈开华山,救出三圣母,母子团圆。后来,刘彦昌辞官归隐华山。现在毛女洞隔涧壁上的“刘玺台”,据传就是当年刘彦昌隐居的地方。2009年,劈山救母传说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江题壁惹祸端    好汉劫场脱苦难


        因题壁诗惹大祸的典型非宋江莫属。《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道:宋江独自一人,来到潯阳酒楼。一杯两盏,不觉沉醉。猛然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如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发配来此,家乡老父和兄弟如何得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又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于是乘着酒兴,去那白粉壁上写了一首《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

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

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

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这个“微博”写罢,大喜大笑,一连又饮了数杯,不觉狂荡起来;在那《西江月》后面再加写了四句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为引起人们关注,他特别在后面大书落款:“郓城宋江作。”宋江这边写得痛快,那边偏偏遇上奸人黄文炳。黄文炳也来酒楼喝酒,见了宋江题壁诗,急命人将两首反诗抄下,亲自来见知府蔡京。两人经过一番加油添醋,立即将宋江拿下,以反判罪判了死刑。后来幸亏梁山众好汉兄弟劫了法场,才保全宋江性命。


       还有,《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人们茶后饭余的美谈。但唐伯虎题壁捡便宜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据《娱野园漫笔》载,安徽齐云山高耸入云,有人题壁:

齐云山与白云齐,

四顾青山座座低。


        句留在山顶亭壁,不知南宋何人所作,大约形容齐云山之高,说得太过直白,损了诗兴,遂遭作者见弃。后来游人至此,诵之都觉无味,总无人续出下句。百余年后,明代诗书画家唐伯虎携友人至此,见诗之后高兴的大叫: 这是等我来写下句。于是,提笔写出:

隔断往来南北雁,

只容日月过东西。

        诗前二句说齐云山高,用设身处地法,即借登山者自家作想,写出了“四顾青山座座低”的高峻气势,开场大气,只是凤头未善,搁笔便无豹尾,留下遗憾。唐伯虎呢,也不费力,只是接着想象而已:既然已经置身山顶,那么一天之下,万山之上,纵大雁飞越不成,日月毕竟还能自由来去,所以唐伯虎举重若轻地拣那过不去的大雁和随意东西的日月一说,完美题壁,不仅救得一首好诗,也让自己博得头彩。


      岁月荏苒,时光悠悠。历史文化遗迹多难保留,无不遗憾。题壁诗也不例外。这些古代“微博”,刻写在各种材质上面的文字难以抵挡悠悠岁月的消磨,古人的金书玉言大多已经难觅其踪。


       当我们静心查阅题壁文化的脉络,细细品味诸多流传下来的题壁佳作,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代微博)这一人类语言智慧瑰宝焕发出的灿烂之光。


(摄影撰文图片制作:舟帆)


※  ※  ※  ※  ※  ※  ※  ※  ※  ※ ※  ※  ※  ※  ※  ※  ※  ※  ※


舟帆往期文章回顾:

舟帆:“徐九经”朱世慧的艺术人生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子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我的家乡天门龙潭湾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往期文章回放:

咀嚼漾:《阿Q正传》续

燕燕:寄燕巢诗抄

因荷藕然:钓鱼往事

古禅:古禅留韵(二)

雪梨子:天门方言与明清官话(下)

天门山:“五七”农场二三事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tsangsj@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